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严重缺乏科学和逻辑支撑的言论大行其道,难道我们只能束手待毙,看著这些人带节奏吗?


听没听说过,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事情?

一般而言,只有在理性与与理性之间才可能真正存在沟通的可能,只有在遵从道德律者和遵从道德律者之间才有真正的道德可言。

所以,也只有在具有科学素养的和逻辑思维的人与具有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的人之间才真正存在逻辑和理性的理解。当然,如果那些没有科学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们能够心存敬畏的情况下,理性也还有机会放射他的光芒。只不过理性的光芒只能以单向的方式发出,而不能期望会以平等的方式融合。

所以,理性常常会显得无奈,无力和无助。这个时候,情绪是必然的出路,所以,愤怒常常在理性失效的时候,往往会给理性最大的帮助。


谢邀。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发出言论者和你是什么关系。如果他是你的亲朋的话,你可以委婉的劝说他。如果他是陌生人,而你是有关部门的人的话,可以依法追究他的责任。

如果他是陌生人,而你不是有关部门的人的话,那么请你吃地沟油的同时,不要操中南海的心。


这是必然的

因为人类的知识发展、积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演化速度

做为一个物种的人类其实远不需要那么多的「科学思维」和「理性」

在自然界你只要能直觉的不去接近那片可疑的草丛、尽量相信部落中长老的话就可以了

而理性思考和科学思维需要大量的时间,不仅耽误种地打猎,在危机关头也往往来不及反应

这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并没有因为这短短两三百年的生产力进步和科技大爆发而改变

大多数人仍然抱有著远古时期的思维模式:迷信、从众、意气用事…

即便现代的环境已经足够安全,仍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即便新科技和理念已经改变了世界,总是「老古话还是要听的」

幸好,人类的文明是由少数人引领的

幸好,从逻辑和理性出发的结论不会因为「不流行」而被抛弃

启蒙运动已然过去三百年,大多数人仍然分不清「三权分立」是哪三权

相对论也诞生了一百年了,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理论?

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变化,而整个人类社会呢?

和一百年前、三百年前比

差距有如云泥

因为这些变化本不是大多数人带来的

而即使有理性的人再少,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再怎么被如潮般的情绪与不理智淹没

当潮水褪去,价值总会浮现

即便所有有理性的人死光死绝了

如同罗马士兵杀死了阿基米德,中断了微积分的研究

一千八百年后,总会出一个牛顿、出一个莱布尼茨,重新踏上这条理性之路

所以,不要觉得孤独,因为当你意识到那些简单的断言毫无意义,而你必须要通过理性来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

你早已站在了无数人之上,也站在了自己的本能之上,获得了踏上跑道的资格

获得了追赶那些生而为人却又远不止如此的伟岸身影的资格

然后,终其一生去修行,去和自己的本能战斗吧


理它它就赢了。


双方所持的可信度评价体系不同,争执再多也没有意义。

所以,

首先,可以要求对方提出一个【不双标】的可信度评价体系,哪怕唯心的也可以。

然后要求对方在自己提出的可信度评价体系下,证明其所举的事物或论点具有【特异性】和可信度。

比如很多宗教徒提出宗教典籍中记录了上帝,所以上帝是存在的。他们在这里提出了【典籍记录】作为可信度评价的依据。那么你也可以提出,《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特摄片记录了奥特曼,按照这种可信度评价体系的标准,上帝也就是和孙悟空奥特曼一样的存在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此在他们自己提出的可信度评价体系下,他们的上帝不具有【特异性】。

另外也有宗教徒提出他们的上帝就是超验存在,不能也不需要检验。这种极端【双标】可信度评价体系本身就没有可信度可言。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说光之巨人奥特曼是超验存在,不能也不需要检验。他们的上帝仍旧是和奥特曼一样的东西


多图预警!答案中有贴图,流量不够的建议在 wifi 环境打开。

首先必须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基于【证据】下定论,不要【不依证据、仅凭猜测】就下定论。

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排列顺序不分先后,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一、自己尽量避免先【预设立场】,因为如果你自己先【预设立场】了,那么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可能会受这个【预设立场】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偏向】这个立场,一旦这种【偏向】被人发现,那么你之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分析都可能被人以【这种偏向】为由予以质疑。

【预设立场】的讨论,很容易演变成【为维护立场】而放弃【客观、理性】的站队大战,俗话说的屁股决定大脑就是指的这个。

此外还要坚持【不要为了辩倒对方这个人而辩论】,你的辩论中心是【论点】,而不是【辩论对手】这个人。一旦你把辩论的目标由【论点】转向【辩论对手这个人】就很容易偏离【客观、公正、讲证据、讲逻辑】的正途,而明显偏离正途可能会带来错误结论,并降低可信度。

————————————————

二、对别人的【结论】不认可,往往是自己参与论战的初始原因。这时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讨论方法:

第一种是【立】论方式,从基础证据、到证据链、到逻辑链,完整阐述出来,最终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将自己的【结论】与对方【结论】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说明自己的【结论】更可信,因此对方的【结论】有误。

第二种是【驳】论方式,从对方阐述的基础证据、证据链、逻辑链中寻找错误,既然证据链或逻辑链有错误,那么结论自然不可信。如果对方的【结论】缺少基础证据和逻辑链,可要求对方提供证据链,如果对方提供不出证据那么其结论的可信度就会降低,如果他提出的证据,你可以找到反例,也可以使对方的【结论】可信度降低。

————————————————

三、【专业碾压】陷阱

靠【专业碾压】陷阱骗人,是骗子的常用手段。有一些网路写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推销结论】,而【推销结论】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换取报酬】。这类【目的性极强的】【推销结论】者,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专业碾压】陷阱。

简而言之就是:【你不懂,就得听我的】【你说我的结论不对,那你说个正确结论】。

这时由于我们自己【外行】,很可能一下就被问住了,虽然心里对他的结论有巨大的怀疑,但是自己真给不出正确结论啊。

例:灰太狼说:12345678901234567890×98765432109876543210=8。喜羊羊:你说的不对,这两个数相乘不等于8 !灰太狼反问:你说不等于8,那你说等于几?灰太狼这样反问就属于【专业碾压】,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轻易就能分辨出灰太狼的答案不对,但不一定立刻就能说出正确答案,【外行】更是无法说出答案不对的理论依据。

这时身为【外行】,就不要硬著头皮冒充内行,非要从【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角度】入手,不懂装懂硬去解释专业知识,因为那是对方给你留下的陷阱。

此时要转而要求对方履行举证义务。你不是【推销结论】吗?那你提供【证据】证明你的结论。而【谎言结论】根本不可能有真实证据支撑,所以他们很可能会编造【虚假的证据】糊弄人,对于这种虚假证据,可以要求他提供证据出处,如果是编的证据,根本没有出处,或者证据出处的可信度极低,这样就可以指出证据不可信。

【专业碾压】存在一些不同分支,比如:

(1)我们不懂这个专业,他就堆砌专业术语,让我们【听不懂】,从而使我们产生【不如对方】的自卑感,顺便使不懂专业的【读者】对他产生信任感,但是他通过【堆砌专业术语】所讲的东西,完全可以彻底错误的或充满漏洞的,但这种错误和漏洞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出来。

(2)在此基础上,甚至还可以加以演变进化,变为【知识欺凌】

比如你不是很懂英语,他就贴一堆纯英文的文章冒充【证据】,用英语来欺负对手英语阅读能力的弱点(他甚至可以蒙一下,假设你不太懂英语,直接开启【英语碾压】,如果蒙对了,【碾压】就成功了,如果碰到比较懂英语的再抵赖。),如果恰好你读不懂这些英文文章,他就无形中占有优势了。甚至可能他贴的【英语文章】的出处是【可信度很高的】,以【出处】的可信度代替【内容】的可信度,掩盖【英文内容完全不能证明他的结论】的问题。

下面举一个例子:

下图(【图2】——【图10】),对话的两个人在这里取个代号,

一个取代号【星】,另一个取代号【L】。

这一组贴图反应的是【星】和【L】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

针对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星】请【L】对【要不要戴口罩】的问题给出【看法】。

【图2】,【星】提出问题,请【L】给出答案;

【图3】,【L】第一次回答,但是没有给出【答案】;

【图4】,【星】第二次请【L】给出【答案】;

【图5】,【L】第二次回答,但仍然没有给出【答案】;

【图6】,【星】第三次请【L】给出【答案】;

【图7】,【L】第三次回答,但仍然没有给出【答案】(非常模糊,无法确定答案);

【图7】,【星】第四此请【L】给出【答案】;

【图7】,【L】第四次回答,终于给出了【答案】——答案内容是:【当然是说要戴啊】。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要【L】给出答案,居然要经历四次重复提问,四次回答才得到答案。

因为【L】在【图7】的回答中,说【我说的很清楚了:我不是因为国家说戴口罩才戴。我是因为学术界说戴我才戴。学术界和国家说的一致,那听谁的都一样。学术界和国家不一致,那我听学术界的。】,说明【L】的答案是【科学界】的结论。

所以,在【图8】,【星】请【L】举证:『既然你说要戴是【科学界给出的结论】,请问这个【结论】在哪里可以看到?你能给出链接证据吗?』

【图8】,【L】接连给出四个链接,作为【要戴口罩是科学界给出的结论】的证据,并且【L】特意强调四篇文章的出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出处】的高可信度,代替【文章是否可以证明结论】的可信度,掩盖【文章里根本没有该结论】的事实。

