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权游里的君临城,城堡还和城市在一起,还有为什么有些城市还住著很多贵族?那些贵族算什么?


中世纪的城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城市文明这个东西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欧洲无疑是罗马帝国的遗产。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在基督教欧洲的分布却并不均匀。

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罗马帝国西部的残余部分。罗马帝国西部原本就是罗马帝国的薄弱环节。其中高卢、不列颠和上下日耳曼是罗马农耕技术水土不服的地区。尤其在莱茵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就更是如此。所以你会发现罗马帝国最终抛弃了不列颠行省,而高卢的北部实际上也出现了大片的荒地。法兰克人能够和平的进入罗马帝国甚至在高卢占据大片的皇室领地而没有激起猛烈的抵抗原因也在于此。这些不适合罗马人的耕作技术的土地,因为沉重的赋税已经被农民抛弃变成了荒地,法国今天大量地名都带有荒原、杂草丛生这些因素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罗马人的农耕技术连莱茵河下游的土地都无法适应,那么莱茵河对岸就更不用说。事实上莱茵河两岸罗马人除了一些军事要塞和贸易局点,比如军事要塞「皇帝之城特里尔」(这是德意志唯一能跟君士坦丁扯上一点关系的地方)。再比如美因茨,这也是罗马人的边境要塞。再比如小小的贸易局点汉堡。再比如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的贸易据点维也纳。

如果你看看地图就会发现这些地方都在德意志的西部和南部。罗马人在德意志的边缘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和贸易点。但却从没有深入过德意志。

相比这些罗马帝国的软肋和欠发达地区。西班牙、义大利、高卢南部。显然是符合罗马人的技术水平的,也是繁荣地带。但这些地带又受到罗马帝国的经济体制的冲击。尤其是义大利,那些运载著皇帝免费分发给罗马公民的「公粮」的埃及运粮船已经严重的破坏了义大利的农业。义大利的农民与其在家种地不如去罗马当伸手党,每天看看竞技吃吃埃及小麦。义大利在帝国全盛时期正在被罗马所吞噬,变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义大利的乡村变成罗马人的度假别墅、花卉园艺中心。罗马的手工业也已经崩溃。西班牙的情况要好很多,高卢南部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距离罗马这个古代世界的超级大都市有很远的距离。

但是阿拉伯人来了。阿拉伯人征服了西西里和南部义大利,甚至一度威胁罗马城。西班牙的很大一部分也落入阿拉伯人手里。地中海贸易让西班牙、西西里继续保持著繁荣。但残存在基督教世界里的部分则走向衰退。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城市状况。

基督教欧洲的扩张,在很多地方可以看作是罗马帝国的重建 。尤其是在德意志,罗马人从义大利出发占据了高卢、不列颠,然后以莱茵河为边界与日尔曼人接壤。而法兰克人之征服德意志也是以莱茵河为出发点。查理大帝征服德意志,迫使德意志人基督教化。然后德意志人又从德意志出发发动了「东进运动」。

到中世纪中期德意志人把基督教世界的边界远远的向东扩张。今天德意志的东部和东北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斯堪的纳维亚、匈牙利这些罗马人要么从未涉足要么只建立过军事要塞和贸易据点的地方都已经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或者中世纪欧洲简单粗暴的分成罗马人统治过也适合被罗马人统治的地区。罗马人统治过但不适合罗马人统治的地区。罗马人从未涉足过,从而无所谓是否适合被罗马人统治的地区。这三类地区罗马人留下的城市生活的遗产各不相同。

第一类地区最典型的部分就是义大利,当然是中部和北部义大利。这些地方还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罗马人的城市文明。所以贵族虽然一度消失或者退到郊外。但事实上很多城市里依然有强大的城市贵族阶级。比如在中世纪曾经骑在教皇脖子上的罗马的「贵人」们。这些人贵人的形象介于黑社会老大和罗马式的城市贵族之间。因为罗马帝国已经衰退崩溃,所以他们身上黑社会头子的一面就会比较明显。但随著罗马重新繁荣富裕起来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变得比较像传统的城市贵族。

