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籠統的或者各公司特有的均可。


跟對了領導,保證你升的比誰都快。跟錯了。。。哎!


再次謝邀。

嗯。。。個人感覺,管理諮詢公司的內部「潛規則」與其他行業相比沒有什麼不同之處。說白了,辦公室政治的問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規矩,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制度,體量不同,玩法也不一樣。

中國人講辦公室政治,很多時候喜歡講【厚黑學】,好像非得搞得勾心鬥角。。但是在外國企業,企業文化的建設很重要,尤其是在大企業,所謂的一些不成文的規定都是建立在這個企業文化基礎之上的。

團隊老大的選擇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這個現象肯定不是管理諮詢行業獨有的。但是一切都要看個人能力和職場情商,光抱大腿是沒用的,要是能力不濟,或者不會處理關係,大腿是不會讓你抱的。所以選大腿,抱大腿,也是種能耐。

看到有一路大神說諮詢公司紙上談兵沒有實操沒有調研沒有落實的。。。。我只想說,或許有的諮詢公司是這樣的,但肯定不是每家都是這樣的。。。至少在我接觸的行業層次,很多時候是客戶無力支付除了初期諮詢以外的款項,因此得不到相應的服務。扔個幾萬塊錢就想讓公司給出具一份完美的從計劃到執行面面俱到的企劃案,這樣的客人有很多。。。。還有些客戶拿著創業公司天使輪、A輪剛剛結束的資本,動不動就要談戰略發展,對此我只能說,先活下去,活下去再說。

如同我上一個回答中提到的,管理諮詢行業是一種獨特的銷售,賣的是模式,賣的是理念,所以在經營中我們很重視能把我們的服務內容賣出去的「銷售人員」。一個團隊中,一定會有一部分人是更擅長背後的分析規劃工作的,也必須要有人可以把案子順利「推銷」給客人。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既有過硬的理論知識背景,又有豐富的執行經驗,還有人前推銷自我推銷思想的能力,那他在這個行業,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了。

很多時候,諮詢就是要和客戶講一個道理,講一個邏輯。講不講得明白是一回事,聽不聽得懂是另外一回事。無論是講述不清,還是理解不明,都會造成最終諮詢公司服務效果的縮水。在我還是菜鳥的時候,與一個客人大談理論基礎,暢聊商業模式,到最後他眨眨眼,嚥了下口水,問我:「啥是O2O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得爽了,客戶就走了。

因此,只要客戶沒有理解,就一定是我們沒有解釋清楚,就是我們的服務不到位,就是我們的水平不行。

見人說人話,見佛唸佛經的能力,是這個行業必備的。

其他不成文的規定嘛,這個行業總的來說還是有些重男輕女的,而且一切這個行業當中存活下來的女性,必定有相當的男性素質在。畢竟壓力巨大,競爭激烈,哪怕一開始是個軟萌妹子,經過戰火的洗禮和諸多的磨鍊,最後也會成為一個鋼鐵戰士。

我個人雖然是男性,但是感覺,如果這個行業能多一些女性的視角,多一些感性與理性結合的聲音,多一些細節的處理,這樣會走得更遠更好。


謝邀在管理諮詢公司工作了三年,說到不成文的規定,按照我腦海里浮現的順序來寫吧,不能代表重要性排序:1.同一家公司,不同行業不同項目,工作體驗可能完全不同諮詢公司校招時,無論是宣傳角度,還是宣講嘉賓,都喜歡呈現精英般的印象給大家,諸如西裝革履,五星酒店,航空金卡...但就以我個人為例,畢業後工作的組多是MNC客戶,出國機會和出差待遇自然會跟外企比較像,但是很多做著國企客戶的小夥伴,那真的是招待所常客;另外就是工作體驗,怎麼說呢,管理諮詢項目大都是為了帶來變革,新的方案一定意味著原本的固有利益被打破,好的項目經理無論是從方案設計,還是落地實施,一定會帶著項目組充分考慮現實條件,加上國企外企文化略有不同,你的體驗也就自然不用了,當然這也是諮詢行業有意思的一點,everyday is brand new2.所謂拜山頭,與其餘行業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不過首先還是你的工作出色合夥人制的諮詢公司,由上到下天然的決定了顧問人羣的劃分,再基於公司覈算每個合夥人ROI的基本原理,自然是業務做的大,收入貢獻多,員工升得快,接觸項目廣這樣的良性循環3.胃病是公司常見病原因很簡單,忙起來就忘了喫飯或者根本來不及好好喫飯,以至於我現在留下了後遺症,去年花了半年時間調理正常了些4.做一個tough的項目後,你會結實很多戰友,大家很容易成為很好的朋友

