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

前段时间我接到了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她说在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见我一面,我说好啊。

这个同学在高中和我同桌一年,印象里,她低著头走路,话不多。从同学那里听说,因为成绩不好,她经常被妈妈暴打。有次成绩没考好,她妈更是赶到学校,拿了一个木头棍子,当头就是一棒,好在她妈妈很快被几个老师拉住,这才免了皮肉之苦。

这么多年,偶尔在同学群里,依稀了解她的状态,再次见到,却仿佛老了许多。

她说她离婚了,因为不自信,总是担心老公沾花惹草,吵架更是家长便饭;女儿也不乖,一不听话动手打孩子,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最终,老公说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儿也归了男方。

曾经她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从小活在父母的「打骂」教育下,却也最终活成了她最痛恨的人,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孩子身上。

她既是一个「打骂」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打骂」的传递者。

俗话说:「棍棒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

陈乔恩就曾在一期节目中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

这种打骂你认为可取吗?

然而,研究表明,打孩子却是一个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2

那为什么家长们还要乐此不疲的打骂孩子呢?

1)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捣蛋。

孩子把洗衣粉倒进了鱼缸;

把毛巾放在马桶里洗;

拿水杯里的热水去浇花;

穿著漂亮鞋子去踩泥坑;

把手机扔进了水里……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们的这些「罪行」简直就是「罄竹难书」,可孩子真的很无辜。

因为这一个阶段,就是他们开始对探索阶段,所以常常会做一些让家长们觉得是「错」的事,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错与对,他只是想亲自去尝试一下。

其实,这种尝试,有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家长们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

[图片]

2)6岁以后,被打骂是因为不好好学习。

身边很多家长,都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的,现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网上流行的那一段:「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见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很是敏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童话大王」郑渊洁,他笔下那么多生动的角色,陪伴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可他学生时代,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曾被老师开除。后来,他的爸爸郑洪升便在家教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上学那会,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是班上有名的「捣蛋王」。但是他们却是人生的赢家。

所以,家长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而且,正确和耐心的引导,远要比打骂有效果。

退一万步说,孩子成绩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骂却会让他不成「人」。

3)打骂孩子最简单的理由——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打骂孩子,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在家长们的眼里,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他们决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可孩子偏偏不买账。

说不通是吧,好了,一顿揍,孩子不说话了,默认了家长们的话,世界都安静了。

孩子在四五个月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会拒绝喝奶,饿了臭了都会哭,而且随著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做事的理由和风格,这也就是家长们所谓的,越长大越难管。

作家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要走的路,所以家长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绑架他们。

3

——中国式的「打骂」,是最low的一种教育方式。它的杀伤力很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生理上的创伤

家长一般动手,会借助身边的工具,棍子,尺子或者是别的什么,都会对孩子造成皮肉之苦。

甘肃省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因为被爸爸用棍子打孩屁股,肾脏收到了损伤,家里花了好几万,才治好这个「打」带来的「病」。

有一次,和一个家长聊天,他说自己的儿子常挨打,还标榜什么男孩子就得时不时「松松皮」,不然不知道天高地厚。

看著他身旁话语不多的孩子,真心觉得心疼。这「松松皮」的方式,真的要不得。

2.心灵上的创伤

孩子们的神经系统很脆弱,粗暴的打骂方式,都会使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逆反心理

有一些孩子,被打骂后不是听话,而是越来越「犟」,什么事都喜欢跟父母作对。

为什么打骂都不听,因为这是孩子的一种无声的「反抗方式」,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很多问题少年,都是由此产生的。

2)遗弃感

在打骂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口无遮拦,会说一些狠话-----「不要你了」「把你送给警察」……

这些恐吓的话语,对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伤害,变得胆小。

3)暴力倾向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强的。

一般爱打人的孩子,一定是被打了,知道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别人屈服,才会去动手打人!

4)仇恨心理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怎么打骂都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也是错误的,孩子三岁以后,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打骂就会让孩子在感情上和父母疏远,严重的话,还会产生仇恨心理。

4

打骂实在是一个不可取的教育方式,不打不骂教孩子才是正解!

