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內容:明顯加了味精的牛肉湯麵的湯應該喝嗎?

  • 「味精」的化學特性是怎樣的?
  • 它的安全性如何?
  • 它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本問題將作為「知識庫」欄目的一部分,你的創作將有機會被收錄在相關話題的百科簡介中,為知友們解答各種十萬個是什麼。


味精帶來的味道是鮮味,鮮是人類的五種基本味覺之一,是可以被我們的舌頭識別出來的。不過,你可能對鮮味的感受不會太深。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咱們人類的這幾種基本味覺,不是一開始就充分表現出來的。實際上,我們人類剛剛出生的時候,對甜味的感受就已經非常充分了,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喜歡甜食。而對鮮味的味覺,則要再長大一點,才慢慢變得敏感起來。但大多數時候,大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自己喫到了很好喫的東西,比如很鮮美的雞湯,總是說讓孩子多喝一點,可是孩子們卻對這樣的食物卻沒有太大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裡。

味精,學名穀氨酸鈉。其發展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裏德豪森)博士從麵筋中分離到氨基酸,他們稱穀氨酸,根據原料定名為麩酸或穀氨酸(因為麵筋是從小麥裏提取出來的)。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池田菊苗試驗,從海帶中分離到L—穀氨酸結晶體,這個結晶體和從蛋白質水解得到的L—穀氨酸是同樣的物質,而且都是有鮮味的。

第二階段:以麵筋或大豆粕為原料通過用酸水解的方法生產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這個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對設備要求高,需耐酸設備。

第三階段:隨著科學的進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味精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自1965年以後我國味精廠都採用以糧食為原料(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澱粉)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得到符合國家標準的穀氨酸鈉,為市場上增加了一種安全又富有營養的調味品,用了它以後使菜餚更加鮮美可口。

說完了味精的生產歷史,再詳細談一談日本和我國生產味精的發展歷程吧。

有些人會覺得,味精不太健康,認為它是額外的添加劑。還有些人覺得,它就是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出來的東西,所以,對它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感。不過,這樣的想法可能並不太對。要想弄清楚味精到底是不是健康的,就要從它是怎麼被發現的說起了。

世界上最癡迷於鮮味的幾個國家,莫過於中國、日本和韓國了,因為這幾個國家的飲食習慣裏都偏好湯,而對一碗湯來說,鮮美大概是最重要的要求了。

所以,味精這個東西,就是在湯裏被發現的,發現味精的人是個日本人,他叫池田菊苗。這個池田菊苗是個挺有意思的化學家,他是日本最好的大學的化學教授。

那是在1907年,有一天,這位池田教授在家裡喫飯,喫得特別開心。因為他覺得,這天煮的湯,特別鮮美,特別好喝。喫著喫著,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天的湯格外好喝呢?

一想到這裡,科學家的職業病就犯了,就一定要刨根問底兒了,池田教授開始琢磨今天的湯,在做法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今天煮的湯,方法跟前兩天完全一樣,只是在用料上,多加了一點海帶。池田教授立即意識到,好喝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海帶上。

作為一個化學家,這可難不倒他。池田教授就開始在實驗室裏鼓搗海帶了。他先把海帶熬成湯,然後繼續熬煮這些湯,讓其中的水分蒸發掉。然後再檢查剩下的物質,看看到底是哪一種產生了鮮美的味覺。

經過反覆實驗,終於 在1908年的時候,他竟然真的從裡面找到了提升鮮味的物質,穀氨酸鈉。這個東西,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這位池田教授,不但是一位很厲害的化學家,還有點生意頭腦。他並不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一發表就了事兒了。而是繼續研究,看看還有哪些東西里含有穀氨酸鈉,以及如何大量地獲得穀氨酸鈉。他很快就發現,有一些細菌,特別擅長生產穀氨酸鈉。把這些細菌和一些糧食,比如小麥或者大豆放在一起,就能產生大量的穀氨酸鈉,再設法把這些穀氨酸鈉分離出來,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好東西。池田教授管這種東西叫做味之素,意思是味道的精華。

