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在群里边也讨论了「行书入门选什么贴」的问题,老师的推荐是:「首选李北海,其次米元章,或者两个同时学「。我问《圣教序》如何?老师说《圣教序》太难学了,入门不太合适。

其他人的回复也很有道理,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人来说,墨迹是很重要的,可以看到许多细节,不至于乱写。

我建议你贴出《九成功》的字让我们看一下,看看你到底学到什么程度了。如果笔法掌握的不是太好,确实不适合学习拓本。如果掌握的差不多了,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大了很多。

你问的这三种行书,我正巧都练过。说说我的看法吧。

《文赋》可能是默写的草稿,有几个字与通行本原文不同。全篇水平极高,笔法娴熟,杂有草书。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细分,这个偏楷法,除偶尔放肆一下,大部分写得很收敛。练好唐楷写这个会比较适应,许多技法正好与楷书相互印证。陆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深得笔法。他一定在王字上也下足了功夫,不少字形很像。如果说不足,可能是写得过于谨慎了,行书味道少了点,算楷行吧。

赵孟𫖯的行书点画精致,字形优美,学王功多,许多字就是王字的柔美版(由于其审美和点画的关系,细节上有单调)。晚年的赵字多了变化和迟涩感,更值得学习。赵字存世墨迹多,选择面很大。推荐《万寿曲》、《归去来并序》(上博藏本)、《闲居赋》、《洛神赋》(故宫藏本,常见天津那本有点滑)等。学赵一定要选高清印本,看明白赵字的用笔,不然很容易写「顺」,写「软」,更容易写「俗」。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推荐学赵的原因。但是,赵本身并不俗,不软,是学者没学到而已。

《集王圣教序》是现存王字最多的一个帖子,价值极高,难度也是诸贴之最。加上是拓本,恐怕不适合大部分人学,更不要说初学者。但是,学通了这个帖子,你会发现大王不愧是「书圣」,后世绝大部分书家的字都或多或少地来自王字。可以说,学了这个帖子,其他高水平行书字帖就不用学了。但是,基础好的前提下,这本字帖没有五年以上的功夫怕是啃不下来。


要我说,选帖啥的先放一边,找个真正明白行草书的老师是正经。

行草书,不同于楷书。楷书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摸索著写,个吧年下去,就算不太入道,至少能看。若是本人有点悟性,坚持写下去,三五年小成都不算难事。当然,要想有更大的上升,再找个老师指点也不迟。

行草书则不然,没有老师指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抵就只能瞎写了。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二田,你看看他们的行草书,无非是楷书快写而已,根本没有笔法。写了一辈子欧楷,那个题款签名的行书根本没法看。

行草书,对大多数人而言,若没有行家指点,不客气说,怎么用笔,很可能这辈子都摸不到门道,写一辈子都是错的,滑腻肥圆全身都是毛病。虽说行家的指点,也不过一两句话而已,但书法这东西,就差这么一两句话,这就是金针,就是一层窗户纸,没有人借给你金针,你就是绣不出好的图画,没人帮你捅破,你就是看不穿。

想学行草书,第一就是找个老师。除非你真的有书法天赋,拿来一本帖,真能揣摩出用笔,否则,认真拜师,而且是拜一个好的老师,是正道。选帖,开临都是以后的事

——————————————————————————————

我的看法就是,行草书是不能上手就临碑刻的,不但圣教序,十七帖也不是初学可临的,原因就在于行草书对用笔的要求要更细腻复杂。有好的老师指点还好,倘若没有老师指导自己临帖,再加上不用高清墨迹帖,以看清笔锋欹侧起笔收笔转折连带使转接笔这些细节,最后就纯粹是瞎划拉,写一辈子也不会有长进。碑刻最大的毛病就是所有这些细节全部丢失。启功讲透过刀痕看笔痕,这个对于少数楷书或隶书碑是可能的,对于行草书就没那么容易了。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证据,许多写的很烂的字只要刻出来再拓出来,就会感觉上了一个档次,能看了。现在一些人喜欢把自己写的字翻成黑底白字,也会觉著比白底黑子的正常样子好看,就是这个道理。碑拓把所有用笔细节抹掉后,无论笔画怎么写出来的,都会给人中锋的感觉,若是碑刻再长期被风蚀,拓片更是看起来浑厚古朴苍劲了。所以啊,明清之后流行的一个笔笔中锋的说法,大概是从这种误解中来。毕竟古代珍贵的墨迹真本多藏于宫廷,一般人,即使有名的大书家学者也很难看到真迹,所见多是碑拓。这也可以解释有清一代,帖学大家多为进士出身出入翰林者,而碑学大家则多为科场失意者,甚至有终生布衣者。当然,以北碑为底子的行草书(清以后风格)因其篆籀用笔,真所谓笔笔中锋,也是一种风格,那又是另一种路数,这个路数上,圣教序临不临其实无所谓,篆隶北碑倒是要认真下功夫了。