我们经常会说教育孩子要——正面管教。

正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

[图片]

建议家长们,在遇见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妨尝试以下几点:

1、打骂孩子之前,先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了错,你很生气,可以暂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吃一个水果,或者是走到阳台上,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或者是给自己一个规定,每一次打孩子之前数个数。

这个方法,一般会舒缓一下家长们当时激动的情绪,让自己冷静去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至于动手打骂孩子。

2、给孩子时间去解释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孩子做任何一件事,也是有他的理由。尽量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这样更有助于管教和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


要给孩子有边界的爱,所谓有边界的爱是什么呢?这就又回到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的,也是我致力于推广给每一位家庭的管教方式:正面管教。

温和而坚定的去管教我们的孩子,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温和是指规范孩子时的态度,对待幼儿期的儿童,即使是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要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去做正确的事,而非让他们受到伤害。

坚定是说要坚持原则,要前后一致,以身作则。具体操作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四个步骤:

Step1. 认可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温和)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先让孩子产生信任和共情,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孩子。

Step2. 陈述不能这么做的理由。(坚定)不要认为孩子不懂,所以觉得没必要跟他说。要像与成人沟通一样与孩子沟通。

Step3. 给孩子几个选择。(温和)让对方做选择题,这是成人世界也适用的沟通技巧。

Step4. 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坚定)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正面管教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因为在正面管教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有自尊心的孩子,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变高时自律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谢邀~

我们应该明白:坏脾气的小孩,其实是我们亲手养出来的!

先看这样两个故事:

NO.1焦虑的妈妈养出焦虑的小孩

我家是男宝,3岁半,已经入园了,脾气不好,总爱生气。有什么不会了,或者玩具车坏了,就会把车扔掉了。我怎么问,他也不说,也不动。最后自己生气时间长了,哇地一声就哭了。

怎么哄也不好,只有自己哭够了,才好了。整体就是怎么著都不容易顺心的样子。好像还不如小时候听话了。写作业的时候,写错了就用橡皮擦去擦,擦著擦著自己就生气了。我该怎么办?

了解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位非常焦虑的妈妈。自己的脾气就不好,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会用温柔点儿的方式对孩子,要么黑,要么白,钉是钉铆是铆。就像一个严格的教导主任,一直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一件小事儿没做好,这位妈妈就著急得不行,必须要在孩子耳朵边上立刻告诉孩子,如何做更好。

事实上,妈妈说了那么多,操心了那么多,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消化自己的焦虑情绪。而妈妈的严格训练,无处不在的训导,让孩子有较少的自我探索空间。

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会更低,更不容易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情,情绪更容易低落。加上叛逆期的缘故,孩子希望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意愿,和妈妈所制造的压抑的现实不断发生著冲突。孩子不懂得该如何表达,只能被动映射出妈妈的焦虑情绪。

因此,这样的妈妈应该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另外,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能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控制的欲望。要停止这样的话语:妈妈希望你怎样,妈妈需要你怎样。可以反过来询问孩子:你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吗?


NO.2暴躁的爸爸养出暴躁的孩子

我儿子前几天刚过的四周岁生日。今天又因为一点小事儿发脾气摔玩具,之后零件找不到大哭。然后孩子他爸揍了他。我也在他爸动手之前这样跟孩子沟通过,告诉他任性的话可以选择摔玩具,但必须要承担摔玩具的后果。

可是,每次都是这样,说了跟白说一样。最后的结局都会是,孩子爸动手收拾他,下一次,他又玩具照摔。孩子爸我也管不了,孩子也管不住,如何是好?

很明显,这位暴躁的孩子,有一位暴躁的父亲。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只是摔玩具,而他爸爸则是使用暴力打人。正因为爸爸不懂得理性表达,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孩子对待玩具的方式,不过是模仿爸爸而已。

我最后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对于孩子爸爸,不要指责,而是讲明白利害关系。对于孩子,不要纠结于他的行为,而是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孩子行为的改变,往往是父母态度改变的副产品


关于怎样正面管教孩子?

