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明显加了味精的牛肉汤面的汤应该喝吗?

  • 「味精」的化学特性是怎样的?
  • 它的安全性如何?
  • 它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本问题将作为「知识库」栏目的一部分,你的创作将有机会被收录在相关话题的百科简介中,为知友们解答各种十万个是什么。


味精带来的味道是鲜味,鲜是人类的五种基本味觉之一,是可以被我们的舌头识别出来的。不过,你可能对鲜味的感受不会太深。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咱们人类的这几种基本味觉,不是一开始就充分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我们人类刚刚出生的时候,对甜味的感受就已经非常充分了,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大家都会比较喜欢甜食。而对鲜味的味觉,则要再长大一点,才慢慢变得敏感起来。但大多数时候,大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自己吃到了很好吃的东西,比如很鲜美的鸡汤,总是说让孩子多喝一点,可是孩子们却对这样的食物却没有太大的感觉——原因就在这里。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其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因为面筋是从小麦里提取出来的)。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著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味精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上增加了一种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用了它以后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说完了味精的生产历史,再详细谈一谈日本和我国生产味精的发展历程吧。

有些人会觉得,味精不太健康,认为它是额外的添加剂。还有些人觉得,它就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出来的东西,所以,对它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感。不过,这样的想法可能并不太对。要想弄清楚味精到底是不是健康的,就要从它是怎么被发现的说起了。

世界上最痴迷于鲜味的几个国家,莫过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了,因为这几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里都偏好汤,而对一碗汤来说,鲜美大概是最重要的要求了。

所以,味精这个东西,就是在汤里被发现的,发现味精的人是个日本人,他叫池田菊苗。这个池田菊苗是个挺有意思的化学家,他是日本最好的大学的化学教授。

那是在1907年,有一天,这位池田教授在家里吃饭,吃得特别开心。因为他觉得,这天煮的汤,特别鲜美,特别好喝。吃著吃著,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汤格外好喝呢?

一想到这里,科学家的职业病就犯了,就一定要刨根问底儿了,池田教授开始琢磨今天的汤,在做法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今天煮的汤,方法跟前两天完全一样,只是在用料上,多加了一点海带。池田教授立即意识到,好喝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海带上。

作为一个化学家,这可难不倒他。池田教授就开始在实验室里鼓捣海带了。他先把海带熬成汤,然后继续熬煮这些汤,让其中的水分蒸发掉。然后再检查剩下的物质,看看到底是哪一种产生了鲜美的味觉。

经过反复实验,终于 在1908年的时候,他竟然真的从里面找到了提升鲜味的物质,谷氨酸钠。这个东西,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这位池田教授,不但是一位很厉害的化学家,还有点生意头脑。他并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一发表就了事儿了。而是继续研究,看看还有哪些东西里含有谷氨酸钠,以及如何大量地获得谷氨酸钠。他很快就发现,有一些细菌,特别擅长生产谷氨酸钠。把这些细菌和一些粮食,比如小麦或者大豆放在一起,就能产生大量的谷氨酸钠,再设法把这些谷氨酸钠分离出来,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好东西。池田教授管这种东西叫做味之素,意思是味道的精华。

发现了这个办法,池田教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和别人合作开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谷氨酸钠。他给这个产品起的名字就叫味之素,后来也成了这家工厂的商标。味之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味精,实际上,在很多地方语言里,还是管味精叫味之素。

日本的「味之素」传入中国后,我们中国人还没有自己的味精,全部依赖日本进口。那时,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调味品行业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时,日本人对味精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

这个时候,一个叫吴蕴初的年轻人就开始动脑筋了,他发现这种「味の素」很受国人的欢迎,只是国内还没人能生产。于是,他上街花4角银洋买了一瓶,开始研究它的成分,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这东西实际上就是歌罗登酸钠(今称谷氨酸钠),早在1866年,德国人就从植物蛋白质中提取出来了。

学化学出身的吴蕴初对此很不服气,开始研制批量生产「谷氨酸钠」的技术。从1921年起,他与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个亭子间,在阁楼上开始了实验。

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吴蕴初总是心情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试管破碎,弄得他满手都是口子。试验中不时逸出的硫化氢的臭气与盐酸的酸味弥漫著整个里弄,弄得街坊邻居非常不满,吴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邻家去致歉,以求谅解。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吴蕴初终于制成了几十克的成品。