發現了這個辦法,池田教授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和別人合作開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穀氨酸鈉。他給這個產品起的名字就叫味之素,後來也成了這家工廠的商標。味之素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味精,實際上,在很多地方語言裏,還是管味精叫味之素。

日本的「味之素」傳入中國後,我們中國人還沒有自己的味精,全部依賴日本進口。那時,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調味品行業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時,日本人對味精原料「穀氨酸鈉」的提取工藝嚴格保密,企圖長期壟斷世界市場。

這個時候,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就開始動腦筋了,他發現這種「味の素」很受國人的歡迎,只是國內還沒人能生產。於是,他上街花4角銀洋買了一瓶,開始研究它的成分,經過反覆研究,發現這東西實際上就是歌羅登酸鈉(今稱穀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人就從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學化學出身的吳蘊初對此很不服氣,開始研製批量生產「穀氨酸鈉」的技術。從1921年起,他與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個亭子間,在閣樓上開始了實驗。

實驗不成功的時候,吳蘊初總是心情很煩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候試管破碎,弄得他滿手都是口子。試驗中不時逸出的硫化氫的臭氣與鹽酸的酸味瀰漫著整個裡弄,弄得街坊鄰居非常不滿,吳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鄰家去致歉,以求諒解。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吳蘊初終於製成了幾十克的成品。

如何把研究成果轉到工業生產上來,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次,吳蘊初到飯店裡喫飯,他有意在別人面前掏出一隻小瓶,把一些白色粉末倒進湯裏,然後美7滋滋地喝起來。他的得意舉動,引起同桌顧客的好奇,問他在湯裏放了什麼東西,喝得這麼起勁。吳蘊初見有人發問,不容分說,拿起小瓶就往人家的碗裏倒了些白粉,他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卻捱了罵,兩人吵了起來。

臨桌的一位顧客走過來問道:「你往人家湯碗裏放的是什麼?」吳蘊初回答說:「我好意請他嘗嘗這很鮮的東西,可他卻張口罵人。」這位顧客端起湯碗嘗了一湯匙,感覺味道不錯,他問吳蘊初這是哪來的,他回答說是自己製作的。這人一聽,便與吳蘊初攀談起來,還把他介紹給了一個重要人物:醬園的老闆張逸雲。

醬園老闆張逸雲,他有10多家醬園,資本雄厚。第二天見面時,吳蘊初談到想把研究成果轉到工業生產上去,而張逸雲也看到了這種白粉的價值,認為有開發價值。二人當即商定,由張逸雲出資5000銀元,吳蘊初出技術,合夥辦廠生產。

「此乃味中精華,故名味精」。他們給這種產品起名「味精」,為給廠子起名,他們在「味の素」的「素」字上做文章,由喫素想到拜佛,而佛在天上,天上應有無數的珍奇美味,這些都是天上庖廚做成的。於是起名「天廚」,並採用佛手商標。從此,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天廚味精誕生了。

從穀物中提取出的味精上市後,打出了「國貨味精」、「完全勝過日本味之素」的口號,很快搶佔了市場。

1926年,吳蘊初突然宣佈,放棄味精的國內專利,呼籲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國內由此出現了十幾個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東三省銷售外,在中國的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蹤影。

這位學習化學的年輕人,憑著他的求知和好學精神,打破了日本人的行業壟斷,開啟了中國電化工業之新紀元,經過半年多的角逐,吳蘊初的其他化工產品在市場上,也站穩了腳跟。

到1937年,他的化工廠資產已經超過了百萬元,成為民國時期少數實力雄厚的廠家之一,成為了中國名副其實的「味精之父」。

瞭解了味精是怎麼來的,你就明白了,說味精是一種化工合成品是有些不公平的。因為它的生產方式,實際上跟我們平時會喫到的醬油、醋、酒之類的東西,並沒有實質性的差別。

還有些人擔心,喫味精會影響人的健康。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實際上是受到了一些早期的,不太準確的研究的影響。大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有些醫生報道了一些病例,說國外有人在中餐館喫飯之後,感覺到明顯的不舒服。

