文學需要邏輯。只不過這種邏輯是隱藏的。

以我個人的一篇文章節選為例,

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天,街上又老走了幾個人,克里斯朵夫·李維靜靜地望著窗外。

距離屍僵的到來還有四十八小時,客人還未出現,肘關節的皮膚因血液的墜集而從厚厚的白色粉底里透出一抹暗紅。有些暗淡的癢。作為一個已經死掉七天的人,假裝還活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在晚上塗上很厚的福爾馬林,次日白天再用濃烈的男士香水掩蓋臭味。若是在某個地方待得久一點,屍斑和屍僵便會接踵而至。

文章的主角是一具活著的屍體。看起來這個簡直毫無邏輯。實際上將主角設定為屍體並非我心血來潮。它是一個構設的隱喻,我需要一個和社會足夠隔離的視角,這樣才能比較方便地將社會陌生化,才能足夠細微的放大我所想要表達的情緒。

主角是屍體,其實只是反常識,反物理規律,卻並不反邏輯。我要如此構設的因果關係本質上是清晰而明確的。


1.文學先於邏輯還是邏輯先於文學?

在現在所說的「邏輯」出現之前,文學已經誕生。至少邏輯學是西方引進的玩意。

如果追溯到原始社會,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詩歌、神話,但這些原始部落,顯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邏輯。

2.現代文學的「反邏輯」潮流

以詩歌為例,從象徵主義到意象派到達達主義未來主義等,挑動這些主義神經的都不是邏輯。

以小說戲劇為例,從追憶似水年華到等待戈多等,都體現出一種反邏輯。這當然不乏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但哲學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甚至哲學家們從詩歌中尋找靈感,比如海德格爾就從里爾克的詩歌中汲取營養。

邏輯不管需不需要,但這不是文學的文學性體現。

3.語言學的研究

a.解釋文學中的邏輯

通常而言,只有在對文學進行解釋的時候邏輯在被大量引入,即通過解釋,文學具有我們所說的邏輯。邏輯在「後文學」中得到了強調。文學本身的「邏輯」是「非邏輯」的。尤其是現代文學。所謂的文學中的邏輯,是對文學進行的邏輯解讀。

b.muse跟logos

長期以來,繆斯女神與邏各斯中心主義是對立的。logos之後衍生出logic。但這一對立被尼采打破,非理性被重視。

也就是說,在西方的傳統中,不存在文學需要邏輯這樣的說法。文學藝術是受到了muse的啟發而非logos。

另外,logos跟logo在詞源上的發展雖然個人沒有看過相關文獻,但如此的相似總是令人浮想聯翩。而logos最初的原意思就是詞語跟語言。

換一種說法,邏輯起源於語言,再進一步推想,不是文學需要邏輯,語言本身就是邏輯。分析哲學更是把這一點推向極致。

總結:不存在文學是否需要邏輯的問題,而是語言的局限問題,有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邏輯。而對語言的突破即是對邏輯的突破,或者說,是對新邏輯的創造。文學,尤其是詩歌,總是在追求這種飛躍。


文學作品有內在邏輯,也需要邏輯。邏輯越強,作品也就越精密、完整。

文學作品包括很多樣式,主要大類是詩歌、散文和小說。敘事作品需要邏輯無需多言,沒有邏輯如何能把一件事情講得清楚、明白、完整和生動呢?抒情為主的詩歌和散文,邏輯較為含蓄,主要表現為意識的流動。但無論是「移步換景」的線性切換也好,還是「揚勺水興洪波」的「中心——大面」也好,作者的思維流動是可以分析察知的。即使是《追憶似水年華》這種典型的意識流作品,也能看到作者的思維流程。

大眾文學的主流是敘事性小說,古詩情節是小說最主要的元素。情節由角色的行動推進,角色的行動必定有心理動因。

《基督山伯爵》里,唐泰斯要復仇,是因為奸人設局奪走了他的愛人,讓他無辜在獄中呆了十年;唐泰斯要報恩,是因為老上司莫奈爾對他提攜有加,他入獄後莫奈爾也照顧他的老父親。《射鵰》三部曲里,郭靖能成長為國為民的大俠,是因為義士父親的基因、母親從小教導他做人要誠實守信、啟蒙師傅江南七怪教育他要做忠人義士……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影響。所以郭靖最後能死守襄陽。楊過本是奸人楊康之子,之所以後來放棄為父報仇,協助郭靖保衛襄陽,是因為受到郭靖人品和精神的感召。

小說里,每一個角色都必須有明確的行為邏輯,這些邏輯還需要符合讀者常見的認知。一個女人統一了世界,是因為她生了很多兒女,這些兒女的父親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這些兒女最後都成了該國的首腦……就算是這種三流網文常見套路,也要設定情節邏輯。只是因為這些邏輯違背人的正常認知,所以我們才覺得這樣的情節荒誕無稽。

這個問題,系統說的話可以是一篇論文,不過只能暫時言盡於此。


需要,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輕視邏輯學的地位。


???

只有我覺得文學最重要的就是準確邏輯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