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到工业生产上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次,吴蕴初到饭店里吃饭,他有意在别人面前掏出一只小瓶,把一些白色粉末倒进汤里,然后美7滋滋地喝起来。他的得意举动,引起同桌顾客的好奇,问他在汤里放了什么东西,喝得这么起劲。吴蕴初见有人发问,不容分说,拿起小瓶就往人家的碗里倒了些白粉,他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却挨了骂,两人吵了起来。

临桌的一位顾客走过来问道:「你往人家汤碗里放的是什么?」吴蕴初回答说:「我好意请他尝尝这很鲜的东西,可他却张口骂人。」这位顾客端起汤碗尝了一汤匙,感觉味道不错,他问吴蕴初这是哪来的,他回答说是自己制作的。这人一听,便与吴蕴初攀谈起来,还把他介绍给了一个重要人物:酱园的老板张逸云。

酱园老板张逸云,他有10多家酱园,资本雄厚。第二天见面时,吴蕴初谈到想把研究成果转到工业生产上去,而张逸云也看到了这种白粉的价值,认为有开发价值。二人当即商定,由张逸云出资5000银元,吴蕴初出技术,合伙办厂生产。

「此乃味中精华,故名味精」。他们给这种产品起名「味精」,为给厂子起名,他们在「味の素」的「素」字上做文章,由吃素想到拜佛,而佛在天上,天上应有无数的珍奇美味,这些都是天上庖厨做成的。于是起名「天厨」,并采用佛手商标。从此,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天厨味精诞生了。

从谷物中提取出的味精上市后,打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很快抢占了市场。

1926年,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这位学习化学的年轻人,凭著他的求知和好学精神,打破了日本人的行业垄断,开启了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经过半年多的角逐,吴蕴初的其他化工产品在市场上,也站稳了脚跟。

到1937年,他的化工厂资产已经超过了百万元,成为民国时期少数实力雄厚的厂家之一,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味精之父」。

了解了味精是怎么来的,你就明白了,说味精是一种化工合成品是有些不公平的。因为它的生产方式,实际上跟我们平时会吃到的酱油、醋、酒之类的东西,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还有些人担心,吃味精会影响人的健康。其实,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实际上是受到了一些早期的,不太准确的研究的影响。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医生报道了一些病例,说国外有人在中餐馆吃饭之后,感觉到明显的不舒服。

于是,就有人怀疑,是中餐馆大量使用的味精导致了这些症状。一种对味精的恐惧开始蔓延开来了。不过,接下来又有许多研究,很快就让味精摆脱了罪名。科学家们发现,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证据证明,是味精直接导致了人们的不适。

如今,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在澳大利亚,科学机构都判定味精是一种安全的调味品。


在将一叠学生档案来回翻了两遍后,就差不多到饭点了。我将档案收回袋子,放进抽屉,然后拿著手机和钥匙离开了房间。

离十二点还有几分钟,但餐厅里已经坐满了人,我大致扫了一眼,发现除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外,还有不少陌生面孔,看样子是来自其他地方的住客。

「秦萌秦萌,这边!」

餐厅一角的小圆桌边,蒋亮一看到我就站了起来,冲我不停挥手。我走了过去,发现翟若雯、曹睿和田莹也在这一桌。

「秦老师,你来晚了,我们都快吃完了。」翟若雯笑著对我说道。

我看了桌上满满的饭菜一眼,向她回以微笑,算是打过招呼了。

「好了好了,人齐了,我们开动吧。」

蒋亮招呼著,然后装了一碗米饭,递给了我。我伸手接过,再次朝桌子上看去,发现桌上摆著的四菜一汤,色泽艳丽,满桌飘香,诱人食指,这么多菜由我们五个人吃,竟是略显奢侈。

我有些期待地夹起一大口西葫芦炒肉塞进嘴里,然后下意识地感慨道:「真好…像没什么味道?」

倒也不是我挑剔,桌上的菜肴虽然色泽艳丽,香气逼人,但吃起来却没什么味道,有种奇妙的违和感。

「噗,秦老师,这是你第一次在这吃饭吧?」

翟若雯含笑问道。

我微微点头:「差不多。」

翟若雯看了左右一眼,小声告诉我:「秦老师,你不知道,这家翠云山庄的菜,是出了名的没味道。」

「嗯?为什么?」

「你猜猜。」

我看了她一眼,仔细回味了一下,不太确定地问道:「菜里…没加味精?」

翟若雯眼睛一亮。

「秦老师果然聪明。这家店煮菜从不加味精,盐也放的少,鸡精之类的更是不用,做出来的菜,自然是没味道的。」

「…为什么?」

「因为老板娘觉得味精吃多了不健康。」蒋亮笑著接过话头。

「味精吃多了不健康?这不是经典谣言吗?」

我略略苦笑。

「咦?是谣言吗?」

田莹一脸惊讶,曹睿也转过头,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

我看向蒋亮,然而他冲我眨眨眼,示意我自行解决。于是我只得叹了口气,转头向田莹问道:「田莹,你知道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不知道。」