注意,这里并不是说【星】不认可【要戴口罩】。只是需要【L】提供证据证明他说的此结论的【出处】。【L】也许只是不屑于寻找【出处】,就随意用不合格的证据去冒充。

【图9】,【L】主动声称除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外,他可以拿出【出处】为柳叶刀、世界卫生组织的证据,再次强调【出处】的可信度,掩盖【文章里根本没有该结论】的事实。当【星】请他再出示来自另个【出处】的文章时,我们看最后一行,【L】拒绝再提供更多证据了,说明【L】认为前面的四个链接已经足够了。

那么,【L】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到底有没有【要戴口罩】这个结论呢?(事实上根本没有)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很强的英语阅读能力,难道就【不加验证地相信那四个证据】吗?仅仅因为是【英文文章】?仅仅因为【文章的出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所以,【星】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四两拨千斤】,在【图10】中提了一个要求

现在请你从你的这四个链接文章中,找到【要戴口罩】这个结论的原文,把原句发出来,以证明【要戴口罩这个结论】真的在你这四个【证据文章】中存在。

如果文章中有符合要求的语句,【L】会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证据是可信的,

如果文章中没有符合要求的语句,【L】肯定会说别的。

【图11】,【L】果然拒绝找出【原句】开始说别的了(注意红线部分),【L】再次动用了【专业碾压】之【知识欺凌】的手段,这说明一开始出示这四篇文章冒充证据的时候就已经下决心使用【知识欺凌】手段了。【L】认为如果【星】没有能力读懂四篇英文文章,就没有办法【证明】四篇文章里没有【要戴口罩】这个结论,也就没办法指出【L】用假证据欺骗大家了。

【图12】,面对【L】的【知识欺凌】,【星】提出四篇文章中找不到【口罩】这个词,那么【需要戴口罩】的结论就不可能存在于这四篇文章中。

【专业碾压】陷阱的作用是做掩护,帮助【不符合要求】的结论冒充【符合要求】的结论。

当然,也许【L】在主观上想通过四篇文章证明这样的【专业杂志】可以保证证据的可信度,而这四个证据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推论出【需要戴口罩】的结论,但是忽略了【需要提供带有直接结论的证据】。如果【星】没有进行验证的话,【图9】——【图13】的交流过程就不会发生了,【那四篇文章中并没有「要戴口罩」的直接结论】就不会发现了。

这四个【证据】不能准确证明结论,即不是合格证据,无论是出于【L】的主观故意,还是疏忽所致,都属于这个范畴。如果是主观恶意,就是故意用【专业知识】我具备你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欺凌对方。如果是疏忽所致,说明【L】在用文章的【出处】及【英文属性】欺凌对方(在假设对方不大可能读懂全篇英文证据的情况下)他自己根本没有认真验证文章是否合格(文章中是否有这个结论)就把它当做证据抛出来了。因此,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专业碾压】。

这个例子的分析到此结束,下面是【图8】的四个链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每一篇都没有明确给出【要戴口罩】的结论。

【链接一】:Summaries of and commentary on original medical and scientific articles from key medical journals

链接一

【链接二】:Summaries of and commentary on original medical and scientific articles from key medical journals

链接二

【链接三】: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 NEJM

链接三(部分内容)

【链接四】:Another Decade, Another Coronavirus | NEJM

链接四(部分内容)

上面例子是为了展示【专业碾压】【知识欺凌】,所以,例子中的一些可以说明其它问题的细节并未提及,当【L】提供的【证据】不合格的时候,【L】采用了那些手段进行抵赖,下面补充:

【图13】【L】的原话:

简单啊。病原体分离出来了,序列都测定了,传播途径确定了,戴口罩只不过是没刻意提而已。而且我已经告诉你了,完全有符合你要求的文献,这文献也不会是仅仅告诉你要戴口罩,而是告诉你什么口罩有用。因为发到这种级别的杂志,把病原体传播途径列出来之后不会刻意再跟你讲一句要戴口罩。除非是要验证什么种类的口罩有效。好了,你要的文献我随时可以拿出来。只要你肯打个赌。

第一点,原始要求是【可以看到】要戴口罩这个结论,现在【L】却说【戴口罩只不过没有刻意提而已】,既然没有【刻意提】要戴口罩,那就不满足【可以看到】的原始要求,证据就不合格。

第二点,【L】说【因为发到这种级别的杂志,把病原体传播途径列出来之后不会刻意再跟你讲一句要戴口罩】,把责任推到【这个级别的杂志】身上。但是,原始要求并没有强制要求必须从【这个级别的杂志】上寻找证据。——【原始要求】中并不存在【特殊限制】,但是【L】把责任推到【特殊限制】上,但这种【特殊限制】是【L】自己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L】这属于一种偷换概念的方法。

第三点,最后【L】说:【好了,你要的文献我随时可以拿出来。】——既然你随时能拿出来,为什么一开始不拿出来呢?在【星】请【L】自己决定是不是再提供更多证据的时候,【L】却断然拒绝了。其实这么简单的英文原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很快就能读完,尤其是目的仅仅限于在文章中找到【需要戴口罩】的原文,就更简单了,【星】这是在给【L】补充合格证据的机会。

最后:除了故意【蓄意欺骗】之外,【也许】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L】可能是无心的,【也许】他最初并没有认真阅读【星】提出的具体要求,虽然【星】重复过【具体要求】,也特意给【L】补充合格证据的机会,甚至【L】自己还主动重复过【具体要求】。

【图11】中【L】的原话是:

错了,在要求我提供更多其他来源的链接之前,比如lancet或者WHO,你应该提供「我给的里面没有要戴口罩这个结论。」

如果你证明不了我给的链接里面没有要戴口罩这个结论。那就不好意思了。

所以,如果硬说【L】不是在【刻意】用【不合格的证据】实施【专业碾压】【知识欺凌】,可信度是很低的。

————————————————

四、逻辑陷阱

很多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弱,就容易被逻辑陷阱欺骗。逻辑思维能力其实不完全取决于【学历高低】,有些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达到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却可能很弱,而有些接受过逻辑思维训练的大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都会超过这样的硕士及以上学历者。

设置逻辑陷阱者,会提供精心挑选的【真实证据】,将那些【真实证据】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加以组合,中间穿插逻辑分析,一步一步引导读者走到【他所推销的结论】。因为【证据】都是真实的,而且这些证据的真实性读者自己就很容易验证,所以很多人会因为【证据的真实性】而倾向于信任【作者】,进而相信作者的【结论】,但这个过程中,只需要在【逻辑链】中找一个环节做一下手脚,就可能推导出【他们自己需要的结论】。而读者因为【证据的真实性】放松警惕,对于每一环逻辑关系不在较真,对于动了手脚的那一环逻辑陷阱,任由它从眼前划过。

中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是记忆式教育为主,将【别人筛选过的结论】牢记在心,就可以考高分,至于那个【结论】是怎么来的,考试既然不靠,学生也就懒得多动脑筋了。这样的学生天生缺乏免疫力,没有质疑的习惯,没有自己质疑并自己寻找漏洞的能力。这些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养成这样的习惯,在网路上很容易体现出来,当有的人进行一系列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一个【结论】,很多读者可能根本就没有仔细读【文章全部内容、分析过程】,而是直接去寻找【结论】。相反,如果有人详细分析却没有给出最终【结论】对话,可能还会遭到鄙视和指责:你说了这么多,最后都没有结论,岂不是白说了吗?岂不都是废话吗?——遭指责者心里:难道你自己没有脑子,分析内容这么详细了,你自己不知道总结?我又不是老师,负责把结论嚼碎了喂到你嘴里。

所以,有这样习惯的人很多,导致他们把网路上【充满陷阱的结论】当做【学校教材精心挑选出来的正确结论】一样相信、记忆、传播,这是某些荒谬结论被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

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逻辑陷阱。就是提供证据链、逻辑链推论出结论的过程中,全部【逻辑链】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清晰、简单、易懂、明显正确,但是,【证据链】中的一些关键证据、基础证据却是编造出来的假证据。但是,因为逻辑链明显没有错误,所以容易让读者产生【信任感】,觉得这位作者的文章逻辑严谨,道理清晰易懂,对逻辑链通透理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满足感,于是这样的作者在那样的读者心中就是【良心地大大滴好】的人了,这样【良心大大滴好】的人所说的【证据】怎么可能是假的呢?所以,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有道理】啊。——看到了吗?他们给出的评价是这篇文章【有道理】,就说明他们的注意力都在【逻辑链】上,这就可能忽略了对【证据链】真实性的考虑。

逻辑陷阱举个例子:

如何看待《庆余年》范闲背诵古诗词? - 星月无痕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969025/answer/967291359

写在这个答案后半部分的【上帝视角】问题。

当我们不掌握全部真相时,只能根据我们已掌握的部分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借已掌握的【证据】和【逻辑】,一步一步揭露事情的全部真相。而在面对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时,相对于仅掌握少量信息的我们,那些早已掌握全部事实真相的人们就站在了上帝视角上。

