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澳门人,从小都是用繁体字的,没有正规学过简体,后来上中学了因为写字的量增加了,发觉简体比较快就用了,但我终究觉得繁体字较有美感,虽说美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我身边的人普遍都认为繁体字较有美感。所以想问问大家可否分析一下?


简化字,由于其笔画的简省,以及很多字的过度简化、任意简化,牺牲了传统汉字的方块形状和工整性。将简化字放大之后看,这个缺点就会更加明显。

比如下面这个:

「汇海广场」四个字放大之后,「汇」字和「广」字给人一种非常空洞的感觉。

而相比之下:

这么看,视觉上是不是舒服多了?

但如果把「广」字里的「黄」抠掉,一定也会有那种空空的感觉。

而传统汉字,由于其笔画繁多,结构更加紧密、复襍,缩小了看会有密密麻麻的感觉(仅对于不常看传统汉字的人)。

实际上,在中国大陆,字体往往是对于简化字设计的,因此对传统汉字的字体设计就很烂。而在港澳台,字体就是专门针对传统汉字设计的,不会有密密麻麻的感觉。


谢邀

分析谈不上,毕竟我的专业既不是和文字学相关也不涉及没学。我只是一个半瓶子醋的书法爱好者,所以我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题主成长在繁体字的环境中认为繁体有美感是很正常的,大家对很多伴随自己成长的事物都会有好感,或者说是亲切感。带有这种感情来观察这些事物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的美化观察目标。就像我想起农村老家时,第一印象就是「温暖」、「美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是自带滤镜的结果。

其次对于大部分比较「年轻」(70年代以后出生的)的人来说,繁体字有更强的仪式感。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繁体字,除了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练习书法。而「仪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实用性较弱。导致和实际生活脱节,从而产生距离。而「距离产生美」。仔细想想看,不光繁体字被仪式化了,在手机,电脑高度普及的今天,就连「书法」都已经被仪式化了。

汉字本身就存在艺术意义上的美,无论简体繁体。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繁体字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文字归根结底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古人将这种符号的构成方法归纳为六书,有很多繁体字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当初创造这个字时的古人的思路,特别是一些从大篆一直演化下来的汉字,如果你知道它的最初形态,你会会心一笑。举个栗子,比如「学」字。它的繁体形态为「学」,它的大篆写法为

上半部分左右是两只手,中间两个「x」形的笔画代表的是算筹。下面的宝盖是房间,房间里有一个小孩子的形象,这一个字可以展开成一个画面「一个小朋友在房间里演算算术」。小朋友不可能无师自通,当然是有人教,那人们就把这一场景抽象定义为「学」。这个字历经几千年,却不妨碍古人和后人思想上的沟通。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上面的栗子很浅显,很多汉字也并不能这么「望文生义」得解释)

而简体字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汉字并方便书写。短时间内起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传播效率。当然我们现在看简化字中仍然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文化和历史的信息。并不是无脑简化(无脑简化这个你可以了解一下「二简字」)。个人认为简化字仍然是美的,并且简化字在提高人民平均文化程度上是有功劳的。

个人一点浅见,贻笑方家。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PS :我妈妈有一本繁体竖排的《圣经》,我从小就给她读,因为她不识字。所以本人阅读繁体字基本无压力。但是写不来。


厂产广气

对比

厂产广气

简体字的结构太失衡了……


这是个好问题,不过不能一概而论好与坏。简体字出现当然主要是为了实用,然而简化的手法其实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它还是很科学的很有根据的。有不少简化字是以行草字或者民俗用法为依据的。比如尽,吴,写,泽,尧,举,车等等等,这些字从结字道理上已经有古代书法演化充分的经验了,所以并不会减少美感。而有些字简化则只顾及了局部特征,就比如飞,声,气,产,萨,怜,炉,异等等,这些字的繁体其实是很完整很充分的填充了自己的方块空间,写起来也很容易,简化了以后,反而留下了一块空白没法填,显得很不协调,从书法上变成了一个很难写好的字,这当然就降低了美感。还有一些像灵,单,战,显,变,这些字繁体是很累赘的,古代人都受不了,先是把单字上面的口改写成了厶,又改成两点,这种字显然简体更美观

至于美感嘛我觉得主要突出在书法方面,繁体字更有欣赏价值。

但是个人觉得,繁体字的美主要还是体现在独体字上面形声字有些就太繁复了。

繁体字更好看应该是源于它本身能够表达更多的含义 字体构成比较有意思,有渊源


因为中考,高考都有作文的,而且考研也绕不开政治。简体字写起来比繁体字方便不少,真香。


我的字写的不好看,因此我觉得不论哪种我写起来都没有美感,要是说辨识度,还是简体字好认一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