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很多知識,大多是文化常識,學科理論基礎,以及操作性理論。而這些文化成果本身也無形地蘊含了哲學理論在裡面的,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因此,這裡講的懂哲學,指的是具有哲學素養,哲學思維,以及對哲學的自覺的認識。


哲學的各細分領域不僅有信念差異還有範式差異,「看了哲學」往往只是看了某種信念某種範式的哲學。只能逐個領域來說。例如,看了現象學,意味著看重用身體化激活的情緒情感來給出愛,會更理想主義更浪漫。


只說個人體會。讀了幾本哲學書以後,發生在我身上最明顯的改變,是情緒一直保持穩定,似乎很少有事情能讓我特別激動了,但是整體精神狀態卻比以往更加積極樂觀;這種變化應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近兩年來我沒有試圖控制過情緒。


1有學科的邊界意識,知道哲學不是萬金油,研究與應用範圍並不大,尤其是解決不了為人處事和發財的問題。

2探討問題術語或詞語必須有唯一的解釋,如果不在同一領域應先把有可能歧義詞語定義達成統一再繼續探討。

3閱讀量激增並持續,懂哲學的人通常會近視,自從學了哲學每年要讀100本書左右,不近視幾乎不可能,大學期間一年應該不會超過10本,而且通常是垃圾書。

4更容易接受一些「荒誕」的假設,例如柏拉圖的洞穴喻(我們的世界可能是假的),羅素的桌子(也許桌子沒有顏色,也不是堅硬的,只是因為我們人類作為受體才能感受到的)。

5認識到有些術語必須使用創造者所使用的語言辭彙,術語用英文、德文、拉丁文並不是裝逼拽詞,而是因為中文有局限性,翻譯成中文後會詞不達意。用沙發舉例,當中國人沒見過沙發的時候,沒有直觀的體會,只能通過描述去想像,但是這種想像受解釋者和受解釋者限定。解釋者說木頭凳子,外邊包著皮,中間夾著海綿。你腦海會有一個沙發的形象,但是你腦海里出現的是一個單人木沙發,而沙發可以是長沙發,可以是L型沙發,可以是布面的,裡面骨架也可以是金屬的不必是木頭的,但是你只能想像其中一種,解釋者也不可能把每一種可能都描述出來,那樣過於冗長,而且解釋者也可能只見過單人皮沙發,為了弄清楚一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會發生3。

6此條僅限學外哲的人,過去受過的教育被灌輸的思維模式、道德準則,必須全部推翻之後重新審視自我與外部世界。


不懂哲學:你這話錯了,書上是這麼寫的!(翻閱各學科聖經)

懂哲學:這話似乎有理,看來書上還要再推敲推敲。

(嘴越來越閑,腦袋越來越忙了。)


如果是本科就開始學的人往往會對不同意見接受度高一些,哲學本科不專但面廣,廣到從極左到極右全部登場,還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論證


區別就是懂哲學與不懂哲學,答案就在問題中。

其次,是否懂哲學與是否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並無必然關聯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不一定更懂哲學,反之亦然。

從你對哲學後面的補充,懂你定義的哲學,與教育程度無關,更多的是與個體「自覺」有關(你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了)。

我想問的是,你想通關這個問題得到什麼答案?


怪話人與一般怪話人的區別


情形一:兩人都受過哲學專業的高等教育。(後者沒有培養起哲學素養)

兩者都可能擁有:從哲學史、哲學著作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且後者從裡面獲得的知識可能比前者還要豐富。他們都用獲得的知識來解釋很多的現象、問題;

在解決問題上:

在回答常規問題(以前的著作里提到的問題)後者可能回答得比前者好。

在解決新問題(前人沒探討過的問題)或者超越哲學問題自身的問題,前者——具有哲學思維的人(尤其是擁有高哲學素養)能有更大突破的可能,實現問題的解決。而後者,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循環解釋)。

情形二:工作上

常規問題:兩者區別不太大;

前所未有的問題:通常前者更容易提出創造性的高效的解決方案。


哲學本科畢業 草率一答

在現實中大體能遇到兩類人(分類並不精確)

其中一類,在試圖某個問題/某種現象時,引用了某個哲學家/哲學著作的解釋等等;

另一類人,拋出某個哲學家/某本哲學著作中的某一段話(通常較為晦澀難懂/高深莫測),將一些事例胡亂套用,並自詡以為「哲學」。

然而弔詭的是,第一類人經常會發現,第二類人拋出的「名言」可能自己都沒什麼印象,大抵不是閱讀量不夠就是記憶力不行、抑或是理解力有欠缺,並常常因此「敗下陣來」。


當然是有區別,否則還學哲學幹什麼?

至少,哲學認識論提供認識的很多視角,路徑,邏輯指導,以現象學哲學為例,就是一種提供認識的思維操作工具,如何還原?如何建立」意向性結構」,其中的質性,質料,充盈,立義等具有重要認識價值。如果不學習,就缺少這些認識方法…


一般只要知道任何學科都是用來解釋現象即可


更加理性點,但也不排除走火入魔那種


哲學帶給人深邃和透徹,能讓你建立大局觀大開上帝視角看問題,能跳出去看本質,彷彿世界是一幅畫流在你面前,這感受只能自己體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