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好的情绪可以养出快乐的孩子,而坏的情绪足可以毁掉一个孩子

扔掉这几种垃圾,生活会越来越好~


【读点儿故事】

?国外有个流传已久的教育手段,能在不打不骂、不吼不叫、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把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好。

是什么方法这么神奇?这里有段全程教科书式的示范,我们可以看看。

这个案例提到这个小男孩的家庭,女主人在一年前去世了。爸爸在管教孩子方面有些力不从心。

有一天社工老师来家里,要跟家里的3个成员(爸爸和2个儿子)谈些事情的时候,大儿子不配合,完全不听。

这个社工老师意识到要教爸爸给孩子立规矩,于是现场示范起来:

但是显然这个孩子不愿意配合。

老师告知爸爸如何执行Time Out的流程,并向孩子解说罚站的原因。

爸爸对这惩罚孩子也表现出了不适应,但他知道这么做是对的。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还是很凑效的,儿子认真地向老师道歉。最终两人达成和解。

这个规则叫Time out,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简单、容易理解的。

《小猪的反醒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关于「计时隔离」的故事。

小猪闯祸了,妈妈让小猪进到一个房间里,自我反省,时间是5分钟。

小猪会委屈得哭吗?会害怕得发抖吗?会在房间里静静地反思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小猪拿起桌子上的画笔,趴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他要做什么?

妈妈给小猪的的反省时间是5分钟。没想到,小猪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已经坐上自己画的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了一圈了。

5分钟结束之后,正好回到屋子里,痛痛快快地结束反省时间,继续出去玩啦。

妈妈始终没有在画面中出现,只有画外音,在充当小闹钟,做「倒计时」的工作。

在大人的眼里,孩子在这5分钟的独自反省时间里,会好好地反思自己,然后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只不过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小猪利用这5分钟,做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幻想游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发了这一段无聊时光。

【学点儿心理学】

在小猪的Time Out时,它竟然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太空之旅」。

这就是孩子的「假想游戏」。

年幼孩子的想像力主要体现在他的假想游戏中,假想游戏越复杂,说明他们的想像力越丰富。通过这些游戏,帮助他们把握周围的环境与世界。

而假想游戏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们宣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无聊,显然,小猪并不是第一次Time Out,他已经熟悉了这一套「惩罚」的流程,就算屋子里什么娱乐设施也没有,他也能克服「无聊情绪」——带著小鸟遨游太空。

孩子们都很烦大人们的各种唠叨和教导,但是呢,谢天谢地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他们还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或对抗我们。

不过在幻想的世界里就不一样啦!他们能够挑战困难,打败妖怪,能上天,能入海……夸张的幻想释放了与家人之间不愉快的紧张,最终回到现实。

小猪是真的在地板上画上了一艘飞船吗?当然没有啦!因为书中结尾我们能看到地板上干干净净的。

所以这只是它的想像。当妈妈的计时结束,说,「现在你可以出来了」,小猪也迅速地结束了自己的太空遨游,顺利地回到了地球。在这里,幻想为现实世界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口和连接点,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

【掌握点儿方法】

Time Out,是欧美国家常用到的家庭教育大法,也被翻译为「计时隔离法」、 「暂停法」、「隔离反省法」。

Time Out源自比赛中的「暂停」,是欧美社会中最为流行的纪律养成方式,也是目前大多数儿科医生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人员比较推崇的模式之一。

它主要被建议用在2-5岁的孩子管教中,在孩子做出了「不能接受」的行为时,暂时将孩子从当时环境中隔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暂时的脱离快乐的娱乐时间,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错误,从而实现惩戒。

美国有研究表明,「Time-out」对于减少儿童的发怒、不适宜的社会行为,如尖叫、攻击以及不适宜的言语表现等是行之有效的。

Time Out的具体规则是这样的:

1、提前定规则。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Time Out的相关规则,比如「出现了哪些行为是需要被惩罚的,用什么方法惩罚,惩罚多长时间。」

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更利于他对于规则的遵守,也不会因为无法预期如何被惩罚而产生恐惧心理。但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为了争取更多自主权,孩子想自己尝试某件事情而父母拒绝的时候, Time-out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强烈抵抗。

2、选择 「隔绝娱乐」的场地。这是Time Out的核心,尽量选择一个让他不能接触玩具或者他喜欢的东西的地点,如果是在家中,可以选择一个安静无聊的角落,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玩具,但是可以在爸爸妈妈的视线可及范围之内。如果场地有限,也可以是一把椅子,作为「安静椅」。