於是,就有人懷疑,是中餐館大量使用的味精導致了這些癥狀。一種對味精的恐懼開始蔓延開來了。不過,接下來又有許多研究,很快就讓味精擺脫了罪名。科學家們發現,實際上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證據證明,是味精直接導致了人們的不適。

如今,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在澳大利亞,科學機構都判定味精是一種安全的調味品。


在將一疊學生檔案來回翻了兩遍後,就差不多到飯點了。我將檔案收回袋子,放進抽屜,然後拿著手機和鑰匙離開了房間。

離十二點還有幾分鐘,但餐廳裏已經坐滿了人,我大致掃了一眼,發現除了我們學校的學生外,還有不少陌生面孔,看樣子是來自其他地方的住客。

「秦萌秦萌,這邊!」

餐廳一角的小圓桌邊,蔣亮一看到我就站了起來,沖我不停揮手。我走了過去,發現翟若雯、曹睿和田瑩也在這一桌。

「秦老師,你來晚了,我們都快喫完了。」翟若雯笑著對我說道。

我看了桌上滿滿的飯菜一眼,向她回以微笑,算是打過招呼了。

「好了好了,人齊了,我們開動吧。」

蔣亮招呼著,然後裝了一碗米飯,遞給了我。我伸手接過,再次朝桌子上看去,發現桌上擺著的四菜一湯,色澤艷麗,滿桌飄香,誘人食指,這麼多菜由我們五個人喫,竟是略顯奢侈。

我有些期待地夾起一大口西葫蘆炒肉塞進嘴裡,然後下意識地感慨道:「真好…像沒什麼味道?」

倒也不是我挑剔,桌上的菜餚雖然色澤艷麗,香氣逼人,但喫起來卻沒什麼味道,有種奇妙的違和感。

「噗,秦老師,這是你第一次在這喫飯吧?」

翟若雯含笑問道。

我微微點頭:「差不多。」

翟若雯看了左右一眼,小聲告訴我:「秦老師,你不知道,這家翠雲山莊的菜,是出了名的沒味道。」

「嗯?為什麼?」

「你猜猜。」

我看了她一眼,仔細回味了一下,不太確定地問道:「菜裏…沒加味精?」

翟若雯眼睛一亮。

「秦老師果然聰明。這家店煮菜從不加味精,鹽也放的少,雞精之類的更是不用,做出來的菜,自然是沒味道的。」

「…為什麼?」

「因為老闆娘覺得味精喫多了不健康。」蔣亮笑著接過話頭。

「味精喫多了不健康?這不是經典謠言嗎?」

我略略苦笑。

「咦?是謠言嗎?」

田瑩一臉驚訝,曹睿也轉過頭,露出半信半疑的表情。

我看向蔣亮,然而他沖我眨眨眼,示意我自行解決。於是我只得嘆了口氣,轉頭向田瑩問道:「田瑩,你知道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嗎?」

「不知道。」

田瑩搖頭。

「是穀氨酸鈉,也就是遊離狀態的穀氨酸。穀氨酸是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之一,可以提升食物鮮味。很多人認為味精是『工業產物』,使用味精不安全,然而實際上味精最早是由日本人通過蒸發海帶湯得到的,可以說是源於『天然海帶』的『純天然產品』了。」

「可我記得有人說食用味精有害健康啊?」

「這就說來話長了。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論述,最早源於國外一篇味精引發『中餐館併發症』的論文,然而後續的研究都無法證明『中餐館併發症』真的存在。目前國際上公認味精不會導致健康問題,無需限制使用,畢竟味精本質上是種氨基酸,某種意義上,喫味精也算是『補充氨基酸』了。」

「這樣啊…那,秦老師,雞精比起味精,會不會更安全呢?」

我看了田瑩一眼,忍不住微微一笑,然後反問道:「田瑩,你不知道嗎,雞精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味精。」

