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合格的家长太难了。最近看《奇妙小森林》节目,深有感触,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孩子一遇到点困难就爱哭,而且不好哄,怕养成孩子赖哭的毛病又怕伤害他,该怎样去把握一个度,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呢?如何维持亲子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呢?


滑冰是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的运动之一,他们大多从4、5岁起开始学习滑雪,而他们的第一堂课,就是练习跌倒,然后再学会站起来。

这个过程也能让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一、孩子遇到困难就想哭

哭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领,从出生开始,他们就学会了用哭声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并寻求父母的安慰和帮助。有了这种惯性,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也会想到用哭寻求父母的帮助。

1. 孩子的能力不足,导致孩子产生无力感

孩子搭积木、穿衣服、系鞋带,甚至用筷子夹菜、自己吃东西这些日常小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挑战般的存在。当他们遇到困难,尤其是无力解决时,内心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做好这件事情,产生无力感。这时他们在为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气愤、懊恼。

这里,不得不提「习得性无助」:面临困难时,没有能力解决,逐渐产生挫败感;当再次面临困难时,可能就会选择逃避。即使现实的困难不一定是无助的,但孩子已经学会了无助状态,即便能客服困难,也不想去尝试了。

2. 我们给与了孩子不必要的帮助

孩子只有利用自己的力量征服困难、并成功的做好一件事,他们才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信心;如果我们家长给与了孩子不必要的帮助,反而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心理。这是与「习得性无助」相对立的一种情况。家长对本来应该孩子做的事情大包大揽,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

比如说,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自己穿鞋、穿衣服、戴帽子了,但是因为年龄导致的能力不足,会让孩子穿戴的过程比较慢,而且很容易出错。如果这个时候,大人马上去给孩子帮忙,他们反而会发脾气,或者干脆让大人来帮忙了。

有了这些依赖心理之后,下次遇到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时,自然就会依赖于父母了,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生活能力的锻炼,又不利于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

二、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的态度

1. 安慰孩子很重要

当孩子遇到问题就哭的时候,大人要做的就是安慰孩子,告诉他做不好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手部动作、身体协调能力仍然在发育,多加练习就可以慢慢学会了。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发现自己的能力确实有所精进时,自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曾经在米宝4岁左右的时候,他想学骑自行车,但是尝试几次之后,都以摔跤而告终,他慢慢就有些想要放弃,说「学自行车怎么这么难!」我告诉他,他现在的身体平衡性和力量都还正在发育,再加上家里的自行车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大了,所以学不会。

今年初他刚5岁的时候,重新将学自行车提上日程。刚学了3天,每天学习一个小时,就可以自由上下自行车、还能转弯了。

所以告诉孩子,不是他们不够好,而是还没有长到足够大,也还需要多加练习,自然就会成功。

2. 别低估了孩子的抗压力,并适时给予孩子一些指导和帮助

在生活中,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抗挫能力,孩子虽然身体很弱小,但是内心却很强大。给他们一些时间和耐心,并适时的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和他们一起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说每个小朋友都爱玩的火车轨道积木。不同的积木之间有不同的组合,会建造出不同的造型,但是如果想搭出图纸要求的积木,则必须按照步骤、找出正确的积木形状并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成功。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容易出错,即使是大人。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不断的试错,他们会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乐趣的同时,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

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不自信、烦躁、想放弃,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难,为解决困难提供一些指导方向,让孩子自己来说出、找出解决方法,并尝试,让孩子觉得这个解决方案是以「孩子自己」为主所想到的,而且让孩子感觉到「遇到困难,可以向父母求助」的安全感。

3. 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并让孩子品尝到坚持所带来的成就感

孩子面临挫折、想哭泣的时候,更多的是源于对困难的不确定以及对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再坚持一次」,并让孩子体验到坚持所带来的成就感。

比如,三岁孩子很容易走路累的时候,会让父母抱或者背。这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我们再坚持走一会儿,就可以走到家了」,或者「你再尝试一次不同的拼法,就可以把积木搭好了」。如果孩子能在这些尝试中收获成功,也会进一步强化孩子「坚持」的决心。

4. 尊重孩子所做的努力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哪怕这些结果在大人看来,仍然不够完美,但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米宝有时候想帮我拖地,可是当我把拖布给他了之后,往往会让我的工作量再加倍,「越帮越忙」。但是,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过程,他们对待家务的态度、非常珍贵的好奇心,更值得爸爸妈妈们呵护。

@知乎亲子

5册高情商儿童人格修养高逆商好性格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京东去购买?

