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这个问题。

肯定没看过我以前回答,不然应该知道我第一句话,肯定是:没办法。

打比方,我家花各个开的妥妥当当,你发个照片问我你家花蔫了怎么办?

你觉得我能怎么办?

让你把花快递过来,或者我自己快递过去,或者视频看明白告诉你怎么捯饬?

都没用,这是实话。育儿书上如果两句话就告诉你有用的,除非你本来会种花,就是一时迷住了。

明白吗?

当然我也不会不负责任,道理先讲清楚。

假设你教育方面没有大问题,该做的都做了,榜样也没问题,也懂一些基本教育技巧,孩子毛病不是长期行成根深蒂固……的前提下。

要做两件事。

第一,理念培养。

最简单是,口令植入「完成任务」。

具体不展开口令植入了,就是言行表率反复影响,让孩子习惯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有这个铺垫,也有了我说过的四要素里面的「规则教育」的前提,该做任务,就要做,没有为什么,这就是规则。

所以,你看,这种事要全面系统培养,变成一种自发习惯,孩子有规则意识,就会按规则来,享受规则带来的好处,避免违反规则的坏处,比如加班写作业。

所以,说教无用,道理讲不通,训练培养才是顺其自然。

第二,我自己的办法。

建议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告诉他们,什么事都是你自己的,粑粑麻麻只是帮忙。

喏,我举一个真实例子。

孩子练琴,音阶两只手不熟,我让单手练五次,问我:左手还是右手?

然后我开始「讲道理」了,事实上,我是在进行口令植入训练,这个不展开。

  • 我说,你只需要一只手弹你就练一只手咯,随便你。你没有给我钱,我在这里陪你是免费帮你一起想办法进步的,你要想进步我可以给你建议,你不需要我就走咯。钢琴进步是你自己的事,你会弹琴,会很多东西很厉害,和我没关系啊,你要是什么都不学,不进步,别人问你,什么都不会,你羞耻吗?那你要进步吗?好吧,你要听建议来找我,不过记得说谢谢。

以上就是一个「进步」口令植入的训练,现在孩子什么时候都会自己说,我进步了!而不是我做完了。

孩子有时候也会烦,我的办法很简单,另一个之前口令植入是「想办法」,我会问,不想学习,有没有办法?你要我的办法,你可以现在玩一会,不过晚上玩的时间就少了,你决定。

孩子想想,现在玩心情不好,我去休息一分钟,放松眼睛,然后回来继续。

因为之前「想办法」教过换心情,拍手,大喊等等,具体怎么做孩子自己选。

过一会,叫回来,「要不要把尾巴结束啊?」高高兴兴回来了。

练完,照旧,部队式点评,「今天某某同志有进步,大家呱唧呱唧!」然后高高兴兴跑了。

你看,有这些铺垫,和方法。孩子如果说,「不想学习了,」我很可能就一句,「好吧,玩去吧,不过今天晚上要加班到十一点,没问题吧?」

总之,和种花一样,现浇水,来不及。


不会讲就不要讲道理。

错误的耍嘴皮子,不如默默做好自己,榜样教育。

咱们当朋友哈,这么说:你要是有教育学心理学或者相关专业基础,或者有信心追上来,然后具有一定理论储备又可以比较快的实际落地,那咱们可以好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聊聊如何进行行为训练,从认知发展顺序角度,进行指令教学,以及采用我说过的「口令植入」等等教育技巧,甚至讨论一下比如语言纠正时「自动重说」等教学技巧。

你肯定嫌麻烦。

所以大多数不属于上面那种情况的朋友,我就两条:

一,不会说(孩子),说多有害。

二,用不说的技巧,一样教孩子。

孩子多了,事多了,没有一概而论的万金油魔咒技巧,我今天就来两个最简单的。

第一个办法,不说话,自己做榜样。

家长如果有好习惯好榜样,绝大多数情况孩子会模仿,会被影响。

当然你做事情解说一下,不算啰嗦,讲道理。比如,「妈妈现在要学习了。」孩子自然会体会「学习很重要。」而不是你一边搓麻将吞云吐雾一边,「我告诉你不好好学习将来……」

理解吗?

