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危险?看看我说的这些案例就知道了!

就在前几天有粉丝给我留言:

当时就心头一紧,希望这位读者看到的是谣言,赶紧上网搜,却发现果然有图有真相,看到那个远远的卡在车窗上的小小的头,我甚至不敢把图片点大……

孩子的脑袋露在车外,被卡得很死。等被救下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缺氧,已经没了呼吸……

据说是家长下车时没把车钥匙拔掉,所以电源未关闭,小孩玩车窗,刚好卡住了脖子……

很难想像孩子在尚有一丝气息时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恐惧,整个家庭又要在怎样的悔恨和悲痛中度过。

我无意指责把孩子一个人留在车上的大人,只因为「我马上回来,让孩子自己待一会儿应该没什么的」这样的「一念之差」于我们每个人都再正常不过。老实说,如果没有当父母,我可能也不一定能认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有多严重。

但现在,每年我都会写至少一篇关于「不要把年幼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和车里」的文章,每次在找到新的案例、素材的时候,我都会害怕,发自心底里的害怕、恐慌,而这种不安会让我再带小小常出门时,哪怕遇到再紧急再麻烦的事,也绝不敢留他一个人在车里。

而这次,又一个孩子用自己小小的生命给我们以警示,拜托各位父母们,不要再意识淡薄、心存侥幸了,这个错,真的不要再犯了!

别把孩子单独留车里,时间多短都不行!

这样的案例,今年已经不是第一起了。

3月中旬,在新疆克拉玛依,一个5岁女童的颈部被车窗卡住窒息。她妈妈到附近的一家超市买菜,考虑到自己很快就回来,于是就把女儿留在了车里。孩子在车里触碰了车窗按键,导致脖子被卡在车窗动弹不了:

但幸运的是,还好被民警发现得及时,孩子最后恢复了生命体征。

玩车窗可能是孩子们的共同爱好,小小常坐车的时候也很爱把车窗摇上摇下,但如果身边没有大人,或者玩的时候大人疏忽没看到,这么一个普通的游戏就很容易变成一场悲剧。

一般来说,10公斤左右的力就足以让一个婴儿窒息,而车窗在升降时能施加的力可以达到约13-36公斤,这么大的力卡住孩子的脖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果救治不及时,孩子就会因缺氧窒息而死。

孩子不玩车窗,或者把车窗锁好是不是就没事了呢?

当然不是!

对于「不能单独把孩子留在车里」这事儿,很多父母都持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哪有这么多倒霉事」的侥幸心态:

我就是去取个东西,5分钟都不到;

买个菜很快的,也就10分钟吧;好不容易开到服务区有个厕所,孩子睡著了,我总不能把TA叫醒吧。

我相信案例里的父母,也一定不舍得把孩子单独留车里太久,几分钟就能回来,所以才会把钥匙留在车里。但从缺氧窒息到死亡,也就是短短的4、5分钟。

而一些你以为不可能发生的意外,不要说4、5分钟了,根本就是一瞬间的事。

浙江金华,有位爸爸在加油站下车给加油卡充值,手刹没完全拉紧,儿子调皮,不小心碰到了小货车的手刹,导致车溜坡前行,还好车门开著,孩子也知道呼救,工作人员飞奔上车及时刹住,否则撞到建筑物撞到前方的车辆行人,后果不堪设想。

广东佛山,一对夫妻从车上卸货时,把孩子留在车上,但没想到车突然起火自燃,车里的孩子被严重烧伤。

意外和危险,从不与时间长短成正比,只和家长的疏忽大意、或是侥幸成正比。也许之前「走运」了100次,但在放松警惕的第101次时,危险可能就会突然找上门,让人追悔莫及。

特别是旅行出游时,不管你们玩得多嗨皮,都一定要记住:

千万千万不要把孩子一个人留在车里,时间再短都不行!

