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老师经常要求自己在家背一些课外古诗词,说是考试的时候写作文引用起来可以加分。我家里就要求我出去玩之前一定要选一段古诗词背诵下来。随手翻书的时候,我翻到了《长恨歌》。

那时倒也不是因为说很喜欢还是什么的,只是感觉,这一首诗很长,分段落可以背好几次,不用再费心去找,而且叙事的创作形式,小孩子背起来比较方便。

大了些之后,我了解了历史,也明白了一些事情,再读这首诗有了更多的感受。

唐玄宗前期是一个绝对英明的君主,我想这一点没什么人有反对意见,哪怕到了后来他开始变得奢靡,我也觉得很正常。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兢兢业业了那么多年,他节俭勤奋,没有一丝懈怠。如今年纪大了,他想休息,想要放松一下自己疲惫不堪并且已不再年轻的身体,我想这真的没有错,毕竟真的没有哪个人能一直像机器一样。然后他遇到了一位美人,他的贵妃,他的玉环,他此生绮丽的梦,捧在手心的花,心尖上永远刻上的一缕朱砂痕。你说他见色起意,无德好色也好,说他只是遇到了真正的爱情也罢。总归,她来到了他的身边。我一直感觉玄宗在和她的相处中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毛头小子,他抛弃了他这么多年来所有的智慧,精明,冷静。他爱她,他想让她开心,什么姊妹兄弟皆列土,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只要美人开心,他都愿意。

他带她赏花,带她夜宴,看不够她尽日的舞蹈。然后,千乘万骑来了。

他带著她仓皇出逃,或许他的内心还想著要重整山河,要给美人安稳的生活。但是六军不愿意再前进了,他们需要一个英明的君主可以挥斥方遒,他们需要一个结果能让惑于美色的君主重新清醒起来,又或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恐慌。美丽从来都不是罪过,只是在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罪人,弱不禁风的红颜是最合适的祸水人选。「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差不多就到这里了,后半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玄宗的思念和惆怅。

再美的芙蓉细柳也只能让我想起你眼泪不绝,我挑了又挑灯火,哪怕灯芯燃尽,我也沉溺在对你的思念中不得安眠。

读到「翡翠衾寒谁与共。」这一句时我联想到了一句诗:朱彝尊的「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相比起玄宗,朱彝尊或许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就在他的身侧,尽管在寒冷的深夜中,两人只能分别裹著薄被独自咀嚼著刻骨的思念。我想玄宗这时一定是恐慌的,他的内心甚至凄凉,彷徨。她是不是在恨我,她是不是从来没有爱过我,不然为什么我思念了她这么久,她却从来不愿进入我的梦中,让我再见她一面。贵妃恨过玄宗吗?我认为没有,初读时我觉得没有,读到这里我依然觉得没有。

她爱他,或许没有如他一般的深情厚谊,但她也是爱他的。她愿意在他最脆弱最崩溃之时为他去死,她爱他,所以她不想再与他纠缠,再引得他神伤。

她爱他,所以在信使到来之时,她惊慌的甚至来不及整理衣衫,曾经昭阳殿中尊荣端庄的贵妃,如今花冠不整地便急忙来见。这一句是我最喜欢的:「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你还有你剩余的人生,还有你想要的王图霸业,这时的我没有资格去影响你。我想她甚至是抱歉的,抱歉影响了他原本安然的人生。但是她还爱他,所以她在临别之时也要重复寄词,希望使者带到,因为这词里,有他们永远也不能忘掉的誓言。

或许因为我很喜欢《长恨歌》,所以,我一直不太喜欢「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因为这辈子,能遇到一个那么爱你,愿意待你如珠如宝的人,真的太不容易。莫愁哪怕最后金尊玉贵,并且一举便有了儿子这个下半辈子的保障,她依然是悔恨的,她在余生的每一天,在治家理事,在教养子女,在成为祠堂里那个尊贵贤惠的牌位之余,她都是悔恨的,悔恨著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嫁给东家那个少年,只要想到他,就会从心底充盈笑意的少年郎。

呜呼,断断续续地写了很多,可能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感想,自言自语。我写不出什么标准答案,也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只希望我的随笔言语能带给你一点感同身受,那就太好了。

如果我的文字能让你有一点感同身受,如果我写的东西能让你回念起曾经的一点美好,请:

点个赞,原创码字真的很累呀。_(:з」∠)_ 关注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形成一个温暖的小圈子,虽千里之遥,但也能两心相交。

我的其他回答:

一只心崽:从未得到和得而复失哪个更可悲?