对他们来说罗马主教就是罗马主教,无论这位教皇在基督教世界掌握了多大权利,如果他让罗马人不爽,那就不行。所以他们设置了一黑一白两套干预教皇选举的制度。制度化的干预方式是所谓「罗马元老」,这个头衔本身就被看作是罗马人的代表,可以对罗马主教的人选发表意见。但如果教会不听他们的意见,选出了一个要跟他们对著干的教皇。那么发动罗马群bao众民,把教皇从拉特兰宫里拖出来打死抛尸街头也是一种解决方案。罗马元老和发动群众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今天劳动立法和总罢工的关系。

这种罗马贵族的后代有得一直活到今天,比如奥尔西尼老爷家,似乎一直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头衔,但他们的门第和身份却一直受到尊重。罗马有像奥尔西尼这样的,那么其他城市自然也有自己大大小小的奥尔西尼。这些城市贵族用来标榜势力的方式就是造塔楼。

义大利贵族既然居住在城市里,那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就自然要跟人对抗。那在中世纪狭小、逼仄,小巷曲折的城市里。要提防别人偷袭的最好方法就是占领制高点。所以城市贵族纷纷建造塔楼来防范别人进攻也随意观察别人。为什么今天很多义大利城市的市政厅都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这就是当年为了和贵族对抗,标榜市民阶级力量的一种方式。很多城市甚至立法禁止贵族建造塔楼,强拆贵族的塔楼,比较妥协的方案也是禁止任何人的塔楼比市政厅的高。

这种罗马城市的封建化,其实带有很大的末世色彩。比如哈德良皇帝的坟墓就被改建成了圣天使城堡。这些过去巨大城市里的公私建筑物随著帝国的崩溃,城市的衰退变成了设防城堡,其实很类似于今天末世题材电影的设定。

那么在罗马遗产不够多的地方呢?比如高卢就是第二类地区的典型。在这里通过基督教化法兰克人和罗马人结合在一起。教会是罗马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所以法兰克人的国家虽然四分五裂,虽然加罗林王朝渐渐涣散。但却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王权拥护者那就是教会。法国曾经是最典型的封建制国家。「附庸的附庸不是附庸」这句天天被人挂在嘴上的话,其实并不是中世纪的普遍制度,相反它是法国特定时期的制度。但高卢教会坚定的支持国王。所以法国有了一个毫无争议的核心城市,那就是巴黎。

以巴黎为核心,法国君主逐渐把自己的力量伸到法国各地。在法国城市生活没有义大利那么强大的土壤。所以法国的贵族乡村化的程度比义大利要高。很少听说法国有像奥尔西尼家族那样的贵族。这当中法国的城市没有义大利城市那样对周边的控制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最后一类地区,那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罗马遗产可言的地区,比如德意志。它的城市就显得非常五花八门了。

在德意志除了特里尔、汉堡、维也纳、美因茨这样罗马人留下的城市之外,大部分城市其实都是随著法兰克人的征服和德意志基督教化而建立起来的。

它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首先是主教管区。教会在法国是君主制的拥护者在德意志其实也曾经是。所以从911年当选的康拉德一世国王开始,就把扶持和发展教会作为巩固王权的手段。还明确宣布建立主教区是国王特权。但萨克森公爵就对这个命令不以为然。等到萨克森公爵自己当选国王,他也禁止其他人建立主教区。

这些在10世纪大量建立起来的主教区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长期保持著中世纪最高建筑物的施佩耶尔城既是皇帝的驻跸地也是主教区,但其实人口只有五百多。在奥托二世皇帝治下,斯拉夫人曾经发动大规模的起义和反抗,一夜之间把很多主教管区夷为平地。

德意志没有城市遗产,没有市民自然就无法用信徒的捐款来维持教会,更不能维持主教管区。那就只有依靠土地。德意志君主把大片土地捐给教会来建立管区。主教再把这些土地交给迁徙而来的农民耕种。这些农民缴纳的租税成为教会的基金。教会用它修建教堂,为了造教堂就需要石匠、铁匠。为这些人服务的采石场、小酒馆、裁缝、性工作者也逐渐聚集起来。于是就形成了初步的市镇。

