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一想,你今年看到的这些杀人案,有几件是电视和报纸上报道出来的?

如果真要说杀人案多,那你去看看《今日说法》、《天网》、《一线》,再把自己省内的几档法制节目看一下,那里面可几乎天天都有杀人案。

那你之前怎么没觉得杀人案多呢?

中国的命案发生率是1/10万左右,即每年大约有1.4万人被杀,平均每天40人左右。你能每天看40个谋杀案的判决书吗?而一天报道一起谋杀案,就足以然你觉得这身边到处都是杀人犯了。

其实,在当下,自媒体才是大多数人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自媒体的特点是什么?是流量。而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生产模式上的本质区别,也决定了自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容易炒热一件事。

具体来说,一方面,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他比传统媒体的报道禁忌更少、报道周期更短,报道手段更灵活。以杭州杀妻案为例,如果要《今日说法》来做,必然至少要等到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之后才能正式把节目做出来,并且这个节目最多分成上下两期做就行了,但自媒体却可以一直揪著这个热点不放。

假如说某个案件播出之后公众的关注度很高,《今日说法》也不可能再做几期节目说这个事。这个热度也就这么过去了。

另一方面,自媒体上被炒热的刑事案件,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案件本身很恶劣,而是因为案件本身有巨大的流量价值。还是以杭州杀妻案为例,在传统媒体中,你几乎不可能在法制版或者社会版以外的版块见到它。但是,在自媒体中,这个事可供解读的维度就很多。以B站为例,有人当起了网路福尔摩斯来破案,有人分析起了杀人者的心理,有人分析遗产继承,有人说恋爱中的注意事项,还有人谈AI测谎…

对于不同的UP主来说,这个事情都有价值,自然也就有可以蹭的流量。

但事实上,如果你去看几年前已经判决生效的司法判决文书的话,会发现那些案件里面比这更恶劣的事件比比皆是。在那里面,一次杀了三五个人甚至十来个人的灭门案,或者先后杀了几个人的连环杀人犯并不在少数,但你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那些案件没有流量价值,

如果是「张三和李四都是农民,两家因为宅基地发生纠纷。有一天,张三和李四发生了口角,然后张三冲到李四家里,把李四一家五口人全杀了」这样的案件,你真的感兴趣吗?那些自媒体人又感兴趣吗?

但如果这个案子是「张三是个大龄未婚女博士,一直被李四嘲笑她不结婚。有一天张三和李四发生口角,张三一怒之下把李四一家五口人全杀了」,那自媒体人会怎么样?

到时候,都不用别人,拳师们就能让这个案件在微博热搜上半个月都下不来。

PS:

我上面说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但很多人的确理解不了。昨天某微博博主就挂出来一张图,把近期警方的公开通报做了整理,说最近一个月里仅警方公开通报的男杀女案件就有56起,中国女性的生存正在极度恶化。

这就是典型的XX言论。

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平均每月的命案死亡人数都在一两千人之间,56起命案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而从警方惯常的侦破思路来说,一般情况下,除奸杀、过失致人死亡等少数案件外,侦破命案就是三大基本调查方向:情杀、财杀和仇杀。

在这三大案件中,情杀比例最大,财杀次之,仇杀最小。同时,很多案件中这三种因素也往往混在一起。通常而言,在100起命案中,情杀的比例可能在40~50之间,财杀大概20~30之间,仇杀大概10到20之间。

也就是说,在过去一个月,情杀相关的案件可能数量会有六七百起以上。所以,单单是56起女性被杀的命案,根本不足以证明什么。如果你能找到更多的证据而不是在这里靠猜测和感觉来说事,或许别人会更信服一些。

PS2:

有些人觉得我这么说是给自媒体甩锅。那我就说几个案件,你们自己判断一下。

第一个案件:2020年6月,此前在北京制造了五死二伤灭门案的杨贵栓被执行死刑。

第二个案件:2019年12月7日,贵州六盘水发生灭门案,受害人五死一伤。

第三个案件:2020年3月31日,安徽阜阳发生灭门案,五人死亡。

第四个案件:2020年4月24日,河北保定发生灭门案,被害人一家四口全部死亡。

第五个案件:2020年8月9日,四川富顺发生灭门案,被害人五人死亡。

第六个案件:2020年7月,杭州来女士被丈夫杀害分尸,并抛尸化粪池。

以上六个案件里,你听过哪个?大多数人有印象的,不过就是来女士被杀案以及富顺灭门案而已。

五死二伤、五死一伤的灭门案,性质难道不比杀人分尸更恶劣?