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喜羊羊昨晚往自家的抽屉里放了865元钱,今天下班回家后发现抽屉里的钱少了1元,只剩864元了,这时喜羊羊说:遭了,我家进来小偷了,偷走我1元钱。当我们只掌握这一条信息时,能断定这1元钱是小偷偷走的吗?这样的推断合理吗?提到合理性,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小偷开了锁、溜进喜羊羊的房间了,为什么不把865元钱全部偷走?为什么只偷了1元钱呢?小偷的这个行为非常反常,不合常理。通常的情况下,如果听到喜羊羊说【我放在抽屉里的865元钱,今天发现丢了1元,我认为是小偷溜进我家偷走了1元钱】,这时,我们通常会说:【小偷费那么大力气开了锁潜入你家,打开抽屉看见了865元,为什么不全拿走,而是只偷了1元呢?这样不合常理。所以仅从865元少了1元这一个孤立条件推断是小偷偷的,可信度很低。】。这时美羊羊突然跑出来,指著上面这句话说:【你是说偷1元钱不算偷?】【奇谈怪论啊,偷1元钱不算偷!】美羊羊说的这两句话,就属于【上帝视角】。比如美羊羊亲眼看见灰太狼开了喜羊羊家的门锁,过一会走出来时手里拿著1元钱。在这个问题上,美羊羊、灰太狼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信息。从灰太狼的上帝视角来看,灰太狼就是小偷,喜羊羊的1元钱就是小偷(灰太狼)偷的。从美羊羊的上帝视角看,就是有小偷进了喜羊羊家,并且这个小偷出来时还拿著,1元钱,但是这1元钱是不是灰太狼从抽屉里拿的,美羊羊并没有亲眼看见。通常,表面上符合逻辑的推断,也要符合常理,才更有可信度,如果仅表面上符合逻辑却不合常理,其可信度会降低,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提高可信度。既然小偷施展开锁绝技溜进喜羊羊家,符合常理的做法是把抽屉里的865元钱全部偷走,甚至还会翻找其他值钱的、便于携带的东西一并偷走。因此,当我们得知喜羊羊抽屉里的865元钱少了1元钱的时候,更多的人会推测:F.是不是喜羊羊记错了、数钱数错了,本来就是864元而不是865元?G.是不是小儿子自己打开抽屉拿了1元钱去买雪糕吃了,没有告诉家长?很明显,上面这两种推断,都比【小偷开锁溜进房间,从865元钱中偷走了1元钱】更具合理性。虽然【小偷开锁】的可能性不能100%排除,但是要想确定是小偷干的,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撑才行。那么,喜羊羊要怎样做呢?G.先问问儿子,昨天晚上有没有从这个抽屉里拿走1元钱。如果儿子承认是自己从抽屉里拿了1元钱买雪糕吃了,那么就说明钱并没有丢。如果G.儿子不承认,那么,F.再问问媳妇,你昨晚给我的那一叠钞票确定是865元吗?媳妇去查了一下自家开的小卖部的账本,昨晚从小卖部提走的是864元,交给喜羊羊时说错了说成865元了,这就说明钱并没有丢,本来就只有864元。除非F. G.都被否定了,这时才应该把思路转向【有小偷进屋了】。于是,喜羊羊补充信息:A.喜羊羊说:我确定自己出门前检查了一遍窗子,窗子都锁死了。在发现少了1元钱后,我又检查了一遍窗子,都是从里面锁死的,没有破窗而入的痕迹。B.因为A,所以如果有小偷的话,只能从正门进入。C.喜羊羊说:我把门锁拿去给权威的修锁机构鉴定了,锁是完好、有效的,因此,如果有小偷进入过房间,只有两种可能:1.小偷有钥匙;2.小偷拥有开锁的技能。D.喜羊羊说:锁是新买的,今天早上才换用了新锁,钥匙我一整天都随身携带,不可能有人从我身上偷了钥匙、再把钥匙放回我身上,因为今天一天没有人接近过我身边。E.喜羊羊说:因此我断定,小偷一定是具有高明的开锁技能,打开了门锁,溜进房间,打开抽屉偷了1元钱,在离开时又把门锁原样锁好。如果我们没有站在【上帝视角】,就要先从前面叙述的FG调查起(因为F.G.的可能性大,而且很容易获知答案),在排除了FG之后,再从ABCDE逐条分析,逐步确定小偷入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当可能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嫌疑人的特征也锁定在较小的范围内了,再针对性地调查,借助刑侦技术手段,比如从抽屉上取指纹。如果从抽屉上提取到陌生人指纹,那么根据ABCDE的分析,小偷具有开锁绝技,这就缩小了排查范围,警察从有开锁技能的人员记录入手,除了登记在册的开锁公司就是有案底的人会有记录,于是很快就从有案底的并且具有开锁技能的档案中找到了一模一样的指纹,这个指纹就是灰太狼的,那么就说明灰太狼动过这个抽屉,因此灰太狼偷走1元钱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指纹证据面前,灰太狼无法否认自己进入过喜羊羊家的事实。至于为什么灰太狼只偷1元钱,那就要问灰太狼本人了。当然,理论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喜羊羊的儿子拿了1元钱买雪糕吃了,儿子就是咬紧牙关不承认,刑侦技术手段全都用上了,就是找不到任何【外人进入喜羊羊房间】的证据。——不开上帝视角的话,这1元钱,到底是儿子拿了,还是小偷偷了?根本就无法确定。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并没有经过FG的确认,就草率断定那1元钱就是小偷入室偷走的,这种草率必然会遭到质疑,因为有明显的不合常理之处。前面提到是美羊羊开了上帝视角说的【你是说偷1元钱不算偷?】【奇谈怪论啊,偷1元钱不算偷!】。如果说这两句话的是【无法开上帝视角】的普通人呢?假设就是懒羊羊在并不比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的情况下,毫无凭据地指责我们:【奇谈怪论啊,偷1元钱不算偷!】。那么懒羊羊这句话就不属于【上帝视角】,而属于【偷换概念】了——这是把【少】了1元钱偷换概念说成【偷】。一字只差,本质却不同,虽然【偷】可以产生【少】的结果,但F.G.一样可以产生【少】的结果。如果事实上就是媳妇说错了钱数把864说成865,让喜羊羊误以为少了1元,那么懒羊羊指责我们【偷1元不算偷】,就等于把【F.媳妇说错了钱数】偷换概念变成了【被偷】。懒羊羊的【偷换概念】的行为比之【开上帝视角】的行为更加不堪。开上帝视角的人最起码还是掌握证据的,只不过是要求别人在缺少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推导出跟上帝视角一样的结论,这种要求过于强人所难。但懒羊羊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去确定钱就是被偷了,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排除F.G.两种可能性,就草率地下了结论【偷】。

这个例子中,懒羊羊指责你说:「偷1元钱不算偷?你这真是奇谈怪论!」,

如果目的是为了【推销「偷」这个结论】

或者目的是为了【打击你这个人】的话,那么就是故意使用了「逻辑陷阱」。

看到了吧?逻辑陷阱中的一个技巧就是【因果倒置】。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学校在广播通知:下午去公园做好事义务劳动,十分钟后食堂开餐,凡是没吃午饭的同学先去食堂吃午饭,饭后去公园门口集合;凡是已经吃过午饭的同学,都不要去食堂,直接去公园门口集合。

有同学把这个广播通知,录音并放发了微信群里。群里的灰太狼听到这个通知立即大声说:什么破学校,居然不让同学去食堂吃饭,饿著肚子去公园?这个通知分明指的是两种不同情况,【不要去食堂】的同学都是【已经吃过午饭】的同学,至于这些同学在哪里吃的午饭,仅从广播里是听不出来的,但是不能因为广播内容里听不出来,就说这些同学没有吃过午饭,更不能以【不要去食堂】为证据推论出【学校不让这些学生吃午饭】的结论。

这就属于先【断章取义】,将【不要去食堂】的同学的一个特定属性【已经吃过午饭】给剥离,再凭空赋予一个【没有吃午饭】的属性,造成明显错误的解读。

————————————————

五、人非生而知之,一个人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成为所有学科的专家。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分工】【合作】,将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这是基本常识。

因此,我们【外行】的领域,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认可的可信度最高的权威】。

某问题我自己无法解答,而且我们身为【外行】,自己是弱者,也根本没有能力分辨别人说法的真伪。那么我们这些【外行】该依靠谁?依靠该领域的专家,看他们的【公开】言行。但是这有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这位专家必须同时受【我们的国家】的管辖,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位专家】的公开言行的真伪,受国家法律的管辖,可信度就有保障。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能满足,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看他的言行是否被【受我们国家管辖的同行专家们】共同公开认可。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也不能满足,再退而求其次,看他的言行是否被【广泛的各国同行专家】共同公开认可。——注意,【认可】要具有【共同】【公开】两个必要属性。

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管辖的学术专家发表的意见,对于广大【外行】民众来说,并不是【最佳】的依赖对象。因为【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管辖的】的专家是否会【故意作恶】,并不受他们的专家身份影响。完全没有限制的权力是可怕的,完全不受暴力管辖的学术权威是难以轻易信任的(例:二战期间的反人类科学家,比如731部队的科学家,并不会因为他们是【专家】就不会【故意作恶】了,他们对中国人作恶,是因为当时他们不受当时中国的【暴力】管辖)。

更何况这样的权威专家所做的专业表达,我们外行不一定能够全部看得懂,他们是该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不假,但不等于他们同时也是该领域的【科普专家】。能把专业知识,以通俗的比喻,清晰明了地讲给外行,让他们都听懂,这本身就不是权威专家必备的技能。郭靖自己武功极高,但是闷葫芦一个,精华倒不出来,加之徒弟理解力又不强,结果徒弟没一个有出息的。

【最广大民众共同认可】的是【我们的国家】。国家可以要求受其管辖的【权威专家】给出专业意见,还可以组织同行专家组对【权威】的意见进行评估,最终【同行专家组】评估确定下来的结论报告给国家,这些【权威专家】对自己提交给国家的结论负责,同时受国家的管辖,国家将他们评估的结论意见作为依据。

因此,如果有人鼓吹的结论与【国家的说法】明显相互对立,而该领域恰好我们自己又是【外行】,不要急于【彻底】否定国家。因为我们自己是【外行】,我们没有能力分辨【鼓吹】者的结论有没有错误、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等等。我们可以观察【鼓吹】者有没有提供证据、有没有交代证据的可信出处、中国的同行专家对证据及其公开出处的【公开评价】。如果【证据】本身确认可信,也不要掉以轻心,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从证据到结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依据】,你懂不懂!你不懂的【理论依据】,别人临时【讲出来】,你就【临时决定信任】了?还是要看【理论依据】的可信出处、中国的同行专家对【此理论依据】的【公开评价】。——最大的忌讳就是【毫无依据的】盲听盲信。