一只心崽:有哪些「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的书籍?

一只心崽:我们在读文学的时候,究竟要从文学里获得什么?

一只心崽:对于爱情,放下的瞬间是什么样的?


诚邀,正如「蒙曼老师」所说,长恨歌一下子把杨贵妃给洗白了,他歌颂了爱情,让人感觉这亘古未有的帝王爱情凌驾于一切之上,哪怕是亡国也是值得,都显得那么风轻云淡(撇开帝王的身份,突然觉得烽火戏诸侯也是可以原谅的,也是那么的唯美)


这个最近刚刚交了古代文学史的作业。希望可以启发大家而不会局限大家~

单是看到「长恨歌」这几个字,我总是禁不住先入为主的想到东坡那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恨」是遗憾,是像积雨云一样,不断翻卷、积压而成的忿忿,更是一种生发自内心而无比怆然的悲情。东坡的「恨」,恨在心为形役,为功名利禄所捆绑。而玄宗的「恨」,也有政治地位下,「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逼仄所揭开的长恨。

说到「死」,我是不大认可杨玉环偷渡日本的说法的。众目睽睽之下,宠妃囿于女性的柔弱以及祸水的定论,而帝王又有浩荡羽林的拳拳相逼。此时将相块垒未解,又有安禄山洋洋得意,只得印证红颜薄命的说法。

乐天的《长恨歌》,已经是十多年后李杨文本的复现。不同于同类爱情题材《李夫人》中浓郁的讽喻特色,《长恨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它的故事性会消减历史性,「生于诗多于情」的感性创作则会淡化二人的政治身份。因此,随著时间的推演,把《长恨歌》的主题解读为「爱情说」,这是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去看作者,会发现乐天性格特质中有极其矛盾的一面:前后经历带来的处事矛盾;晚年给自己诗歌归类方式的分歧;亦或是对自身优秀作品与后世流传度之间的迥然,都是他的矛盾。这样的一个人,会把《长恨歌》的主题只停留于爱情吗?

我想,单说爱情,我们便轻慢了那冠于《长恨歌》前的历史传奇《长恨歌传》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苦心;也可能忽略了《长恨歌》创作结构上对李隆基荒政误国部分的写实。

不过,白居易的敏感、多情,让历史更多的有了人性的温度,让名篇有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我们都不是白居易,何必过度的纠结于诗歌的主题,而淡化了诗美呢?

这里我更想说一说那些触动我、或者引发我联想的诗句。

记得高中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写过《长恨歌》前十四句的分镜头脚本。分镜头最考察人的想像能力——过分充裕,可能是官能刺激;过分寡淡又容易审美疲劳。这个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如果你摘掉所谓色情、艳情的有色眼镜,很坦诚、认真的去读它,你会发现它能打动每一个懂得去爱的人。一汤温泉,冰肌雪骨化温香软玉,皇帝的呵护是柔软的。他不是先去赏赐他心爱的女人大把大把的金钗珠玉,而是关注到春寒料峭,我爱的人身骨柔弱,会禁不住这寒风。多细心!这就是情,而不是色了。我想,如果他爱的仅仅是杨玉环的美色,他最先赏赐的一定是钗粉。再看,玉环也很感动,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她把自己打扮的格外美丽端庄:「云鬓花颜金步摇」。步摇叮当,与跫音共响,而每一步,都是更加走近自己的爱人。这是无法不令人心动的。

而有人会说唐玄宗荒淫,事实真的如此吗?

