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好!孩子今年四岁,她爸比较忙,很少回家,我辞了工作做专职妈妈,我爸妈也帮我带孩子,对孩子的照顾可以称得上是无微不至。

母乳喂养到八个月之后打算断奶,本以为换了奶粉之后孩子会哭闹,没想到她一丁点断奶焦虑都没有,嘬著奶瓶喝得可开心了,再也没有找过妈妈的乳房。

两岁半第一次送她去上幼儿园,别人家的孩子都抱著父母的腿舍不得离开,只有她特别淡定。我问她,别的孩子都哭了,你为什么不哭呢?她仿佛被我点醒了一样,哭了起来。根据幼儿园老师的描述,我走了之后她就不哭了,一会儿摆弄幼儿园里的玩具,一会儿主动和老师同学聊天,看不出一丝悲伤。

去年年底我爸妈有事要回老家一趟,趁她睡觉的时候走的,没忍心告诉她,没想到她醒来之后表现得很平静,和我的互动很正常,幼儿园老师也说她依旧开朗活泼,仿佛什么都没发现。照顾了她四年的人就这样走了!她居然就跟没事人一样!这真的正常么?后来我问她,姥姥姥爷去哪了?她愣了一下,哭著问我姥姥姥爷在哪里,仿佛就是表演给我看的。

以上三则材料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生活中她面对其它亲戚和小朋友的离开也没有分离焦虑。我怀疑她有心理问题,可是她和别人相处得还可以,语言表达能力极强,也没有发生过大矛盾。请问我家孩子正常么?需要干预么?求大神解答!感激不尽!


你自己已经说了家里人「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很有安全感,所以没有分离焦虑,对于陌生的环境(幼儿园)也是很信任的,充满安全感。

姥姥姥爷暂时离开,还有妈妈在,妈妈一样是可以信赖的人。并且孩子有安全感,相信姥姥姥爷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不担心失去。

孩子有妈妈姥姥姥爷三个人无微不至的爱,虽然爸爸不常见,不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好好的孩子你焦虑什么呢?

至于「回避型依恋」,那是指被忽视的孩子,照顾无微不至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刘丽宇:

你描述的很细致,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或者说她不是在按照常规的方式在表达著自己的分离焦虑。每个人都是在用著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所有人面对丧失时就一定会即时当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每个人都有著自己独特的特质,有的人确实会长时间闷在心中而不是表达出来。你的描述中,你感觉孩子在你的提示下会有所表达,感觉像是表演给你看,也许孩子的情绪是被你的提问所激发出来了,但也许是孩子在满足你的需要,具体要看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也需要具体去了解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你们家庭结构氛围,平时生活中你也可以多方位去观察她了解她,她的生气、悲伤等负面情绪的自然流露出来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呢?当她自然流露这些情感时,家人一般会是如何的回应呢?等等,需要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够做出判断。

婴幼儿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能需要仔细反思自己了。

什么是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1]

分离焦虑指的是对与家人或亲人分离的过度恐惧或担忧。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普遍行为,这也是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进步:婴幼儿开始发展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并开始对照护者产生记忆

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2]

客体永久性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可以理解为:即使在以任何方式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闻不到或感觉不到的情况下,客体仍然存在。最早研究婴儿客体永久性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这是婴儿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因为没有这个概念,客体就不会有单独的、永久性的存在。

大多数已经开始发展客体永恒性的婴幼儿在发现照护者不见或者即将离开的时候,反应往往是沮丧的,因为他们知道ta的存在,但不知道ta在哪里,或者即将去哪儿,婴幼儿的安全感瞬间降低,于是分离焦虑就出现了。

陌生的环境或不熟悉的照顾者会使分离焦虑加剧。每一个托幼中心在开学时或者迎来新宝宝时,都能听到此起彼伏撕心裂肺的哭声。有的孩子哭三天,有的哭一周,有的一个月也说不一定。更有不少孩子分分秒秒都无法离开照护者,照护者去洗手间短暂离开2分钟,孩子就受不了了。

当然,很多合适的情绪安抚技巧和方法能让孩子逐渐适应环境并获得安全感,只要孩子感觉安全了,自然而然好了。

什么情况孩子没有明显分离焦虑?