第二个办法,讲步骤,不提要求。

「现在收拾桌子。」

「现在找笔和本子。」

「现在写作业。」

而不要说,「你去学习。」

具体不展开了,有兴趣翻我的回答。

对了我真的不太会用知乎(会敲字不会用不可以啊?),你们如果可以看到我的收藏夹里面的育儿目录,可以好好看一看。

其他目录不要点!


家长跟孩子讲道理,绝对是个技术活。它得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非但道理听不进去,亲子关系还会因此而疏远。

依照最明晰的人际交往原则,假如家长希望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配合你的观念或行动。那先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孩子「需要」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一个道理的条件。

我们平时看到的家长,基本是什么时候看不惯孩子的举动,上去就开始讲道理,不怎么去研究孩子此刻是否需要这个道理。这样讲道理,不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是为家长只讲的。似乎是告诉自己:我是个称职的妈妈,没有任由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不管。这样讲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烦。

那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道理呢?

以人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大体上有以下这些时候。

孩子遇到困惑,问「为什么」的时候

三四岁起孩子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超市要排队结账?

过马路为什么要红灯停绿灯行?

为什么吃东西前要洗手?

为什么要把玩具分给表弟玩?

……

这种时候,孩子遇到困惑,对生活的道理有实际需求,家长只要讲清楚道理,孩子很容易心领神会,配合家长的意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假如讲道理都这么顺利那就太好了。遗憾的是,孩子会长大。长大了的孩子再问为什么的时候,除了表达困惑以外,可能还会有别的意思和需求。家长再一味的讲道理,可就不好使了。

小学的孩子可能会问:

为什么大人可以玩,而我却要做作业?

你回答:你是学生,当然要做作业喽。做作业是学生的本分嘛。你忽略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同待遇的不解和不平衡。你讲一堆尽本分的人生道理,孩子虽然不再问了,内心却是失望的,因为他被堵回来了。

为什么我的成绩老是上不去?

你回答:因为你不够努力啊。然后讲一大堆「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大道理。你无视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困惑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你胡乱的判断「不够努力」,想一厢情愿的鼓励孩子,离孩子的需求其实很远。

中学的孩子可能会问:

为什么什么都要听老师的?为什么一定要我剪那样傻X的发型?

这是在表达对权威的质疑和宣泄被压抑的愤怒,在父母面前说这个,意味著孩子目前还是信任父母的,或者说明孩子在向父母求救。

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作业?考上一类高中对我真的很重要吗?

这里,孩子在表达一种对当下的不满和无助感,以及对未来的困惑和迷茫。假如父母抓住表面内容大讲道理,那结果家长跟孩子讲道理,绝对是个技术活。它得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非但道理听不进去,亲子关系还会因此而疏远。

依照最明晰的人际交往原则,假如家长希望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配合你的观念或行动。那先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孩子「需要」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一个道理的条件。

我们平时看到的家长,基本是什么时候看不惯孩子的举动,上去就开始讲道理,不怎么去研究孩子此刻是否需要这个道理。这样讲道理,不是讲给孩子听的,而是为家长只讲的。似乎是告诉自己:我是个称职的妈妈,没有任由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不管。这样讲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烦。

那孩子什么时候需要道理呢?

以人的心理发展历程来看,大体上有以下这些时候。

孩子遇到困惑,问「为什么」的时候

三四岁起孩子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超市要排队结账?

过马路为什么要红灯停绿灯行?

为什么吃东西前要洗手?

为什么要把玩具分给表弟玩?

……

这种时候,孩子遇到困惑,对生活的道理有实际需求,家长只要讲清楚道理,孩子很容易心领神会,配合家长的意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假如讲道理都这么顺利那就太好了。遗憾的是,孩子会长大。长大了的孩子再问为什么的时候,除了表达困惑以外,可能还会有别的意思和需求。家长再一味的讲道理,可就不好使了。

小学的孩子可能会问:

为什么大人可以玩,而我却要做作业?

