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家里人的表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第一,平时会和家里人一起玩闹,正常交流都没有问题。第二,比较粘妈妈,只要妈妈在家,基本离不开。干什么都要妈妈做,比方说冲奶粉问她,宝宝谁冲?她就会说妈妈,如果别人干了,她可能会哭。外出时大部分时间让妈妈抱,和她好好说也会让爸爸抱。第三,如果不高兴时基本不和人交流,比方说愿望不能实现时,让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时,她的表现就是哭,即使是妈妈问她为什么哭,她也不会说。

2、与陌生人的表现:基本上不会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有小朋友主动和她打招呼大部分也是拒绝的。但她也会有选择性的和一些小朋友玩。包括让她叫人时,也是有选择的叫。

3、她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问题。在家里什么话都说的明白,,各种转换词,连接词等使用正确,已经会背20几首诗了,数能数到100。

和家人一起玩还是很活泼的,就是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平时是奶奶带,爸爸妈妈正常上班。

自我观察感觉她是没有安全感,害怕。求大神们有啥好的方法教我,感谢!


首先要问的是孩子出生后基本是谁带的?另外孩子如果小时候没有经常接触陌生人那么开始接触陌生人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处在退缩状态,并不意味著以后就有问题。如果你能多邀请邻居朋友到家做客,然后也多带孩子去别人家互动,会比在游乐园户外见陌生人有效的多。另外孩子是会模仿大人的,如果身边的大人喜欢和其他孩子玩,孩子也会学到的,不要总关注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她觉得自己应该是焦点中心,一旦不是中心就会抵触。


父母多陪伴,多出去玩,所谓出去玩,门口五十步小超市是玩,出国旅游也是玩,效果差不多。


谢邀。对于3岁的孩子社交力开始初步展现,因为面临上幼儿园,在家长看来社交是一种刚需,都希望孩子表现的大方、有礼貌、活泼。有的孩子的确不需要锻炼,似乎天生外向,有的孩子则不行。这种差异与先天和后天的影响都密切相关。

先天方面:没有两个人的大脑在出生的时候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先天的气质(可以从九个维度测试)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孩子出生后脾气就大,爱哭闹,敏感,睡觉很轻等,这种就偏外向,爱说话,思维活跃等;相反另一些孩子出生后很乖,早早就能睡整夜觉,对环境要求不高(有的也敏感)等,这种就偏内向,不太爱表现。

所以首先,家长要搞清楚孩子的先天气质,这样就知道引导的基准线在哪儿,教育孩子不能像比赛跑步,都得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必须找到自己孩子的起点,因材施教。

后天影响:先天气质决定了起点,后天因素会影响前进的方式和方向。

1、自我规则。通常女孩儿的自我意识建立比男孩儿要早,也就是成熟的早,她们对「自己」和「别人」的区分比较明显,尤其是家庭教育比较规范,父母素质较高,对孩子要求比较高的家庭,孩子的「范围限定」意识比较强。

她们将家人(孩子认为的自己)和非家人明显区分,自己制订了一套社交规则:对家人畅所欲言,对别人保持沉默。

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不用过多担忧,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规则,不强求她非要和别人说话,否则孩子会更抵触,她会觉得是这个「别人」让父母对自己不满,她更讨厌「别人」。

2、本能体验缺失。其实0-3岁是社交培养的前期,很多父母忽略了。语言成熟前孩子的表达、思维都是本能,是很直接的,经常是不分诉说对象的,如果这一时期孩子没有机会和别人接触,她们就没有和别人表达的体验。那么,当这个本能期过去了,她们面对别人时就不知道该怎么交流,所以表现出「胆怯」。

建议:1、不强求孩子和别人说话,她不愿意说的时候不要表现出不满,家长可以询问:你是不是不想说?你想说什么?等,不要让孩子觉得「不和别人说话就像比赛输了一样,是不光彩」,否则她就会躲避这样的「比赛」,更不愿意说话。

2、创造情景诱导:利用孩子擅长的事情增加表达机会。比如孩子喜欢唱歌跳舞,那家长可以有意式的和别人讨论孩子最近唱的歌或者喜欢模仿的舞蹈,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喜欢的食物等等,还可以故意大声说错一些信息,让孩子主动纠正,这都可以作为引起兴趣的话题。

希望能帮到你,别忘了点赞哦(′-ω-`)


很多人的回答都挺好,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作为父母要对孩子有点信心。

孩子不是标准化的产物,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所以尽量不要用社会标准去衡量其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心智、语言、运动能力或早或晚一点,不用太焦虑。