小兔汤姆系列绘本旅行版全套26册 儿童绘本 2-3岁6-8幼京东去购买?


遇到困难感到挫折感而影响心情,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状况,成年人也会这样啊,孩子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就是成年人大都靠自己靠克服困难,而孩子需要大人引导一二。

一、鼓励孩子再试一次吧

依然记得女儿刚满一岁的时候,第一次把一个小棍插到一个小孔里,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急得直喊。十三个月的时候,第一次玩拼图、积木的时候,怎么努力都拼不到一起,一著急把拼图积木弄得到处都是……

而我能做的就是说了一句「再试一次看看,看看这么做行不行呢?」有时会做一遍演示给她看,女儿就会试一次、两次、三次……然后成功啦,开心极了。

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后,都渴望从父母那儿得到肯定和支持。他们希望父母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得到称赞。

所以一定不要吝啬自己对于孩子的称赞~~

二、成功后别忘了表扬一下孩子的努力

很多育儿书中会有提及到,要多对孩子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付出的努力给予表扬,这样更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心态,有助于孩子为克服困难做出努力。

??父母的语言:3000万辞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书中就写道:

称赞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称赞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著作里曾经提到,目前存在著两种类型的称赞。

基于个人的称赞(以孩子为核心的称赞):「你真是太聪明了!」基于过程的称赞(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的称赞):「你一直很努力地拼图,现在终于完成了,真棒!」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更多听到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就像小朋友正在拼图,妈妈在一旁关注著游戏的进行。为了填上一个缺口,小朋友一直不停地试,直到找到了需要的那块儿拼图。

这时,妈妈称赞了孩子在拼图过程中的不断努力。「妈妈很高兴看到你一直不停地努力,直到找到正确的拼图。这说明你的意志很坚定。恭喜你终于找到了!」

这时,孩子就会懂得,不放弃也是一种力量。

三、大人适时地指引、帮忙

有很多事情孩子努力了依然无法做到、无法做好,有时暂时需要借助别人帮忙。

比如说宝宝刚开始玩拼图、拼接积木的时候,怎么玩都找不到头绪,这时候就需要大人陪同一起玩,这时候大人起到指引作用。

而且孩子很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呢,看著孩子著急地不行,都要放弃了,这时候,一句「我们一起玩吧」,也许就扭转了局势。

一起玩几遍后,宝宝差不多能自己玩了,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上手玩耍,偶尔找不到合适的拼图、积木的时候,尝试了几次依然没有成功,可以问宝宝「需不需要妈妈帮忙?

让宝宝知道有些自己暂时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外力帮助,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好朋友等,都可以。

四、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明天、后天,甚至长大了就能完全解决了

有些事情孩子太小,无法自己去做,而且大人会限制孩子自己去做。

比如说让小孩子倒热水,比如说让小宝宝自己爬楼梯,再比如说,电源充电器插到插线板上等等,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坚决拒绝孩子自己去做。

再比如说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看到别人玩滑板车、平衡车也眼馋,想玩。

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自己做,但是最后别忘了告诉孩子「等你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做了呢」

这样可以减轻我们拒绝孩子所带来的挫折感,反而对长大以后的生活充满期待呢。

现在我女儿两岁半,有一些涉及安全方面的事情也是坚决不让她去做的,不如说要拿著剪刀剪东西,比如说要拿著削皮刀削皮等等事情。

现在哪些事情不能做,她不仅清楚,而且还会站在旁边看著我做,自己说著「等长大了,就可以自己做了」。

有时我们找某件东西找了半天,依然找不到。

女儿还会主动说「先不找了吧,明天就出来了」,这都是我曾经多次跟她说的话(^^)

就像《冰雪奇缘》中可爱的雪宝Olaf唱出人生大道理的一首歌「"When I Am Older",歌词中所描述的那样:

This will all make sense when I am older. Someday I will see that this makes sense. One day when Im old and wise. Ill think back and realize That these were all completely normal events(当我长大了,现在不明白的一切就能解释清楚了,总有一天我会明白。我会长大并且变得睿智,到那时当我回顾这一切时会发现,现在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That will all make sense when I am older, So theres no need to be terrified or tense. Growing up means adapting, Puzzling at your world and your place(当我长大了,这一切就能解释通了,所以没有必要害怕或者紧张。成长意味著适应周围的环境,意味著在自己的世界里困惑著)。

所以有时时间真得能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明天、后天就能解决了,甚至都不是什么问题了,也说不定。

基于以上,为了避免孩子「一有困难就心态崩掉」的状况,可以做的事情是:

多多鼓励尝试几次,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父母们应该多表扬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让孩子知道,与成功相比,努力更值得肯定。

如果孩子尝试了几次依然没有解决问题,依然没有成功,父母可以参与其中,指引帮助一二,让孩子知道,适时地学会借助外力。

有些无法克服的困难,暂时实在无法解决,无法克服,让孩子懂得交给时间,也许过几天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了,也许长大一些就能解决了呢。

参考资料:

??父母的语言:3000万辞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贝丝·萨斯金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知乎亲子


当孩子遇到具体问题时,父母会针对问题给予解决意见。但问题无穷,治标不治本。


懂得「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通过技能教养法使孩子获得独立解决问题一劳永逸的方法。


戒掉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遇到问题不再焦虑。


如何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父母的育儿理念多么先进,执行得如何完美,孩子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父母。

比如男孩 5 岁了,还整天尿裤子,怎么办?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总是用拳头说话怎么 办?做作业总是东张西望?......


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能一帆风顺,总是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问题时,有一类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上,遇到问题立刻出手解决,帮小孩搞定所有难题,铺平所有的路。这类家长被称为直升机家长,其实,这不是个褒义词,因为,你帮孩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反而会带来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会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有学习能力、有担当的成年人。我们大人都知道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怎样教孩子「捕鱼」,也就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需要记住这一句话: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


1、筛选问题


我们先来看怎么筛选问题。我们常常会看不惯孩子的很多地方,甚至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处处是问题,浑身是问题,从早到晚都在出问题。但是,研究告诉我们,一个阶段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守住自己唠叨的嘴,过度的操心,聚焦一个问题来解决,那么你会发现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的效率要比你同时唠叨很多问题,效率高多了。


那么怎么选择哪个问题应该是要重点解决的呢?我给你四个维度,帮你完成问题筛选:


第一个维度:问自己是实质问题吗?实质问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它的结果是由别人承担, 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这种问题是父母要出手来管的,如果家长不出手干涉, 孩子就变成了熊孩子。和实质问题相反的,就是后果是孩子来承担,而且孩子是可以承担的问题,那这种父母就不需要管。比如孩子走路不是慢慢走的,而是跑得很快,结果摔跤 了,他摔个一两回,一旦自己承受了这个后果,你发现他就会改变。


第二个维度: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意思是说,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还是其他因素。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其实很可能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甚至就是父母的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在外面特别乖巧,但是回到家就变得肆无忌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家像条龙,出去像条虫」。这个问题一般都不在孩子身上,背后很可能是照顾者对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面的世界。所以问题可能出在都是照顾者身上,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个时候鼓励孩子要大胆就没什么用。

第三个维度是:随著成长会改变吗?


如果有些问题的确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孩子本身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年纪大一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放一放,不用著急让孩子改掉。


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写好字,或者,一到夏天就著急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些其实在当下都是不需要解决的问题,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不容易。


第四个维度,问自己是故意的问题吗?也就是看看问题是孩子在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还是故意造成的,如果是不是故意的,那这种问题,也不用管。比如,比如孩子的手部动作幅度比较大,啪一下把杯子打翻了,这个时 候,你要去告诉他手部动作的幅度不要那么大。你说很简单,觉得自己都告诉孩子怎么做了。可是这可能是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让他改是改不掉的。


综合一下这四个维度,只有是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且不是无意的,随著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筛选完问题,我们就可以往下进行,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


2、明确主体


我先来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比如和同学闹别扭了,你会不会插手?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比较好」。那如果这个问题孩子自己一直没有解决呢?你能忍住不插手吗?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不那么确定了。