你回答:你是学生,当然要做作业喽。做作业是学生的本分嘛。你忽略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同待遇的不解和不平衡。你讲一堆尽本分的人生道理,孩子虽然不再问了,内心却是失望的,因为他被堵回来了。

为什么我的成绩老是上不去?

你回答:因为你不够努力啊。然后讲一大堆「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大道理。你无视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困惑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你胡乱的判断「不够努力」,想一厢情愿的鼓励孩子,离孩子的需求其实很远。

中学的孩子可能会问:

为什么什么都要听老师的?为什么一定要我剪那样傻X的发型?

这是在表达对权威的质疑和宣泄被压抑的愤怒,在父母面前说这个,意味著孩子目前还是信任父母的,或者说明孩子在向父母求救。

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作业?考上一类高中对我真的很重要吗?

这里,孩子在表达一种对当下的不满和无助感,以及对未来的困惑和迷茫。假如父母抓住表面内容大讲道理,那结果可能是——道理很正确,但孩子不接受。

小结一下。

面对孩子问的「为什么」,要鉴别一他的实际需求。假如真的只是需要弄懂一个道理,那讲清楚就能赢得孩子行为上的配合。假如这个「为什么」里面包含了更深的需求和心声,那就得先听到才有讲道理的条件。否则,不要讲任何道理。

孩子负面情绪得到安抚,感觉到被爱的时候

我们人类不是想「理性」就能「理性」得起来的。我们的行为受大脑的控制。而我们额头部分脑皮层称之为「前额叶」,是负责高级情绪调节和行为决策的中枢,它不足脑容量的5%,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的部分。皮层下情绪中枢里藏著我们的各种负面情绪,一旦负面情绪被激发,前额叶就会失去活力,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我们的行为就被负面情绪接管,这时候讲道理,要么是对牛弹琴,孩子根本不会接受;要么是火上浇油,孩子受困于负面情绪已经很不舒服,家长的道理劈头盖脸而来,更加烦躁。

如果负面情绪得到安抚,家长听懂了孩子感受,并且陪伴孩子去整理他的感受,那孩子就平静下来,大脑皮层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产生被爱的幸福感,这就具备了接受道理的心理条件。

举个例子:

初二年级的孩子回家时心情很不好,不想吃饭不想做作业。父亲经过交谈聆听,了解到是孩子因为这次月考失利,排名跌出了年段前一百。因此内心沮丧,心灰意冷,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了,算了。这时候父亲最该做的是,共情孩子内心的失望和无助的感觉,引导孩子表达难过的心情。「爸爸听到你说……感觉到你的心情……,对你来说这件事意味著……,所以你会感觉到……,现在你可以跟爸爸多说一些你的想法和感觉……」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安抚,而父亲看到儿子心情低落,被挫折打败,急著讲起道理来,「别难过了,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这点困难不算什么,你不该太受影响」「考得不好了,知道难受了,我之前叫你用功你为什么不听呢?」这些非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令孩子感觉父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就只会教训自己。

孩子因观念局限遭遇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

不仅是孩子,所有的大人都会因观念局限而遭遇困难。这种时候只要能通过跟孩子的交谈,发现他的困难与他的哪个观念局限有直接联系,那就是讲道理的最佳时刻。

我们接著上面那个例子继续:

现在负面情绪得到安抚之后,就开始讲的道理有用吗?假如所讲的道理切中了孩子的想法,那就有效,如果孩子的观念被某些局限卡住的话,那就无效。所以,这时候还需要研究一下,该讲什么样的道理。

那要讲哪个道理才是孩子需要的呢?

继续深入了解会看到,班主任无数次说过「进入年段前一百,就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平时的成绩很重要,每一次做好了,最后才可能好」,孩子深刻内化了这些说法,平时就是用这个来衡量自己是否「有希望」。而今天,孩子觉得自己考砸了就是「没希望的」。所以,心情低落不想做事。现在父亲要是仅仅命令孩子吃饭做作业,从行为上规范孩子,那倒是简单。但此刻的孩子需要的是切实的帮助,帮他从这个观念的困局里出来,更理性的看待这次挫折。

此刻就是讲道理的最佳时刻——班主任老师先说「前一百名就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再是「每一次做好了,最后才可能好」。这样一来,想要考进重点就需要「一直把排名控制在前一百名以内」。看似逻辑清楚,对学生警醒作用很好。问题在于,孩子正是中了这个逻辑的毒,认为这次考试跌出了前一百名,那就是「没有每次都做好,最后也好不了。」那就是「不能排在前一百名,就没有希望。」一个上进心强的孩子,长期用这样漏洞百出的逻辑来评估自己,怎么能不被挫折「打败」呢?