行草书不能从碑刻入手,而且,立心学行草书的人,也不宜在唐楷(尢指欧颜柳)上过于计较。楷书一旦写得板滞还自以为规矩,再想写行草书,就一个字,难

————————————————————————

刚好回一个人的帖子,对学习欧楷转行草说了点看法,也放这里吧

内𢬍外拓是讲论二王书风常用的概念,虽然论者虽多用这两个古已有之的说法,而对其实质及对应于具体书法的解释则颇为模糊。从袁裒到康有为到沈尹默一人一个说法,今天还有人强行用各种笔锋轨迹贴著圆的这边还是那边去解说。说实话,一个元朝人,仅仅以自己目力观察而觉悟并自拟两个名词形容其观察所得,是否值得无数后人再以各自的目鉴臆测去贴合,对这一点,我本就不甚为意。内𢬍、外拓的含义本来就模糊,再对应到笔法上,这样空对空地谈论就变成玄学了。21世纪了,若真想搞清楚两种差异较大的用笔或书写风格,恰当的做法大抵是把众书家一致公认的内𢬍书写和外拓书写历史书迹整理出来,建模模拟,观察模拟书写中痕迹信息所显示的统计差异,以此来做判定要更明晰一些。在这样的工作没有做之前(我不确定,或许有人在做),像内𢬍外拓这种词,不建议在书评中频繁使用。

当然,我主要想说的不是这个。我的意思是逻辑。你认为欧阳询和王羲之一样是内𢬍风格,所以学了欧体字再学王羲之行草书,是很自然的。我再脑补一下,或许你的观念里,也认为学了欧体楷书,再学王羲之行书不但顺利成章,而且会易见奇效,毕竟二者皆内𢬍,气格相近(按你的说法),是这样吧。

我反对是恰是这个逻辑。首先,学行草书绕不过二王,无论学不学欧楷,都应学习一下二王,临一下十七帖集字圣教序什么的,这是书学通识。但认为学了欧楷,自然应该临二王,原因在于二王和欧书一脉相承,这个逻辑是不通的。第一,并没有说法指欧阳询书法得自二王的传承,事实上我们看欧阳询的书帖,其书法中北朝味道浓厚。他的传世墨迹(无论真伪)的确有尽力学习王羲之书风的痕迹,但显然是在自己的书风已经成熟后又融入一些王字结体的特点,而不是直接出自二王。这多少可能与二王,尤其王羲之在入唐后得太宗推重而风行的缘故。但就欧阳询的个人书风而言,和王羲之书风在用笔和结字的规则上相去甚远。但这不是主要的,根本在于,欧体字的书写方式与行草书用笔背道而驰,欧体学的越深入,实际上是越难变更习惯而进入行草书的。

总之,我的意见的,学行草书,自然要临二王,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练过欧体与临二王的行草书没有什么相关性。某种角度上说,欧体写的好,会妨碍行草书的入门,无论学谁的行草书。

至于卜商梦奠,也包括张翰千文,从行书角度该怎么看,有帖摆在那里,我也不多说了


建议文赋,简单而有嚼头。

九成宫之后建议学点别的类型的楷书作为过渡吧,倪宽赞啊,三门记啊,王居士砖塔铭啊,之类的,九成宫都是切笔,侧转中,太方了,直接写行书代入感太差。写一些有连带的,有逆锋的,各种角度入笔的,横多的笔划方向变化不同的,结体圆厚的,更接近题主想要的方向,便于以后学圣教序或者文赋或者赵孟𫖯。

更重要的是,入笔的练习真的很关键,关键到明白了这个才算基本入门,只有有丰富的入笔的静态帖能给你展示出清晰的慢动作,以便掌握。比如笔切进去如何利用笔的弹性转到中锋进行各个方向的刷,看著彩色印刷的墨迹帖上墨色的变化,隐约能看见笔尖在一个笔划内部如何弹出去,连接到下一笔。还有就是,这些丰富变化都需要稳定的控笔,只有笔越来越稳,写出来的线条才越接近原帖(当然,某些笔划需要在调锋后有一定速度加成)。所以,个人建议是再学学其他楷书,不用著急转行书,在静态书体中摸清了用笔的规律,比你用行书摸索这些容易的多。

以上。


个人建议,入门千万别写圣教序!千万别写!千万别写!

只要不写圣教序都行,圣教序说真的,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你写到后面会发现,照著他写,感觉不对,没有一点行气,不照著他写,行气不一定有字反正是丑了,总之能把你信心和耐心彻底写没。我是行书主打写苏轼,行书临了不少帖,但就是打心底逃避圣教序,结果现在跟的老师让我一定要写写圣教序,只能硬著头皮写,放两张我自己临的,题主可以感受下,同样临的王羲之,一个丧乱帖一个圣教序,虽然水平都一般,但圣教序那临的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书法


初学行书不建议学刻本,圣教不仅犯了刻本这一条,还犯了章法不贯通的问题,因为是集出来的,上下之间只是堆叠,并无关系。文赋是否适合初学这个也很难说,我个人对这本贴评价不高,或许是还没看明白。感觉学文赋容易出现方向不明的问题。赵孟𫖯倒是很适合,可选的多,且为墨迹。比如《洛神赋》《归去来辞》《前后赤壁赋》、尺牍,基础较好之后,可以学题跋,但由于题跋篇幅小,往往精彩有余,借鉴实难。还有宋四家书法可作为初学入门的极佳选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