田莹摇头。

「是谷氨酸钠,也就是游离状态的谷氨酸。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可以提升食物鲜味。很多人认为味精是『工业产物』,使用味精不安全,然而实际上味精最早是由日本人通过蒸发海带汤得到的,可以说是源于『天然海带』的『纯天然产品』了。」

「可我记得有人说食用味精有害健康啊?」

「这就说来话长了。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论述,最早源于国外一篇味精引发『中餐馆并发症』的论文,然而后续的研究都无法证明『中餐馆并发症』真的存在。目前国际上公认味精不会导致健康问题,无需限制使用,毕竟味精本质上是种氨基酸,某种意义上,吃味精也算是『补充氨基酸』了。」

「这样啊…那,秦老师,鸡精比起味精,会不会更安全呢?」

我看了田莹一眼,忍不住微微一笑,然后反问道:「田莹,你不知道吗,鸡精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味精。」

「啊?」

「鸡精是由40%的谷氨酸钠和淀粉、糖以及其他调味料组成的,其中最有效的成分就是这40%的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我笑了笑,又转头问蒋亮,「蒋亮,你没向老板娘解释过这些吗?」

蒋亮看了我一眼,露出一脸高深。

「你猜呢?」

「不猜。」

我撇了撇嘴。

「秦老师,其实蒋老师说过的。他第一次带队,就费了好半天劲和老板娘说过了。」

翟若雯帮蒋亮解释道。

「哦?这样?老板娘不信?」

我有些意外。

「信啊。老板娘他们对我们这些顶尖高校的教师还是比较信服的,我们说了他们就信了。」

蒋亮耸了耸肩。

「那…」

「老板娘信了没用,关键在于客人信不信。」蒋亮嘿嘿一笑,「这家店因为做菜不放味精,又提供野菜,所以传出了天然健康食品的名声。每年因此专门来光顾这家店的客人还不少,图的就是个健康。」

「…可是不用味精并不会更健康啊。」

「我知道,老板他们也知道。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顾客觉得健不健康。」

蒋亮挑了挑眉毛。我看著他,一时无言以对。

「算了,秦萌,别管了,反正不吃味精也出不了什么问题,顶多不太好吃。我们还是趁热吃吧,其他人爱怎么想,由他们去吧。」

「也是…」我无奈地点了点头,又忍不住轻声感慨,「看来老板他们也没我想的那么简单啊。」

蒋亮笑了。

「泰迪,你太有意思了。」

「…又怎么了?」

「觉得别人简单的人,自己才简单啊。」

蒋亮嘲笑道。

我愣了一下,然后苦笑著点了点头。

「你说的对。」

然后我们不再交谈,开始安静地吃起了饭。

?犬君拌汪酱 《暴菌》节选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C5H8NO4Na,此外还含有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

它是以粮食为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过化学合成制作。因为其有特别的鲜味,故成为许多家庭以及几乎所有餐馆不可缺少的菜肴鲜味剂,不论是热炒还是凉拌菜,做汤还是制馅都离不开它。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道极为鲜美,食盐用水冲淡400 倍,已感觉不出咸味,普通蔗糖用水冲淡200 倍,也感觉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钠盐,用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

其最佳溶解温度为70℃~90℃。味精在一般烹调加工条件下较稳定,但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在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其鲜味也不明显甚至消失。


日本人从海带汤里首次提取谷氨酸钠,二战前生产都是从粮食中提取。二战后开始大规模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


味精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日常生活中很多食品,如即食面、薯条、虾片、酒楼点心等都含有味精。人类使用味精的历史其实不长,1908年一名日本科学家吃晚餐时,在汤面里加了点海藻,发觉美味无比。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发现当日使汤面变得美味的原因是来自一种氨基酸的钠盐-谷氨酸钠,结构简式为 HCOOCH2CH2CH(NH2)COONa 。