「啊?」

「雞精是由40%的穀氨酸鈉和澱粉、糖以及其他調味料組成的,其中最有效的成分就是這40%的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我笑了笑,又轉頭問蔣亮,「蔣亮,你沒向老闆娘解釋過這些嗎?」

蔣亮看了我一眼,露出一臉高深。

「你猜呢?」

「不猜。」

我撇了撇嘴。

「秦老師,其實蔣老師說過的。他第一次帶隊,就費了好半天勁和老闆娘說過了。」

翟若雯幫蔣亮解釋道。

「哦?這樣?老闆娘不信?」

我有些意外。

「信啊。老闆娘他們對我們這些頂尖高校的教師還是比較信服的,我們說了他們就信了。」

蔣亮聳了聳肩。

「那…」

「老闆娘信了沒用,關鍵在於客人信不信。」蔣亮嘿嘿一笑,「這家店因為做菜不放味精,又提供野菜,所以傳出了天然健康食品的名聲。每年因此專門來光顧這家店的客人還不少,圖的就是個健康。」

「…可是不用味精並不會更健康啊。」

「我知道,老闆他們也知道。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顧客覺得健不健康。」

蔣亮挑了挑眉毛。我看著他,一時無言以對。

「算了,秦萌,別管了,反正不喫味精也出不了什麼問題,頂多不太好喫。我們還是趁熱喫吧,其他人愛怎麼想,由他們去吧。」

「也是…」我無奈地點了點頭,又忍不住輕聲感慨,「看來老闆他們也沒我想的那麼簡單啊。」

蔣亮笑了。

「泰迪,你太有意思了。」

「…又怎麼了?」

「覺得別人簡單的人,自己才簡單啊。」

蔣亮嘲笑道。

我愣了一下,然後苦笑著點了點頭。

「你說的對。」

然後我們不再交談,開始安靜地喫起了飯。

?犬君拌汪醬 《暴菌》節選


味精,又名「味之素」,學名「穀氨酸鈉」,味精是穀氨酸的一種鈉鹽C5H8NO4Na,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

它是以糧食為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因為其有特別的鮮味,故成為許多家庭以及幾乎所有餐館不可缺少的菜餚鮮味劑,不論是熱炒還是涼拌菜,做湯還是制餡都離不開它。

味精易溶於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食鹽用水沖淡400 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200 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穀氨酸鈉鹽,用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

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穀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沉澱或難於溶解,其鮮味也不明顯甚至消失。


日本人從海帶湯裏首次提取穀氨酸鈉,二戰前生產都是從糧食中提取。二戰後開始大規模利用生物發酵技術生產。


味精是一種常用的食品添加劑,日常生活中很多食品,如即食麵、薯條、蝦片、酒樓點心等都含有味精。人類使用味精的歷史其實不長,1908年一名日本科學家喫晚餐時,在湯麵里加了點海藻,發覺美味無比。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發現當日使湯麵變得美味的原因是來自一種氨基酸的鈉鹽-穀氨酸鈉,結構簡式為 HCOOCH2CH2CH(NH2)COONa 。

穀氨酸鈉很易溶於水中,水裡只要含有萬分之兒的穀氨酸鈉,我們就能嘗到鮮味,所以味精的調味效率十分的高。味精所以能夠使食物變得美味,是因為它能增強味蕾的敏感度,使人更容易感覺到食物的味道。

味精在160°C時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有微毒。因此,在炒菜時使用味精,最好在出鍋之前加入。味精遇鹼會變成穀氨酸二鈉而失去鮮味,故不宜在鹼性食品和鹼性湯汁中使用。在酸性菜餚中加入味精效果也不明顯,因穀氨酸鈉與酸反應生成穀氨酸。此外,甜的食品不必加味精,即使加了也喫不出什麼鮮味來。