一起来看两个真实案例(无分离焦虑的幼儿数量不多,所以一般会很容易引起关注)

案例1: 小乳酪

年龄:20月龄

描述:小乳酪前前后后参加了6次托育中心的亲子活动,在群体性幼儿体能游戏环节,表现出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不同的状态:

偏好脱离群体独自玩耍,在长达3小时的室内外游戏、喝水、用餐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情绪冷静,笑容少。独自探索玩具时,总是浅尝则止,显得比较畏缩,放不开。还有一个细节:小乳酪想把玩具小车车开到教室的地毯上,但由于地毯的阻力,一直开不上去,因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小乳酪开始生气的尖叫起来。

小乳酪的妈妈从监控中看到孩子的表现,问我们:

孩子为什么不找妈妈呢?他平时很冷静,但遇到困难会爆发,平时冷静的时候,他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吗?

20月龄的孩子不可能知道「压抑情绪」是什么意思,更没有聪明到像成年人那样控制情绪,此时幼儿的所有行为都是直接的情绪反应。

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家长多少会产生疑惑和担忧。但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问题,很难做到反思自己!

评估:从客观原因来看,孩子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跟照护者数量有关。

拥有多个照护者的孩子比单一照护者的孩子分离焦虑水平低。

小乳酪的妈妈坦言,家中的直接照护者有四个人:保姆阿姨、妈妈、爷爷奶奶。且四个人的照护时间分配比较均衡。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的分离焦虑相对较低。

但另外一个隐藏的原因却很难被发现,那就是母亲本人的「高期待、高掌控、过于追求完美」,过于重视细节、做事反复犹豫不决的态度令孩子倍感压力,也令孩子不那么亲母亲。这种压力非常微妙地体现在小乳酪的游戏行为中:畏惧探索,玩不开,遇到困难就情绪失控。

小乳酪的妈妈前后参加了6次中心活动以及讲座,从教学理念、教师资历、年龄、是否生育到餐食的营养成分,事无巨细详细了解,无论如何我们尽全力解决她的疑惑,可每次参加完活动她总是能找到不满意之处。第7次到中心,终于决定送孩子上托育,可过了三天又来退款, 理由是自己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有矛盾, 马上要搬家了。

案例2: 溜溜

年龄:17月龄

描述:溜溜已经17个月,但还不能站立起来独立行走,大肢体运动能力较弱,仍以爬行为主。即便在成人搀扶下站立起来,跌跌撞撞走上两步就会跌倒。孩子语言发育比较滞后,目前无法说话交流,任何简单的单音节字也不行。

在溜溜身上我们不能观察到任何的分离焦虑状态,哪怕第一次来托育中心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他的奶奶(主要照护者)离开,溜溜没有表现出对照护者任何的留恋情绪。

评估:根据长期日常行为观察以及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溜溜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溜溜对照护者没有记忆可能是最重要的无分离焦虑的原因。

小结:孩子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可能与照护者数量、照护者的行为模式、孩子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关。

@知乎亲子

参考

  1. ^Separation Anxiet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conditions/separation-anxiety
  2. ^Object Permanenc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conditions/separation-anxiety


我们可以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反应,把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性依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儿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性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性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1]

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可能就意味著婴儿是回避型依恋,属于非安全型依恋,成因一般是在情感联结建立期母亲忽视了婴儿的需求。

建议从胎儿娩出开始就亲密接触、母乳喂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书籍: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这说的就是我儿子啊!!!

我儿子小时候完全不黏我,更黏他外婆,和他分离的时候,很爽快地就拜拜了,但是和外婆分开就要哭好久。

我是母乳到1岁自然断奶,从小就喜欢吃奶瓶(把母乳挤出来),换奶粉也是第一次就吃了,全职带他到幼儿园,上幼儿园完全没有分离焦虑,上早教课的时候,还不愿意我在课室里和他一起上。别的小孩,都是哭著说「妈妈不要走」,然后被老师拽进去;我家的,就是一脸嫌弃地说「妈妈,为什么你还不出去」。

我也很懵逼,按道理不是应该我自己带大的,应该更黏我吗,连我朋友都吐槽我说我儿子只要不和我在一起,就干啥都行。我还曾经为这个暗暗伤心了好久,觉得儿子和我不亲,也看了很多文章,有得说正常,有得说不正常。

