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生只给治疗方案,然后由全职进行手术技能训练的专业技工来进行的话,那么全社会的医疗成本会降低很多吧。

因为我认为培养一个熟悉生理构造、且能保证一定成功率完成手术的手术技工并不需要特别高的教育成本。


成功的例子还是有的:

1970年,某省级医院眼科出身的院长看见来进修的赤脚医生手很巧,训练他当眼科医生。80年代,在职称晋升体系对这种野路子医生关上大门之前,老院长给已经成为全省数得著的眼科开刀匠的赤脚医生弄了一个高级职称,然后安排在市级医院当科主任。

1990年,某省级医院开始开展心脏搭桥手术。心外科主任胆子素来很肥,请来医院动物实验室的一位经过特别训练的女技术员来缝心脏手术上的关键几针。用主任的话讲,「耗子的血管这么细她都能缝,人的血管比耗子粗多了」,据说比主任亲自缝的效果还好。

手外科的断指再植手术属于对医生来说「性价比」比较低的手术。手术需要高度的细致和耐心,做一台手术的时间做别的骨科手术能做好几台,官方制定的市场定价还不高,医院利润低、医生离职率高。某血汗工厂大省的一个民营医院专门做这个生意,绕开官方定价明码标价,「一万块钱接一根手指,接不活不要钱」。同时,院长训练了一批男护士做断指手术,发给他们低于医生但是高于护士的工资,找了一群有证的小医生替开刀匠日常治疗病人、写病历、签字。男护士在这家医院可以得到在别处得不到的收入和地位,既安于待遇又不会跳槽。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医生也就忍了吧……但是这种情况深究是违法的,也就是民营医院的土皇帝能做,也就是病人都是些对医院要求比较低的劳苦工人。

为什么这些模式没有推广呢?几十年前,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没现在高,可以容忍高于现在的失败率,所以国家对医生执业的管理要求也没现在严格,胆肥的学霸可以大力出奇迹。

例子里的眼科医生后来成为全市白内障手术的「一把刀」,但是只做手术,病人是否需要手术、手术方案如何设计、术前调理病人病情、术后帮助病人康复,这位主任一概不用操心。例子里的女技术员也是如此,除了缝桥血管,她跟整个治疗过程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出了意外有科主任拿自己的执业资格背锅。手外科医院的例子也是如此,虽然「十指连心」,但是断指再植手术过程中医生对病人全身情况的判断较少,病人来了就是接手指的,稍复杂的手术方案由院长出面指定,开刀匠拿出绣花精神慢慢接就是了。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做手术和管病人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足够了解病人的疾病以及其他健康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决定手术方式;也只有自己参与手术,才有助于在术后更准确的判断病人的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

手术主刀者需要在术前先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

因为人体不是机器,疾病也不尽相同,不是说得了肺癌的人,手术方式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基础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举个例子,某个肺癌患者合并有支气管扩张,那么主刀医生就需要根据患者平时的症状、检查、检验结果等来进行判断,除了癌肿以外是否还需要把支气管扩张的病变部位切除,如果需要切除的话,病人是否可以承受长时间得手术过程,切除后对于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有多大等等。

手术时很多情况在术前并不能完全通过片子确定,需要等到手术过程中由主刀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怎么操作,比如这个病人的胸腔粘连严重的话,主刀医生就要根据手术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以及病人的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更改手术切口,或者更改手术方式甚至延期手术。

所以并不是病房送来一个肺癌病人,然后手术室的医生可以像运行设定好的代码一样做手术,

管床医生同样需要了解患者得手术具体情况。

术前准备时,管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预计手术时间长短等来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比如是否需要预先使用抗生素,术前锻炼等,而手术方式这些是要手术者来决定的,等病人做完手术返回了病房,管床医生也要根据手术中发生的情况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比如患者术后的引流液体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原因是什么?患者突然咯血是不是因为手术后导致毛血血管扩张还是考虑里面切口渗血导致或者其他原因?术后腹胀,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牵拉引起的,还是出现了腹腔感染?

很多情况单单凭辅助检查是很难判断的,只有参与到了手术过程,心里才有一个底,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处理。

外科医生在住院医师阶段的培养,就是先在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的管理,随后参与到手术过程,最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直到患者出院,这样将「做手术」和「管病人」结合在一起,最后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鄙人一向以诚待人:

医生不就是一群掌握医疗手段的高级技师?

