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淺見是:

假如將普通話語定義為不含任何術語的語句集合,將哲學話語定義為哲學術語和哲學命題的語句集合,那麼答案是不存在一種通用的轉化模式或轉化路徑。理由:從研究方法而言,哲學並非一門嚴謹的學科,故而導致哲學學派林立,從而使得話語轉化的路徑不具唯一性。

比如:普通話語中的飯量,欲將其抽象至哲學話語的量,則至少路徑有三:

1)抽象為唯物論的所謂事物規模、程度、大小的規定性。但是,至此就無法再遞進了:規定性這一扯淡術語,仍缺乏嚴謹性。

2)將量抽象至科學哲學的某種術語高度,比如維度的取值,但嚴格地說這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抽象,畢竟科學哲學已將傳統哲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野心定位收縮至自然科學。

3)將量抽象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某種道或氣之類的術語,但這更加遠離現代邏輯語境。

由此可見,只有根據轉化目的確定轉換路徑和轉化所欲達到的邏輯層次,才相對理性。


可以,但沒必要。言說的好方式就是對於一種事件的狀態的澄清,而不是詮釋疊加詮釋,這樣只是學術研究者的清高和劃界罷。


好辦!

例子:把普通話讓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說,最好是那種最好聽的語言比如德文說,呵呵。


孩子你有一個光明的人生,雖然他終有一天會結束,雖然他可能會因為你或他人誤入歧途,但這並不妨礙你健康的成長勇敢地面對,坦然的走到盡頭

佛說人生,既非人生,故名人生


普通人:我得了水腫

赫拉克利特(好像是這個人):河水淹沒了山谷


積累術語,多學習論證方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