大约5岁左右,反而会开始有点黏我了,用他的话说,是妈妈会帮他买玩具。我内心一万句MMP不知当不当讲,难不成我的价值就体现在买玩具上的。

到他6岁的时候,因为生二胎需要住院,老公在医院照顾我,外婆在家照顾我儿子,他就是从那几天开始,就变得超级黏我,和外婆说「我好想妈妈,整个房子都是妈妈的味道」。

现在,他会黏我反而不黏外婆了,但是我感觉他还是和外婆比较亲(明明我才是带他最多的人啊)

我觉得如果你和孩子之间是有足够的沟通,你能掌握到他的心情是否愉快,在幼儿园是否有不开心的事发生,和其他人接触时是正常的话,是不需要过多地干预的,只能说孩子的心理比较独立,说明家人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他知道妈妈不会离开他的,就算离开,也只是短暂的,所以你也不用太担心了。


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好啊,说明你家宝宝很有安全感,别人还求之不得呢。

我家的两个孩子也没什么分离焦虑,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全心全意帮助我们带娃。因为娘家婆家离得很近,为了让老人不要太累,基本半个月就换人,所以孩子在各家之间转来转去都习惯了。有时候外公外婆带,有时候爷爷奶奶带,有时候外公外婆搭著奶奶一起带,有时候爷爷奶奶搭著外婆一起带……总之各种组合,不变的是不管谁带孩子,都是全心全意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等到怀了小宝,我就辞职在家专职带娃,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了。所以我儿子和女儿不管谁过来带,或者到谁家去,都乐呵呵地,从来不哭闹,我想他们应该都是很有安全感的孩子。

说到这想起个女儿的笑话,女儿上幼儿园前,老师提前一两周安排每个孩子和家长轮流到班级适应一下环境,顺便沟通一下孩子性格习惯等,大概每家安排半小时的样子。我们刚到教室门口,女儿就挣脱了我的手自己蹬蹬蹬跑进去,一边挥手对我们说:「爸爸妈妈再见,放学早点来接我哦!」我们和老师都笑喷了。不知道明年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什么样子,很期待他的表现呢!


我从小也没有分离焦虑,在姥姥家住不想爸爸妈妈,在爸爸妈妈家住不想姥姥姥爷,甚至被问起来的时候,哭都不哭。上大学后也很理解不了一些女同学在宿舍哭的稀里哗啦的说想家。

我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可我就是没有分离焦虑,也不会过多想念。


这种情况确实很特别,是不是平时也经常乐呵呵的,很少伤心、很少生气的?

这么小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一种是内心特别强大的,但这种情况很少;

另一种是有特别的神经特质,比如人际关系智能比较特别,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感情线特别大条。

第三种就是智力低下的,但从你的描述看,你孩子也不像这种。

带去专业机构咨询测评看看吧。


从你的描述,我感觉是因为宝宝从你这里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内心稳定,能够面对外在的事情。

换奶瓶断奶这块,他可能就是就是个不挑食的宝宝,至于去幼儿园,我感觉应该是宝妈铺垫过吧?不可能什么都不说拉著宝宝就去幼儿园,扔那就不管。感觉宝妈这么细致,一定是说过的,然后宝宝动了,很放心,很有安全感。

至于家里照顾的老人,宝宝睡觉的时候离开,宝宝可能以为老人去买菜,或者其他的。日常生活老人应该也是跟妈妈交替带孩子。可能妈妈出现的时间更多,妈妈在就好。至于你提到,宝宝是不是假装哭,这个得看宝宝跟妈妈日常相处模式。如果宝妈陷入一种,认为宝宝有问题,没有分离焦虑就是有问题,那不管怎么看,都会觉得宝宝不正常。不要胡思乱想,能看出来,宝妈很细致,照顾宝宝很好,他有足够的安全感去抵御现状。


你好,谢邀!