椅子上写著:「现在,请想想你自己的行为。不过别忘了,我爱你。」就算孩子因为不良行为被限制行动,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爱的。这让孩子有时间冷静思考,也不会因大人的脾气感到恐惧。

3、一岁一分钟。既然是「限时隔离」,那么,需要隔离多长时间呢?通常的建议是「一岁一分钟」,也就是年龄和时间应该成正比,低幼年龄段的小朋友不需要也不应该用太久的Time Out,随著年龄的增长,Time Out的使用时间也可以延长。

家长计时:对孩子来说2分钟、5分钟是毫无意义的辞汇,因此家长需要协助他计时。就像故事中小猪的妈妈,会给他做「倒计时」,提醒他「还有4分钟……还有2分钟」。或者像上图中的「安静椅」,靠背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计时器。

4、有个「完美收尾」。隔离的时间结束之后,我们还需要和孩子一起进行回顾,同时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抚摸抚摸后背。一是可以重申规则,了解这次被惩罚的原因,加深记忆;

二是让孩子明白,家长并不是不爱他,只是做了错的事情必须接受一点惩罚;如果结束的时候孩子情绪仍然消极,那么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排解负面情绪,和孩子共情并且讨论事情,让他尽快回到快乐的情绪之中。

不能让Time Out成为走过场,觉得静坐几分钟,就可以一笔勾销。

这个方法中需要注意地方:

1)Time Out 要建立在情感环境积极基础之上,如果家庭本身就缺乏关注、温暖和亲子互动,那Time Out既不会合理,也而不会有效。

2)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区别,比如过于活泼倔强的孩子,柔和的time-out或许无济于事;敏感内敛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的是温柔的鼓励。

Time Out不是完美的方法,也不会是最好的,但我们可以理解、参考,然后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育儿管教模式。

3)如果孩子的「故意捣乱」或「无理取闹」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父母的任何反应(包括实施time-out)都会让孩子「得逞」。这时冷处理更有效一些。

4)Time Out不是万能钥匙,也有许多专家反对这一做法,比如认为这种做法会破坏安全感,激发焦虑;还有人觉得这种方法并不适合于3岁以下的孩子,并且会随著年龄增长很快失效。所以,什么方法最有效?可能是需要持续跟小娃娃斗智斗勇才能知道啊。

【做点儿游戏】

故事讨论

在这个故事中,文字是非常少的,但是图画中隐藏的信息却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在读完一遍故事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边看图画,一边进行讨论,比如,家长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孩子思考——

  1. 小猪是因为什么而被妈妈惩罚了呢?
  2. 小猪为什么会想像自己做了一次太空旅行呢?
  3. 小猪乘著宇宙飞船去了哪里?

设置家中的「冷静角」

故事读完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用于Time Out的「冷静角」呢?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可以在家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冷静角」,这样既显公平,而且要发脾气的时候过去蹲一蹲,谁都别来打扰,是不是还能落个清静。

step1:「冷静角」放哪里

「冷静角」究竟选择在哪里,每个家庭成员可以自行选择,比如:妈妈——厨房;爸爸——卫生间或书房;孩子——阳台;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冷静角里放一两个道具,绝对不是玩具、游戏机之类的,但可以是个发泄工具,比如可以揉捏的沙包、软球,然后还可以稍稍布置一下。

step2:确定「冷静角」的使用规则什么时候需要去「冷静角」呢?这个规则最好也是全家人一起讨论确定下来,包括在冷静角里呆的时间。

step3:分享「冷静」期间的活动在「冷静角」里呆著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可能大家的自娱自乐都不一样,比如做做深呼吸,思考一个近期没想明白的问题,构思一个故事,背几个单词,或者是像故事中的小猪那样,做一次头脑假想游戏。

不过,我们可以在每次的「冷静」期结束之后,把这些行动记录下来,给其他人分享哦!

step4:收官流程「冷静」之后,我们还需要一个完美的收官——给对方一个拥抱、和对方说说自己的反思结果,都是不错的选择。

做一把「冷静椅」我们也可以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在家里准备一把「冷静椅子」,除了用现成的椅子之外,我们还可以拿其他的材料DIY,画上自己喜欢的创意图案,写上自己想说的话。

这可能是犯错误也不配坐好看的椅子的意思

如果更有创意和动手能力,还可以用纸箱或其他材料做成「冷静房子」、「冷静帐篷」哦!