還記得當年一個亞太項目結束後,荷蘭的合夥人遠程對我們表示感謝,組裡復旦的姐姐哭的泣不成聲,現在她已經為人母啦,當時項目組的同事大約半年會出來聚聚,大家談論的除了公司的八卦,還有婚姻,家庭,relationship,投資理財,行業前景,尤其是當年的兩個項目總監,如今也會一起跟大家分享同樣私密的故事和自己的人生經驗,你會感覺,諮詢這個行業,真的很招人喜愛。


加班前隨手一答,不同公司差別應該也挺大的,只能以國內諮詢某家作為參考,和問題標籤裏外資的標籤應該有區別。

樓下的答案說跟領導的問題,每個希望渴望快速上升的職場人都希望跟對領導啊。。。

馬上能想到的:

1.和客戶溝通,專業性要夠,情商也一定要夠。

2.能成單的資源≈提成

3.不限專業,但是還是經管類為佳,轉行過來一般也要降薪。

4.人力成本為主的行業,毛利率不低的,不過虧本的時候也有,專業性不夠/週期拉得過長/客戶做垮了都有可能導致回不了本(團隊工資)。

5.挖了個好用的經理/資深顧問到甲方工作,那是比請個團隊做項目便宜多了,不過諮詢公司有時候也意味著介紹投融資渠道、人脈資源等,說白了就是圈子,有時候比諮詢費要值錢。

6.選擇了乙方,便選擇了風雨兼程,做牛做馬。


入職一年半以來最大的感受是,不能用100分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否則會累死,且客戶並不會買賬,因為諮詢和其他行業最大不同之一就是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成果好壞更多是由客戶評判。

不如剛開始拿個50分的給客戶,在客戶的指導下,改成一份60-70分的作品,時間充裕再給點附加服務,達到80分。這個時候,往往客戶比你剛開始給他一個你眼中100分的成果更加開心。

好吧,我覺得我跑題了,以及我資歷淺眼界窄,不一定完全正確,匿了。


不是很瞭解其他諮詢公司是不是也這樣。麥府舉辦任何活動都不會看到印有公司logo的標誌或是紀念品。甚至有時候活動用的PPT的背景色會特意棄用招牌藍。


是的,但但客戶的選擇是精明的,客戶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服務,什麼服務方式會讓他再次買單

謝邀,首先分類

  • 外企型
  • 本土大佬型
  • 打手型
  • 垂直型
  • 試探型

略說一二,注意保密;-)

外企型

  1. 本司資源和客戶要保持神祕而微妙的隔離
  2. 本司最牛逼,不接受反駁(低調低調)

本土大佬型

  1. 財務機密禁止無關人等摸索
  2. 掩護本司IP,TA永遠是對的,是頂樑柱

打手型

  1. 一線幹活的注意閉嘴,不然慘的是你:-)
  2. 保持一致!禁止對上抗議!

垂直型

  1. 不要深究這個數據哪裡來,準不準
  2. 報告的漏洞你不說沒人當你是啞巴

試探型

  1. 生存
  2. 投機一下,見好就收。惡小不得已而為之,必自勉改進!;-)


謝邀。

本身對諮詢公司瞭解不深,自己並沒有坐過。只是被諮詢公司邀請為專家參加過幾個諮詢項目。

國內不少所謂諮詢公司(當然比較資深專業的幾個例外),基本都是紙上談兵的居多。感覺如下:1、往往拿的方案是大路貨比較多,完全沒實際特色點。拿一個通用的方式方案套在這個企業上,很生硬。不考慮管理、人際關係、權利基礎的不同點。2、對企業的調研浮光略影,一帶而過,不瞭解一線運作和實際操作區別,在細微的地方基本沒意義。3、專家投入度不夠,不少專家是兼職,做一個項目基本就是一週參與個一天,基本投入的時間就是80~100個工時,甚至還不到。4、不包落實,所有的方案策略規劃是一部分,落實技巧和方法其實又是另一部分。由於實際落實最講功力,最需要實操,而管理諮詢公司很多是嘴上功夫,落實不能包也不敢包。5、其實他們期望的就是首付款。現在管理諮詢已經不指望全款的諮詢服務了。在出諮詢報告前的費用是他們實際期望收到的。之後的效果尾款基本他們就不指望收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