这些市镇继续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城市。但在德意志城市并不单单看人口。城市是一种特权。荒地被开发,荒地上形成市镇、市镇或者强迫主教、领主授予他们自治权或者赎买到了自治权,然后成为城市。这个模式被认为是开垦荒地的固定流程。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当一个领主想要发展自己的领地的时候,他们就会照方抓药。他们会首先建立一个城市然后以这个城市作为辐射周边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他们建立城市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赐予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城市以城市特权。

你这个地方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起来跟我对著干夺取城市特权,或者花钱来买城市特权。但我希望你们快点发展,因为一个繁荣的城市可以带动正片土地的经济发展。于是我干脆直接授予你们城市的自治特权,你们就快点发展就行了。而且随著君主和领主统治的加剧,自然生长的城市越来越少,为了让自己这片领地能够繁荣起来,领主索性赐予一个他规划的城市以自制特权。

这就是中世纪德意志城市的局面。这种城市里是没有君主和贵族的。市民自治是这种城市的特点,虽然很多富裕的市民家族逐渐得到了某些特殊地位,但却没有成为德意志的「奥尔西尼」。

在中世纪的全盛时期,德意志城市不但纷纷获得自制特权,甚至获得了直属于皇帝的特权,成为帝国城市。而一旦成了帝国城市,那么除了皇帝之外,任何领主都无法对这些城市的事务加以干预了。客观上它就成了独立的城市国家。这种自由城市里自然也没有贵族的地盘。贵族被这些城市吸引,到城市里居住建造宫殿。甚至吞并这些城市成为自己的首都,都要到中世纪后期了。比如维也纳就曾经是一个直属帝国的自由市。它之成为奥地利的首府要晚的多。所以19世纪当维也纳自由派要建造一座市政厅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哥特式风格,以此提醒维也纳市民不要忘了中世纪的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罗马人遗留的城市文明的多寡,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城市和贵族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罗马文明的影响力大的地区,这些地方的贵族表现的更像是日后义大利黑手党头子。他们居住在城市里,把自己的家弄的像武装要塞。在街上打架斗殴,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维罗纳。

第二类是罗马文明和日尔曼人影响大体相当的部分,城市的吸引力没有义大利那么大。贵族们需要城市为自己提供服务,但又不太愿意生活在城市里。所以他们往往拥有城市里的住宅或者城堡。比如巴黎的「巴士底城堡」。但大部分时间待在乡下。他们集中到巴黎要等到波旁王朝了。

第三类是几乎没有罗马影响的德意志。这部分地方,城市是一种特权地位。也就是领主不能统治,也不能干预市民的特权地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德意志的特殊情况。在这种城市里贵族、领主都没有统治权。但因为它们的发展水平太低,所以也没能形成义大利式的城市贵族阶级。虽然有类似的情况,但因为德意志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太低,所以相对于周边的强大领主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对抗能力。


看了问题的描述,首先明确一下,标题中问的中世纪,例子举的好像是小说吧?

姑且就按照题目中的实际中世纪来答。虽然我没看过冰火,不过既然作者是个美国人,那么就用英美文化圈中的例子来对应一下好了。既然君临是王城,那么要对比的话首先就会想到伦敦。要说的话,中世纪的伦敦也是一座兼有城区和城堡的城市,其中城区主要在古罗马时期的旧城墙范围内。而城堡则是征服者威廉入主后,在城东南角新建的伦敦塔。

约1300的伦敦

从伦敦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城堡二者并非是不能共存的,那么要回答题中的问题,首先就应该界定一些概念,例如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堡,什么是贵族。城市与城堡的存在又是否冲突?