其实,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


如果解决问题的主体是父母,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再次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还是做不到充满信心地自己解决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就袖手旁观,完全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而是强调父母要谨慎出手,要给孩子留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在一旁倾听孩子的方案,让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在一旁起到陪伴和偶尔搭个台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分析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我儿子查理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到家哭著说自己被打了。他被揍了几拳,还被推搡在地。被这个孩子打不是第一次,以前也被打过,但是都不严重,这次显然是被打得太疼了,查理哭得很厉害。


我问查理两个问题:这个打人的孩子是只打你一个人,还是别人都打?他打你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怎么说?查理回答:「这个孩子经常打人,谁都打,这次他打我的时候,大家都批评他,说他不对。」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排除了查理被霸凌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是霸凌,孩子很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需要父母出面和学校沟通。这次是一般男孩子之间的身体冲突,是查理必须学会处理的。


于是我问查理:「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查理回答:「你和我们老师说一下,我希望他明天向我赔礼道歉,并且我会告诉他,我不原谅他,因为打人是不被原谅的。」


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给查理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


第二天,查理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打人的同学已经向查理赔礼道歉,结果出乎意料,查理马上表示原谅了那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查理占主导,解决方案是他提出的,我作为家长只是负责配合。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二步——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后,父母只需要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怎么做?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尝试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并去实践。


不过做到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太难,难的是,当一个问题拖了很久,我们能不能忍住不插手。


3、给足时间


比如,那个打人的孩子和查理是同桌,所以我老是担心这样的事反复发生,就问查理,需不需要帮他换位置。但查理拒绝了。理由是,如果他不愿意和打人的男孩坐的话,全班就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坐了。


虽然很难,但我还是牢记「谨慎出手」的原则,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的决定。


不换座位,那个打人的孩子又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之后查理被打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我发现查理回到家经常画画,在画里,他把自己画成了超人,在对著一个小个子的人或发脾气,或讲道理。我一看到这个就知道他在学校又被打了,被打以后没地方发泄,就只能回家画这样的画来发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


我还是忍住没插手,但忍得有点辛苦,并且常常觉得有非常容易的方法去解决,没必要让孩子自己去冒这样的风险。身边的老人也给我压力,觉得我不管孩子,不是个尽职的好妈妈。


可是,我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清楚地知道,当我们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他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像的要长得多,而且我们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能自己解决。但父母给出意见方案,如果孩子能够遵照执行,很快就能有效果或达到目标,这个前进的道路是直线往上的。如果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的,甚至他们经常走冤枉路,因为自己摸索的过程肯定慢于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做。


所以这就是第三个重点,除了明确主体之外,如果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的探索看作长期战,孩子在其中奋斗,父母在一旁给孩子提供能量支持和帮助孩子情绪调整就可以了。


父母不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有信心,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


在查理和同桌持续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查理自己在不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带书到学校去分享给同桌,或者多带块橡皮去学校。


一个学期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好像解决了,因为查理不再画类似的画了,而且告诉我,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他的兄弟了。


我对查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吃惊。我是一个母亲,自家孩子遇到一个打人的孩子,我本能的、自私的想法是把打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隔离开,但是,我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想的,还想著帮助打人的孩子,想著如何和他做朋友。最后,查理也用自己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把问题最终解决了。


给足时间的关键是父母要牢记:孩子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七次犯错的机会,请掰著手指头数,到孩子已经同样的错误犯了 7 次,或者孩子向你求助,再出手吧。


4、总结


先用我讲的四个维度,把需要我们配合孩子解决的重点问题都筛出来,解决那些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且不是无意的,随著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然后再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最后充分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把问题解决掉。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新技能,一劳永逸地化解难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比如孩子喝水容易把水杯打翻,这时候你会跟他说:「你要把水杯端平!把杯子拿到嘴巴边,再把水往嘴里送。」但孩子还是做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你可能会觉得,「我都讲得这么详细了,孩子怎么还做不好?」


其实,我们家长都会给孩子各种指导,也经常会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具体了,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就能做得很好。但问题往往还是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20 篇内容