上述所有案件警方自侦破初始,均有公开发布的案件通报,根本不存在警方隐瞒案情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什么前面几个案件,大多数人连听都没怎么听过?

再以B站为例,看看自媒体是怎么恰杭州杀妻案流量的。

「武志红讲心理」在杭州杀妻案之前和之后的视频选题分别是:「因女儿「被霸凌」复仇杀人?你会同情还是质疑?」和「为什么总是最亲近的人,伤你最深?」(三个视频播放量为「被霸凌」9.6万、杭州杀妻34.3万、「最亲近」24万)

安全邢博士在该案件前后的选题分别是:「强制刷脸进出的小区,你们的技术安全吗?」和「业界药丸?明星直播带货为何频翻车?」(三个视频播放量分别为3.1万、11.6万和5.1万)

米茶心理在该案件前后的选题分别为:「川普同款心理疾病|全网人手一份|可你真的懂什么是强迫症吗?」和「三十而已放炮组 | 为什么男人拥有完美妻子还是不满足?」(三个视频的播放量分别为3万、11.9万、2.5万)

这样的案例你可以找出很多。对于自媒体来说,杭州杀妻案带来的这一波流量真的是相当可观,不吃这波流量真的是亏大了。


与其说是今年命案比较多,不如说是今年报道出来的命案很多。一旦给到了流量,本身刑事案件就是非常吸睛的内容,那自然能够引发关注。

我们大可以去找个规律,即便作案手法再是离奇,也同样可能找到作案手法相似的案件,此时将之冠以「xx版xx」,那自然容易形成这种「感觉命案非常多「的错觉。

而根据往年的惯例而言,到了三月开初和十月开初,全国命案又会比较少,大家几乎看不到,这显然不是因为到了这时候就「万物归春」,只是有选择罢了。


今年因为疫情,大排档和歌厅没开,喝酒闹事的人少了,命案比去年少多了。

可能是因为闲人变多了,看新闻看的多了,所以才觉得命案多了吧。


任何一个事情发生,原因可以来自多方面,但我们更关心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回到题目为什么今年命案这么多?,这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这一次不问是不是(今年命案真的比往年多了吗?),直接看为什么(为什么最近感觉到处发生命案?)

我想先杠两点,快叫我杠精吧!(逃)

1.互联网技术发达和互联网群体增加都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是今年

新浪微博2009年开始内测,2012年推出热搜,2014年打败腾讯搜狐,从此微博特指新浪微博,那2012年或者2014年有没有热搜半个月全是各种命案呢?抖音2019年战略扩张,日活用户4亿,同比增加60%,受疫情影响2020Q1达5.18亿,同比增长15%。讲道理2019年增幅更大,但为什么不是2019年感觉命案突然变多?

2.想转移公众注意力也没完全解释为什么是命案

某个明星或者网红的私事,尤其是涉及道德伦理的,压箱底可以爆出来挡事情的,多了去了。但这是一部分原因,你看看最近在发生吗?美国制裁,印度封杀,华为断供,Tiktok被迫折价出售,微信或被禁,A股受挫,科创板大跌,国内经济大循环,数字经济。想讨论这些问题的人远远少于想讨论命案的人,互联网三驾马车,第一就是广告收入,广告收入看的就是流量,要的就是点击率。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你看到的往往是你最关注的。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呢?