那么首先来看看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和城堡有哪些区别,或者说它们各有什么功能性质呢?先来说城市,城市一般的特点是人口较多且大部分为普通市民,各路商人也常常集中到城市进行买卖,因此居住性和贸易性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特点。

而城堡在一些观念中,认为最主要的功能是其军事性。这点确实没错,城堡往往会建立在一些军事要地,驻军并防备敌人的进攻。但是城堡并非只有军事功能,它往往还是所属领主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城堡中大部分都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在建筑上称为「hall」,也就是大厅;在功能上称之为「court」,也就是宫廷或者法院。无论是日常的税收、纠纷的裁决、重大节日的庆典、以及一般的贵族聚会都在这个地方进行。因此城堡在功能上实际往往是军、政一体的。

综合以上一些因素,城市和城堡往往是有很多联系的。一方面,人口众多相对富裕的城市,本身也常常是战略要地,如约克、林肯,它们需要军马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税收和一些需要裁决的纠纷,也要到城堡的法庭中进行裁决。因此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附近,几乎都能找到城堡的身影,甚至城市的城墙上本身就带有城防堡。这样来看城市与城堡间本身就不是绝对互斥的存在。

还有一些城镇,干脆就是主动或被动聚集到城堡旁边的。还是举英伦的例子,当「长腿」爱德华一世征服威尔士后,下令修建了卡那封城堡作为王室在威尔士地区的治所。为了给修建城堡的工匠提供住处并免遭不列颠人的骚扰,同时也是为了让臣服的不列颠人前来缴税并习惯英格兰-诺曼式的生活习惯,城堡旁边同时也起了一座小镇。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像此类并非单纯用于军事驻防的城堡,常常就会与城市关系密切。毕竟税金在荒郊野地里运的越远,越容易遭到劫掠。

卡那封城堡及旁边城镇的中世纪时期复原模型

下一个问题,城市是否属于是贵族的领地?当然属于,不然城市属于谁,显然不属于广大市民。即使是自治程度最高的北义大利诸城邦,在中世纪也日常被神罗皇帝(红胡子之前没有神圣二字)逼著臣服并交税,当然实际中服不服从是另一回事。

中世纪英伦的城镇可没有那么高的自治权,虽然贵族们一般不会直接管理城镇,但是派代理人去收税还是有的。而且大领主也会向城镇提出各种要求。举个例子,英王约翰为了防备法王的跨海进攻,一道命令下去南海岸的五港联盟就得乖乖提供船只,如果延迟还有被绞死的风险。

最后一个关于贵族的问题,我想题目中指的应该是有封建关系或血脉传承的贵族,而不是身披三尺绸缎即为贵的富人。的确,小封建主一般住在自己的庄园中,大贵族一般在城堡或宫殿中有专门的卧室或大宅,并不常常住在城市中。不过也有一些人被称作城市贵族,与传统观念上的封建贵族不太一样,这在北意这种城邦林立的地方可能更为普遍一些。


中世纪城市来源比较复杂,可分为以下四类

1、被破坏的旧城市:中世纪之前西方已经有城市存在,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和蛮族入侵,生产力遭到破坏,工商业衰落,城市萧条。

2、旧城市复兴:从 7 世纪开始,在主要贸易通道以及大河流域,一些古罗马的旧城市渐渐复兴

3、新兴城市:到 11 世纪时,不仅罗马时期的古城大批复兴,「在其他地方,特别在德意志内部,兴建著新的城市」。西欧城市兴起后,西欧法令规定,凡居住满一年零一天的人就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大量农奴逃往城市,这种解放了农奴的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农奴自发聚集到城市

4、领主新建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大多建立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封地上,所以法文「城市」(Ville)这个字是导源于「乡村领地」(Villa)这个字,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新的城市来招揽移民收租金以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所以城市是贵族的领地吗?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名义归贵族所有,但实际治理者是市民。

像冰火之中的君临城,原来是片河湾地,由伊耿一世建造,所以归坦格利安皇室所有,有贵族很正常。


首先,城市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就好像北京市并不属于北京市政府。所谓中世纪的领地,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混合体。简单来看是采邑制和特恩权的混合产生了强力的领主贵族,因此中世纪的典型贵族是乡村贵族。

在西罗马帝国奔溃的时候,蛮族进入城市是破坏性的,他们的社会基础是由罗马雇佣兵时期发展出来的军田制,是军功授田和农村公社的混合体。而相对于的原罗马贵族和天主教集团,在帝国末期逐渐发展出所谓的「城市伯爵」的军阀集团。但由于军事上的失利,更重要的是商业上的断绝,这批城市贵族瓦解了。