盲听盲信的错误结论,附加上自己的个人信誉,在亲朋好友之间传播,从而造成谣言满天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证据链、逻辑链、证据出处、可信度高的同行专家们的公开评价,这些如果全部缺失的话,我们就没有【理由】选择【相信】。

身为外行,那么唯一可以【无理由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国家公开宣布的结论,此外的任何【相信】都是【有理由】的。比如国家公开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要求香烟的包装上必须提醒吸烟有害健康,外行不用找理由,直接相信国家的结论就行了。比如我熟识的、信任的内行人士提供专业意见,我相信是因为【我们熟识】【他是内行人士】,这些就是相信的【理由】。

————————————————

六、怎样检验他使用的逻辑

在推论出结论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证据】、依据【某种道理(某种逻辑)】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推论结果。

如果怀疑某个环节使用的逻辑存在疑问(即他所依据的道理存疑),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环节的推论步骤,提取出来形成一个【公式】,再向这个【公式】代入一些我们熟悉的其他【实例】,看看用这个【公式】(逻辑、道理)对我们熟悉的实例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

举一个例子:

下面的内容是在讨论【转基因大米】和【普通杂交大米】谁更应该【实施标注】的话题时,说的一段话,通过这段话,他在主张一种【逻辑、道理】,并依据这种【逻辑、道理】分析问题。

原话(他的排版就是这样的,各位忍耐一点,凑合看吧):

可问题的关键就是,答主就在这里悄悄地掩盖了一个事实,就是———(还是答主的原话)———「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些评价标准的存在,使得「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实际上是高于「杂交农产品」的。答主你不否认这一点吧!

那么,又回到了原来的题目,既然是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要相对更高的「转基因农产品品种——」都被要求标识!那么,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要相对更低的「杂交农产品品种——就比如汕优63大米」,————要不要标注呢???要不要标注呢???要不要标注呢???这真是一件很难回答的问题吗???

我们对这段原话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段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转基因大米】的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高于【普通杂交大米】。由于整段话中【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始终是成对出现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短语【管理标准】。

第二段,以第一段陈述的事实为基础,提出【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更高的【转基因大米】需要标注,那么【安全评价体系和上市管理标准】更低的【杂交大米】更需要标注。

【标注】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目的是【履行主动告知义务】;因为原文反复提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安全评价体系】,所以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履行主动告知义务】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保障。

根据原文的表述,提取关键信息:

A事物 和 B事物的【管理标准】高低不同,

如果【管理标准:A&>B】,则【履行主动告知义务】的必要性 A&

为验证这个【公式X】,我们代入原文中的实例,A=转基因大米, B=杂交大米,

A【管理标准】更高=【转基因大米】管理标准更高——符合原文描述;

B【管理标准】更低=【杂交大米】管理标准更低——符合原文描述;

因为【管理标准:A&>B】,所以【履行主动告知义务的】的必要性A&

【公式X】完整体现了原文讲的的【逻辑、道理】。

我们该怎么验证这个【逻辑、道理】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从生活中招几对熟悉的实例代入【公式X】就可以了。

第一组代入实例:

A=核弹(无疑拥有更高的【管理标准】)

B=普通导弹

主动告知【这是核弹】与【这是普通导弹】的必要性,应该是A&>B。

即:如果必须把其中一个的标签销毁,那么销毁【普通导弹】的标签潜在风险更小,销毁【核弹】的标签潜在风险更大。

第二组代入实例:

A=硫酸(无疑拥有更高的【管理标准】)

B=普通水

主动告知【这里面装的是硫酸】与【这里面装的是水】的必要性,应该A&>B。

即:如果必须把其中一个的标签销毁,那么销毁【普通水】的标签潜在风险更小,销毁【硫酸】的标签潜在风险更大。

第三组代入实例:

A=易碎物(比如玻璃杯)(无疑拥有更高的【管理标准】)

B=非易碎物物(比如毛巾)

主动告知【这里边装的是玻璃杯】与【这里边装的是毛巾】的必要性,应该A&>B。

即:如果必须把其中一个的标签销毁,那么销毁【毛巾】的标签风险更小,销毁【玻璃杯】的标签潜在风险更大。

这三组代入实例都可以证明:

如果【管理标准:A&>B】,则【履行主动告知义务】的必要性 A&>B,

很明显,三组代入实例形成的结论是一致的,都与【公式X】的结论相反,

如果【管理标准:A&>B】,则【履行主动告知义务】的必要性 A&

因此,【公式X】所讲的【逻辑、道理】是错误的。

通过这个例子,证明用【代入法】验证他的【逻辑、道理】是否存在错误,是一个简便、易懂的方法。

————————————————

七、警惕【夹带谎言】

最成功的撒谎,将是1句谎言夹在9句实话当中,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还是可能会上当。

简化一下举个例子:在【正确的前半句】后面夹带【说谎的后半句】。

当我们要求他对【完整的这句话】拿出证据来证明时,他故意只拿出【仅能证明前半句】的证据,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证据本身】和【前半句话】,当【证据】被验证了、以及【证据】证明了【前半句】之后,我们可能会惯性地认为(或者说善良地认为)【整句话】都是正确的。

例如:

喜羊羊说:【灰太狼老师请了一个月的假没来上课,这一个月学校安排美羊羊老师给灰太狼代课。】

假设【灰太狼老是请了一个月的假没来上课】是事实,而【美羊羊代课】是谎言。

这样的【夹带】就容易成功,因为【美羊羊代课】合情合理、没有疑点,如果喜羊羊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前半句】,我们验证之后,就很容易惯性思维相信整句话,认为既然前半句正确,那后半句当然也对了。

但是,如果【夹带】的后半句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就很难成功,比如,

喜羊羊说:【灰太狼老师请了一个月的假没来上课,这一个月学时间每天有外星人来学校捣乱,但是圣斗士星矢每天都来学校保护我们,星矢的天马流星拳老精彩了。】

这种【夹带】就不会有人相信,即使喜羊羊拿出证据证明了【前半句】,大家也不会相信【外星人】和【圣斗士】会来学校打架,而且还是天天来。

【夹带谎言】还有一个变种,就是把【一个集合中只有一部分】符合描述,他却撒谎说【全部】都符合描述,或故意引诱读者认为是【全部】而不是【一部分】符合描述。

举例:【X小镇的医生】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只有一部分个体是骗子。

如果故意说成【X小镇的医生是骗子】就可能有人理解为X小镇的【全部医生都是骗子】。

如果说成【X小镇有一些医生是骗子】就不会误解为【全部医生都是骗子】。

说出的结论是X小镇的医生【都是骗子】,但出示的证据仅能证明【X小镇的某一个医生是骗子】,这就属于【夹带谎言】。

————————————————

八、识别【刻舟求剑】

把【某个事实】从【它真实的背景环境中】提取出来,放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去解读,可以造成完全扭曲的错误结论。

例如:

【真实的背景环境】是:【喜羊羊在打扑克】,

【事实】是:此时,喜羊羊喊了一声【炸】,

在【真实的背景环境中】解读【炸】,就是甩出王炸。

这时,灰太狼带著一群狼破门而入,把喜羊羊抓了起来,说喜羊羊喊【炸】是在给远方的恐怖分子下命令实施恐怖爆炸。

灰太狼就是把【事实】放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去解读】而得出荒谬的结论。

在遇到这种伎俩的时候,我们可能仅把注意力放到【事实】本身,却忽略了【事实的背景环境】,这样就可能相信这种被恶意篡改的错误结论。

————————————————

九、识别【郑人买履】与【专业碾压】相结合的组合拳

例:

产品A必须同时满足【X=a、Y=b、Z=c】三个属性都合格,才算合格产品。

采用B方法生产,可以使得A产品【X=a、Y=b、Z=c】三个属性都合格。

灰太狼主张:【只有】采用B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凡是不采用【B方法】生产的都是不合格产品。

内行灰太狼这个主张就是一种【郑人买履】似的更换概念:因为【A产品】是不是合格,是要看【X=a、Y=b、Z=c】,相当于【这双鞋穿在脚上是不是合适】,是直接证据;灰太狼主张【不采用B方法就不合格】,就相当于【这双鞋是否符合竹片上记载的尺码】,是间接证据。

同样是内行的喜羊羊主张:检验【A产品合格】的方法应该是验证【X=a、Y=b、Z=c】,并且除了【生产方法B】之外,还有【C、D、E等方法】也可以使得【X=a、Y=b、Z=c】。

对于【外行】不懂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如果灰太狼以【内行身份】强制灌输【只有用B方法生产才算合格】这种间接证据,【外行】可能都不知道【XYZ】三个属性,基本上是没有能力分辨真伪,也没有能力质疑。这就给灰太狼留下了【专业碾压】和【偷换概念】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内行身份】的喜羊羊的发言,我们才有机会从喜羊羊与灰太狼两个人不同的主张中,分辨出:在这个【郑人买履】的故事中,灰太狼是【非要回家取写有鞋子尺码的竹片】的人,而喜羊羊是【直接用脚穿鞋验证是否合适】的人。

即使【用方法B生产】的确能保证产品合格,但也不能因此断定【其它方法生产的都不能保证产品合格】,更不能因此断定【不可以通过检验XYZ三个属性来验证产品是否合格】。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承认的方法是可靠的】就推断【他反对的方法就一定是不可靠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十、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牵著大家鼻子走,有时候根本不用说假话,只需要挑选【部分信息】、不提【另一部分信息】就可以达到欺骗和牵鼻子的目的了。

例如:

我们看一下被方舟子【故意不提】的信息是什么?