我感觉很多「同仁」对技师这个词可能很敏感,让各位大佬联想到各位常去的某某足疗店心爱的X号技师,这很抱歉。

其实我倒是想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技术狗,做高级技师,咱搞服务嘛,按服务的收费来,这样就不用被大众高标成如何如何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嘴上把你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没几个把医生当个人。

用对天使的要求来要求医生,只要双手合十,诚心祷告,这帮穿白大褂的就会给人间带来「奇迹」。医生又不是神?

做不到,就吐口水,原来天使也无良;更甚者,合十的双手中掏出留给自己「自宫」的利器,捅向上一秒为之拼尽全力的人。

「哈哈哈哈哈……」

医生为什么从来不把病人当消费者??

www.zhihu.com图标

做医生太难,做技师,不香么?


  • 透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该思考的是用科研加重临床医师的工作负担真的好么?
  • 临床和科研确实密不可分,且需齐头并进,但对应在个人上,用科研的标准来评价临床医师职称的评审是否合理?
  • 医学本就繁重,需要终身学习,一个医生的精力在临床和科研能够同时兼顾吗?分开是否更为人性化,更能最大效率的促进临床和科研的发展?
  • 是否将临床和科研人员的培养从入门开始分开,在专科、本科就开始分进行培养?

也不至于一帮素质极高、潜力极佳的优秀人才,学了七八年了还在「拉钩」,博士出来上临床还是一脸的青涩,你要说他们没脑子、没天赋?那拿他们当年的高考分和你对比对比。

所以,问题出在哪,其实一目了然。


以前给我们上毛概课的老师,原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老学长,上课跟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以下为老师视角)

以前10年文化大革命,大学生都下放了!城里没大学毕业的医生,怎么办?

毛主席说,当医生一定要上大学吗?

好,那就聘那些出身好的工农兵大学生来医院当医生。

我当时就住在医院旁边的大院里头,平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趴在手术室的窗上看他们「找阑尾」。

当时那些主刀医生都是工农兵大学生,他们哪里懂医啊,找阑尾都找不到,就看他们拚命拿手在肚子里翻,翻个半小时都是正常的。

找到阑尾他会换器械,那我们就知道他找到了。

有一次,我看那个医生找阑尾居然找了两个小时,后来又请了好多帮手才找到。

一问之下,原来那个病人的阑尾是长在右上腹的,我后来自己学医,才知道这叫「解剖变异」!

哎呀,当年看他们找阑尾,我们还跟小伙伴打赌呢,猜错的要给赢家找打水漂用的石头。

哈哈哈。

所以,各位你们确定不懂医的「开刀匠」就真的可以做好手术了?


你说的那种手术技师,外号开刀匠,现在很多医院就有,但是那不能称为合格的优秀的外科医生。

导师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仅仅需要会开刀,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个手术要不要做,为什么要做。对患者病情的熟悉,对疾病发病机制以及特点了解,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当必备的。

还记得实习的时候,肝胆外科科主任说的一个事情,他说有一次半夜,下面的市合作医院打电话给他,一台急诊手术下不了台,让他去看看。他开车赶到的时候,患者还在手术室,腹腔有出血点找不到,那家医院的主任小声和他说,是不是患者凝血功能有问题?他知道对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关上腹腔,告诉家属出血原因可能是凝血功能障碍。他对那家医院在场的医生说,你们叫我来就是为了拯救患者,这位患者这么年轻,还是孩子的妈妈,我们不能放弃。然后他再次上台手术找到了出血血管,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面对患者,手持手术刀,需要明白你下刀的意义,你每一步操作的意义都要明白。

比如鼻窦炎,你要知道为什么鼻窦容易产生炎症,为什么鼻窦炎症吃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我们手术治疗的关键作用是什么,鼻窦炎有哪些类型,治疗对策分别是什么。了解了这些,才算入门鼻窦炎的治疗,鼻窦解剖结构虽然复杂,但是鼻内镜外科学发展很快,手术难度也不是很大,关键是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不是千篇一律的切除钩突,打开上颌窦那么简单。手术不同于修车,你要在手术过程中,结合CT,结合你诊疗经验,对患者的鼻腔结构进行对应的处理。要是只开刀就能把病搞好,那么没那么多疾病复发了。

开刀是一种治疗手段,是治疗过程的一部分,不是在台上划拉几刀那么简单,特别是面对出血等等意外情况,需要大心脏,这是在临床是摸爬滚打才能有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