因此,城市的瓦解,根本上是商业的断绝和农村治安的恶化,而贵族庄园制就是为了对抗治安恶化的必然选择。所以,12-13世纪的商业复兴,依赖于「天主教下的和平」和「王权下的和平」,而由于商业的复兴,城市也有了复兴的可能。

在政治力量退出城市的时候,天主教承担了城市责任,这是由于天主教对仪式的追求,只有城市的生产力才能维持"宏伟"。另外义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兴盛,依赖于海上贸易。但以威尼斯为例,九世纪产生,十一世纪才开始兴盛。另外天主教的活动也更多的集中在了乡村的修道院。

君临的产生或者说像巴黎这样的内陆城市的兴盛,是城市恢复生产力或者说商道恢复的结果。在中世纪末期,中央集权的恢复,使王权从游猎王庭走向都城。中央集权的恢复,意味著官僚制度的恢复,因此会出现小指头这样的城市贵族。在法国,传统的拥有领地的地方贵族被称为「佩剑贵族」而依附王权的官僚贵族被称为「穿袍贵族」。其次,城市的宏伟和贸易,吸引了乡村贵族的聚集。以英国为例,议会成为了国家权力的中心,离开了议会就离开了权力,但是此时乡村依旧是贵族的权力基础,意味著民兵、选区和传承,但他已经没有旧时代那样提供经济支持的力量了。


权游的君临不算普通的城市,是王城,联合王国的王城,相当于七国的政治中心。最典型的栗子就是兰尼斯特的领地是凯岩城,但是他含家都呆在了君临。另外一个栗子就是钢铁侠……啊,呸,是史塔克一家原本在北境过得好好的。菠萝蜜一做首相,他又把含家拉进君临了


记得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段:当国王路易十一知道乞丐们造反,初初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以为乞丐们是反对大法官,而大法官是巴黎城很多地方的领主。国王巴不得那些城市里面的领主都倒台,他好集权。当他知道乞丐们是造他的反时候,立马就不干了,立刻派军队镇压。从雨果描述的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到,巴黎这样的一国首都尚有不同领主占有土地,而且他们在城中的领地犬牙交错,那么其他地区的城市可见一斑。不过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城市的资产阶级。当然,最后随著城市资产阶级越来越强大,他们和王权联合起来,城市最终摆脱了领主,但又不得不归于皇权控制之下。随著资产阶级的壮大,皇权要么退让(英国),要么被推翻(法兰西),城市才算真正拥有过去未有的自由,没有领主,也没有皇权的压迫。


欧洲的政治制度有很多种不一而足,所以城市的归属问题当然也就多种多样啦?

1.属于国王或者贵族

一般来说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的,是国王或者贵族属地,以法国和英国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这样,如巴黎,伦敦。

2.属于平民

大概是从义大利开始,亚平宁半岛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城市,比如费拉拉一类的城邦,还有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共和国,到后来还有在北德的汉萨同盟吕贝克和汉堡等等。

3.属于教会,主教

教会从丕平献土以后开始拥有了世俗领地,在亚平宁半岛的罗马附近。那除了义大利别的地方还有吗?

当然了,在今天的德国当时的神罗境内,有很多主教城(不知道这个称呼对不对哈),像美因茨,特里尔,科隆。顺带一提这三家还是神罗的选帝侯,而且教会并不能向他们发号施令,没有从属关系。

大概就是这样吧。


中世纪城市的性质比较复杂(可以类比日本古代),或者说给「城市」下个定义就比较难。大部分地区,行使城市功能(诸如工匠、商人)的主要是领主城堡周边的小镇,当然有些地区很自然地就发展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比如大巴黎,百年战争前大概有6-8万居民(搁欧洲真的很多了),这类城市就属于贵族的领地。然后中世纪也有不少商人自治的城市(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威尼斯、热那亚。还有一些城市是受天主教会控制的,比如科隆、法兰克福。


部分是自由市,像欧洲之前的商业自由市联盟


威尼斯,是商人建立的城市共和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