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海子诗集,没有注解,要写他的论文,但又看不是很懂,一知半解的。


首先要对海子生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有身份的代入,想想如果你是海子会怎样想、怎么写,最后就是心态、悟性和人生经历了。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让两个灵魂产生共鸣。要了解海子对土地、太阳等他常用意象的特殊感觉。一定的了解海子心中难以平息的苦与痛,以及悲剧精神。

从思想的师承来说,海子继承了西方一些思想先哲的潜在精神和气质,例如荷尔德林、尼采、海德格尔等,而相对于因袭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则较少,传承的更多的是上古神话、屈原、楚辞、王国维等这些非主流的文化价值传统。

  「自从世界的历史进入了十九世纪末叶之后,整个人类在精神上就始终未能从一种『世纪末』的情绪中挣扎出来。尼采敲响了人类理性正史的丧钟,斯宾格勒继而又宣布西方已走向了没落,于是人类迎来了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之夜。」(2)笔者认为,海子的诗歌张扬出来的核心气质与氛围也就是尼采所持的艺术的「悲剧意识」,即酒神精神。尼采在解释古希腊艺术的起源时强调,希腊之所以需要并诞生以奥林匹斯众神为主题的史诗和雕塑艺术,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给痛苦罩上一层神圣的光辉,发挥艺术强心剂的作用,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之的灵魂的抚慰。在强调艺术作用的前提就是——对于人生痛苦和悲剧性的认同感,而艺术则自然而然地起到了类似于宗教的作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说:「人类对于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海子用他的诗歌文本艺术化地呈现了这种痛苦与焦虑。他的作品关注著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悲剧意识的独特体验。海子追逐那种即将消逝的而又必然永恒光亮的某种价值,这种超越了个人经验的广阔的生命体验成为了海子诗歌中的血液。「两点之间的最短的距离是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海子用生命的痛苦、混浊的境界取缔了玄学的、形而上的境界作独自,西川说这是『冲击极限』。」(3)骆一禾说。海子以他的诗歌肯定了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命题。海子的这种「冲击极限」是与荷尔德林、尼采、梵谷、海德格尔等人的精神与气质是一脉相承的,用自己的创作回答了「诗人何为」的重大命题。

  为什么说海子因袭中国主流传统价值而相对于少一些呢?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最缺乏的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与危机感,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仅仅六个字就轻而易举地把哲学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悬置起来,以致几千年来主流文化价值之中从来就缺乏对死亡的探索与反思,中国人世故地认为寿终正寝最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其实对于死亡的悲剧认同也就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变相肯定。正基于中华民族对于死亡自觉意识的近乎本能的排斥,其负面作用体现在像鲁迅所批判的的十景病、看客文化、起哄文化等等,而对于传统的文人来说先天的不足就在于麻木不仁、掩耳盗铃,难怪海子会说,「我恨动反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4)造成自我趣味的膨胀原因,我们很容易归结到正是因为对于「悲剧意识」自觉认识的先天缺乏。相反地,而对于非主流的个别诗人却有这种先天的气质和血液,只是没形成大的民族氛围,比如屈原、嵇康、曹雪芹、王国维等等,海子不自觉地受到他们的浸染更多一些。这种西方的现代思想与本土非主流文化的有机融合才成就了海子多重声音、多重化身的复调式诗歌,尘世与天堂、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等等悖论,农村、麦子、土地、天空等这种直抵诗歌本质元素的意象群建立起来了庞大的象征体系,体现了前述悲剧矛盾的存在。

  前面说了,如果海子仅仅是西方现代思想的简单翻版以及对于西方「悲剧意识」的直接复制,那还不足以体现海子诗歌存在的真正价值,还必须与新形势下本土文化中若干的内因相互融合,找到一个更加有力的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无疑被天才诗人海子所找到了。

  中华民族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承了以往的一些农业文化,孕育出来了传统的农耕文明。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并没有随著封建社会的覆灭而土崩瓦解,而一直绵延夏历,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确立而标志著逐渐式微。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历来就以农业为本,封建社会以及共产党建国初期都是把大力气放在农业问题上的,以解决众多人口吃饭的问题。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农耕文明的衰落,其痛楚、厚重都渗透在海子的诗歌之中。陈东东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适用于海子本人,同样适用于他的诗歌。最后让我们在骆一禾的结论中结束全篇吧:「海子有他特定的成就,而不是从一般知识上带来了诗歌史上各种作品的共时存在,正如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一样。」

最后说一句,如果只是因为要写论文,完全可以找前人的理论成果删删改改,再稍微提些自己的新看法、新观点,就万事大吉了

毕竟,海子的思想与诗还是没那么好懂的


文学批评的论文?现代诗现在自己还没成长为成熟的,还有许多争议,缺少标准很难批评啊。最多写解析,写感想,欣赏。

具体你是要分析几首诗,还是整个分析?