有随机的成分在,但这依旧不够本质,仍有其他原因:

原本的内容(疫情和流量)变少了,报道刑事案件只是一个热度的替代品,后疫情时代,常态化防控,疫情话题减少很好理解。还有一个可能不那么显然,流量话题为什么会减少,回想一下,疫情时期明星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抱歉占用公共资源」。 流量明星的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市场了。很多人已经开始声讨流量了,对明星买热搜的行为是反感的。另一方面是今天已经没有一个国民流量偶像,流量市场已经是分割的市场了。「你的ideal是你的神,但是我的路人/讨厌的人/透明的人」各家有各家的「行话」,外人甚至都听不懂,别说关心你在意你讨论你了。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国际关系、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等等。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别的国度发生了什么,文化上的疏离也让你对他国的命案没有那么敏感。

但刑事案件,尤其是涉及人命,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刑事案件可以作为公共话题去讨论,去发掘,可以普法,可以加强安全教育。也可以让自媒体炒作,转载,赚取点击量。


推荐大家听四首歌,台湾的《爱拼才会赢》《大国民》,香港的《狮子山下》《这是我家》。他们各自流行的时间和社会背景。

以大国民为例,什么时候在台湾流传,什么时候引起香港共鸣,什么时候引起我们共鸣,什么时候各站点下架。

我已离开舆情和网信岗位超过一年以上,无任何3年内舆情可以透露,谢谢啦。

——————————————————————————

经济下降1个百分点,治安恶化10个百分点。

这个说法是我提的,不准确,但是表达的意思是治安状况和经济活力高度相关。

不愿意听增多,那就换个说法,恶性案件发生率重新上升。

恶性案件明显增多,是社会集体心态的变化,并不能简单的归因於单一个人突然的情绪暴走,那是在掩耳盗铃。

类似的答案自六月起强调过十多次次了,这一轮生活物资价格普涨,社会中有极其严重的戾气在积聚,尤其表现在街头的的小摊贩小餐馆小商店,人人都有怒气。但价格上涨还只是表面因素。

根本原因是,产业的转移在切切实实的发生著。知乎上否定这个结论的太多了。可是现在出现了结果,还否定的话就相当于明明都已经生下十个孩子了,你还说是处女一样。

在大的层面,表现为

1-大佬们集体退休,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出现严重压力,在民间再无法维持他是一个善意人格化资本家的人设。

2-中小资本所有者变更国籍,但不会让自己的生意离开,既想要现金流,又想要口袋稳妥。不止上外国资本转移产业,本国资本也在向外转移产业。

小的层面,则非常直观。就是你所观察到的一切,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受到了影响,街上的舆论和站点上的舆论是一样的。

我的看法和我的希望,

其实,同样的事情已经在发达经济体出现过了,你选择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那么,它的一切你都不能避免,阳光和阴影是同时存在的。

民族性不同,不能指望台湾香港大陆的民众像日本那样,平静的进入低欲望社会。我们与日本完全不同。我总是少数派。19年全年他们闹的时候我也讨厌他们,尤其看到他们暴力伤害大陆民众。

可是,最近我从产业转移带来的社会心理变化来思考,我觉得他们可怜,他们真的没有选择。

美国产业充沛的时候,不用喊美国梦,大豪斯和小汽车自动替他们向全世界发言,美式生活吸引全世界经精英投奔。产业转移流失的时候,治安崩坏,城市被放弃,流行文化迅速转向奶头乐。

台湾产业充沛的时候,从上到下意气风发,他们可不满足于小岛,今天活跃的湾湾带佬们当年可都来过北京有照片的,他们的文艺作品里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统一不比今天大陆差,个人要爱拼才会赢,国家要文明独一家。

香港也一样啊,产业充沛的时候,各种爱国歌曲,民族自豪民族强盛的情绪两岸三地没有比香港更盛的。看看狮子山下,那种进取昂扬的情绪,看看张国荣的歌曲这是我家,无与伦比的冲劲。

这些进取的情绪爱国的情怀,今天还能有吗?不能了。当产业转移以后,他们的年轻人连自己都顾及不了的时候,他们产生的文艺作品几乎都是不可描述的。就好像知乎有提问香港演员断层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也可以说不算断层,只是他们的文艺作品本地化了,自然而然的与我们隔绝了互相不愿意了解对方了。

个人的情绪与钱包是否鼓胀高度相关,群体情绪与经济体产业充沛程度高度相关。而群体情绪是社会舆情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产业丢失的时候,岗位总需求是下降的,失业者需要转产其他产业的时候就不得不降级甚至彻底失业。

资本主义产业转移的时候,社会必然动荡,社会治安必然恶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