刚好幼儿园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看了一半,书中提出了正面管教的意义,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和善而坚定的解决问题。


管教儿女好比栽花种树。栽种植物的人必须翻土、浇水、施肥,也要除虫、除草。植物成长期间,也许还要不时修剪枝叶,免得植物长歪。要植物长得好,牵涉到的工作确实很多。类似地,养育儿女牵涉到很多不同方面,有时也包括施行管教。管教就像修剪枝叶,能尽早纠正孩子的错误倾向,防止孩子走歪路。可是,正如修剪植物必须有技巧,否则可能会令植物枯萎,管教儿女也必须运用适当的技巧,并怀著爱心去施行。

有效的管教的三个特点:(1)以爱为本;(2)合情合理;(3)说到做到。

管教要以爱为本

有智慧的父母绝对不会用残忍的方式施行管教。他们也不会不断地批评他们的孩子,用刻薄的话责骂、嘲讽人,或用其他「如刀刺人」的话伤害对方的感情。(箴言12:18)

有时候孩子所做的事,也许令你觉得忍无可忍。但要记得,在盛怒之下惩罚孩子,很容易会罚得太重、太多,并造成反效果。再说,在盛怒下惩罚孩子其实不算管教,只是失去自制的表现。相反,如果你能保持克制,而且在管教孩子时,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你施行的管教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管教要合情合理

每当他的孩子不听话,一个父亲都会反复地问他自己:「他是第一次这样做,还是常常这样做呢?他是不是累了,或者身体不舒服呢?他的行为是不是显示了其他的问题?」他又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对事情有正确的看法,不致反应过激,那就是想想自己小时候是怎么样的。」

你对孩子的要求必须合乎现实,但也不要纵容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施行管教时,要考虑孩子的情况和能力限度。这样,你的管教就能做到合情合理、轻重适中。

管教要说到做到

父母的管教首尾一贯,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如果你心情好就放松标准,心情不好就管得很严,孩子就会感到沮丧和无所适从。

耶稣说:「你们的话,是就该说『是』,不是就该说『不是』」。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管教孩子。(马太福音5:37)如果你打算向孩子发出「最后通牒」,警告他要是继续不听话就会受到某种惩罚,就要在说之前先想清楚你是否真的做得到。一旦说了出来,就要说到做到。

父母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管教孩子的方法才会一致。上面提到的丈夫说:「有时候,孩子希望我让他们做某件事,我答应了以后,才知道妻子已经告诉孩子不可以,那时我就会改变自己的决定,支持妻子的决定。」如果在某些事上,夫妻有不同的意见,最好是私下商量,设法达成共识。

管教是必须的

如果你管教孩子以爱为本,合情合理,并且说到做到,你的管教就一定会有成效。你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成熟、可靠,处事平衡合理的人。正如圣经说:「要?教孩子走?该?走?的?路,就算?他?老?了?也?不?会?偏离?正道。」(箴言22:6)

圣经说,管教要……

  1. 以爱为本:施行管教时必须怀著爱心而不是怒气,这样的管教才会有效。你特别生气的时候,先不要教训孩子,等冷静下来后再这样做。
  2. 合情合理:要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因素,包括孩子的能力限度。
  3. 说到做到: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不听话会受到某种惩罚,就要贯彻执行。


「正面管教」作为一个动词,从字面意义上说,无论如何「正面」,「管教」一词把孩子放在了「被管教」的位置,和「教育」的目标差之千里。

反之,「正面管教」作为一个名词,特指家庭教育的一个体系,来自于美国,positive discipline,基于阿德勒心理学,它的内涵却完全不同。「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平等,鼓励,和善与坚定并行,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信念,从错误中学习,关注教育的长期目标,等。了解更多,可参考《正面管教》书籍,或者课程。


孩子不需要管教,管教一词,就显示了父母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这样和孩子处不好关系。如果想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他,和他做朋友,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