我女儿现在刚上幼儿园,8月底生的,是整个幼儿园里最小的一个,语言和心智发育都比较晚,到现在讲话也不利索,同学跟她打招呼,她基本也只会回答你好,我叫小朵朵

以前我也一直很焦虑,曾经甚至考虑过她是不是有点自闭症倾向什么的,甚至考虑过要不要晚一年再上幼儿园,而且虽然上过半年的半日托,但刚开学的时候仍然很难适应,不肯在学校睡觉,不肯吃饭,什么都不肯,开学没几天班主任老师受不了了中午让我带她回家睡觉,被我强硬拒绝了之后老师都哭了。。。我辞职三年,一直在家带娃,到现在还没重新开始工作。虽然送去幼儿园了,但其实自己在家还是会各种胡思乱想,焦躁得不行。不过最终还是克制了自己,因为我相信她没问题,不是盲目相信,而且基于自己对她的了解。

在家她虽然也不怎么会说话,也不爱听指令,但能看出来她很活跃,很好奇,也会有眼神和动作交流,爱哭爱笑,很正常。跟你的娃一样也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去逛商场儿童游乐区碰到别的小朋友主动找她玩她都是自顾自跑了当没看见,甚至直到现在在幼儿园里也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但其实她不是有问题,只是心智还没发育成熟,给她点时间她慢慢就会知道了,首先在幼儿园该怎么习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该怎么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然后怎么放下戒备,产生安全感,继而怎么打招呼,最后怎么邀请别人一起玩,或者怎么加入别人。老师也会引导她加入。

所以现在11月中旬,刚上了两个多月幼儿园,早上出门不算太主动但是也明白了该去上学了,到幼儿园也挺开心的,现在还是不太会说话,课堂表现也比不上已经懂事的小朋友,但她已经认识了学校里的各个老师,会跟他们热情地打招呼,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会在学校撒欢了,老师会跟我们说她在学校有时还是一个人玩,会到处乱逛,但也会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做游戏了,而且吃饭睡觉上厕所也没问题了。

今天晚上我带她去麦当劳,她还是跟以前一样光著脚满场飞奔,然后她发现了一个比她大一两岁的小哥哥,居然主动凑过去打了招呼,还邀请他一起玩滑滑梯,然后出现了两个满场飞奔的娃。。。我心甚慰。

所以其实你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只是缺少些机会罢了,等她上了幼儿园就好了。

别太焦虑了,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孩子有时候不太让你们满意,别急著问她太多问题,她有时候不想回答,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们要接受她的「自由散漫」。

不要太依赖父母,老人容易重养轻教。而且老实说,我觉得大多数老人体力和思维都跟不上。


和家里人的表现,粘妈妈,有情绪时拒绝沟通。跟我家一样一样哎,也不是妈妈做得不够多,就是有一颗小小的玻璃心,给她100分的爱她还要120分,妈妈尽力就好,至于生气,人家伤心得都不会思考了让她怎么表达,哭一哭再抱一抱,情绪过了再说。

与陌生人的表现,看起来应该是比较警惕。嗯,也跟我家一样,不叫人,上幼儿园前一个月都不敢叫老师帮忙。但是她现在还不错,让叫人也叫了,只是声音大小跟熟悉程度呈正比,想找人玩会主动跟陌生小朋友说话了,走过去直接丢下一句:「我叫桃子!」,虽然是有点笨拙,但她有这个需求,自然也就会大著胆子找人搭讪。

我家的方式是,妈妈尽力陪伴,平常也是老人带,多带出门或者邻居家串门,提醒她打招呼,不愿意可以握握手,还不愿意就分开时提醒她说再见。孩子不愿叫人,多半是觉得陌生、害怕,那么大人之间先熟悉起来,她就会知道,哦这是熟人。不愿跟小朋友玩,也存在不熟悉,还有就是孩子性格原因。总之孩子既然在家表达没问题,那么出去沟通也一定没问题,给她些时间,一定不要说她胆小,相信孩子,不管她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基本的沟通和社交礼仪都没有问题。

至于孩子的性格,家长可以多观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内向性格可能更愿意自己玩,可以带她跟固定的几个小朋友多接触,外向性格宝宝你就天天往外带,谨慎是短暂的,她早晚会憋不住去招惹其他小朋友。


加入小区的溜娃小分队,每天去花园逛两次,每次一小时以上。溜娃时要跟其他娃凑一起,家长主动点,家长跟家长先熟络起来,孩子在旁边会有样学样的。


单独问问孩子:

  1. 如果是亲戚,举例:「为什么不喜欢跟(大伯或其他亲戚)打招呼
  2.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举例:「为什么不喜欢跟XXX玩」

试试看,希望有帮助


当你和女儿玩的时候,也让其他人一起参与进来。久而久之,就好多了。


换位思考。如果从来到这个世界长期陪在身边的人就只有几个家人。有一天你的妈妈带著你出去,就希望你马上可以和一个陌生人接触甚至说话。你能克服恐惧么,又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对于一个3岁的小朋友来说其他任何人都是庞然大物。对于你来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于他来说就是比他大十几倍的怪物,一个普通的小孩就是大他几倍的怪物。

你又凭什么认为他能得到安全感呢,安全感哪里来?没有一次一次的接触,家长耐心的鼓励的话安全感是无法建立的。

我觉得你还是太心急了,急著让他长大。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多带他和你去户外活动,多在他面前和陌生人交流。小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让你吃惊。我高度怀疑你和爷爷奶奶带他出去自己都不会和陌生人交流。孩子也就无从学起。


3岁??

我讲实话, 我30岁了 我也不愿意和陌生人讲话。

我觉得 是题主太著急了

爱因斯坦3岁之前没讲过话

王阳明 5岁之前也不会讲话

你现在问 孩子3岁了,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讲话,该怎么办。 害,

我觉得,慢慢来。


奶奶的问题。但是你改不了奶奶了。自己怎么做?以后少让奶奶带,送孩子去幼儿园、学校。课余时间自己送课外班。给孩子找个可以表现自我的课外班,唱歌啊,跳舞啊,演剧等等,提高孩子公共场合的自信心。也可以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课外班。慢慢就好了。


可怕,为什么要主动与陌生人交流?!不怕被骗被拐?!这么小就能有选择性地交友,挺好的。


这是我今天写的文章,针对怎样提高3-4岁幼儿的倾听与表达。下面是我复制我写的内容。

怎样提高3-4岁幼儿的倾听与表达(上)

幼儿的注意力归属于幼儿的信息加工能力,年幼的幼儿的注意力通常是由刺激物引起的,比如说一个月的婴儿会喜欢注视人的脸,这个主要是因为人的脸引起的婴儿的注意,而非婴儿自己主动选择去注视人的脸,伴随著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以及对所注意的信息的选择都会有所发展,2岁幼儿听到声音时只会回头看看然后继续自己所做的事情,但是3岁幼儿听到声音后寻找声音来源,同时会问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声音等,对声音的感知更为敏感,当3岁幼儿听到声音的时候他们会在抬头表示声音的关注同时进一步对声音所带来的信息进行选择。

幼儿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3-6岁的学前幼儿,由于其大脑网状结构尚未完成髓鞘化,所以其注意力保持比较弱,一般来说幼儿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常常易于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例如他们正在兴趣盎然的画画,突然听到声音,多数孩子情况下多数孩子都会跑开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在没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3岁幼儿能够自我保持的注意力时间仅为5-10分钟,如果有成年人在旁边引导与督促,其注意力时间会相对延长。同时,3岁幼儿对于所有注意的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的筛选缺乏灵活性,伴随的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学会注意刺激中信息最大的方面。相对于2-3岁的幼儿,3-4幼儿的注意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3岁的幼儿只能够做到注意父母在说话。听到简短的话语后作出相应的动作,但是3-4岁幼儿已经能够做到注意 父母的目光与声音,在专注与听父母的话语内容的同时从中寻找信息,如判断父母的情绪,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等,同时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反应,如,追问,反对,微笑等。

培养3-4岁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说话时倾听习惯

因此,鼓励3-4岁幼儿在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够注意听是十分必要的,再次基础上,也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听的行为习惯,如自然注视对方眼睛或鼻部位来表示专注与尊重等。幼儿的文明习惯的早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著幼儿日后的社会化程度,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具有良好的修养才能获得群体的认同。在幼儿成人步入社会后面的面试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因紧张不敢直视对方或者在对方说话时无意识地环顾四周的现象,所以倾听习惯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心理学研究发现,3-4岁的幼儿基本已经能够掌握我们常说语言的全部语音,同时3-4岁也是学前幼儿语音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基于幼儿对于语音的敏感性,3-4岁幼儿也基本能够做到听懂本名族语言和常常普通话会话。因此,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多为幼儿创设交流与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幼儿更多的接触日常会话。

