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好多观点我都无法赞同,读起来很是痛苦,我想知道是不是我的理解太肤浅造成的,还是说我太物质了。

比如「我们不需要重视生活的必需品,那些所谓的真正的财富,也就是超出必需的盈余,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大裨益……富人……对事物也没有太大兴趣」,不必重视生活必需品就算了,连真正的财富对于我们也没有多大裨益,缺少生活必需品真的会幸福吗?没有多余的财富怎么应对突发状况呢?健康的身体对幸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啊,没钱连看病都看不了好吧,我觉得只有包里有钱,心里才能踏实啊。这是因为他一生没缺过钱用才这么说的吗?如果按他的想法,他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他丰富的内在就已经让他很幸福了,为什么要在死后才将财产捐出呢?还有他所赞扬的「闲暇」,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能得到吗?

「社会地位较低的劳动阶级,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常常满心欢喜……」,我是不觉得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什么欢喜的,他看到过别人为了一点廉价的粮食拼死拼活地劳动吗,他们努力地劳作也就是为了生存,一生没有享受,这算什么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蚂蚁吧。他们的欢喜仅仅是因为他们容易满足。

我才看了几章,看不下去了,感觉就像一个一生不愁吃不愁穿的富人在偏低物质的价值,过分强调内在。

对不起我不是书中的天才,我想挣钱,想变得富有,然后去我想去的地方,吃我想吃的东西,过我想过的生活。而且他说的那种幸福真的是人该拥有的吗?当然,也许某天我发现自己不能变有钱,不能找到个爱的人陪我度过余生,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生活,并对世界失望透顶,或许我会认可他的说法。


「我们应该忽略获得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是叔本华强调的错误理解

人的自身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由此可知,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但我们不应该把这一说法错误地理解为:我们应该忽略获得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不过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

对于增进愉快心情,健康的作用多于金钱。用乡下和富贵人家做对比没什么不恰当。

确实,能够增进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但对于愉快心情贡献最小的则是充裕盈余的金钱财富。那些低下的劳作阶层,特别是在乡下生活的人们,常常露出高兴和满足的表情,而富贵人家却通常感到烦恼。因此,我们应该著重获得和保持身体健康——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

书要读仔细了。


很多人都没有开启读这本书的正确姿势。如果你对叔本华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哲学基础,也没有丰富阅历,那么你读到正文第三页,就应该感到痛苦。因为第三页在描述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的基本划分后,是以叔本华基本的哲学观点展开论述的。

我们考察的第一项(人的自身,即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个性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的差别,是大自然本身所确定下来的。由此推断第一项的差别,对人们的幸福或者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的差别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

换句话说,叔本华认为,我们的个性或者性格,是一出生就确定下来的,甚至「一出生」这个词都不准确,应该说是先天确定的。这样的看法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认同,但是如果你读了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专业著作,就能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论断(很容易理解并不意味著很容易接受)。于此相似的看法还有,叔本华认为道德也有先天性。

《人生的智慧》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的,因此对叔本华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哲学基础,也没有丰富阅历的人读的时候,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本书除了对遗传方面(性格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只母亲)和对女性方面的论断无法接受以外,其他的都有借鉴之处。

当然,即使不同意性格和道德的先天性,根据我们的常识和感觉,那也应该同意健康对我们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身体健康,而愉快的心情是从健康的身体上长出的花朵。甚至我们可以理解,健康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愉快的心情却是可以感受到的。

因此,对愉快的心情贡献最小的是盈余的财富,最能增加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那些低下的劳动阶层,特别是耕作农地的人们,常常漏出高兴和满足的表情,而烦恼是富人家常有的事情。

在物质方面,叔本华并没有反对人要拥有物质,只是认为物质应该在理智上有一个界限。

既然人的自身比起财产和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就比全力投入财富更为明智。但我们不应该把这一说法错误的理解为:我们应该忽略赚取那必需和适合的东西。

事实上,拥有财富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思想修养、见识,财富仅仅是满足了我们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对幸福的生活影响不大。相反,为了财富却要付出更多精力,像蚂蚁似的不眠不休,从早到晚判断这如何再增加自己的财富,却忽视精神思想方面的乐趣,导致内在的匮乏,精神的空虚,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获得内心的宁静,也就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所以说这本书你还没读懂。

首先,「那些所谓的真正的财富,也就是超出必需的盈余」 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超出必须的盈余。这个是怎么定义的??

为生病准备的钱能叫做盈余吗,依据作者的观点,如果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都没有了,那精神世界的丰富也将毫无意义。所以,这个真的不算盈余,而算必须。。

其次,社会地位较低这里作者的观点要结合其时代背景来看,不要将其观点带入到目前社会。

看这本书(准确说是看所有的书)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希望你没睡著,因为我们政治老师上课我直接就睡死。。。

很开心,题主看书时能有著自己的脑子,这比起那些看完书就跟风评论说这书好的人要强很多。尤其是敢于反对权威,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加以批判的行为。

但是,仅仅因为书中观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就否定它是不合理的。对书的内容进行怀疑时,也应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批判。

当你以后做到这一点时,你在看你现在的想法,读现在的书,你真的会感叹自己成长不少。

总之,我还是非常喜欢反权威,敢提意见的朋友,但如果他能满足足够客观理性,不先入为主这一条件就更好了。


泻药。

书保留,过三年后再看。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我觉得它完全配得上自己在豆瓣上获得的高分。

书来自叔本华,分7章解构了人生的各种问题,譬如「人是什么」「人的财产」「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当然,作者也从论述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我认为,他的这些观点就是智慧。

这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没有想到它会这么精辟,且如此贴合我现阶段的三观。我无数次想把里面的话抄下来贴在床头:这书不止值得一读,还要读仔细了。

他的说法总是一针见血,而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基本立场: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需要忍受与克服的。

也许有人会在看到他的一些话时感到「刺刺的」,他为什么要竭力强调人与人在智力、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是瞧不起愚钝的大众吗?我认为不是。哪怕我似乎就是他口中的平庸之辈,我感受到的也是客观,而非傲慢。这本书过分悲观吗?我也不这样认为,我自始至终感受到的是作者的冷静和理性。

推荐阅读。

——————————

原文链接:

《人生的智慧》:哲学家都在胡说八道吗??

mp.weixin.qq.com图标

以上回答来自长期关注阅读与写作的【书痴编辑】伍小仙,如果您对书籍、阅读、书店、新媒体运营等话题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痴评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