(根据2014-2018年美国与汽车相关的非交通类儿童致死事故统计,「中暑」是导致儿童在车内死亡的最大凶手)

夏天来临,车里中暑的惨剧不要再发生了

虽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每年夏天,总是有心大的家长把孩子锁车里。孩子在车里的高温中暑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长根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室外气温都还没到30度,没多热的;

我把孩子放车里就一小会儿,不会太热;我把窗户开了一条缝,能透气;我开空调了,车里凉快著呢;……

夏天的车里到底什么样?你真的知道吗?

网上有个实验视频,一名男子把车停到阳光下,此时的室外气温为23℃。大约半小时之后,他在已经被阳光「预热」过的平底锅里打了个生鸡蛋。

此时车里的温度已经达到了50℃,不到两小时,锅里的蛋就被煎熟了。

你说不过20多度的气温,孩子怎么可能中暑,那你再看看这枚煎熟的鸡蛋呢

而到了盛夏三伏天,三十多度的天气里,车内简直就是一个「太阳能烤箱」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37℃的高温,他们把车停到阳光下,在汽车的仪表板上放了各种物品。其中包括曲奇面糊、热狗、番茄片、牛奶等等,还放了高温下易融化的蜡笔、口红。

没多会儿,车内温度就飙到了82℃!

口红几乎在一瞬间就化成了一滩泥,旁边还有被烤的滋滋冒油的香肠:

当研究小组把这些东西从车里拿出来,他们发现: 曲奇饼几乎被烤熟了:

番茄片已经抽巴成番茄干了:

面包被烤成了面包干,一掰就碎:

平时只能在烤箱里才能做到的事,放车里居然也做到了。

所以想想看吧!大热天的你把水灵灵的孩子锁在车里,无异于把孩子送进焦热难耐的天然大烤箱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我不禁又想到一则两年前的新闻,孩子在35度的大热天被困在车里,施救人员想砸开窗户救孩子的时候,孩子妈妈居然说:「等20分钟没事的,我叫开锁的来。」

等把孩子抱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全身湿透,体力不支。

虽说不能武断地说这位妈妈不爱孩子,只顾自己的车,但她一定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汽车里因为缺乏空气流动,紧闭的窗户锁住了热量,所以短短10分钟内,车内气温就能至少上升11℃。如果室外温度是26℃,一辆停在阳光直射下的汽车温度可以迅速达到55℃。

实验里,很短时间内,但凡有水分的东西(蕃茄片、面包)都完全被烘干了,把孩子放里面20分钟,人得脱水到什么程度?

把车窗打开一条缝,也根本没用

且不说孩子会不会因此夹到手指,把窗户打开一条缝对散热来说,几乎毫无用处。

红色曲线是车窗关闭的车,黑色曲线是车窗打开3.8cm的车。

对比两辆车的升温曲线,两者的升温速度差别很小。如果以43℃为孩子难以忍受的温度界限,在短短十几分钟内,两辆车都达到了43℃,时间前后也就差2~3分钟。也就是说,开不开窗户,车内温度对孩子的伤害程度几乎是一样的。

开了空调也不安全

有人说,我不熄火,开著空调,把孩子放车里几分钟就回来了。且不说你不熄火,孩子会不会乱动乱玩,像开头提到的夹到脖子、或者把自己反锁在车里等等,更重要的是,停车状态下开著空调,空气不流通,加上废气回流,一样有可能会引发窒息。

汽车停在原地开空调时,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汽油燃烧不完全,就会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固体悬浮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化合物、硫氧化合物……

特别是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比开车时高十多倍。

所以不要觉得车里凉快了,就能把孩子多在车里放会儿,开空调时间增加,有害气体也越来越多,搞不好孩子就会一氧化碳中毒。

就算你开了内循环,但车里毕竟是个密闭空间,人呼吸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又没有新鲜空气进来时,人也可能会缺氧。

每年因为汽车而发生的儿童安全事故有很多,常爸提到的这些隐患,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仍然是:任何情况下,不管时间长短,都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

虽然说带孩子出去有诸多不便,但还是奉劝大家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很多意外是你根本无法预料的。所以出门下车时,回头看看,把孩子抱下车后再锁车,才是最安全、也最稳妥的带娃出行办法。

