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是不好的。


这当然是不好的。

除了饥饿,宝宝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惊吓了、尿布湿了,想活动了,这些都会引起宝宝大哭。

父母应该学会观察和判断宝宝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再针对性地满足宝宝,而不是只要一哭就喂奶。如果宝宝病不饿的话,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宝宝过度摄入奶量,引起肥胖,还会加重宝宝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

除了以上的情况,如果宝宝肚子胀气了也是会哭闹不止的,如果还是简单地用喂奶来打发,会加重宝宝胀气的情况,甚至吐奶。


一哭就喂、频繁喂养,会造成比肠胀气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

损伤宝宝的大脑!!!

很多人知道我,大多是从胀气和规律养育开始的。这几年,满妈致力于胀气宝宝的调整,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从喂养角度改善睡眠,反反复复跟宝妈们强调「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重要性,也在努力让大家真正理解「按需喂养」的含义。

可是满妈自己的能力和影响都非常有限,只能本著能做一点是一点的态度去坚持。不过好在「事儿不大」,喂养不当的结果最多就是损伤脾胃,影响睡眠。虽然孩子哭闹多一点,睡眠差一点,家长难带一点,日子难熬一些.....但等孩子大了,自然也就好了。可这几天,满妈听《普通心理学》的课程视频,刚好讲到大脑的分区和功能这部分,给了我当头棒喝!一哭就喂、频繁喂养的危害远比我想像中严重多了!所以,我迫不及待来跟大家分享这件事。

荆老师说,有损大脑的生活习惯有很多,排名第一的要数长期饱食。她特意提到了婴儿时期的频繁喂养的问题,如果孩子一哭就喂奶,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孩子大脑头围发展达不到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无规律养育会影响大脑发育。当孩子进食之后,身体的消化立刻系统启动,会有大量的血液聚集到胃、肠等器官,用来消化食物。而身体的血液总量是一定的,如果血液长期供给消化系统,那就意味著大脑将长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任何一个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都是需要血液供给循环的,那缺血就意味著大脑没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影响大脑的发育,头围的增长。这段话听的我毛骨悚然。换个思路去想,头围不够大说明大脑的尺寸不够,这只是我们看得见的。那看不见的呢?神经元数量和敏感度呢?大脑皮层的面积呢?不同分区的发展程度呢?我们更是无从而知。

这可是吃多少DHA,鱼油,鱼虾肉肉都补不回来的损失!So,请大家停止频繁喂养,不要一听孩子哭就给孩子塞奶,拒绝奶睡和零食奶,这样做真是没有任何好处。

按需喂养≠按哭喂养

按需喂养是育儿界最大的一个误读,让大家误以为孩子孩子哭了就要喂奶,按时按量喂奶的都是在。殊不知这种喂养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按需喂养,倒是实实在在的「按哭喂养」。

孩子这么小,他根本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他唯一会做的就是哭:饿了哭,困了哭,冷了哭,热了哭,拉了尿了还要哭。还有一些小朋友心理需求很高,心情不好了哭,求抱抱时要哭,没啥事就是要哭一下表达自己的情绪。

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难道每一种哭都要喂奶吗?这种喂奶真的叫按需喂养吗?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只有饿的时候喂奶才是按需,其他时候喂奶都是风马牛不相及。

可有时候喂奶就是能让孩子不哭了,这怎么解释?那是因为喂奶不仅包括吃饭这一种作用,还能提供充分的亲密感,给孩子极强的心理安抚作用。喂奶的过程中,孩子很有可能被成功转移注意力,把自己的实际需求给忽略了。但也有不少时候,喂奶根本不管用,或者好了没一会又哭了。

这种行为造成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了:会导致大脑发育迟缓头围小,会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肠胀气,会影响孩子睡眠哄睡难落地醒小睡短,孩子情绪很差,每天无端哭闹无法安抚,会让孩子需求不被满足心理缺乏安全感,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孩子糟糕的状态也会影响妈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真是要多痛苦有多痛苦。满妈就不想再回忆了,反正这种抑郁情绪至今还有影响我,只能交给时间一点点治愈。

满妈曾写过一篇文章来给大家讲「按需喂养」这件事(《你所谓的「按需喂养」,不过是你「以己度人」地想当然!》),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每一种需求的哭,都不相同

其实,宝宝每一种需求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情绪变化,哭声也是很不一样的。由于新手妈妈经验不足,很难熟练的分辨不同的哭声背后的含义。加上每个孩子的脾气性格不同,表现的状态差异性也蛮大的,需要妈妈认真观察总结,才能慢慢形成规律。

虽然每个孩子的表现各有不同,但也有些规律可以供你参考(仅供参考)。满妈之前给大家总结过满满和很多宝妈的经验,直接给大家贴过来咯。

因饥饿发出的哭声短而低沉,声音较温和但急切,有的哼哼唧唧,有的吭吭,但听起来更像是呼唤,不是歇斯底里的大哭。胳膊有向前伸的趋势,力量较轻。如果长时间不响应会变得很大声甚至闹情绪,但不会流眼泪。