所以,此刻的孩子需要的道理,可能不是「遇到挫折不要放弃,要面对困难」,而是「前一百名就有希望」不等于「一百名以外没希望」,「这一次没做好」不等于「每一次都做不好」。然后孩子感觉到自己卡住的部分松动了,才可能跟父亲一起分析自己的希望有多大,具体出错的细节在哪里,接下来应该怎样应对。这些事情做完后,孩子才真正学会了「遇到挫折不要放弃,要面对困难」。

这时候,你可以肯定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顺便升华几句「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哲理。效果只会锦上添花。

所以,真正有用的人生道理,不是靠灌输教给孩子的,而需要带领孩子去体验它的价值。

总结一下,跟孩子讲道理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年龄小的孩子对道理有单纯的需求,直接讲好道理就很好了;

长大的孩子问「为什么」时,可能隐藏著别的需求和心声,要先听到才有讲道理的条件;

负面情绪先安抚,讲道理才可能生效;

去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困境与他的观念局限的直接关系,讲起道理来才有针对性,才可能带领孩子去体验真正有价值的人生道理。

发布于 2020-04-12?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经常有人会说:每个人大学一毕业学过的知识就过时了,所以学习没什么用?可是我们做教育的都在干什么呢?其实,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终生受用的本事,比如会学习、会思考、会交流,而不是努力记住一些知识、完成一些作品,你觉得呢?

回到主题,给孩子讲道理一定不要真的把道理拿出来讲,那样你就输了。参考我的文章

第183期 我为什么说「教育是有意的,学习是无意的」

第183期 我为什么说「教育是有意的,学习是无意的」?

mp.weixin.qq.com图标

跟孩子讲道理一定是在情境中教育,如果空讲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没有经历过而且很小,所以当在遇到事情遇到对或错的问题都可以去沟通,这样比较及时有效,孩子也会知道同样的事情如果处理,讲道理起来也能够得到效果,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视频短片教育,这样也很直观,当然要在父母亲有时间的时候多花时间做!


孩子不肯做作业,不肯做这个(家长希望),执著于做那个(家长不希望),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

孩子们这类行为的产生,可归于四个方面:

1、因失望而产生的;

2、因缺乏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

3、纯粹动物大脑操纵而产生的;

4、因个体发展,为了适应而产生的;

在未弄清楚孩子行为目的前,首先,家长应该保持一种心态:孩子们的这类行为,并非是恶意的,是值得我们原谅的,更是可以改进、改变的。

所以,首先,先清楚认识孩子的这种行为,见:

帮助孩子成长:重新认识孩子的不当行为?

mbd.baidu.com图标

当真正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后,接下来怎么办?

这时,需要灵活的运用有效鼓励,具体见:

帮助孩子成长:对孩子进行有效鼓励?

mbd.baidu.com图标

在对孩子进行一些措施后,我们希望产生结果,而这些结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自然结果,即家长不做任何干涉;另一部分,叫逻辑结果,这是在家长干涉的前提下产生的。

相对而言,自然结果家长会运用较多。

所以,面对孩子,有时不说,不去讲道理,不做什么,只是静待结果自然发生,反而是最佳方式。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干涉呢?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需我们采取行动,并倾向于逻辑结果:

  •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如孩子上街玩耍的情况;
  • 需要花时间训练时;这时,需要的是逻辑后果的表现方式;比如练字;
  • 当自然结果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比如孩子们朝其他人扔石头,划别人的汽车时;
  • 当孩子们觉得自然后果不是什么问题时(也就是没有苦头吃);比如不刷牙,不洗脸,爱吃垃圾食品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