首先,这是背景环境:【2月4日,省卫生健康委在成都召开举行第二场例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通气会。】

从上图可以看到,台上的人发言时,看不到有屏幕上有【PPT】辅助显示发言内容。

台下听众应该都是媒体记者。【新闻通气会】也不是【科普讲座】。

在没有【字幕】辅助的情况下,怎样用【最简短】的话说清楚【粪口传播】四个字,不会被台下的记者误以为【封口传播】【风口船舶】【分口传播】等等发音接近、意思不同的片语/短语?

视频截图上的【字幕】是工作人员后期加上去的,现场讲话时应该没有字幕。

注意,台下的听众是【媒体记者】,而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低学历者,用最简短、最高效的方式让【新闻记者】理解口头上说出的【粪口传播】四个字的【本意】、避免产生【误解】,这六个字是最有效的捷径。(至于台下的【新闻记者】理解了意思之后,向民众宣传时如何措辞,可以用文字、图形、动画、配音、甚至拍微视频等方式。)

我想了很久,想不出比【吃了别人的屎】这六个字更简短、清晰、能避免歧义的解释方法了。

方舟子的推特只看到三张截图,却掩盖了下面内容:

下面是这则新闻报道中的一段:

会上,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玉萍首先为大家科普了粪口传播的概念:有报道说在大便中发现了新冠病毒,这就提供了病毒的另一种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在家庭里,阻止粪口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注意手卫生。比如摘掉口罩前后、接触宠物前后都要用流水洗手。除了洗手,还要洗脸、洗鼻腔。我一般在下班之前把这两项洗好了我才回家;要保持家里的通风换气;另外对于手经常接触的键盘等物品要注意清洁;不建议生食食物。

这个例子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示一种【欺骗】的技巧:

【掌握全面信息的人】只挑选一部分事实透露给【丝毫不掌握任何信息的人】,就可以起到【牵著别人鼻子走】的目的,根本不用【说谎】也可以起到【欺骗】的作用。——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为什么对一方是强大的优势,对另一方是极大的劣势的原因。

事实上明明是【面向媒体记者】的新闻通气会,而不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讲座】,用【简洁高效的方法】向记者解释清楚,【避免产生误解】。但是,在【推特】里,却被描绘成【望文生义的小学生水平】——发这条【推特】的人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我在答案第1条说过:【预设立场】,因为【预设立场】所以屁股决定大脑,所以大脑表现出的智商就接近屁股的智商了。

下面举再一个很有知名度的例子:

————————————————

十一、在辩论过程中,甲对乙的原话故意进行【错误的总结定性】,这实质上等于捏造一个【定性结论】扣到乙的头上。——这样做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蒙骗【广大读者】,因为【广大读者】不一定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阅读了全部对话内容,可能读者会随手翻翻,从中间看到这段对话,那么就会有一部分读者【误以为甲捏造的总结,真的是出自乙的本意】。

举例:

【图14】是乙说的话,【图15】是甲说的话。

【图14】是乙对甲说的原话截图。

【图14】乙的原文,重点是强调的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践踏规则的危险性】问题。并指出:藐视规则的人会对【遵守规则】的主张恨之入骨,因为【遵守规则】侵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我们看一下对话的另一方【甲】是怎样使用【此种技巧】的:

【图15】甲只从乙的原话中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并进行了【错误的总结定性】:

看【图15】的红框部分,甲只截取了【图14】红框部分的一部分内容,把乙的原话中的『一样,……』后面半句给抹除不提了。

对比一下:【图14】(红框部分)『以【没有真实发生桥倒人亡的结果】为由,对【践踏规则】行为的【危险性】百般否定。』这句话故意不提,只提前半句话。

注意【图15】倒数第二行内容【有人否认过黄金大米违规操作?有人支持过贺建奎违法试验伦理?】

【图14】乙说的分明是『对【践踏规则】行为的【危险性】百般否定。』,

甲却故意歪曲乙的本意,说成『否认过黄金大米违规操作』和『支持贺建奎违法试验』。

甲故意把乙的原话进行【错误的总结定性】。

继续看【图15】最后一行,甲说:【是什么给你你说黄金大米、基因编辑本身没有过错,就是支持违规的错觉?】这个【结论】完全是甲无中生有捏造出来扣到乙身上的。

此时,如果乙顺著甲的总结进行反驳,就落入了甲的陷阱,相当于自己认同了【甲的错误的总结定性】是出自自己的本意。比如,如果乙顺著甲的总结,说【就是有人否认黄金大米违规操作】或者说【基因编辑本身就是有错】,就陷入了甲的陷阱。

因为很多人随著辩论过程的推进,出现愤怒等情绪,自己从【辩论原始话题】变成了【我要否定对方】,这样导致【争论的目的发生变化】(目标从【论点】变为【辩论对手】),进而导致【乙失去理智、全面否定甲的每一句话】,此时甲适时抛出【辩论陷阱】,失去理智的乙就会容易落入陷阱,原本有理瞬间变为不讲理,可信度瞬间跌落。

————————————————

十二、抛开【证据】,跟著主观感觉走一味地追捧【结论本身】,可能导致有一些人会做出明显荒谬的行为。

例如:

结论【A】的反向结论是【ā】(如:【A】=灰太狼吃了羊,【ā】=灰太狼没有吃羊)

甲通过【出示证据】得到【结论A】,有一群人【X】,一直追捧【结论A】,

此时,如果乙指出【甲】的推理过程不完整或证据不充分,因此甲得到的【结论A】不一定成立。

在【确定结论A 】和【确定结论ā】之外,还有【存疑,无法确定结论】的状态存在。

如果【X】仅仅因为乙质疑甲的证据或推理过程有缺陷进而【认为不能确定结论A成立】,就说乙认为【ā】成立——这属于非黑即白思维,把【存疑,无法确定结论】的状态给丢弃了。

下面举一个例子,展示一系列【荒谬行为】的组合:

此例会涉及到【国产奶粉】和【洋奶粉】的站队立场问题,所以下面贴出的图,把【具体的奶粉品牌】遮蔽起来了。

【图16】是甲的论述内容。

通过【图16】,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有一篇【新闻报道Z】称「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个品牌的奶粉(其中包括品牌A)都没有发现【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提醒注意:关键词【添加】,【添加】是指一种【有目的、主动实施的行为】。

举例: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客人到酒馆吃饭,点了【三两烧刀子】,酒馆的掌柜往酒壶里面兑了水,这就属于【添加】水的行为;与此相对照的是,因为【酒本来就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所以即使掌柜给客人上酒时并没有主动兑水,酒壶里的酒也不可能是100%不含水的纯酒精。——所以,【添加】一词必须具有【有目的、主动实施】的属性,不能因为酒里含有水分就说这酒是【添加】了水的。

【甲】读了这篇新闻报道Z,但是不认同新闻中的结论即【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三个品牌的奶粉(其中包括品牌A)都没有发现【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这句话,于是【甲】给出了一条证据来否定该结论:

【甲】提出的【证据】是另一篇发表于2008年的新闻Y:A品牌的一款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含量为【10.58mg/kg】。

补充说明:同一篇(2008年的那篇作为证据的【图17】)新闻报道Y中,提到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最多的一款是6196mg/kg。(注:【图17】新闻共有两页,截图仅截取了第一页)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是【10.58mg/kg】,是否【仅能】通过【有目的、主动实施的添加行为】才能造成?这需要【甲】出示可信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排除掉【各种其它的可能性】之后,才能断定。

因此,【乙】提出一种质疑,甲仅凭【A奶粉的三聚氰胺检测量10.58mg/kg】这一条孤立的数字,就直接给出了『否定媒体结论』的结论,期间避开三鹿奶粉6196mg/kg与A奶粉10.58mg/kg的悬殊含量差异不提,又缺少必要的分析过程,因此【乙】认为【甲】的举证和论述有欠缺、无法得到『【没有添加】的结论是一个错误结论』这个结论。

********************

这里补充一些背景信息:

◆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含量为10.58mg/kg的【A奶粉】的生产日期是【2008年08月07日】;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源于【2008年9月5日纽西兰政府得知消息后下令纽西兰官员绕过地方政府,直接向中国中央政府报告此次事件,中国政府才严正对待此事】;

◆奶粉中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包含三种可能来源:(1)人为主动添加;(2)自然漂移;(3)其它原因间接进入。

上图新闻时间【2008年12月6日】,是在中国三鹿奶粉事发之后。

世界卫生组织5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了一次食品安全专家会议。与会人员决定,虽然食品中根本不应存在三聚氰胺,但每公斤体重每天最多可以容忍0.2毫克三聚氰胺的摄入。

每公斤体重每天最多可以容忍0.2毫克,这可以认为是【最大安全值】,一名成年人体重按45kg算(这个体重已经很瘦小了),每天摄入三聚氰胺的【安全剂量】为:0.2mg/kg×45kg=9mg。

按照这个安全摄入量,反推【A奶粉】每天吃多少才会超过9mg/天的容忍值,【A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10.58mg/kg】,9×1000/10.58=850.66g。

也就是说,一个45kg的成年人,一天要吃下超过850.66克的【A奶粉】,才能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安全剂量】。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食品安全问题的官员约尔根·施伦德表示,这一标准比欧盟0.5毫克的限量更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初将限量定为0.63毫克

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计算,一天要吃下超过2126.65克【A奶粉】才能超过欧盟【安全剂量】

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计算,一天要吃下超过2679.58克【A奶粉】才能超过美国【安全剂量】

正常情况下,没有一个成年人会在一天内吃下850.66克、2126.65克、2679.58克奶粉。

因此,即使是在【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之前出厂的A奶粉,其中的【三聚氰胺】含量也远低于【出厂时】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的【最大安全剂量】。

********************

这里围绕【甲的结论】和【乙的质疑】,举例一些讨论内容(举例的每一组讨论都是互相独立的):

第一组讨论:逃避举证义务或论证义务

【乙】先说:

仅以A奶粉为例:

三鹿的数据是6196.61,而A奶粉的数据是10.58。你只说一个没有对比的参数,至少不能彰显公正。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目的,要分清楚。

【甲】回复乙:

言下之意是比三鹿好得多所以就没问题?