谷氨酸钠很易溶于水中,水里只要含有万分之儿的谷氨酸钠,我们就能尝到鲜味,所以味精的调味效率十分的高。味精所以能够使食物变得美味,是因为它能增强味蕾的敏感度,使人更容易感觉到食物的味道。

味精在160°C时会分解为焦谷氨酸钠,不仅没有鲜味,反而有微毒。因此,在炒菜时使用味精,最好在出锅之前加入。味精遇碱会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故不宜在碱性食品和碱性汤汁中使用。在酸性菜肴中加入味精效果也不明显,因谷氨酸钠与酸反应生成谷氨酸。此外,甜的食品不必加味精,即使加了也吃不出什么鲜味来。

味精不仅能调味,而且进入人体后,很快变成谷氨酸,可直接被吸收,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六克以下的味精是不会产生毒害的。但是有些人对味精会有过敏的反应,吃了含有味精的食物后,会出现腹痛、口渴、头眩、出汗、恶心等症状。此外,有些几童吃了这类食物后会变得过度活跃。而且味精似乎有助于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剌激神经的作用,容易引起痛风症,引致手足关节剧痛。

味精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过去,首先是用盐酸使小麦面筋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谷氨酸,精制后再用碱中和,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谷氨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就可得到含有食盐的味精,少量食盐可以吃出味精的鲜味。现在利用淀粉(各种薯类、玉米等)和糖蜜及无机盐配成营养液,使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后制成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德国人里德豪生在蛋白质水解的过程中首次分离出谷氨酸钠。

1908年,日本化学家、东京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提炼出谷氨酸钠,由此证明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池田教授是在吃海带黄瓜汤的时候突发奇想:此汤如此之鲜,其中必有洞天。过了半年,他就把谷氨酸钠提取出来了。

次年,一位名叫铃木三郎助的商人发现了商机,与池田教授合作,将这一味调料命名为「味之素」,由此「味之素」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厨房中,也开始了自己被误解的人生。

味精大王、氯碱工业创始人——吴蕴初

说到味精,就必须要提及中国做出「味精」的第一人,是他让国货「味精」代替了「味之素」。

1923年,吴蕴初把面筋作为原料,利用水解法提取出谷氨酸钠,取名「味精」。同年,中国第一家国产味精厂「天厨味精厂」诞生,推出了「佛手」牌味精,打破了日本的垄断。

1926~1927年间,吴蕴初的味精制造技术获得了多国专利,是首位在国际上获得专利的中国人。

之后,吴蕴初又创办了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天盛陶瓷厂等配套企业,支持味精的生产。

1929年,吴蕴初购得越南海防的法国远东化学有限公司的全套盐酸生产设备,成立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国第一家电解化学厂,也是中国食盐电解工业的鼻祖。

这弥补了中国味精、氯碱和化学陶瓷工业的空白。

味精被误解的源头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一位郭姓医师在纽约的一家中餐馆吃饭后,出现了持续两个小时的身体麻木状况。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在外国依旧对中国、中国人抱以歧视,更何况那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向杂志写信表明自己也有相同的症状,甚至给其命名为「中餐馆综合症」。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一报道引发了全球性的恐慌,于是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怎么样呢?

1973年,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把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列为推荐的食品添加剂的A类,也就是安全型添加剂。

1987年,JECFA(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下属组织)在评估后,认为食用味精的摄入量无需限制。

1999年,我国也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结果同上。

2004年,JECFA再次进行评估,维持之前对于谷氨酸钠安全性的判断。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味精吃了会致癌。

味精真的会致癌吗?

我们已经知道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在200℃(不是传说的100℃)的高温下会发生分子内脱水,变为焦谷氨酸钠。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焦谷氨酸钠会致癌。

但是为什么欧盟现在会对味精的每日摄入量进行限制了呢?

我们应该注意到了谷氨酸是什么,和食盐(氯化钠)一样,都是钠盐,而过量的钠盐会导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提倡清淡饮食(本北方人在线认输)。

我国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盐的摄入量在6克以下,但实际我们的摄入量都普遍高出1倍左右,如果再不对味精限量,那么摄入的更多了。

作为吃货需要注意的是,焦谷氨酸钠是没有提鲜效果的,所以炒菜时尽量在出锅前放入味精。谷氨酸钠最佳的溶解温度在70℃~90℃之间,所以在拌冷盘时,要提前放,给味精一个溶解的机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