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哲思和對哲思進行研究的術語系統。從翻譯角度來說,後者可譯,前者具有一定的不可譯性。用不同語言思考得到的哲思,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積累或者說信仰層積。信仰是可交融滲透的,但信仰的差異性也是普遍存在的。那麼,這些不同信仰的哲思能否整合到一個語言系統里?不可譯性的原理是這樣的:語詞的引申聯繫,語詞的序列性(語義場的劃分),語詞的搭配可能,這些構成的是語言里的隱喻性系統。信仰不同就意味著這些隱喻性系統的組織形式是不同的,不可能有同一的理想的形式:語詞的哲思意義差異性是由這些組織形式的差異決定的。也就是說,可用可譯的普遍術語系統來研究不同語言的差異化哲思。


1、本來就有;

2、哲學= logic 名學=【人 l 物 ( 清代小說家&>曹雪芹o 紅樓夢 a 左】=【右 a 私名兩種&

3、上述都是古今中外的哲人所創,西風東漸,老夫近30年的研究,只不過它們正確地結合在了一起而已。


用任何一門歐陸語言學習任何學科,某種程度上都是使用專門的語言而不是公共的語言。中文的學術術語是200年來譯介或者從日本轉譯的,它們被翻譯後提供給所有人,是公共的和跨學科的。各個學科的用語重複較少。但在歐陸語言中同一個詞在不同圈子裡是不同的意思,因此你會發現歐美普通人對自己領域之外的事情出奇的無知。不同領域的人聊天只能聊一些非常淺的內容,除了智力方差大,語言的公共性更小或許也是一個原因。


不需要吧?只要這種老西藥水喝下去,保你思辨如泉涌……呵呵。


直接加限定詞省時省力,「xxx的辯證法」「xxx的絕對精神」可以解決許多需要區分的問題。

需要

有人嘗試過建立,全部都失敗了

結論是就算需要也不可能有,別想太多


需要,但不是語言,而是具有原理性的圖式邏輯模型。


儘管哲學的表達存在很大的困難,尤其對於原創哲學,但我還是認為哲學大可不必需要新的語言。每個人的思想都會存在差異,過於精細化並沒有太多好處。哲學的研究從根本上講就是對普通事物的思考,我們又何必把它弄成一個難懂的東西呢。


建議百度了解一下羅素,我想你的問題會有答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