1,从你描述中,可以看得出你是个机警敏感的妈妈,而且你的智商较高,你很爱自己的孩子;你已经也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但不知道原因;

2,表面上,你叙述的是孩子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孩子可能只是你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你已经隐隐约约察觉到了面临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3,孩子心理发育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能只是一点点应激性的创伤反应,这已经被她内化在潜意识里了,所以才有了你描述的三个案例;

4,从你简单的描述中,我大约可以猜测到你可能发现自己心理发育出现了一点点问题,比如,完美主义,再比如,愤怒的攻击指向他人,其中包括孩子爸爸和其他家人;

5,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人描述你或者指责你强势,如果是的话,责任不在你,而在于你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没有你这样的智商和学习精神;

6,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的还有很多,比如,你可能对孩子爸爸颇有微词,但是你又想在孩子爸爸那儿获得你曾经未曾有过但是想获得的安全感、认同感,以及爱与温暖;

总之,孩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幸亏你发现得较早,孩子还处于童年早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改变这一切;

只有改变了自己,才有可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安全感对任何人而言,都很重要!

祝你新年快乐!


谢邀

说明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内心充满足够的爱,足够阳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去对比,难道你希望她哇哇哭,你才舒服,才觉得是正常的,有因必有果,所以平常心,每个孩子表现形式不同,不要用固有的观念去评判什么,孩子如此阳光,何必去做一个焦虑的妈妈自寻烦恼?


这样不是挺好吗?谁说有分离焦虑才正常啊?

这样反倒说明你家娃很有安全感啊。

你一直陪伴她长大,照顾很好很仔细。小朋友从小心里就踏实,没受过伤害。所以她会觉得很安心啊。

我儿子也是我自己全职带大的。上幼儿园快三年了,基本没哭闹过。都是开开心心去,开开心心回。多好!

孩子能吃能睡能玩,咋不正常啊?你会担心她有心理问题?多好的福气啊!


不用担心,可能是反射弧太长,等反应过来,已经不需要焦虑了。

分离焦虑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的,只要孩子智力没问题,发育正常就可以了。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去医院看看。


孩子内心强大独立性强不是坏事啊,只是妈妈失落了吧。


我就是属于几乎没有分离焦虑的一个人。我妈妈生下我之后也全职照顾我,你的孩子应该和我一样安全感给的比较足,天生心大,我妈形容我婴幼儿时期爱笑,爱大笑特笑 []~( ̄▽ ̄)~*

我的记忆很深刻,我第一次上幼儿园,全班的小孩都在哇哇哭,我特淡定地端坐在椅子上,静静又懵懵的看著老师,老师也看到了特别淡定的我,于是我受到了表扬..(●ˇ?ˇ●)

也是在上幼儿园的年纪,我妈早上去买菜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面,我醒了发现家里没人也会特别淡定,会自己去把我妈放在桌子上的粥给喝了,等她回来再大声喊妈妈

(我发现很多人上小学之前的记忆会很模糊,但我不知道就是记得很清,我说的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夸大)

小学毕业全班人也哭倒一大片,而我也特别淡定,还有点无法理解...到最后真的要分离的时候在「别人都哭我不哭不太好意思」的心理下,我开始假装哭,到真哭,到大哭...(真的是因为这个想法)

我成长过程中「会因为亲人短暂离开而大哭」的应该只有我小时候我爸爸难得在外工作回家一次,没过多久又要离家 这个情况。

包括长大一点第一次住宿有些女生会舍不得家里呀啥的,我会睡得特别香...

我小时候学说话呀走呀都学得比较快(我妈说的)读书时成绩虽然没有多优异,但也还可以,经常被老师表扬和拿奖学金那种,初中之前的性格:人小鬼大,有点小聪明,喜欢做各种恶作剧,我妈会追著我打...【当然并不代表你家孩子一定会这样,我只是想说明我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罢了】

当然我只是一个样本,只有参考价值,可能我是一个怪人..但以我的专业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过发展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来看,你也不必对此焦虑。

小孩子绝大部分都不会按照父母想像当中的方式成长。很有可能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可他偏是内向少言的人。那内向少言就是比活泼开朗更有劣势吗?并不会。关键是看父母怎么沿著他们的发展方式引导。否则他懂得在你面前假装活泼开朗是小事,容易造成人格上自我割裂是大事。

看得出来答主是一个很爱女儿愿意为女儿付出很多愿意寻求更科学正确的方法教导她的妈妈,但同时希望题主对她成长的焦虑在她面前不要表现于太过明显呀~小孩子对大人情绪方面的感觉很敏感滴~

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哔哔了好多...