味精不僅能調味,而且進入人體後,很快變成穀氨酸,可直接被吸收,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食用六克以下的味精是不會產生毒害的。但是有些人對味精會有過敏的反應,喫了含有味精的食物後,會出現腹痛、口渴、頭眩、出汗、噁心等癥狀。此外,有些幾童喫了這類食物後會變得過度活躍。而且味精似乎有助於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剌激神經的作用,容易引起痛風症,引致手足關節劇痛。

味精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過去,首先是用鹽酸使小麥麵筋中的蛋白質分解成穀氨酸,精製後再用鹼中和,穀氨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穀氨酸鈉,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就可得到含有食鹽的味精,少量食鹽可以喫出味精的鮮味。現在利用澱粉(各種薯類、玉米等)和糖蜜及無機鹽配成營養液,使微生物菌種進行發酵後製成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

德國人裏德豪生在蛋白質水解的過程中首次分離出穀氨酸鈉。

1908年,日本化學家、東京大學的池田菊苗教授從海帶中提煉出穀氨酸鈉,由此證明喫貨不可怕,就怕喫貨有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池田教授是在喫海帶黃瓜湯的時候突發奇想:此湯如此之鮮,其中必有洞天。過了半年,他就把穀氨酸鈉提取出來了。

次年,一位名叫鈴木三郎助的商人發現了商機,與池田教授合作,將這一味調料命名為「味之素」,由此「味之素」進入了千家萬戶的廚房中,也開始了自己被誤解的人生。

味精大王、氯鹼工業創始人——吳蘊初

說到味精,就必須要提及中國做出「味精」的第一人,是他讓國貨「味精」代替了「味之素」。

1923年,吳蘊初把麵筋作為原料,利用水解法提取出穀氨酸鈉,取名「味精」。同年,中國第一家國產味精廠「天廚味精廠」誕生,推出了「佛手」牌味精,打破了日本的壟斷。

1926~1927年間,吳蘊初的味精製造技術獲得了多國專利,是首位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中國人。

之後,吳蘊初又創辦了天原電化廠、天利氮氣廠、天盛陶瓷廠等配套企業,支持味精的生產。

1929年,吳蘊初購得越南海防的法國遠東化學有限公司的全套鹽酸生產設備,成立了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國第一家電解化學廠,也是中國食鹽電解工業的鼻祖。

這彌補了中國味精、氯鹼和化學陶瓷工業的空白。

味精被誤解的源頭

19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這樣一篇報道:一位郭姓醫師在紐約的一家中餐館喫飯後,出現了持續兩個小時的身體麻木狀況。一石激起千層浪,現在外國依舊對中國、中國人抱以歧視,更何況那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向雜誌寫信表明自己也有相同的癥狀,甚至給其命名為「中餐館綜合症」。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這一報道引發了全球性的恐慌,於是科學家們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結果怎麼樣呢?

1973年,聯合國食品法規委員會把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列為推薦的食品添加劑的A類,也就是安全型添加劑。

1987年,JECFA(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下屬組織)在評估後,認為食用味精的攝入量無需限制。

1999年,我國也完成了味精的長期毒理試驗,結果同上。

2004年,JECFA再次進行評估,維持之前對於穀氨酸鈉安全性的判斷。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相信味精喫了會致癌。

味精真的會致癌嗎?

我們已經知道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鈉在200℃(不是傳說的100℃)的高溫下會發生分子內脫水,變為焦穀氨酸鈉。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焦穀氨酸鈉會致癌。

但是為什麼歐盟現在會對味精的每日攝入量進行限制了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了穀氨酸是什麼,和食鹽(氯化鈉)一樣,都是鈉鹽,而過量的鈉鹽會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控制每日食鹽的攝入量,提倡清淡飲食(本北方人在線認輸)。

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鹽的攝入量在6克以下,但實際我們的攝入量都普遍高出1倍左右,如果再不對味精限量,那麼攝入的更多了。

作為喫貨需要注意的是,焦穀氨酸鈉是沒有提鮮效果的,所以炒菜時盡量在出鍋前放入味精。穀氨酸鈉最佳的溶解溫度在70℃~90℃之間,所以在拌冷盤時,要提前放,給味精一個溶解的機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