盐选专栏

重新练习去爱:成为省心父母的 18 堂家庭教育课

沈奕斐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69.00 会员免费


最近几起孩子跳楼的悲剧,新闻背后的故事无人得知

但是我想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爱

亦或者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成绩好,表现好,爸妈才爱我

如果犯错了,或者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他们会抛弃我。

不是说这些家庭的父母真的有问题,不爱孩子或者教育方法有错

而是孩子接收到,感受到,并且内化的是这样的认知

至于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基因,家庭,周围的社区环境,社会环境,或者某些巧合的事件等等因素造成的。

最近几年教育界有个热词,resilience复原力(an ability to recover from or adjust easily to misfortune or change), 也即是说一个人遇到苦难,能够很快调节自己,跌倒能够爬起来的能力。

想要培养孩子的复原力,父母要给孩子的一个安全感和一个责任感

安全感,相信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永恒的

责任感,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为什么要给安全感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是群居动物,如果是被父母和族群遗弃,面临的可能是生与死的挑战。所以我们从本能上是希望和人产生安全的,稳定的链接。 其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是缺爱,缺关注。当人的行为是受「稀缺」驱动,行为变成无意识的应急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战斗或者逃跑反应 )。

fight战斗模式:哭闹,打人,行为怪异等

flight逃跑模式:自责,自闭,自残,自杀等

先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能够跳出「生存模式」不受本能驱动,变成用理性脑,或者元认知来监控自己的行为。


先要谢谢亲子君的邀请,然后要说一下《奇妙小森林》这个节目我其实没看过。

不过据我观察,问题中出现的情景,确实普遍存在,尤其针对学龄前的孩子。

说实话以前因为白天小区里的孩子们都上幼儿园,下午回来后玩的时间也并不多,我能仔细观察其他孩子行为的机会也不多。偶尔单纯的看到某个孩子哭,或者要死要活的抱著家长大腿不肯放等等…但说实话这些观察都比较片面。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并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是看到了某个突发现象,并不能判断某个孩子是不是遇到问题就容易崩溃的。

不过,这次的疫情算是给了我机会,通过这半年实践,我几乎能每天观察院子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孩子们」。

这里我先敲个黑板,也提醒大家:我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会在一些大V的留言下说今天学了个方法觉得没用,学了那个招不好使之类的…其实别人的经验真的只是别人的,重点是做父母的自己一定要懂得去提取别人经验中的「点」,拿过来消化、然后实践、再转为属于「你自己的经验」,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抚养人教育孩子的语气、说话方式等等也不一样…单纯的拿别人的经验过来照搬,那是行不通的,当然就不管用了。再者,经验和方法拿过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变了场景变了,经验也是会变的。重点还是要自己懂得灵活变通。

我从四个方面结合个人经验以及生活中观察的小例子去讲我对上面问题的理解吧。

亲子关系、成人的态度、榜样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1. 亲子关系

稳定的亲子关系,其实是可以影响孩子性格的。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想要培养他们的情商与坚强的性格,有一个稳定的照料人十分重要。但这个「稳定」的根源是不是非得是妈妈,或者是全家一起守著?其实并不一定。

只要这个复杂照看孩子的成年人在选择答应照顾孩子后能够做到不离不弃,那么在孩子的人生中,有多少个照料人来来去去、出现又消失并不重要。只要那个最关键的人一直在一旁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我小的时候,因为是姥姥姥爷带大的,跟老人的感情比跟爸妈感情还要深。初中时姥爷在我外出旅游期时突然去世,我没来及见他最后一面。那时候我非常伤心,甚至连活的欲望都没有了。在那半年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无比脆弱、感觉失去了依靠、也很爱哭,而且每天都过得失魂落魄,学习都提不起心情。在有差不多6年的日子里,我一直没有放下这个事、并且一直坚持在每年姥爷去世的那一天,都不吃东西只喝水,就那样让自己饿一天。以此来提醒自己这份悔恨,也为此纪念我最亲的人。

所以,「最关键」亲人的离世,对我来说是打击。这个稳定的亲子关系没有了,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性格。那段日子里我走不出来,也没有人开导我。我觉得我的后盾没有了,家里每个人都忙著各自悲伤。却没人懂得安慰和开导我。在那段情绪中,我是「自生自灭」的。甚至在我母亲知道我不吃东西,她也没有说过任何的话。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沟通。