这个逻辑,留言再多也是无效发言。

这一组讨论中,

我们拿出的【证据】如果与【结论】距离太远或不能唯一得出【结论】,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解释论证、甚至补充其它证据。很明显,甲仅仅提供了一个数字(10.58mg/kg),就强行给出结论,中间缺少了必要的论证过程。

打个比方:因为灰太狼是早晨7:00出门的,所以喜羊羊家门口堆放的大白菜是灰太狼偷的。这个过于简单的【因果关系】太过跳跃,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过程,甚至还要补充其它证据才行,所以我质疑这个过于简单的【因果关系】。

【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主观目的,要分清楚】——乙这句话中的【客观事实】是指【A奶粉三聚氰胺的含量10.58mg/kg】,【主观目的】是指【有目的、主动实施的添加行为】。

我们看【甲】的回复:【言下之意是比三鹿好得多所以没问题】

【甲】在假设【乙】主张A没问题,并且假设【乙】是因为A=10.58仅仅是三鹿含量的585分之一所以没问题。但是,甲的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借用上面灰太狼偷白菜的例子:不能因为我质疑这个【因果关系】,就非说【我认为灰太狼没有偷白菜】。在仅有的已知条件下,灰太狼偷没偷喜羊羊家的白菜,是【存疑】、【证据不足】,根本不可能有定论。)

这里【甲】表现出的一种【辩论中的技巧】,值得我们注意:

甲的【从证据--&>结论的过程】中有明显的缺漏,而且【缺漏】太大导致甲的结论不可靠。(参见前面举的灰太狼偷喜羊羊家白菜的例子)

【乙】指出了【甲】论述过程中的缺漏,此时,【甲】应该做的是【对自己的论述过程进行补充,甚至需要补充更多的证据】,完善从10.58mg/kg--&>人为故意添加的【证明过程】,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结论没有漏洞。

但是【甲】并没有这么做,相反,甲自己假设了两个【荒谬的主张】扣到【乙】身上,希望以【显示乙的主张多么荒谬】来转移视线,逃避【自己补充论证过程中的缺漏】的义务,因为【甲】没有对自己的【论证过程】做一丝一毫的补充,故【甲】的结论依然没能变得【更可信】。——当自己的论证过程明显有缺陷的时候,仅靠攻击质疑者是无法弥补缺陷的,最多只能向【一部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读者】掩盖缺陷,但【掩盖】并不是【弥补】。

第二组讨论: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丙对乙说:

国产好就自己慢慢喝呗,再怎么说也改变不了我们想法。

丙对乙说的话就离题更远了,丙捏造一个乙的【主观动机】,把原本局限于【逻辑论证缺陷】的讨论,歪曲到【污名化辩论者本体】的轨道上——这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我们都看过电视上的公开辩论比赛,在那样的公开辩论中,正方和反方必须也只能围绕著辩论主题本身展开辩论,正方脱离辩论主题突然抛出一个【捏造的】反方辩手【个人】的污点,这种手段在公开辩论大赛上是不允许的(无论那个污点是否捏造),但在没有裁判和规则的网路上,这种摆不上桌面的手段却可以大行其道。

第三组讨论:逆向穿越式审判(你是终结者吗?)

丙对乙说:

只要是超标,不管超标多少,都是超标。标准就是干这个的。

这里【丙】说的【超标】有问题,超标的【标】是什么【标】?

如果是指【A奶粉出厂时】的【奶粉中允许的三聚氰胺最大含量】的标准,对不起,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标准,没有标准怎么【超】?

如果是指【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对于成年人每天三聚氰胺摄入的【最大安全剂量】这个标准,那么以成年人每日正常喝奶粉的量推算,【A奶粉】带来的三聚氰胺摄入量远低于【当时世界认可的最大安全剂量】。

所以,这里的【超标】指的只能是【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才推出的【新标准】。但是,【新标准】的推出时间晚于【A奶粉的出厂时间】。

我们不能穿越到宋朝去指责武松打虎违反了我们今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这种逆向穿越审判,分明是魔鬼终结者!

第四组讨论: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主观有罪推定可能会犯下大错。你可以找各种借口为【有罪推定】合理化铺路,但是【主观】愿望终究不能践踏【客观证据和逻辑】。

丙对乙说:

大哥 仔细想想 蛋白质含量是每100g里面含有多少g的蛋白 添加不添加真的没有意义吗?比如实际上100g奶粉正常出来只有10g蛋白质加90g其他的,现在我添加了50g三聚氰胺,结果就变成了150g奶粉含蛋白质60g 这个比例没有改变吗?

乙回复丙:

非常好!你终于愿意耐心地来讨论剂量问题了,比起其他一些提起剂量就一脸不屑的人、拒绝讨论剂量的人,你比他们更愿意探究客观事实。

既然如此,我就帮你算一下吧:如果加入三聚氰胺就是为了使化验时的数据表现为【更高含量的蛋白质】,这是一种作弊行为,人为故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故意行为主要是为了省钱,那么通过作弊,1g三聚氰胺相当于4.19g蛋白质。三鹿三聚氰胺含量是6196mg/kg,即6.196g三聚氰胺,乘以4.19倍=25.96g,即每公斤奶粉其中有25.96g蛋白质是三聚氰胺假冒的。根据国家标准,0-6个月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2-18g/100g,6-36个月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5-25g/100g。我们按照最低12和最高25两个数值分别计算一下,相当于每kg奶粉蛋白质含量120g和250g。三鹿通过作弊手段添加三聚氰胺,相当于25.96g,分别占120g和250g的 21.63%和10.38%,节省成本21.63%和10.30%,而A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是10.58mg/kg,乘以4.19倍等于0.04433g,也就是说,加这点三聚氰胺为了作弊的话,相当于只省了0.04433g蛋白质,分别占120g的0.03964%和250g的0.0177%这就是两者相差585倍的区别。

面对乙的详细计算,丙又回复乙:

那你理论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添加,既然有标准出台对比一下标准不就清楚了吗?再有如果说用三聚氰胺来替代蛋白质挣钱的理论站不住脚!因为奶制品的利益并不小,替代对厂家来讲可能看不上这个钱,但是检测不合格可能这一批奶都要完蛋!相对于整批奶来讲进行预防性添加是会出现的!

【你理论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添加】——很明显,乙并不是主张【A奶粉没有人为添加三聚氰胺】这个结论,只是在说【甲】的论证过程存在缺陷,因此【甲】的结论不可靠。

【既然有标准出台对比一下标准不就清楚了吗】——第三组讨论已经说过了,不能搞穿越审判。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现在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非常严格,但是很久以前的【化油器汽车】,在【控制尾气排放达标】方面,比起现代的电喷汽车,技术落后太多了。我们能拿著今天的尾气排放标准,穿越到几十年前,指责当时的【化油器汽车】不符合【今天的排放标准】吗?能把这种【穿越式的审判】作为【该品牌当年故意生产不达标的汽车】的证据吗?显然不能。

【相对于整批奶来讲进行预防性添加是会出现的!】——这句话在【乙】已经展示详细的计算结果之后,就没有理由再提出来了。在12%为最低及格线的数据面前,你如果想要预防性添加,会选择怎样一个百分比呢?会以0.03964%为12%保驾护航吗?打个比方,吃饭时盛了一碗米饭,怕吃不饱,于是又加了三粒米,作为预防性添加。这不是分析【预防性添加】的可能性,这是在说相声啊。(虽然这个比方有点夸张,但是能说明问题)

————————————————

十三、警惕【刻舟求剑与造谣传谣】组合拳(顺便提一下【双重标准】)

举例见下面答案(例子可以不点击,下面会简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45593/answer/1012440919

简述:

此事发生在【2020年2月12日】(发生在一条推特里)。

事情发生的背景情况: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新加坡成为除中国外病例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停泊在日本横滨港的游轮「钻石公主」号上的感染人数没有被算作【日本】的确诊者)。

【2020年1月31日】,新加坡李显龙视察传染病中心,参观了没有病人的空病房,看望中心工作人员。——【事假A】

【2020年2月7日】宣布,将该国的疫情警报级别从第二级「黄色」上调至第三级「橙色」,仅次于预示疫情最严重的级别「红色」。

【2020年2月12日】某位【方姓】网路名人发了一条推特,称新加坡李显龙【去医院探望新冠肺炎患者,连口罩都没戴】,并在同一条推特中附上一个截图,该图是【事件A】的新闻(新闻A),但是该截图中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就是说,仅通过这条推特,根本无法判断这件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候。——因为疫情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有最新情况播报,所以,当时广大读者按照习惯,基本都会误以为这是【2月12日或极为接近的日期】发生的。

在【方姓】的推特发出后,很快就有人在这条推特下发评论说这条推特有【事实错误】:事实上【并不是去探望新冠肺炎患者】,而是【视察、参观没有病人的空房间、看望工作人员】。甚至有人给出了【新闻A】的原创机构公开发布的更正声明的截图,证明该机构已经公开将【新闻A】中的错误纠正了。

然而【方姓】名人在看到这些【纠错】评论后,甚至还进行了回复,但是对自己这条错误的推特持放任态度,既不删除、也不发表声明纠正错误,任由这条推特持续误导不知情的读者。

简单分析:

【事件A】发生在【1月31日】,当时是处于【疫情警报二级】;