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是这几天我正在咨询的案例,她之前由于过度喂养从来没有听到过饥饿的哭声,一直以为宝宝哭的铿锵有力就是饿了。直到她听了建议之后,终于等到了这种哭声,她形容饥饿的哭声为「撒娇哭」我觉得特别贴切。

因疼痛引发的哭声会很突然(如胀气娃睡著了忽然哭醒,如学步阶段的宝宝跌倒摔痛自己,如打针瞬间的大哭),可能是持续性很长的高声尖叫(如骨折或创伤时的痛哭),也可能是爆发式大哭(如胀气娃黄昏闹或者无法安抚时的大哭)。

样子看起来痛苦不堪,无法忍耐,哭喊声很大,歇斯底里甚至哭哑嗓子,满脸通红;浑身用力,手脚乱蹬,力量很大。整个哭程几乎分分钟都是高潮,没有起落,哭的马力十足,响不响应也没什么区别。宝宝可能会噼里啪啦掉眼泪的,哪怕月龄很小。

因疲惫、闹觉产生的哭声会带有情绪,明显感觉宝宝在生气、不满,面部表情较为丰富,哭声大小适中(比饿的时候声音大,比疼痛时的声音小),会伴有揉眼、眨眼睛、眼神迷离或者直接闭上眼睛等反应,手舞足蹈力量适中。

先是哭的很激烈,然后随著安抚过一会就会睡著,如果长时间不响应,可能会哭哭停停,半迷糊半哭。有的小宝宝哭哭就自己睡著了,有的则越哭越凶。这种多出现在小月龄宝宝身上。

因不舒服引发的哭声和前面几种哭声都不太一样,大多都是点到为止的哭,不会特别激烈,但情绪会体现出烦躁,如果不被满足也不会善罢甘休。

不舒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室温太冷或者太热(摸摸后颈和手脚),比如需要换新的纸尿裤(检查一下尿显),比如湿疹发痒(观察一下皮肤),比如出牙牙龈肿痛(看看孩子的牙龈),比如感冒鼻塞流涕不适(这个不用说了)....这些哭声无法一一总结,需要妈妈们细心总结自己家的情况。

因惊吓引发的哭声先是沉默几秒后瞬间爆哭,浑身僵硬。那种状态有点像胀气痛的哭,但脸色不会憋的通红,手脚乱蹬。

因想哭而哭的哭声,这个实在是没有个准儿,宝宝就是心情不好想要哭哭。如果排除了生病、喂养不当、环境变化和突发事件等原因仍没找到异常,可能孩子真的是想哭一下让自己爽一下。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睡觉前,外出玩耍之后情绪无法平复,吃饱了需要消化一下。

这种哭,通常持续不了多一会,孩子就会合眼睡著。其实这种情况和闹觉有点类似,但更多出现在大宝宝身上。

因求抱求安抚的假哭,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小朋友随著心理的发展,情感越来越丰富,这种假哭会越来越多。这种哭声会有些小激烈还有些小情绪,但孩子的小眼睛会时不时观察养育人的反应。

如果发现养育人没有反应,则会加大哭声,直到养育人过来安慰抱抱,孩子的哭声会立刻变成很委屈的情绪化哭声,然后迅速偃旗息鼓,表现的非常开心满足。

刚开始,我们可能很难辨别这其中的细节差异,感觉孩子每一次都差不多。但随著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很快我们就可以发现婴语和哭泣的秘码。原来和我们说话并无二致。我们终将成长为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


亲喂母奶时,要「依据宝宝需求给予哺喂」。也就是说,宝宝想吃的时候就要喂。而且小孩哭胃口到时候会给小孩一种思维习惯。建议在喂之前先确认下是否是不舒服等原因哭,就算喂奶的话那么也是稍等数秒的,可以和小孩说说话,看需求决定。


要减少哭的本质是了解哭,满足并解决哭背后的代表的需求。如果认为哭就是饿了,是没有注意孩子多元化的需求。安抚哭的方式有很多:抚摸 语言和声音安抚、 抱一抱 ,大孩子试用的倾听等。

满足和百依百顺是有区别的,不能一哭就想「堵」住孩子的嘴,要了解哭的原因。


公号提供婴幼儿睡眠咨询,让宝宝睡得更好,让妈妈更懂宝宝

让专业的人,更专业的帮助更多的家庭实现科学育儿、轻松育儿

宝宝睡眠基础知识全知道?

mp.weixin.qq.com图标

更多睡眠支持请关注公众号: gooddreambsc

睡眠咨询请加: gooddreambsc100


当然不好啦!严重同意年糕妈妈的回答。
还是按时喂奶比较容易培养好习惯。

首先搞清楚,是不是饿了才哭的,如果是饿了哭,这个当然是可以喂奶的;如果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困了、热了、冷了、口腔不舒服、肚子不舒服等情况下喂奶是不建议的。

谢邀,如想探讨更多,请关注我!


不好。

宝宝哭的原因有很多 比方宝宝尿了拉了 不舒服 都用会哭来表达。

所以宝宝哭了要先判断宝宝哭的原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