一个屡试不爽的思路,就是按时间顺序整理他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时间大致对应上,来看。我当时看徐志摩诗,就是和传记一起读的。


诗不需要懂,鼓掌就可以了

读懂诗人的诗,等于看穿他的心,诗人赤裸裸地站著面前,真心不是什么好事


解读海子,曾经和一个朋友试著解读过好几首海子的诗。当然我不是专业的,虽然也喜欢写诗。

不知道自己解读的好不好,当时也没有留稿,可以加个好友吗?可以一起就他的诗去讨论,好久没和别人讨论过海子的诗了,我看有一个回答里,说的挺好的,但是我觉得海子的诗还是可以尝试解读的。


海子的诗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便是他明显受到庄子启发的关于万物的哲学思想。以下只选取这一特定角度简单粗糙的谈一下,以下是一段最近写过的一段讨论的很浅显的随笔,直接复制来了。

海子和爱因斯坦的某些哲学思想是有十分相似统一之处的。从海子诗的字里行间以及爱因斯坦毕生研究追求以及文集,都能感受到他们「万物归一」的那种哲学思想。爱因斯坦整个人生都在为一个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规律而努力。在他生命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而后通过艰苦的奋斗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而做这件事的初衷便是希望将狭义相对论中讨论的匀速体系推广到加速度体系中,从而解决狭义相对论无法适用于引力体系的问题,使他的理论真正的变成一个普适性的理论。而晚年,爱因斯坦一直在尝试的是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统一,但最终并没有成功。这些行为都清晰的展现了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之中发展出来的哲学观点,即整个宇宙的运作应该有一条终极的万物之理,它是一切规律的本质,并且可以表达这个规律的公式应该是一个具有和谐与简洁美的公式,我们在很多著名的数学或者物理公式中都能感受到这种纯粹的美。

而当我读到海子的诗时,也清晰地感受到了他那种「万物归一

」的哲学思想,并且能感受到他受过一些庄子的影响,他在庄子某些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出了一个诗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海子的这种「万物归一」给人的感觉更侧重于关于物质本源,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的方面。海子在一段对于他的诗的自述中谈到,他不想写那种纯粹抒情的诗,而是想写那种能够包罗万物的大诗。在海子诗歌创作的整个时期,都可以明显而清晰的感觉到这种倾向。在《亚洲铜》中,他写道:

击鼓之后

我们把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思念前生》节选

庄子想混入

凝望月亮的野兽

骨头一寸一寸

在肚脐上下

像树枝一样长著

《早祷与枭》节选

杂乱之翅尚未长成

也好

我苦坐苦等

我的身体是一家院子

你进入时不必声张

这些是这几首诗中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出他这种思想的片段。就是那种在自然之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化一的感觉。或者也可以说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流转轮回。他的诗中,忽而把嘴唇借给了黑夜,忽而又让绵羊进入了他的身体,那天空之上飞翔的白鸽,变成了屈原遗落在沙滩之上的两只白鞋子。在他的那种哲学思想之上,他不断地发挥著自己充沛而充满活力的想像力,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抒发和诠释。

他的这种观点,完全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从上文提到的物质的基本构成的角度加以解释,而这就是我上文认为海子的哲学体现出的那种科学原理的原因。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无论是生命还是石头,是星球还是宇宙。元素在一切物质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永恒不灭。比如人死后,体内的元素会逐渐离开人体,在天地之间流转,成为了也许是小溪,鲜花,树木,石头,建筑中的一部分。正如他诗中那些别致的,清奇独特的句子的意味。这种观点甚至还可以从科学角度解释一部分关于转世的观点。但同时通过科学的角度,所谓的投胎或者转世(死后类似于灵魂的一种东西附到另一个新生儿上面,同时前世的记忆完全消失)是很经不起推敲的,他的错误在于如果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那便需要元素的转移与守恒的角度抑或是其他关于循环和不灭的角度,而一个人死后身上的全部元素或者说基础物质,几乎没有可能能够原封不动的完全转移到另一个生命身上,如果非要把人死后与其他的生命产生联系,那只能说死去的人的生命转化成了其他很多生命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对海子的诗从科学角度重新理解之后,我们对于他诗中的精彩语言会更加感叹,品味起来时也多了一重趣味。最重要的是其实是通过它理解诗中的体现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贯穿了海子整个诗歌创作生涯,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海子的诗将会是晦涩难懂的,不知所云的。

同时,我们也能从二人的对比之中,体会到哲学与科学之间微妙和复杂的一些关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以及攻克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而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不断的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还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已经形成了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观点。妻子去世时众人皆哭,唯他狂笑,认为妻子死后便可以和天地融为一体了,值得庆祝。尽管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不与当今科学等同,有很多的错误。但是当他的某些观点在两千年后与科学的结论有所呼应,用科学可以解释,会成为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被人们冠以先知的名号。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敏锐的直觉,这十分有趣。爱因斯坦也用类似的话评价过其他的科学家,当然,他所评价的科学家的猜测还是基于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我说的这种还是有所区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