培养3-4岁幼儿愿意讲话并能清楚的表达

在3-4岁的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毫无意义的罗列性发音现象已经消失,他们虽然无法实现完全标准正确的表达,但是已经基本可以清楚的传递自己的想法,必要时配合动作与手势就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一切需要和想法了。我们经常会发现2岁幼儿说话时出现叠字或停顿的现象,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与语言无法完成同步,他们需要想一想再说出来,所以只能用叠字或手势来代替。3岁幼儿的叠字、表达停顿或者口吃现象基本已经消失,他们的语言表达基本能够与思维同步,想到事情不用再因发音等问题而憋闷在口中。也正是因为3岁幼儿的思维与语言逐步实现了同步,他们才会不再恐惧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乐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面对3-4岁幼儿的语言表达特征,家长在这一阶段应首先以鼓励幼儿具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为主要目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促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锻炼余元表达能力,不要因为幼儿的发音不准确或者出现错误而对他们过度批评或责骂,过度否定容易导致幼儿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闭心理。当幼儿愿意用语言与人交流时,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多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见到熟悉的人应该鼓励幼儿主动上前问好,锻炼幼儿自行车与熟悉的人聊天的能力,在亲友面前鼓励幼儿多说、大方的说,当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要求时,引导幼儿尽可能的将肢体语言转化成口语表达出来。

因此,3-4岁幼儿的语音标准更多地要求重于模仿而非独立表达,家长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切忌急于求成,先以模仿为首要任务,鼓励幼儿跟著家长说,家长自身也力争说话音标准确,这样有利于幼儿的模仿。除了个别发音,3-4岁幼儿已经能够口齿清楚的背诵一些儿歌和童谣,甚至复述一些简短的故事。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发音或者语法表达错误进行纠正。在见到熟悉的人时,家长要引导幼儿用普通话大方得体与人打招呼,日积月累的引导可以让幼儿愿意讲话,清楚表达欲望,从而喜欢上与他人交流。

培养3-4岁幼儿文明用语习惯

语言表达从仪态,语音语调到辞汇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3-4岁幼儿尚且无法完全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因此,对3-4岁幼儿文明语言的要求包括: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著对方,说话要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年人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在家长正确的引导,3-4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或对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过高的要求、过严的标准只能给幼儿带来过大的负担。进而导致幼儿觉得说话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从而羞于表达,甚至拒绝表达。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当他们用特有的方式进行表达时,家长不要打断幼儿的表达去刻意纠正他们的发音或者语法,即使有错误也应在鼓励与肯定的基础上,等幼儿表达完毕后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纠正。

上面说了3-4岁幼儿语言表达扔处于模仿期,「文明表达」的目标需要家长时刻为幼儿做出榜样示范作用,在于幼儿对话时候,也要经常使用文明用语,在幼儿与人交流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与适度的关注,提醒幼儿使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总之,文明表达的习惯重再逐步养成而非单一课堂教学就能实现的,家长应该时刻为幼儿做出表率,让幼儿形成国定的思维模式,认为与人交流就应该如此。

怎样提高3-4岁幼儿的倾听与表达,今天想写到这里,明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提高孩子倾听与表达,作为妈妈我们应该给与怎样的支持。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我一定要回答!我或许是在拯救一个孩子!

我写的很长,但我希望您能看完这篇长文。

我没生过孩子啦,还是大学生。

但是我一直记得我小时候的事情和身为一个孩子时对身边事情的各种心里感受。

我小时候和您的孩子基本是一个样子。在家里人面前挺皮实的,能说会道。但是面对陌生人,我就缄口不言了。(其实与其说是害怕,更多的是不熟悉的不开口)(差不多就是,这个叔叔本身不吓人,但是我开口喊他这很吓人)

我的母亲的态度是强制性地命令我喊叔叔或者是阿姨。

有时候我也会顺著她的命令去做。但更多的时候是,我害怕我妈妈骂我,我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大脑里强烈的开口想法调动我嘴边肌肉,就差临门一脚了,我还是发不出声音。最后就是母亲的一顿臭骂,那个叔叔在旁边劝著「算了算了,小孩子嘛」

我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我的母亲为了锻炼我,每次我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她就把钱拿给我,让我自己去付钱,我害怕,我希望她能和我一起去,她会和我说:「你不去付钱,那我们就不买了。」最后我只能硬著头皮去付钱。我当时连钱是怎么算的都不知道!

