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德战争的历史,在1941年,苏联对德国可以说是节节败退。莫斯科保卫战打的艰苦卓绝。苏联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代价巨大。

一直有一些疑问。

1,苏联政府当时已经在把一些工厂东迁,政府机构也大量撤往古比雪夫,也就是说,他们也并不是十分有把握能守住莫斯科。那么苏联方面有没有考虑过,假如莫斯科真的守不住,该怎么去做?

2,如果莫斯科像之前苏联的大城市,比如基辅、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样的失守了,苏联还有没有可能翻盘和取得战争胜利?

有两种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德国占领了莫斯科,苏联就是想反抗也没有获胜的希望了,因为工业基地被毁的差不多了,靠著乌拉尔以东的那些大片未开发的土地,没有翻盘的希望(199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就有这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苏联即使丢掉了莫斯科,也仍然有巨大的潜力,苏联会继续抵抗,并且会死扛到底,直至夺回莫斯科,并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似乎是看过有关朱可夫介绍的书,书上说,即使失守也要在来年夺回和收复莫斯科)。

大家怎么看?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不到万不得已,苏联人是不会让出莫斯科的。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苏联,从6.22开始的一个多月内,德军势如破竹,这个时间段内,苏军对德军确实有一种恐惧。但是从斯摩棱斯克战役后,苏军的心理已经有了转变。

斯摩棱斯克战役虽然苏军仍然失败了,苏军被俘30多万,损失坦克三千多辆,大炮三千多门,但也并非毫无意义,苏军第一次挡住了坚无不催的德军闪电战攻势,也迫使希特勒改变了计划。此战前,苏军完全被德军压制,尤其是装甲部队的高速推进和大胆攻击给苏军以极强的震慑,但斯摩棱斯克战役后,越来越多的苏军战士学会了以手榴弹和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武器来对付德军。而且仇恨之心也越来越强,仇恨心理取代了初开始的恐惧。

谈到苏德战争尤其是莫斯科战役,人们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背后就是莫斯科」。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宣传,但带来的心理暗示却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被俘苏军官兵的言行曾令德军恐惧且敬畏,有人这样描述道:「......他们既不哭泣,也不呻吟,更不诅咒,他们就那样固执地保持沉默,毫无疑问,沉默的背后一定有某种神秘的东西和不可征服的意志。」德军开始觉得苏军官兵顽固的不可思议,似乎有著超人的力量和韧性。因为苏德双方都彼此敬畏和仇视,又夹杂了地缘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冲突, 使的苏德战场成为极为残酷的战场,双方越到后期,越没有人性,只有生死仇恨。德军上将曼陀菲尔直到战后依旧慨叹苏军官兵的韧性和绝不屈服的意志,在50年代初冷战时候,他以对苏作战专家身份告诫美军和北约,绝不可低估苏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莫斯科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著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胜利信心。

莫斯科战役即便没有胜利,苏联也仍然不会灭亡。苏军会竭尽全力死守莫斯科,但也做好了万一莫斯科不保继续退守再作战的打算。在莫斯科战役前后,苏联的许多重要部门以及工业企业都已经向乌拉尔地区转移。这就保留住了苏军继续作战的工业本钱。另外从军队上来说,虽说莫斯科战役苏军也伤亡85万人,但苏联毕竟是一个亿级人口的工业国,有著广阔的回旋余地。另外在远东还有几十万的部队。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候都没有从远东大量的抽调军队,一方面是为了防范日本可能的入侵,另外也说明苏联对打赢莫斯科战役是有一定的把握的,最起码是留了本钱的。

苏联打赢了莫斯科战役,但是一场莫斯科战役后,从斯大林到朱可夫都有著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希望乘胜追击尽快将德军赶出苏联境内,起码让德军退的更远,但是这也不现实。莫斯科战役,苏军伤亡85万人,德军是30多万人,而且非战斗减员不少。苏军虽然取胜了一场战役,但是战略主动权还在德军手中,德国无论在军队技战术水平以及武器装备上都还强于苏联,而苏联虽然有著无比的潜力,但是要将潜力发挥出来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苏联也没想到起码是没估计到希特勒会严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后一直死守不退。

当异常寒冷的恐怖带来的绝望和麻木在1941年的冬季攫取了前线德军官兵的身心时候,他们的指挥官也在指挥部里颤抖不已和陷入瘫痪的时候,希特勒置陆军总部的建议于不顾,甚至连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辞呈都没时间接受,就在狼穴下令:「决不允许后撤」。后世无数次嘲讽他命令的业余,但实际上只有希特勒能严密控制那些心高气傲、危机时互相拆台的前线司令官,只有他能阻止军师长官们只顾自己而不顾友邻侧翼安全暴露的行为,也只有他能强令戈林的空军在不可能的天气一批批的空投补给。在战争第一年的冬天,希特勒不许后撤的命令实际上为德军重建新的防线和避免全线溃败赢得了时间。一向只根据自己意愿行事判断的将领发现元首陆军总司令的桂冠不是名义上的。首先擅自撤退的霍普纳被革职,古德里安也于年底被解职,整个东线有高达35名军师级将校带著不同程度的羞辱回国,即便是凯特尔的地位也一度告急,这让凯特尔日后对希特勒绝对的唯唯诺诺。希特勒在乱局中将德军挽救了出来,让他在纳粹高层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威望,也加重了他对普鲁士贵族将领的厌恶,比如他对参谋总长哈尔德就说「作战指挥这种小事任何人都能干」。他的这种态度、对将领和参谋本部的不信任乃至敌视将带著他和德国最终走向了失败与坟墓。


