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调查,中国现有抑郁症患者达9000万,人数还在快速增长中,我国每年自杀抑郁症患者上百万。在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死因中,自杀是首因,其中60%~70%的人患有抑郁症。西方有几十项研究证明了抑郁症是由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更有研究明确地指出,75%的抑郁症是由「羞辱或困顿」性的生活事件所致,20%由损失/丧失所致,5%由危险事件所致。


以我多年抑郁的经验来说,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个社会病

抑郁基因大量存在,这是内因

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缓冲处理时间,抑郁症是可以自我缓解的,这也是抑郁症被叫做心灵感冒的原因

但是现在社会的阶层分化严重,根本给不了抑郁症患者缓冲时间,只能带病坚持,结果就会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崩溃

比如,我感冒了,如果社会压榨不那么厉害,我可以休上一个星期的班,感冒好了,我也会很舒服的继续工作

但是感冒了,一开始是小感冒,我不能休息,只能继续加班,指望一边高强度工作一边还能自我恢复,也许会也许不会,最后很有可能把小感冒拖成重病,甚至死亡

抑郁症我认为是我们基因里的一个自保程序,就像CPU有个过热保护一样,一旦过热强制关机

当我们适应不了外界环境的过度刺激,抑郁基因发挥作用,逼迫我们强行暂停,分析原因思考对策

我觉得这么多种生物只有人类拥有的智能如此可怕,就在于抑郁基因不断的逼迫我们思考,然后进化思维

然而,现实世界里抑郁基因提示我们该强制暂停,但是为了工作为了金钱我们不理会抑郁,就像电脑CPU已经过热了但是我们依旧要继续超频使用,最后结果必然是机毁人亡

现实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你觉得是抑郁症患者不想停还是这个世界不让停下脚步?

所以我觉得大谈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扯淡

因为CPU做的再好也受不了使用者过度使用

而大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是把抑郁的根源归结于个人身上,是抑郁症患者本人对自己负责,所以社会没有任何责任

同时还能卖抑郁症患者几张讲座的门票,大家挣钱了,皆大欢喜

如果抑郁症患者不买票而选择去死,那就是他好傻啊,怎么可以不自救,那是他自己放弃自己,跟我们其他人没关系

CPU过热需要强制关机保护

抑郁症面对过度刺激需要缓冲时间

那社会压榨到一定程度………………


」我国每年自杀抑郁症患者上百万。」

中国近几年的自杀率是十万分之9.9以内,现阶段总人口按15亿计

15亿 X 十万分之9.9=15万人

小编,你妈妈喊你回家点小数点。

自杀和精神压力和社会文化有关,比如日本的自杀率高,一个说法是因为日本普遍相信来世,社会压力大。

中国在动乱时期的自杀率也是很高的。

压力大的时候,要放松自己,苦中作乐,是挺好的。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我觉得你的数据有问题

在维基百科里2015年世界各国的自杀率数据中,我国是每十万人有8.5人自杀,而排名最高的是斯里兰卡,每十万人中有34.6人自杀。

而你说今年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自杀,那姑且算一百万除以十四亿,那就是每十万人中有71人自杀,假如你的数据准确的话那我国就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2015年世界自杀率最高的斯里兰卡的两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自杀率能达到这样的高的数据,即使是一些人口基数很小的国家都无法达到,而且我国从2015年到2020年自杀率增长了十倍!

所以我怀疑你是不是多打了一个零了,是每年十多万人自杀

还有世卫组织2016年世界各国自杀率数据(每十万人):

维基百科还有个词条对中国的自杀率有详细的介绍:


高三时,晚间自习中,班主任突然打断我们说我们班某某某休学了,让大家不要动他桌子里的东西,过几天他父母会来收拾。

那个同学成绩非常好,性格热情开朗,人缘极好。我们不知其因,只为他感到遗憾。

由于学习繁忙,这件事也只是在班里激起一阵涟漪,很快大家便忘记了。

但是学期快结束时,我不经意听见一个消息,说那个同学其实有抑郁症,现在还在精神病医院躺著呢。

一个阳光优秀的人竟然会得抑郁症,这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认知范围。回想起经常挂在那个同学脸上的笑脸,这件事算是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大三时,当教授《变态心理学》的杨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抑郁症的时候,我们听得认真极了。年轻人似乎对抑郁症有一种天生的著迷和好奇。

当老师提到「抑郁症患者的最大痛苦之一是他们需要掩藏自己的痛苦,也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实际人数要远远多于确诊人数」时,高三那个同学的笑脸猛然间进入了我的脑海。

人生病了,会无精打采、浑身无力、甚至痛哭流涕,这些痛苦是掩藏不住的。但抑郁症患者不同,他们在外可以与人谈笑风生,在家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他们看起来积极开朗,什么事都没有。

回忆起那个同学,老实说,我跟他并不熟。我之所以认为他是快乐的,只是因为我觉得阳光优秀的人就应该是快乐的。如今看来,只是晕轮效应在作怪罢了。

我想起那些难过的日子,我也总是歪起嘴,笑一笑,告诉自己不要怕。那些经常笑容挂在脸上的人,是不是也只是想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呢?