我的感受就是,有一点丢人(小孩子莫名其妙的自尊心),我怕我做错其中的任何一个小步骤,惹来旁人的嘲讽。

这个办法的确给了我少年时期一段时间的「勇气」。

为什么加双引号?因为这只是看上去。其实那时候和我同龄的其他孩子已经不惧怕自己去付钱,不惧怕和陌生的叔叔阿姨说话。我在做的依旧是硬著头皮上。我记住的是那种感觉,硬著头皮去做那些我的身体抗拒的事情。

这种情况贯穿了我的整个少年时期。我变成了一个老师口中的开朗活泼的孩子——不畏畏缩缩,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但只有我自己内心知道,我很害怕。甚至于到了,我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喜欢一些粉色,公主,少女,这样的东西,但这明显和我的外在形象(成熟稳重妥帖)不符合,所以我暗示著自己不能去喜欢这些。(由此发生的有:我初三时候很喜欢汉服文化,但是我一直暗示著自己我不喜欢,我后来真的就对此不太感兴趣了,或者是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喜欢汉服文化了)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大概会真的变成一个抑郁症。

上了大学,我变得很不自信。外面人看著我很稳妥,对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都充耳不闻。实则是我觉得自己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觉得自己配不上。不过我很幸运,我的室友家境都不富裕,家里只能供给基本的生活所需而已。我觉得至少她们和我是一样的,不会嘲笑我,我敢和她们分享我的一些兴趣。当我说到,我其实挺怕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她们表示了很震惊:「怎么会!现在还有人那么没素质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呀,那些会那这个嘲笑人的人就是没素质罢了。这是他们德行有亏,我不必为此难过。

渐渐地由此开始,我开始逐渐纠正那些影响了我接近二十年的事情。

我和这个叔叔就是不认识啊,他是妈妈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换一句话说:「妈妈,你要我对一个第一次见到的陌生叔叔表现出热情吗?」(请注意,陌生叔叔!)

多敏感的词!其中意味著什么!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和一个陌生叔叔表现出亲近那才是不正常!

所以,在这里我想总结以下:

1.我的孩子不和我的朋友们打招呼,但她平时在家其实挺活泼的。(这很正常,不是特例!不要把它当做是很大的事情,你的紧张会很影响孩子的心情)

2.那我该怎么做?(鼓励多于批评,教育多于谩骂。例如买东西付钱这件事,可以事先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应对收银员的一些举动反应,应该怎么说话,教会了让他去尝试一下。这就是预见性地告诉他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会让他很有安全感。社交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你可以怎么去做,同时,妈妈就在这个地方等你,妈妈就看著,你有什么不会可以来问我)

3.其实当孩子学会一项技能的时候,对他来说是很值得炫耀的事。「我这本书是我自己付钱买的,我当时xxxxx。。。」

4.和题无关了,但我想提醒所有的家长。请不要过于急切地敦促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对孩子来说陌生的)朋友,显示出亲近。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陌生的叔叔」和「(妈妈认识的)陌生叔叔」是一样的。你的面子和你孩子的安危比起来一文不值。

我自己就是被我母亲的朋友猥亵。我读五六年级的时候,女孩子,刚发育,有胸。他以挠痒痒陪我玩的名义,从后面,两只手环过我腋下,抓著我的胸。我们都在放肆大声笑著。他两手一抓一抓地捏著我的胸。刚开始我没有察觉,之后我反应过来,但是我害怕,没有当即拆穿他的把戏。整个过程有十几分钟左右。(我该庆幸他没有做更过分的事)事后我和我母亲说了这件事,她不相信。

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身为成年人,你可以求助警察,求助亲朋,甚至是求助一个陌生人,但你的孩子能求助的只有你。如果孩子和你说了这样的事情,不管,这是否是骗你的,也请你毫无保留地相信她,因为你就是他的全世界。


要么彻底把她赶出安全的环境,让她有危机感(你孩子的情况很难说是缺少安全感),不听她哭,强制让她做事。

要么爱护好她,别频繁让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便是一些必要的事情也得慢慢诱导,而不是让她跟你说出原因(这种询问也是很多人厌恶的,无论大人小孩),孩子还没那能力。

建议题主选择第一项,既然有很多事情让孩子厌恶失望,就不要心软,给孩子虚假的期待。

匿名


如果已经三岁了,看描述都是奶奶带著,为什么不尝试送幼儿园呢?

在一个都是同龄小朋友的环境里,又有老师的引导,我觉得起码要比现在这种情况好的多。

多出去玩一玩,去同龄人多的地方待一待。在家里表现很好说明孩子是很依恋家庭环境的,从而对外面的环境包括和小朋友玩耍就拒绝接受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