参考资料:

https://www.boredpanda.com/fried-egg-experiment-parked-car-dont-leave-dogs-hot-weather/?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organicutm_campaign=organic

https://iheartdogs.com/egg-experiment-demonstrates-the-danger-of-leaving-a-dog-in-a-hot-car/

https://thenewswheel.com/university-of-texas-experiment-cooks-food-in-a-hot-car/

https://utdallas.edu/magazine/8623/how-hot-is-it-hot-enough-to-cook-in-a-car/

https://www.premierhealth.com/your-health/articles/women-wisdom-wellness-/danger-child-left-in-car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sp/sp/shipin/cns-d/2019/05-07/news8830292.shtml

https://zj.qq.com/a/20190507/003417.htm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0907/newgx5d73c401-18651607.shtml


自从当了妈,但凡看到涉及「儿童安全」的警示词,就心头一紧。

我想起一个极为痛心的案例:

2019年4月8日早晨,4岁的琪琪由爸爸送去益阳赫山区万源幼儿园。

「出门前开开心心,扎了小辫子,穿了园服。」

然而,当天下午5点,妈妈去接孩子,发现女儿并不在幼儿园。

爸妈四处寻找,在自家车后排座椅下,发现了全身发紫、窒息身亡的孩子。

孩子在封闭的车厢内将近9小时,这期间,益阳温度一度超过30℃。

琪琪爸爸称8:46分时,自己接了个电话,玩了会儿手机,就把孩子忘在车上了。

可怜,可悲,可叹,更可气。

再深刻的自责,再愤怒的追讨,也换不来一条绚烂的生命。

这般「追悔莫及却又于事无补」的事,不是第一回儿了。

南充市南部县一对父母带著孩子外出办事,不慎将7岁的儿子留在车内,等发现时已窒息身亡。

蚌埠市一对姐妹在玩耍时被困轿车内,等爷爷发现孩子不见,再去寻找时,2个孩子已经失去意识。湖南湘潭一男孩跟爸妈外出,回来时在车上睡觉被遗忘,这一觉再也没能醒过来。武汉市江夏区一名4岁男童被某幼儿园司机遗漏在接送幼儿的商务车上,长达7个多小时,孩子被发现时已昏迷,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合肥一名4岁女孩和一名6岁男孩被困轿车内,待群众用钥匙打开车门,2个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血的教训并没有警醒福州的一位母亲:

2019年3月,福州一名1岁零7个月大的宝宝被困车内,民警3次向宝妈提出破窗救人,均遭拒绝。

无奈之下,民警只能用手机播放动画安抚孩子,等妈妈取来备用钥匙才将宝宝抱出。

总有爸妈问我:为什么孩子被困车内后果这么严重?

一、「体温41.67度时,孩子死亡!」

汽车暴露在阳光下,车顶棚、内饰都会吸收太阳光并产生热量;在汽车熄火、窗门紧闭的情况下,热量散不出去,车内温度就会越来越高。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对6辆车的内部温度进行为期3天的追踪测试,分别将两辆银色中型轿车、两辆经济型轿车和两辆MPV置于阳光直射处或阴凉处一小时后发现:

停在阳光照射区仅1小时,车内平均温度就达华氏116度(约为47摄氏度),其中仪表盘处约157度(约为69摄氏度),方向盘处约127度(约为52摄氏度),座椅处约123度(约为51摄氏度)。

将车停放在阴凉处时,车内平均温度为华氏100度(约为38摄氏度),仪表盘处约118度(约为48摄氏度),方向盘处约107度(约为42摄氏度),座椅处约105度(约为41摄氏度)。

具体车内外温度变化可参照下图:

图片来源:http://liliput-lounge.de 翻译:@Olika-德国

超过33℃,人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超过41℃,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这还只是于成人而言,对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重体表面积较大,只能更多地依赖水分蒸发来调节体温。

水分蒸发到极限时,孩子会出现恶心,头晕,昏迷,中暑等症状,继而发生缺氧和脱水,甚至死亡。

我看过一个「孩子车内中暑警示」的儿童安全公益短片:

这位妈妈只是带著购物清单,去超市快速地买几样东西,跟熟人聊几句,十几分钟的时间,孩子就不行了。

揪心的同时,请记住片尾的几句话:

「在过热的车内待15分钟,就会对孩子造成脑肾损伤;

体温达到40℃,身体的主要器官停止工作;

体温41.67度时,孩子死亡!」

「我就出去5分钟。」

「车窗留缝啦。」「今天天气凉爽,没事。」

侥幸心理不可取。即使车窗留缝,车内升温速度也不会有太大改善;车外温度凉爽到20℃时,60分钟后车内温度也高达46℃(见车内外温度变化图)。

二、预防措施

如何避免把娃单独留在车内?

1. 手机包包放后座

开车出门时,我们可以将手机、包包、钥匙等贵重物品放后座,这样下车取物时就能同时看到安全座椅上的孩子。

2. 不分心,不急躁

带娃出门前,尽量把事情处理完,以免路上联系工作、想问题等分心,把娃抛于脑后。

养成下车前仔细检查的习惯,不急躁,所有人下车,物品带齐再离开。

3. 关注孩子的行程

比如琪琪由爸爸接送,妈妈可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算好大致到达幼儿园的时间,并及时打电话给爸爸确认孩子已下车。

我们带孩子出门前,可以提前告知将到遇到的亲友,这样他们见你没带孩子出来,定会询问。

4. 特殊情况更要留心

生活中的变化,会打乱我们原有的习惯。比如一天要赶去好几个地方,有亲友同行,去陌生地点等,此时一定别忘在心中默念:孩子,孩子,孩子!

5. 告诫孩子不在车边玩耍

随时看好孩子,不要让他在车边玩耍,将车钥匙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6. 蓝牙防丢器

可以购买一个蓝牙防丢器,放在孩子身上,当防丢器和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之间超过一段距离时,就会报警提示。

如何教娃自救?

1. 开车门

家长可以测试下自家车是否能在熄火锁车状态下从车内打开车门;儿童锁开启时,引导孩子绕到前座,打开驾驶员一侧的车门。

2. 按喇叭

不同品牌型号车的控制系统不一样,爸妈可以亲自试验,熄火后能按响的,就让孩子不断按喇叭,引来路人救援。

3. 打双闪

几乎所有车都能在熄火状态下打开双闪灯,危急时刻,多一个渠道博得关注总是好的。

4. 击玻璃

在车上备锤子等尖锐物品,及口哨、小型报警器等发声物品,方便孩子敲击车窗呼救。

5. 贴膜用浅色

路人能及时发现求救的儿童。

PS对于还不会解开安全带,听不懂指令的婴幼儿来说,实在是求救无门。

每次,在我碎碎念一堆安全问题之后,总有人感叹:

「养个娃,简直提心吊胆!」

「我们小时候也很皮,爸妈也不管,不也长大了嘛。」

可是,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

原则性问题,真的不能有例外!

这些痛心事件,警示著我们:

再小心也不为过!

世界很大,孩子还小,

这把保护伞,我们一定要尽快撑起来。

@知乎亲子


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上等于「谋杀」

每一年我们都可以在网上看到,多起孩子被单独留在了校车里或者因为家人疏忽孩子被关在车里,发现的时候已经死于高热脱水的悲剧。

可总有人觉得这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而且我才离开车子一会而已,请你试想下,夏天的时候车停在露天车场上,中午的时候,要开车回家,是不是要先开下窗户、空调才坐到座位上。座位上往往很烫,要是孩子在那种又闷又热的环境下待半小时,会如何?