随著对心理学学习的加深、大学在精神卫生医院的实习,以及毕业多年从事心理学科普的经历,我对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

事实上,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部分原因是害怕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比如,你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压力,你很难把自己的消极想法倾诉给家人。也许你讨厌自己的工作、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你甚至感觉这个世界糟透了。

同时,抑郁症患者还会担心别人的另眼相看,害怕自己会被视为「弱者」。而别人的同情,更是让他们感到羞怯。羞怯让人逃避人际交往,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所以,假装自己很好其实是抑郁症患者的一种防御机制——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避免遭受到非议和不公平待遇。

而近年来,随著短视频的流行,打著「记录美好生活」的自媒体向人们传递生活多美好、钱有多好挣的观念,让人们渐渐有一种「别人都过得很幸福,只有我过得很忧郁」的感觉,从而让人们对自己的痛苦保持缄默,假装自己过得幸福,避免落单。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长时间消极悲观的人选择继续压抑,抑郁症患者不去主动寻求帮助,随著时间的推移,普通的抑郁情绪可能转化为抑郁症,而未经治疗的抑郁症可能会恶化。

那我们该怎么有效预防抑郁症呢?

除了诸如倾诉、运动、保持社交、多参加户外活动等直接可操作的建议,我更想从认知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1)避免习得性无助

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是,害怕失败、过于关心他人评价,这会导致他们在做事时不能全力以赴,继而面临失败。

失败带来挫败感。持久的挫败让人感到绝望与无助。习得性无助悄然降临,抑郁症便可能紧跟其后。

解决方案是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尽量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

当把事情做好后,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便会得到提升。而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几次不大不小的成功。

(2)避免过于繁忙,有自己的自由时间

忙碌虽然让人感到充实,但是忙碌本身也会给人带来压力。过于忙碌让人感觉没有自由时间,进而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感到抑郁寡欢。

在繁忙的状态下,我们很难保持愉悦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及时做出调节是非常必要的。

事实上,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增加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情绪随之便会得到改善。做出调节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工作一小时就休息几分钟,多伸伸懒腰,睡个午觉,下班走走路看看花。

其实,现代年轻人喜欢熬夜玩手机也是这个道理。白天挤地铁、工作、咀嚼食物、加班,早已变成了一条工厂流水线,没有自由,没有创造。他们需要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即便付出代价。

其实,如果下午五点后的时间完全属于他们,谁又不会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呢?

所以基于现实,做出调节后,关键是要主动做出取舍。

钱与身体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驱式冲突,它是一个需要两者兼顾的事情。关键是做出取舍,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3)练习跳脱思维

分手后,考试失败后,工作不顺后,我们很容易感到抑郁。沉溺于抑郁情绪,不仅不能让问题得到缓解,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破罐子破摔、对家人态度恶劣。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抑郁症。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从整件事跳脱出来,而不是紧盯著事情本身。

比如,我为什么感到抑郁?是因为两个月后的考研对我很重要。所以这种抑郁情绪是正常的。

那我应该怎样取得成功?查漏补缺,增加复习时间,学习抓重点,分缓急。这样一思考,便增加了我们对复习的掌控感。

抑郁既可以让我们萎靡不振,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问题。所以当遭遇失败后,关键是从消极情绪中跳脱出来,转而从失败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成分。

简单点说,要从「我太难了」,转换到「我该怎样避免同样情况的发生」

一种简单的思维转换,从陈述句转换到疑问句,让我们从一个情绪发泄者变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者。

两种思维有天壤之别,决定了当事人是选择患得患失,还是休息整顿一番,然后大步向前走。

(4)不要通过比惨来让自我感觉良好

你有时候会想,有很多人比我过得更惨,我有什么好抑郁的。那些农民工天天忙著挣钱,也没见著有抑郁症啊!

我们便陷入了自责,觉得自己就是矫情和脆弱。然后我们假装勇敢,压抑掉消极的想法和情绪。脑袋的弦远绷越紧……

其实,这是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借助更悲惨的例子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悲惨

请记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当我们遭遇负性事件时,我们的痛苦不会因为别人比我们过得更痛苦就得到缓解。我们依然需要处理问题,消化痛苦。

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和别人作对比,这会让我们更快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

6个帮助抑郁症家人或朋友的心理学技巧大明的视频 · 6797 播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