不懂,不想妄下论断。祝愿宝宝健康快乐。不管啥情形,有一个内心平和淡定的妈妈,宝宝都不会差的。

还有,建议大人跟孩子分开时不要躲避,认真告诉孩子,说明事实,表达对他的爱。这样比孩子睡著了偷著走好很多。

同为妈妈,理解题主的心情,祝好。


这位宝妈真不必要担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对事态度和第一反应,但这并不意味著她不爱你或者不正常。

说说我儿子,马上一岁了。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大概三次分离。

第一次是从我肚子里出来。我剖腹产,前两个月没怎么抱他,都是婆婆在帮忙。不过他一天吃八九次母乳,也没有什么异样,还是吃好睡好,天使宝宝一枚。

第二次是他五个月的时候我回姥姥家。因为不能带他,所以我提前半个月就跟他说我要走,他背对著我皱著眉头,一直说「爸爸 奶奶」,他是生气了,他的意思是「妈妈走了我还有爸爸、奶奶」。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因为疫情,没回老家,也就没有真的分离。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那几天他和我的距离感,后来我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过了几天才抚平他的焦虑。

第三次是他十一个月的时候我去工作。这时候他已经习惯了爸爸每天去上班,妈妈偶尔出去半天了。他的婴儿床拼接在我旁边,平时他都自己睡。我提前一天跟他说要去上班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往我身上滚,贴著我才安心。第二天他还很开心的跟我说拜拜。我真是伤心啊,这孩子不想我啊!白天他也不哭,就是晚上念叨念叨,也不见特别的想念。后来我只出去四天就不去工作了,第五天他午睡醒来看见我在旁边,哇一声就哭了出来,边哭边喊「妈妈!」我第一次见他这样撕心裂肺的哭喊。一下子我就明白了,他对我的想念都积攒在心里,在这样一个点爆发出来,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是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就在昨天,我们两人在客厅玩,我打算把笤帚放到厨房去,我刚走开几步他「哇」的哭了出来,迅速朝我爬了过来,我以为他要笤帚,谁知道他抱著我的大腿,那双眼泪汪汪的大眼睛在说「妈妈,你别走!」


致题主:仔细的看了你的问题的描述,有一句话比较符合你目前的状态:知识越学习,结果越焦虑。这句话的本质不是不学习,而是在学习之后,不能够也不应该在你的脑海中行程一个所谓「符合身心健康的理想孩子」形象,然后把现实中的孩子与这个孩子对比,哪里有差距,哪里就是问题,这样的模式不仅无法养育、教育好孩子,还会把自己搞到「没有自己」的「焦虑母亲」。题主使用了「分离焦虑」这么专业的词语,由此,成立以上的判断。

这个世界上在人的心智成长领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模板」来让你比较找到差距,凡是这样说的,大多是贩卖焦虑。如果你把上述的情况极端化,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比较,我怎么知道孩子是否得病了呢?按照这样说,孩子就不会患上心理疾病吗?我的提示是:注意适用范围,是在孩子的心智成长方面。第二个提示只有一个字:度。问题转化到障碍在转化到疾病,都在这个度上。

按照题主所描述的情况,我看到的倒是题主在养育过程中倾注了非常多的母爱,并且,这种爱也被孩子合适的接受并吸收了。因此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很正常,我的两个孩子也是同样的,曾经我也因为,第一天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稳如泰山,被老师称之为「淡定妹」的时候也面临题主同样的焦虑,但是我反思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孩子有问题,我的焦虑只能加重这个问题;如果这只是孩子的独特性,如果干预了,反而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正反两个方面,我的选择是,先接受我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在成长中观察,这种「与众不同」究竟是向对她有利的方向还是有害的方向发展。心理问题并不遵循越早治疗、越有效果的规律。往往有的时候在「转折点」治疗最为有效。


为什么必须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呢?

这个逻辑有点不通啊……

只要不刻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每个生命表现出的不同状态都应当是被尊重的。

家长似乎需要更放松一些呢。


很正常啊,我儿子也没有啊

说明平时的教育中安全感给的够足,并且适当引导过独立探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