网上有段小视频就说美国有个妈妈去超市,忘了宝宝在车里,等到有人发现救出的时候,宝宝全身衣服湿透,宝宝被送往医院的救护车,妈妈被警察用手铐带走,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把单独把孩子留在车里的行为定为有罪,会被送上法庭起诉。

很多妈妈觉得,我就放宝宝一个人在车内一会,去买个东西就来。很多人会觉得孩子在车里没事、没有危险,就会忙忙忙就把孩子忽略了,忘记车里有个孩子,可是悲剧往往就发生了。

车辆停在室外,阳光从车玻璃透射进车内,热量却无法发散出去,车内温度会越来越高,这温室效应的结果。车内温度往往比车外温度高很多,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车子放在室外在太阳照射下,外部环境温度(温度单位都是摄氏度)不变,车内温度随著时间变化的表格。

看完这个数据,你就知道单独把孩子留在车内时间越长,危险有多大了吧。

如果孩子被单独留在车内,孩子小不能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逃生,里面越来越热,而他们的体表面积相对体重更大,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丢失水分,体温调控能力相对较差,对外界的高温也较为敏感,很快就会发生脱水,中暑、休克,甚至死亡。

有妈妈问,如果是天气比较冷或者阴雨天应该没有危险了吧。

事实上车内温度主要和外部温度有关,而不是天气状况。

只要温度到了橙色区域的温度,孩子就会有生命危险。20℃室外气温,图中可以看出,哪怕是在这样的气温下,车辆在室外停留一个小时,车内的温度都可以达到46℃,在闷热的车里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给孩子带来致命性损伤。

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哪怕一小会,1分钟就会回来也不行。还有一些悲剧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没有留在车上,或者和同行的朋友家人一起走了的,结果导致悲剧发生。

务必请养成带孩子一起下车,下车前巡查车内的习惯!如果你开车带孩子又容易忘记,请记得放点重要物品在孩子身边,下车拿这些东西时避免忘记孩子。平时要是发现有孩子被独自关在车内,要立即报警并施救。


就前几天,气温最高也就22度,我们吃了一顿午餐的功夫,车里温度就达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我们刚坐进去都觉得呼吸不畅,空调发挥作用之前坐里面简直就是酷刑


1空气不流通,有窒息的危险

2有不法分子看见小孩,有被拐卖的风险

3出现交通事故,孩子有受伤的危险


高温,缺氧,别说小孩,大人都受不了。

B站上小翔哥特意做过一期车内封闭挑战,结果很说明问题,可以去看一下。


把孩子单独留在任何地方,没有人看护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整车的密封性非常好,夏天太阳照射下,车内的温度有可能会有超过70度的高温,孩子被留在车里会有高温致死的风险。这方面的案例非常多,很多是忘记了孩子在车上,就锁了车,等想起来,悲剧已经发生了。

还有一些家长说,我就离开一会儿,不熄火,开著空调。这种不可取之处是,发动机开著的状态必然会有一氧化碳产生,中国法规中没有一氧化碳入侵这条,一氧化碳进入车厢,积累浓度过高之后,也同样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当然不关闭车窗,温度不会有这么高,但是也会比较炎热。很多车辆都有防止碰撞失电的设计,锁车的情况下,手动可以从车内借除车门锁,因此,开窗,孩子会有丢失的风险。

当然车内还有很多地方对于孩子来说不正当操作的话是非常危险的。比如,中控,仪表板上面有些带的点烟器,自带高温,容易烫伤等等。

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由于儿童安全座椅通常在后排,容易被家长忽略。家长最好养成锁车之前,前排后排都看一下的习惯。


死是正常的


周二,气温30多度,我和两个孩子在车里,老公有事进单位,正副驾驶的车窗都开了一些,我们开车有锁儿童锁的习惯,老公进单位的时候也没开儿童锁,顺便把车钥匙带走了,我们待了二十分钟也就,我就感觉很难受…


就问几个问题:

1.窗户开不开?不开,会闷。开了,坏人路过,开窗抱起娃就跑。上哪儿找娃?

2.离开多久?设想就1分钟,如果凑巧事情没办妥,迟了几分钟,意外发生了怎么办?

3.车门要不要上童锁?不锁,娃可能自己开了跑出来。上锁,紧急情况下,娃怎么出来?

4.娃会不会去玩车窗?被夹了怎么办?

5.假设上面都解决了,坏人路过,有意识诱骗娃开窗开门?怎么办?

不敢再想了,瑟瑟发抖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