泻药。个人认为大概五五开。莫斯科在俄罗斯和苏联长时间的铁路建设下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铁路枢纽,其重要性一直被有所忽视了。如果莫斯科被拿下,苏联西部经济区的交通线等于被断掉一大片,北方港口的战略地位也会受到极大影响,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很可能会不堪重负,整个国家的生产计划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大概就是莫斯科丢失可能造成的后果。但是,拿下莫斯科并不能给德军带来突破性的优势。对德国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墙壁上的战利品而已,往东的旅程仍然是要在泥地里打滚、抛锚的,补给的困难度并没有得到改善。德军的闪电战如果没有快到能保全成片的苏联交通网并使之为己所用,终究就只是强弩之末,得到一个有名无实的交通枢纽也是一样。

个人认为,如果苏德战场有哪一个点最为关键的话,大概就是巴库了,可惜德军打破头也没能打下来。

补充一下,原材料产地对于苏联的意义并不是特别大,至少是相对于德国而言。背靠著援助法案,苏联连生产机动车辆的产能都省了。

德三的战略规划里,关于怎么来最后处理毛熊,一直没个定论

按照某种设想,德三把毛熊政权赶过乌拉尔山以东,然后就地组织防御,以一条漫长的防线来作为新的国境线~党卫军的大小军头士兵们将会把乌克兰变成德三自己的大面包篮,一群群农场主不断地生育,以人口来作为最终消化毛熊土地和资源的胃袋。

莫斯科是交通,通讯,军工,化工等诸多集成中心,如果丢了,苏联的军工生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民心也会受到影响,毕竟经过了大清洗,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慈父和毛熊政府有敌意,准备借此机会搞点什么。但是要干停毛熊,不可能~

美国的输血是一回事,毛熊自身的强大恢复能力是另一回事。乌拉尔山以东的实际情况,德三并不了解,德三的间谍就从没走过那么远,根本就不知道那里的工业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强大,况且毛熊的中亚地区和远东地区还有不断地输血的能力。日本不从背后捅刀子,毛熊可以安心的把远东的完整兵力拉过来血拚,而德三要面对不停地两头打。

打掉莫斯科不过是增加了德三的砝码,而不足以压倒毛熊灭了毛熊~


简单来说,如果莫斯科失手的话,苏联还是能翻盘,但是翻盘的代价会更大。因为这种情况下苏联就更加依赖美国的援助,甚至可能在美国参战,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情况下都未必能够进行足够的反攻。更有可能直到盟军打进柏林了,苏联可能才堪堪打到基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苏联时代莫斯科不仅仅是首都,还几乎是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东南西北所有方向的铁路十条里面八条都是连接到莫斯科,莫斯科一旦陷落标志著苏联铁路运输枢纽的彻底崩溃。远的不说,之后的斯大林格勒苏联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打得下去。因为兵力的调动根本来不及。苏联的公路运输相当差,部队机动极其依赖铁路。一旦失去铁路苏联根本无法及时集结部队支援乃至于反攻。

以及,莫斯科陷落的另一个代价就是苏联威望的降低,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已然是一个十分依赖威望对内进行威慑的国家。因为还有相当的白俄余孽潜藏在中亚地区。如果莫斯科陷落,这批人北上的话,苏联连安稳的后方都会成了一个奢望。在应对德国的同时还要付出相当的精力来应付白俄叛军,这是雪上加霜的局面。

综上,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下,苏联不得不进一步依靠美英的物资援助。而这种援助都会变成战后利益分割时的减分项。更直接的代价就是,即使二战仍然是原来的结局,苏联也可能很难以世界一极的姿态出现。


为什么总有人提问这样的问题呢?在民族国家时代,大国是不可被外力战胜的,除非自己内部瓦解。德法战争中法国投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不稳。一战德国也亡于革命。二战德国是个例外,实在是同盟国集团太强大了,不是一个数量级。德三就算干下莫斯科,顶天得到第二个布列斯特条约,这个条约在斯大林回了一口血后,一定会撕毁。德三唯一的希望在于拿下莫斯科,造成苏联发生反斯大林革命,进而制造苏联分裂。但如果这样想,希特勒明显没能正确理解慈父的大清洗运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