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业(也算上战略咨询吧)在国内似乎正处于业绩下滑的泥淖之中,而同样的困境是否也在西方国家上演?如果没有,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哪?(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也包括在国内经营的外资公司)


未来,管理咨询业如何互联网化? - 互联网1、个体有阵痛,行业无萧条,但咨询价值的反思是必要的。作为智力服务机构,要扪心自问,到底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

2、国内太多的创业激情在激荡,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等概念在横行,而国内管理咨询业的转型升级也势在必行。


想要数据的,这里倒是有,不过可能不太贴题,样本是北美.Banking vs. Consulting.

根据我和德国同事聊天的情况,阵痛主要来自于经济形势而非行业本身。成熟市场的咨询公司有非常稳定的市场份额,大型企业每年都会有固定的咨询支出,而成功的咨询公司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稳定(而且琐碎)的咨询服务。

国内管理咨询下滑属于必然情况,但个人认为更多是企业更加成熟,不再需要只能提供方案的咨询公司, 未来管理咨询公司花上几个礼拜时间,制定出一个五年战略方案的项目会越来越少,而半年甚至一年深入和客户团队合作的项目会越来越多


谁告诉你国内的管理咨询正在经历阵痛的?有什么数据支撑?营业收入下滑还是利润下降?

如果对管理咨询感兴趣记住这个行业的最重要规则之一就是以事实为依据
咨询公司的本质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承载的是无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高智商人群以及过去一段历史时间中这些高智商人群的智慧结晶,人的出走,于其自身意味著失去平台在背后的支持,于平台而言,则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智慧结晶的积累,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之下,决定了高智商群体对于平台的选择,而人有了,也就什么都有了。所以,与其叫阵痛期,还不如叫整理期。
国内的管理咨询(包括国内的外资咨询)不是发展得挺好的么?以我和我同学的公司来看,基本都处于上升过程:营业额逐年增长,利润也在不断地增长。至少相对制造业啊、原材料采掘(什么挖煤什么的)好很多啊。如果你要和受今年火爆的股市影响的券商、基金比,那可以说我们咨询现在是出于「水深火热」,「朝不保夕」,「举步维艰」中。呵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