直到成年后,我才逐渐从这份伤痛中走出。慢慢的遭遇各种经历,坚强起来。

2、 成人的态度

孩子遇到问题/受挫爱哭其实这里面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很多时候需要家长自省,自己揣摩。但很多家长其实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孩子。但孩子就是你的镜子,孩子出现问题,自己需要自己反思,而不是找借口。

举个前几天我遇到的案例:

小M和我们住同一栋楼,差4个月就6岁了。他是个表面看上去是个很温柔的男生(他的妈妈说话也非常温柔),而且每天很爱玩,据他妈妈说小M每天都玩不够,总是全院里最后一个回家的孩子。

自打上个月结识小M后,我们每天都会跟他以及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他们玩的时候,我就在不远的地方看著。

玩久了我发现一个问题,小M虽然个头很高一小伙子,但比同龄娃要爱哭。

某晚上小M妈妈打电话叫他回家,小M不想,于是使劲拍打手表跟妈妈争吵,并且边拍边哭…

某中午快12点半的时候,又因为爬树爬的高兴不想回家,小M妈妈说了句:「都回家吃饭吧!你和小L比赛,看谁能先跳下去骑自行车到楼下谁就是第一名!」小L听见了立马纵身一跃先跑了…小M呢,见到小L跑的不见踪影,突然一下子哭了…

我很纳闷的上前问:「小M怎么了?怎么突然哭起来了?」

就听小M的妈妈在一旁安慰:「没关系,小L等著你呢,他只是先去取车了…」

我有点不解,小M妈妈解释:「他看小L跑了,他著急了就哭了…」

哦,我一下子懂了。

其实小M是看小L先跑了,自己没有机会当第一名,然后一下哭了…

后来我跟小M妈妈一起安慰他,谎称在终点没有看到小L的身影,并鼓励他赶紧骑车找到小L…小M抹了把眼泪,平复了下心情,说「我知道他在哪…」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听到小M的妈妈为了催儿子回家,说出「你们比赛看谁跑得快,第一个从树林跑出来…」这样的话了…记得上一次她这样说的时候,小M还没有哭,因为他当时溜的最快。

于是,我开玩笑的问小M妈妈:「你是不是平时给孩子压力太大了?怎么遇到这个事情就哭了..」(因为小M妈经常问我有没有给孩子做口算计时、算数拆解之类的题。但我们都没有练过这些…还经常问我有没有给孩子报什么课等等…所以我猜小M妈妈属于那种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当然,小M妈妈听我这样问,也可能意识到了些什么,叹了口气回答:「可能是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了,后面的她只是自己在想了…

因为自家孩子的问题,只有家长自己知道。如果无意间意识到一些问题,就需要及时去寻根并调整态度和方法。遇到性格慢热、敏感或急躁的孩子,成年人的态度很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3、榜样的力量

我们借助榜样的力量,初衷其实是为了鼓励、激励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会使力不当,用力过猛。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总在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结果心生厌恶,适得其反。

我一般用的方法是借助历史人物、或者现有书籍中的例子来直接或者间接的激励孩子。

但是,我极少用娃熟悉的身边的朋友做例子。

如果我用了其他小朋友的例子,我也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要触碰孩子内心的敏感区。比如:

我:「咦,我发现小Q最近的轮滑速度非常快,你有没有观察到,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做到的?(注意我的表达方式不是:小Q的轮滑速度比你快,你怎么不像他那样…)

「你觉得是他体力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个子高腿长,所以滑得快?如果孩子觉得是对方体力好可以鼓励孩子多吃点饭,活著进行耐力训练(之前在幼儿园小Q的轮滑是最快的,我们去了后与小Q基本不分上下。但孩子还是有好胜心,总会说自己比小Q滑的快。但我观察过,小Q确实更快而且更稳)

——这样问是为了把注意力的矛头指向其他孩子进步的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去「猜「、分析进步方法,而不是把目光几种在其他孩子本身。

再比如:

我:「我发现小Y最近写数字进步很大,以前他描的字很多都画在外面,这几天突然就好了很多。小Y是不是掌握了什么新方法?我看他写字的视频了,他坐的很直,眼睛距离桌面也很远,而且手握笔的姿势很标准。没准这就是他写好的秘诀!要不这几天咱们也试试?(我们开始练写数字姿势很难看,歪坐著不说眼睛还离的很近)