最能代表唐朝的,一直是它的雍容华贵,绝代风华之美。因为开明的政策才能荟聚起多元的思想文化。所以,没有战乱出现的时候,一定程度上的享乐是公共氛围所默许的。正如李隆基与杨玉环认识之初的背景:「唐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元小大,始委于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

玄宗不是不开明的。只是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主观性。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放下冗杂的事务,寻找精神皈依。戎马倥偬的辛弃疾尚且期待「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一个御宇多年,知己皆命薄的皇上,好不容易遇到一朵「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且仪态万方的解语花,怎能不用心珍藏。况且,世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不是作为那个万人之上的人,又怎会从仰视里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辛酸呢?

历史系教授蒙曼曾略带诙谐的说,白居易的《长恨歌》简直就是在给杨贵妃「洗白」。我并不认同,也绝不认同。我觉得杨贵妃本身并没有似乎遗臭万年的罪。历史的眼光太像一柄美工刀,把女性雕刻的过于苛刻。

美丽之物,众生往之。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鬼,那个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不也觉得玉环是美的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牡丹华贵,端方自持,只是被恰好的时代的狂风摧折,赋予了太多妖艳必夭的指戳。而后世太多人又从「一骑红尘妃子笑」、「不重生男重生女」里看到的只余荒诞,这就导致杨贵妃似乎充满了污点……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句话的背后,有力透纸背的苍凉。它是李隆基身为唐玄宗和杨玉环身为杨贵妃在纵情声色之后的宿命。饰品散落,说明玉环一定经历了被近乎暴虐的抓捕。而任由发饰委地,赐饰者却是沉默的。他无力到只能掩面,一袖障目罢了。

后文也有笔致很美的地方。那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太过深沉浓重,满满的懊悔与悲凉。生在帝王家的无奈,让悲欢并不相通的人们也尝到了酸楚。我恍惚中记得《红楼梦》里,黛玉的纤弱敏感使她终是无法信任宝玉,她立意自戕,饮恨而终。宝玉痛极,痴入阴司泉路,往后一直近乎灼灼的念著他的林妹妹托梦给他。可惜没有,这是无曾告别的永别。从前亲密,而今死别。这是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跨越时代产生的情感共振。而悲剧,总是因为留有遗憾,才让美永远的留存于心。

《长恨歌》接近结尾的总体上,是一种物是人非、时移事易的思恋,而且写幻的部分逐渐多起来。这部分,我是不大喜欢的。

我不喜欢的原因有二:其一,杨贵妃前期给我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世俗性质很强的人。她的美丽、侍宠、家眷的随封基本都属于「权色」。而这个时候,却用一些虚空的道士幻术把她列为仙子,整首诗在此看来头重脚轻。从古典文学「诗画相通」的特性来看,铺排的明显不够自然。其二,可能由于我是一个现代人,腻于古典小说里大团圆式结局的特性,不喜欢美满的虚芜感。我认为比翼连理的结局,读来降低了悲剧之美,稀释了感染力。既然「长恨」,就莫让遗憾轻易了结不是?当然了,如果跳出文本,我不否认诗人是在借李杨重聚来圆自己的情感之梦。因此,此部分虽然美学意蕴欠妥,但从感情价值上来看,的确是生者对死者最深切的追思和慰藉。

通篇来看,真觉得《长恨歌》是一首特别好的感伤诗。我也一直在被它的复杂性和穿透力打动著。它就像一片逐渐被秋霜染红的叶子:秋霜是时代的辗转。棕绿的部分,是白居易对旧史的铺陈。新红的部分,是李杨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它美好过,更绚烂过。最终,成为我们精神园地的一方落红。


我看完了就这个感受


史书全都在说杨玉环是祸水,然而没人愿意承认真正的混乱之源是人的贪欲。唐玄宗贪图美色抢了本来是自己儿媳妇的杨玉环,安禄山贪图权力妄起兵灾闹得天下不得安宁。

一群肉食者自己无能祸害了整个天下,最后在马嵬坡把一切过错全推到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身上,何其可笑可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