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諮詢業(也算上戰略諮詢吧)在國內似乎正處於業績下滑的泥淖之中,而同樣的困境是否也在西方國家上演?如果沒有,國內的管理諮詢公司和國外的主要差距在哪?(國內的管理諮詢公司也包括在國內經營的外資公司)


未來,管理諮詢業如何互聯網化? - 互聯網1、個體有陣痛,行業無蕭條,但諮詢價值的反思是必要的。作為智力服務機構,要捫心自問,到底為客戶創造了什麼價值?

2、國內太多的創業激情在激蕩,互聯網+、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等概念在橫行,而國內管理諮詢業的轉型升級也勢在必行。


想要數據的,這裡倒是有,不過可能不太貼題,樣本是北美.Banking vs. Consulting.

根據我和德國同事聊天的情況,陣痛主要來自於經濟形勢而非行業本身。成熟市場的諮詢公司有非常穩定的市場份額,大型企業每年都會有固定的諮詢支出,而成功的諮詢公司和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提供穩定(而且瑣碎)的諮詢服務。

國內管理諮詢下滑屬於必然情況,但個人認為更多是企業更加成熟,不再需要只能提供方案的諮詢公司, 未來管理諮詢公司花上幾個禮拜時間,制定出一個五年戰略方案的項目會越來越少,而半年甚至一年深入和客戶團隊合作的項目會越來越多


誰告訴你國內的管理諮詢正在經歷陣痛的?有什麼數據支撐?營業收入下滑還是利潤下降?

如果對管理諮詢感興趣記住這個行業的最重要規則之一就是以事實為依據
諮詢公司的本質就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承載的是無數「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高智商人羣以及過去一段歷史時間中這些高智商人羣的智慧結晶,人的出走,於其自身意味著失去平臺在背後的支持,於平臺而言,則失去了與時俱進的智慧結晶的積累,真是基於這樣的邏輯之下,決定了高智商羣體對於平臺的選擇,而人有了,也就什麼都有了。所以,與其叫陣痛期,還不如叫整理期。
國內的管理諮詢(包括國內的外資諮詢)不是發展得挺好的麼?以我和我同學的公司來看,基本都處於上升過程:營業額逐年增長,利潤也在不斷地增長。至少相對製造業啊、原材料採掘(什麼挖煤什麼的)好很多啊。如果你要和受今年火爆的股市影響的券商、基金比,那可以說我們諮詢現在是出於「水深火熱」,「朝不保夕」,「舉步維艱」中。呵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