【2月7日】【疫情警报】上升为【三级】;

【2月12日】方发带有【事实错误】的推特,引导不明真相的读者产生如下误解:

1.视察发生时的背景情况:事实是【二级】——误导读者以为是【三级】

2.【事件A】发生在1月31日——误导读者以为是发生在【2月12日或非常接近该日期】,前后相差有12天之多。

3.事实是【视察医院、参观空病房】——误导读者以为是【看望确诊病人】

1、2属于【刻舟求剑】,3属于【造谣惑众】,

【方姓】被人指出推特有事实错误(实质上就是传谣)之后,不做任何事情纠正错误,放任错误的推特继续误导不知真相的读者,这属于造谣惑众的升级版——【持续造谣惑众】。

借此例,顺便多提一个现象:【双重标准】。

因为这位【方姓】名人,以前经常用【传谣】指责别人,以【传谣】为由说别人的话不可信,但是现在【传谣】的是他自己了(并且有人直接在他的那条推特下发评论指出事实错误),他却【放任谣言继续误导他人】,明显是对人、对己持双重标准。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行为,也与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公认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完全背道而驰。

————————————————

十四、在讨论的核心话题上被指出错误之后,逃离核心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一种辩论中的诡辩技巧,如何应对?始终坚持围绕【核心话题】讨论,不把重点放到【核心话题之外】。

举例:

1.【答案A】说【X不含Z物质】而是【Y含Z物质】;

2.【答案B】反驳【A】,说【X含Z】,X、Y就是同一种植物;

3.【答案B】在列举多个证据的时候,出示的其中一个证据是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谈及了古代与现代【名称都叫做X的】是不是同一种植物、是不是保持名称不变的问题。

4.【A作者】把话题从【X含不含Z】,转移到【古代X是不是现代X】,偏离了原来的核心话题,却始终避谈自己【答案A】给出的【X不含Z】是错误结论的问题。——其实,无论古代X是不是等同于现代X,都不影响【现代X含Z】的客观事实。

下面就是这个真实案例:

上面两个截图,来自同一篇答案,这里取个编号:【答案A】。

【答案A】非常简单,是以【小学一年级的教材】里叙述【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为证据,给出结论【青蒿里没有青蒿素】,进而推论【改了名字这种无耻的做法是中医自己干出来的】。

下面答案,这里取个编号:【答案B】

(不建议点击下面链接,因为那是完全独立的另一个问题,其中有很多内容与本题无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336520/answer/720631951

【答案B】质疑了【答案A】的结论。

下面简单解读一下【答案A】(截取自上面链接【答案B】的内容,因为这里只为举例,不希望给答案A作者带来更多其他影响,所以把其中指向答案A作者的地方都改为【此答主】):

【黄花蒿】和【青蒿】两者的字面上存在差异,很明显,此答主这段话是在利用这种字面差异,强行推论出一个结论:【提取出青蒿素的那个植物,不是中药里叫做青蒿的那个植物】。注意:这段话(乃至他原答案的全文)里只字未提【古代】这个约束条件。

按照正常的阅读原则,读者没有权力在作者没有主动提出【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随意自行对作者的原文描述增加【限定条件】的。所以,【青蒿里没有青蒿素】这句话所讲的【青蒿】读者必须把它当做【现代的中药青蒿】进行理解,且此答主一直在放任这种理解,因为【此答主】原文中没有主动提到【古代】这个约束条件,也不是在【古代】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陈述,那么,根据正常的阅读原则,必须这样解读。按照【此答主】的主张是:相同的名称【青蒿】,在古代与现代分别指不同的植物时(A、B),但是【此答主】全文讲述的时代语境没有特指【古代】、并且全文中也没有明文特指【古代的青蒿】,同时有拿出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作为他唯一的证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位读者正常的阅读理解都是:作者所讲的【中药青蒿】就是【现代青蒿】而非【古代青蒿】。如果有人自行脑补添加【古代】这个条件,就不符合正常的阅读原则,属于恶意曲解作者原意的行为了。因此,根据【此答主】的原文,按照正常的阅读原则,读者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中药青蒿里没有青蒿素】,其中【中药青蒿】是指【当代的中药青蒿】。注意,【此答主】还给出了他认为最能说明问题的【证据】: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恰恰是这个证据完全屏蔽了谈论的是【古代青蒿】的可能性。按照正常的阅读原则,读者最合理的理解是什么?因为全文没有提到【古代】,所以读到【改名字这种无耻的做法】的评价语,如果真的改过名字,改名的行为也应该指的是【现代】。那么,针对【无耻做法】的评价语,读者比较符合逻辑的理解,就只能是:在青蒿素被成功提取出来之前,中药青蒿市场上销售的一直是另一种植物(X),而非以植物学黄花蒿(Y)为主,后来,因为青蒿素提取出来了、并且青蒿素世界知名了、甚至青蒿素的研发团队获得诺奖了,等等原因,于是一群【无耻的人】为了碰瓷、蹭青蒿素的知名度,把原来以【中药青蒿】名义销售的植物X换成了Y,把Y称为【中药青蒿】了(即此答主所说的改名字)。这样的理解明显与事实不符。——这里称为:【解读为W】说一下【改名】,为了某种目的(或利益),恶意篡改原有名称,可以称为【无耻】,【马路】是历史上的曾用名称,现在有时也在使用,而且现在与【马路】同时使用的名称还有【道路】、【公路】等,在官方说法中,已经不使用【马路】这个词了,比如【道路安全法】、【省际公路】、【省干线公路】,都不再用【马路】这个词了,这种改名是一种【规范】,能称为【无耻】吗?肯定不能。不能以【单纯的改了名称】这一条孤立的理由,就得出【无耻】的结论。所以,【此答主】既然特意以【青蒿】的名称差异为理由,造谣说【改名】同时又主观给出【无耻】的评价,那么,在网路讨论中医粉黑之争的话题背景下,这个【改名】和【无耻】的结合,最大概率会【解读为W】(而不会仅仅解读为【把马路改名为公路、道路】)。此答主就是通过这样的【偷换概念】大法,故意引导广大读者,做出错误的解读。

简单对【答案A】总结:

1.【答案A】给出的结论【青蒿里没有青蒿素】,其中的【青蒿】是指【现代中药青蒿】而非【古代】。

2.【答案A】的【解读为W】:在青蒿素被成功提取出来之前,中药青蒿市场上销售的一直是另一种植物(X),而非以植物学黄花蒿(Y)为主,后来,因为青蒿素提取出来了、并且青蒿素世界知名了、甚至青蒿素的研发团队获得诺奖了,等等原因,于是一群【无耻的人】为了碰瓷、蹭青蒿素的知名度,把原来以【中药青蒿】名义销售的植物X换成了Y,把Y称为【中药青蒿】了(即此答主所说的改名字)。

对于【答案A】,【答案B】提出了质疑,依据是下面三个证据:

(1)1987年04期《中药通告》刊登的屠呦呦的文章《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

(2)林有润的《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3)华西都市报对罗泽渊参与研发青蒿素的报道

这三个证据互相印证,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当时市场上(药材公司)销售的【中药青蒿】就是【植物学黄花蒿】,就是提取出青蒿素的植物。所以,当时市场上销售的【中药青蒿】有青蒿素。

所以,【答案A】中所说的【青蒿里没有青蒿素】是错误的;中医在青蒿素成功后对中药青蒿所用的植物【改了名字】也是错误的;推论【改了名字这种无耻的做法是中医自己干出来的】也就不成立了。

由于在【答案B】中出示证据(1)、(2)、(3)过程中,需要引用【证据原文】,而证据(1)屠呦呦的文章《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恰好谈到了【古代青蒿到底是哪种植物】。

于是,【答案A】的作者就把核心话题【现代中药青蒿不含青蒿素】给抛弃了,顾左右而言他,大谈起【古代青蒿到底是哪种植物】这个问题来,并且自始至终刻意回避自己【答案A】中的几个错误结论。

这是【作者A】对【作者B】的回应(这次回应却故意曲解,捏造结论,污蔑对方,这是题外话,就不展开了)。

很明显,作者B质疑的是【现代中药青蒿】到底含不含【青蒿素】的【核心问题】,无论【古代中药青蒿】到底是不是等于【现代中医青蒿】,都不可能对这个【核心问题】造成任何影响。

【作者A】用这么大篇幅去阐述一个对【核心问题】毫无影响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义正言辞、气势汹汹,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敢沾【核心问题】的边,这就是典型的技巧【顾左右而言他】。

对于他这段【顾左右而言他】,作者B做出了如下回复:

按照正常的逻辑,

要想证明【古代中药青蒿】不含【青蒿素】,需要两组确凿证据相结合:C.【古代中药青蒿】是【现代植物M】;D.科学证据证明【现代植物M】不含青蒿素;或E.【古代中药青蒿】包括【现代植物L、M、N】;F.科学证据证明【现代植物L、M、N】都不含有青蒿素;只有【C+D】同时成立(或【E+F】同时成立),才能得出【古代中药青蒿】不含【青蒿素】的结论。如果拿不出【C+D】【E+F】证据,最多是【存疑】,而【存疑】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就不含有青蒿素】,这是【以猜测代替证据】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更不能说【因为别人的推论过程存疑】所以【我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两者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别人的结论是错误的,所以你的结论就是正确的?世界上有这种因果关系吗?)所以,作者A是既拿不出【A+B】证据也拿不出【C+D】证据,就非要强行推出结论,还要大家必须赞同他的结论。——对不起,你没有拿出证据,凭什么要我赞同你的结论?

