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好多觀點我都無法贊同,讀起來很是痛苦,我想知道是不是我的理解太膚淺造成的,還是說我太物質了。

比如「我們不需要重視生活的必需品,那些所謂的真正的財富,也就是超出必需的盈餘,於我們的幸福並沒有多大裨益……富人……對事物也沒有太大興趣」,不必重視生活必需品就算了,連真正的財富對於我們也沒有多大裨益,缺少生活必需品真的會幸福嗎?沒有多餘的財富怎麼應對突髮狀況呢?健康的身體對幸福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啊,沒錢連看病都看不了好吧,我覺得只有包里有錢,心裡才能踏實啊。這是因為他一生沒缺過錢用才這麼說的嗎?如果按他的想法,他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他豐富的內在就已經讓他很幸福了,為什麼要在死後才將財產捐出呢?還有他所讚揚的「閑暇」,沒有豐富的物質基礎,能得到嗎?

「社會地位較低的勞動階級,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常常滿心歡喜……」,我是不覺得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什麼歡喜的,他看到過別人為了一點廉價的糧食拼死拼活地勞動嗎,他們努力地勞作也就是為了生存,一生沒有享受,這算什麼人生,這才是真正的螞蟻吧。他們的歡喜僅僅是因為他們容易滿足。

我才看了幾章,看不下去了,感覺就像一個一生不愁吃不愁穿的富人在偏低物質的價值,過分強調內在。

對不起我不是書中的天才,我想掙錢,想變得富有,然後去我想去的地方,吃我想吃的東西,過我想過的生活。而且他說的那種幸福真的是人該擁有的嗎?當然,也許某天我發現自己不能變有錢,不能找到個愛的人陪我度過餘生,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生活,並對世界失望透頂,或許我會認可他的說法。


「我們應該忽略獲得我們的生活必需品」是叔本華強調的錯誤理解

人的自身比起財產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由此可知,注重保持身體健康和發揮個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獲得財富更為明智。但我們不應該把這一說法錯誤地理解為:我們應該忽略獲得我們的生活必需品。不過真正稱為財富的,亦即過分的豐裕盈餘,對我們的幸福卻幫助不大。

對於增進愉快心情,健康的作用多於金錢。用鄉下和富貴人家做對比沒什麼不恰當。

確實,能夠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但對於愉快心情貢獻最小的則是充裕盈餘的金錢財富。那些低下的勞作階層,特別是在鄉下生活的人們,常常露出高興和滿足的表情,而富貴人家卻通常感到煩惱。因此,我們應該著重獲得和保持身體健康——愉快的心情就是從健康的身體里長出的花朵。

書要讀仔細了。


很多人都沒有開啟讀這本書的正確姿勢。如果你對叔本華沒有興趣,或者沒有哲學基礎,也沒有豐富閱歷,那麼你讀到正文第三頁,就應該感到痛苦。因為第三頁在描述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的基本劃分後,是以叔本華基本的哲學觀點展開論述的。

我們考察的第一項(人的自身,即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個性的東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的差別,是大自然本身所確定下來的。由此推斷第一項的差別,對人們的幸福或者不幸福,會產生更加根本和徹底的影響,因為後兩項的差別只是出自人為的劃分。

換句話說,叔本華認為,我們的個性或者性格,是一出生就確定下來的,甚至「一出生」這個詞都不準確,應該說是先天確定的。這樣的看法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認同,但是如果你讀了他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專業著作,就能很容易理解這樣的論斷(很容易理解並不意味著很容易接受)。於此相似的看法還有,叔本華認為道德也有先天性。

《人生的智慧》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的,因此對叔本華沒有興趣,或者沒有哲學基礎,也沒有豐富閱歷的人讀的時候,總有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這本書除了對遺傳方面(性格遺傳自父親,智慧遺傳只母親)和對女性方面的論斷無法接受以外,其他的都有借鑒之處。

當然,即使不同意性格和道德的先天性,根據我們的常識和感覺,那也應該同意健康對我們的幸福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身體健康,而愉快的心情是從健康的身體上長出的花朵。甚至我們可以理解,健康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愉快的心情卻是可以感受到的。

因此,對愉快的心情貢獻最小的是盈餘的財富,最能增加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那些低下的勞動階層,特別是耕作農地的人們,常常漏出高興和滿足的表情,而煩惱是富人家常有的事情。

在物質方面,叔本華並沒有反對人要擁有物質,只是認為物質應該在理智上有一個界限。

既然人的自身比起財產和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那麼注重保持身體健康和發揮個人自身才能就比全力投入財富更為明智。但我們不應該把這一說法錯誤的理解為:我們應該忽略賺取那必需和適合的東西。

事實上,擁有財富的人如果沒有真正的思想修養、見識,財富僅僅是滿足了我們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對幸福的生活影響不大。相反,為了財富卻要付出更多精力,像螞蟻似的不眠不休,從早到晚判斷這如何再增加自己的財富,卻忽視精神思想方面的樂趣,導致內在的匱乏,精神的空虛,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不會獲得內心的寧靜,也就不會擁有幸福的生活。


所以說這本書你還沒讀懂。

首先,「那些所謂的真正的財富,也就是超出必需的盈餘」 怎麼理解這一句話?

超出必須的盈餘。這個是怎麼定義的??

為生病準備的錢能叫做盈餘嗎,依據作者的觀點,如果精神世界的物質基礎都沒有了,那精神世界的豐富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個真的不算盈餘,而算必須。。

其次,社會地位較低這裡作者的觀點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看,不要將其觀點帶入到目前社會。

看這本書(準確說是看所有的書)還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希望你沒睡著,因為我們政治老師上課我直接就睡死。。。

很開心,題主看書時能有著自己的腦子,這比起那些看完書就跟風評論說這書好的人要強很多。尤其是敢於反對權威,對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東西加以批判的行為。

但是,僅僅因為書中觀點不符合自己價值觀就否定它是不合理的。對書的內容進行懷疑時,也應該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批判。

當你以後做到這一點時,你在看你現在的想法,讀現在的書,你真的會感嘆自己成長不少。

總之,我還是非常喜歡反權威,敢提意見的朋友,但如果他能滿足足夠客觀理性,不先入為主這一條件就更好了。


瀉藥。

書保留,過三年後再看。


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我覺得它完全配得上自己在豆瓣上獲得的高分。

書來自叔本華,分7章解構了人生的各種問題,譬如「人是什麼」「人的財產」「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當然,作者也從論述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而我認為,他的這些觀點就是智慧。

這書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沒有想到它會這麼精闢,且如此貼合我現階段的三觀。我無數次想把裡面的話抄下來貼在床頭:這書不止值得一讀,還要讀仔細了。

他的說法總是一針見血,而我最喜歡的是他的基本立場:生活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需要忍受與克服的。

也許有人會在看到他的一些話時感到「刺刺的」,他為什麼要竭力強調人與人在智力、理解能力方面的差異?是瞧不起愚鈍的大眾嗎?我認為不是。哪怕我似乎就是他口中的平庸之輩,我感受到的也是客觀,而非傲慢。這本書過分悲觀嗎?我也不這樣認為,我自始至終感受到的是作者的冷靜和理性。

推薦閱讀。

——————————

原文鏈接:

《人生的智慧》:哲學家都在胡說八道嗎??

mp.weixin.qq.com圖標

以上回答來自長期關注閱讀與寫作的【書痴編輯】伍小仙,如果您對書籍、閱讀、書店、新媒體運營等話題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書痴評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