——让孩子把意识转移到进步的方法上,而不是哪个孩子写的比他好。

而我之前说的借助他人的例子里,我比较推荐历史人物、书籍(包含虚构故事或者人物传记)

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看不懂传记,但能够听一些故事。

比如我们以前听三国故事的音频,孩子就很喜欢诸葛亮。

一说到诸葛亮,他就知道诸葛亮是个遇到困难爱想办法的人;不轻易哭鼻子、有主意、而且还会不断想新主意…同时,他也是个不轻易改变想法的人。这个点我曾经用来开解过在幼儿园因为别人说某裤子不好看,而死活不愿意穿那条裤子去幼儿园的娃。当时举了诸葛亮的例子,一个是用来帮孩子提高自信,再一个就是榜样的力量。

同样,如果孩子觉得历史人物比较遥远,又都是成年人。他可能会想要看一些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最近我就常用《纸片人斯坦利》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同时,我会用斯坦利历险的故事来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些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给我。通过答案,我来做出判断。看他的心智到底是怎样的,遇到问题的态度是什么。

比如:

我:「故事中的主角斯坦利被布告板压成了只有13厘米的纸片人,他为此也苦恼过。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嘲笑他的外貌。如果换成你,会不会因为自己外貌特殊而心里难过呢?

娃:「不会啊,压成扁的那又怎么了?」

我:「压成扁的和别人不一样,出门总是被人盯著。」

娃:「那也没关系啊,他们笑就笑呗,斯坦利还是可以当英雄。」

虽然每次孩子都这么说,但我觉得是他心智还没有到那份上,咱没经历过,不敢说孩子到时候真的能承受。

所以,我也会举一些比较贴近的例子:

因为《纸片人斯坦利》是讲一个被压扁的男孩环球旅行冒险的故事,冒险故事的特点是:内容很刺激,过程很惊险,问题有很多,但遇到问题哭是没用的!解决问题才能闯下一关。

所以,通过给孩子们讲书中主人公的冒险故事,孩子能够得到很多启发。

比如有一本里讲到斯坦利为了寻找到老奶奶制作墨西哥煎饼的秘方,他需要独自跳下山潜入水中,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斯坦利的朋友安慰他:「你拥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善用你所拥有的。「」

我跟孩子讲这段的时候,孩子不是很能理解。

我就会举例:

「斯坦利虽然是纸片人,他也知道自己的这种遭遇是不公平的,他会抱怨也会悲伤。但是,他能利用自己的扁平身材做许多刺激有趣的事:从狭窄的缝钻进埃及金字塔里;变身为墨西哥斗牛士的斗篷;能够被折贴起来放进信封里邮寄到世界各处;能够在关键时刻变身降落伞救朋友的命…这就是他自己利用了自己的身体优势。」

「比如你总是羡慕个头高大的孩子,觉得他们看上去很厉害,力气大、能举起很重的东西…但是,你自己的小个头有什么呢?小个头的优势是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会自己去想:我个子小很灵活、我躲起来不容易被发现…我还会这个….我还会那个….

4、帮助孩子成长

帮助孩子成长我觉得是有方法的。但这个方法是会随著孩子每阶段的成长而变化。

比如小时候很多家长用「哄」的,并且偶尔来点威逼利诱或许行得通;但孩子大了可能就得加上苦口婆心予以动情。

还有一部人家长会认为让孩子成长就是要让孩子吃点苦头,有的人还会专门给孩子找苦吃,认为吃点苦头娃就懂事了,就成长了。其实这很片面的。

单凭这几年青少年抑郁症、自杀事件频发,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心灵还是很脆弱的。

再加上外部安全环境不比从前,幼小的心灵经不起试探。

作为家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鼓励、引导是没错的;但学会放手、少插手、适时出手,也是必要的。

关于激励孩子,找方法上我也有一些心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下面这篇文章,在此我不再重复了。

如何夸奖孩子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

www.zhihu.com图标

但无论家长做多少功,只有当孩子自己主动意识到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擦干眼泪平复心情、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才是关键,那就意味著,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成长了。

共勉~

纸片人斯坦利双语书(经典全6册+环球历险记全14册)京东去购买?

@知乎亲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