我在第【一】条写过:自己尽量避免先【预设立场】。

你指出其中的漏洞,不一定是不认同那个【结论本身】,也不一定是认同【那个结论的反面】,仅仅是因为证据有漏洞、或者逻辑有漏洞、或者论证过程有漏洞。

不能因为【别人的立场、结论与自己的一致】,就故意【假装看不见他证据、逻辑、论证过程中的漏洞】,甚至对别人【用谣言当证据、用错误的论证逻辑推论出结论】的文章主动进行扩散,因为其中的谣言、漏洞迟早会被揭穿,而且一旦被揭穿了就会导致大家对【结论本身】的不信任。

因此,如果你真心坚定地认为【某结论本身】是正确的,也应该尽早更正【那些靠谣言、漏洞推论出这个结论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维护【你所赞同的这个结论】,不让它蒙尘。

————————————————

十五、识别【循环定义法+剥夺身份法】的组合

利用【循环定义法】保证自己的【推论】正确性,是一种陷阱,要注意识别。

举例:

1.凡是同时具有ABCDE属性的定义为【X】;2.所有的【X】都具有Y属性。——因为Y属性不包括在【X】的定义【ABCDE】中,所以,1--&>2这个【推论】不是【循环定义法】。

1.凡是同时具有ABCDE属性的定义为【X】;2.所有的【X】都具有D属性。——因为D属性包括在【X】的定义【ABCDE】中,所以,1--&>2这个【推论】就是【循环定义法】。

在现实中,有一种连环陷阱,是在【循环定义法】的基础上,再加上【剥夺身份法】,形成一个组合。

举例:

【A集合】一直以来有一个统称【a】(例如【食物、服装、交通工具】就属于统称)。

直到有一天,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提出了一种属性:B属性,于是有人将A集合中经过验证已经确定具有【B属性】的元素找了出来。(我们暂且把这些被找出来的具有【B属性】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B集合】)

这时有人取了另一个名称【b】,把从A集合中分离出来【B集合】统称为【b】。

如果【A集合】的所有元素最终都可以确定具有B属性,那么实质上【统称a】=【统称b】,它们还是它们自己,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多了一种名称罢了。

由于验证每个元素是否具有B属性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资金,【A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不可能同时验证,所以,就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假设1000年),在这段时间中,就会有一部分先被验证具有B属性的,被【赋予】了新的统称【b】。

这些被赋予了新【统称b】的元素,原本还拥有另一个统称【a】。

到此为止,还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继续往下看,就出现问题了:

1.不具有【B属性】被当做【错的、恶的、坏的】。

2.于是,凡是拥有【统称a】的都被视作【错的、恶的、坏的】。

3.于是,【统称b】的元素们被剥夺了原有的【统称a】 (剥夺身份法)。

4.于是,在这1000年的岁月里,【A集合】中的元素一直被指为【错的、恶的、坏的】。

5.但是,在这1000年的岁月里,【A集合】中的元素一旦被验证具有B属性,就立刻剥夺【A集合身份】、剥夺【统称a】的身份,同时赋予【统称b】的新身份,划入了【B集合】。

简单说就是:

1.a都是坏的。

2.如果a里面的一个元素被发现具有【B属性】呢?那它就不能叫做a了,要叫做b。【b】不是坏的。

3.所以,a都是坏的。

表演循环定义法:所有【是坏的】的人是坏的,所有【不是坏的】的人不是坏的。

——这样的循环定义完全是没任何意义的废话。

【C国人都不具有B属性,所以C国人都是坏的】--&>【如果发现一位C国人具有B属性呢?】--&>【具有B属性的C国人不能叫C国人,要叫D国人】--&>【所以,C国人都是坏的】。

——这是在剥夺一部分C国人的原有身份。

【循环定义法】和【剥夺身份法】组合使用效果更强。

终于,经过1000年的漫长岁月,原本【统称a】的【A集合中的元素们】,【全部】被验证为具有【B属性】,到此为止,【统称a】的元素们终于【全部】被剥夺了【统称a】的身份、变为【统称b】身份。

反回来看1000年前:

借助【循环定义法】+【剥夺身份法】,原本客观存在了N年的【统称a】的【A集合中的元素们】,突然有一天,因为一个【B属性】从天而降,就瞬间被【凭空】赋予了【恶、错、坏】三顶帽子,1000年后才摘下来。

当然,它们当中有幸运的,最幸运者在第一年就被划分到B集合,赋予了【统称b】,但是也有倒霉的,到第999年的最后一天,才被划分到B集合,赋予了【统称b】。

1000年后的人们,在详细回顾了【A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在这1000年中遭遇的历史之后,总结出这些元素们遭遇苦难的原因:

1.凭空被扣上【恶、错、坏】三顶帽子——这帽子当初本来就没有理由扣到他们头上;

2.为了维护【扣帽子】的正确性,强行剥夺【A集合中的一些元素】原本一直拥有的【统称a】和【A集合】的身份,因为这些元素被发现不适合戴那【三顶帽子】。

【C国人都是偷窥者】--&>【C国的盲人也偷窥?】--&>【C国的盲人不是C国人,我们把他们定义成D国人了】。

【D公司通讯基础落后】--&>【如果D公司的通讯技术发展到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呢?】--&>【那就不能叫做D公司通讯技术了,容我想想改个啥名字】。


直接上图


自动忽视就好。

大多数人吃一堑未必能长一智。

把时间、精力和耐心留给家人和朋友。


内容会被和谐,我就直接上结论:我国的体制目前来看能很好的让这些人只能bb而不会影响到决策层


如果只是逻辑推理,不可以诉诸情感,否则就是谬误。但如果只是为了说服别人,那么,原则上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人类的情感从何而来呢?从需要而来,是人就有活下去的需要,这个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衍生出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情感更加原始,其根源更加生死攸关,所以它的力量比理性更大。如果说理的同时伤害了听话者的情感,就会激起对方的自我防御,从而导致说理无效。毕竟,普罗大众更愿意详细对自己有好处的,而不是真实的。

所以,说理的时候,需要努力避免自我防御的干扰。也就是必须在不激起听者对立情绪的前提下再进行说理。否则,先在情绪方面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注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还要注重「听话者的切身利益」。


唯一的应对方法是尽量早开始普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很显然,这太兰了。

谢邀!


首先题主要明白一个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对错

你所谓的严重缺乏科学和逻辑的言论为什么能够大行其道呢?

第一是受众问题 这些言论主要接受的群体主要是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不高的人

他们大多数都是我们的父辈,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没法一下子改变的

而第二种受众,可能是学历很高,但是读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的人,他们缺乏深度的思考,这个是谁的锅我想不言自明。

讲完了存在的价值,我还想请题主思考一点

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成为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

那是因为科学理论本来就与人们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 不是人人都能够理解的

比如相对论

而要让人们理解他就要不断的科普 用人们理解的语言去告诉他们

这是我辈应该做却没有做好的事情

第三 和信息的传播和人们的心理有关

我不懂这个 就不班门弄斧了 希望你自己可以去了解相关方面著作

在这里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如看到钓鱼岛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而你要想想这种印象是谁带给你的

上面是我的一点拙见

结语就是开民智非一日之功

需要这个社会共同努力


不传谣,不信谣,坐等团团反转!


他们只能带与他们差不多类似人群的节奏,他们彼此带,相互加强,然后深信不疑。现在的社会,已经严重撕裂,形成了一些水火不相容的阵营。

但是,最后束手待毙的,一定是假像,一定不是真理。

你保护好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力所能及的去影响别人就好,不用太著急,有些事情,解决是需要时间。看好我们的孩子们吧,他们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我向来都是选择不应对。

如果碰到明明【缺乏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拒绝分析复杂问题、情绪战胜理性】

却偏要装作自己【有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有能力分析复杂问题、能够理性战胜情绪】

明明胡搅蛮缠反复复读机,却偏要操著【逻辑】的大棒打人的话

我会让他见识我的下限有多低

绝对比这些拿【逻辑】【有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有能力分析复杂问题、能够理性战胜情绪】

这类有极高门槛的能力装X的人低得多的多

因为就算是是【下限低】,其实也是有门槛的

话说回来,知乎也是有不少人见识过我还没完全发挥的低下限

但我已经博得了【网路喷人高手】的美称(围笑)

也有专人部分整理了我的下限学,感激,希望继续保持

有一说一:

知乎大部分人既达不到【逻辑】【有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有能力分析复杂问题、能够理性战胜情绪】所要求的高门槛

也达不到【下限低】所要求的看穿他人无动于心,然后反击的门槛

不过是对自己有误解,又被人喷了心有不甘

所以反复扯著高门槛的虎皮来掩饰自己的虚弱罢了


发一段鸡汤共勉。

我未必能唤醒周围的人,我只是挣扎著不让自己沉睡;我没能力推翻一堵墙,但我不会给这堵墙增加哪怕一块砖;我注定改变不了权势,我只是抗争著不让权势改变我;我可能一辈子看不到未来,但我永远铭记著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颗种子,有人选择弃置,有人会给它创造成长的土壤。 ????

引用孟子的话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中国先贤之智慧,深不可测。


说服这样的人,意味著你试图用几分钟去打包你过去受到几十年的教育让他一口吞下去并消化掉。可能吗?建议你回复:你长得好看,你说什么都对!


不清楚您为何由此想法?是根据二十世纪初的物理神论吗?如果是的话,恭喜您没有迷糊。


现在环境下不同观点沟通已经很难达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程度了,大部分观念还没有张嘴就已经预设好了立场,不自觉发散情绪是很多人的现状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加缪的《局外人》可以解答你的问题,你只需要不理他就好了,你理了他,你就接收了他的情绪垃圾,然后你就会难受,做自己就好了,不予理睬,笑笑不说话表示同意他的言论,没关系的,他只是需要一个继续下去的理由,给他啊,然后你就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呐,这样想想是不是舒服多了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