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活著,是不可能没有私欲的。古今中外,谁都不会把自己置之度外,那怕是被我们尊崇的名人,都会有丝利己的念头闪过。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因此也就不可能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

世界不是你所看见的样子。

也不是我所看见的样子。

看不见的那些,才是它真正的样子。

关于这件事。

有些人知道。

有些人不知道。

有些人装作知道。

有些人装作不知道。

有些人,就是你说的那些人。

根本无所谓知道或者不知道。


谢邀,或许你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同理心,遇事愿意多想想别人的感受,或许你恰巧身边有那么个自私自利的朋友,让你每每感到不爽而又毫无办法。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恭喜你有著丰富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乐于助人等等可贵的品质,一定是一个被大家所接纳喜欢的人。只是在自己吃亏时心里有那么点愤愤不平,没关系,你只是需要再多那么一点包容心。

如果这个答案满意的话就不用再看下面的长篇大论了。

个人观点:人只能「自我中心」,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不是我们不愿意,是「造物主」没有赋予人类这个功能。

放眼两天多年期的神州大陆,庄子与惠子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

  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绕口令似的对话,确实中国哲学中又少的对思维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讨。可惜啊,这种探讨被儒家视为诡辩而不齿,没能延续发展。不过一个深刻问题流传至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将视线拉回到16世纪的法国,唯心论者笛卡尔在苦苦求索之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千古命题,这成为了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其命题大意为:

「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一种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说了些可能太玄乎的东西,不好懂,那说点简单的。把人比作一台电脑,我们的眼、耳、口、鼻、皮肤等感官就是电脑的输入设备。我们从外界获得的全部信息:感觉、知识等都得通过这些器官获得。大脑作为这台电脑的硬碟记录了你 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一切信息。同时大脑也是中央处理器,它将这些信息筛选、整理、发散(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通过学习我们的大脑获得了这种能力,可以使人在处理不熟悉的信息时去参照类似信息,而在处理熟悉的信息是直接抄袭之前的行为,简单说就是经验)并将这些处理后的信息发出来指导人的行动。而问题的关键就在此,我们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大脑里获得」处理后「的信息,我们的所思所为的一切参照都仅仅来源于自己的大脑而非被人的大脑。

你当然会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交流的,通过这种方式你会知道别人的想法。假使这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那么误会、偏见又如何产生呢。别人的所有行为传递给你的信息同样是外界信息,这些信息通过输入设备进入大脑后同样要经过一番处理后再回馈给身体做出反应。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所参照的依据就是脑中所储存的旧有信息。而这个处理过程正式让信息发生偏差的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大脑中一定有这样一段记忆,小时候大家玩过传声筒的游戏: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一句话,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他从第一个人那听来的话,如此一直传下去。只要人数够多最后一个人听来的话一定与第一个人说的话不一样。一段信息经过了很多人的大脑的处理一定要出现偏差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你要如何向一个天生的瞎子解释红色是什么?你也许会告诉瞎子,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可惜瞎子的脑子里永远比你缺少一条信息:他没见过太阳。同样,这个从你呱呱坠地时就见过的太阳使你无法理解瞎子没见过太阳这一事实。因为你的大脑没有过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去处理「如何理解颜色这一概念」的经验。

瞎子的例子引出了一个概念:理解。一个人当然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别人,因为你们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或遭遇,基因和文化基因让一群成长环境类似的人们在经历类似的事情时产生类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可不得不强调,我一直在用「一定程度」「类似」这样的辞汇。

回到你的问题「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你需要明白一个事实:」别人的角度「这条信息是由你自己的大脑根据感官所接受的信息并结合大脑中的旧有信息所处理出来的一条新信息。这依旧是一个」自我中心「的状态。

说点题外话。

1.据研究,5%~8%的男性和约1%的女性是色盲,别人看到的是红色或绿色,他们看到的就是灰色;2.有的人耳朵不好,第二个音明明比第一个音高,可有人听来就是相反的;3.当你的手指无意间触碰到一杯冰水而感到刺痛的那一瞬间,你的脑中是否闪过一丝困惑:我刚刚是被烫著还是被冻著;4.当你第一次和自己喜欢的人亲密接触时,你毛细血管扩张,心跳加快,瞳孔发大,全身微微颤抖,嘴巴有些干涩,这种爱情的感觉和一个彪形大汉持刀抢劫你时的害怕的生理反应几乎一样;5.等等等

那么你真的能确定你的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是真实的吗?


首先,你要摄想如果你是对方,遇到同样问题会怎样?做这种思考取决于你的思维习惯和对对方了解程度,否则会有误判出现。

其次,劝你不要这么做,因为社会中能这么做的只有民事调解员或者类似工作的人群,或者是做具体事物的人做这种事,其他人群不需要这么去做,这样反而会给自己招惹麻烦。

最后,人都是利己的,会这样做只是希望自己不处于被动地位,仅此而已。


想开一点朋友,真能做到的都立地成佛、羽化成仙啦……


在摆脱自我中心的问题上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在心理发展阶段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普遍问题。

皮亚杰用于描述儿童6、7岁以前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皮亚杰认为,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婴儿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

也就是说,婴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

儿童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他们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造成被体验和被感知的事物都成为自身的活动,把所有被体验和被感知的事物都和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知问题。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是由于还没有把自我和外部世界相分化,因此和成人的利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你不是他,站在他角度未必是真的理解他。人不容易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谁来理解你自己。每个人自己的行为准则,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你们有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人有好胜心,欲望等等一系列的东西。你以为人很难摆脱自我中心,但人不以自己为中心去理解这个世界,哪里来的你。同时,你又想站在别人角度去理解他,你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过的一切,你如何去了解,你和他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你们所经历的全是不同,你不理解是正常的,你理解说明你是个为他人著想的人,你想去理解他,说明你不想伤害对方,你爱他。


很多年以前读到村上春树的这句话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懂。「人生而孤独且无法相互理解,所谓交流只不过互相寻求安慰。」

那时我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根本原因是我内心抵触这个事实,不愿去相信。等到彻底明白这句话的时候,你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愚蠢之处了。


我们都有一个大的价值观作为主路,目的地相同,但是也有捷径。毕竟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或多或少都是趋于自我认知的方向。我们能理解,但是不能感同深受。


人都是自私的,在处理事情时,都会考虑到自身利益是否受损。真正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几乎没有。
那样会很累,每个人出生环境、见识阅历等许多方面都不同,很难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何况,谁都难以替自己以外的人感同身受,有时不一定是自私,而是无能。

1.精力有限。自己的问题都多到无法解决,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管别人怎样去想,如何去做呢。

2.容易精神分裂。当我们每件事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著想,如果别人的理念和自己的立场冲突怎么办,是尊崇他人的意志还是坚持自己的底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