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从东汉开始?是不是东汉以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争端就开始了,以后每个朝代都有和少数民族打仗的经历?(理科生,做文言文有障碍, 望大家帮个忙)


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史记》匈奴列传


可以追溯到文明的起点了


恕我愚钝,无法理解提问者的思想。在秦之前,远古华夏族与九黎、三苗、东夷等的冲突不说,单从周代开始讲,冲突还少了?西周灭亡、天子东迁的原因是什么?不可能连这个常识都没有吧?秦部族受天子之封,与西戎血战多少年?秦人一度顶不住了,天子派王师七千相助,秦人才站稳脚跟。再说了,齐恒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提问者不知道?「老马识途」的典故总该懂吧?基本上可以说,华夏族一直处于野蛮部族的威胁之中,不时有诸侯国被攻破,比如邢国被戎狄攻灭,管仲劝齐恒公救邢,他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于是齐恒公发兵救邢。管仲的话很说明问题。


随便写两句。

民族这东西概念宽泛的很。追述中国历史起点,炎黄、蚩尤的战争,是不是几个民族的战争?起码现在很多人认为炎黄算是一个民族的,蚩尤是另外一个民族的。这个算不算黄河流域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

夏朝时候,对外有三苗和东夷,矛盾一样剧烈的很。商族(后来发展成商朝)算起来和夏朝不是一个民族呢。

商朝呢?别的不说,犬戎你大概听说过吧?跟中央王朝打破脑浆子了,从商朝一直打到周朝。

周朝就别说了,烽火戏诸侯是干什么的?

战国的时候,赵国的李牧长期在北方对抗谁呢?秦为什么修长城?

你说从东汉开始?那么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你真不知道?


华夏(汉)族在形成前就经过了几大地域族群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华夏族这个概念和范围也是在不断扩大的。

炎黄二帝联盟是华夏族的雏形,联盟的原因是对抗东方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击败九黎之后,黄帝封子玄嚣为少昊,都于曲阜,掌控了东方。

尧舜之世,东南三苗集团势强,尧与三苗战于丹水,并将其部分人放逐于三危山,禹征伐三苗,大败苗师。有一种观点认为苗族是三苗后裔。

夏朝之世,太康耽于游猎,荒于国政,东夷有穷氏国君后羿趁虚而入,驱太康于帝丘(后寒浞灭之),号令诸侯。直至数十年后少康中兴,夏后氏才得以复国。

商朝之世,武丁兴师,将西北作乱的朔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西周代商之前,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因戎狄逼迫,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武王伐纣,战前作《牧誓》: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可见小邦周得到了许多西南民族的支持。周幽王时期,西周镐京被犬戎爆了老家。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远征经常南下的山戎等部落。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当时确有许多游牧民族灭亡诸侯,掳掠民众的事情,因为齐桓公和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才使这种势头得以遏制。战国末期,匈奴崛起,靠北的赵国燕国秦国修建长城阻拦匈奴南下牧马。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就曾为赵国戍守北方,抵御匈奴。

秦朝时期,开疆拓土,与周围民族的矛盾也不少。《过秦论》言: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百越是一个很大范围的族群统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从吴越,闽粤到越南北部的所有部族统称为越。百越其中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这个事看你怎么理解了。

假设:从现在的眼光来定义少数民族,即中国范围内,汉族以外的民族是少数民族,那么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从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当时的蚩尤就是少数民族。夏商周时期所谓的东夷、南越、北胡、西狄就是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代称。

假设:从古代的眼光来定义少数民族,即王朝统治范围内,汉族以外的民族是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外,为其它国家。

答:按照这个假设的话,是从战国开始的,秦国将巴、蜀、黔等地纳入统制以后,当地的部落(其实也是后来的汉人啦)就经常性的反抗。


其实「民族」这个概念,不好说。近代以来,不少地区的「民族」才算是最终成型,而整个古代时期,说是「民族」之间的争端,还不是那么准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也认为匈奴和秦朝、汉朝的中原地区居民,同属于早期的华夏族——炎黄子孙,这就是说在源头上是一支的。

周朝时,即有「夷狄蛮戎」的说法,但这似乎是以与周王室的亲疏程度来加以区分的,也受到了当时交通条件,行政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划分为国家、民族之类的。


周幽王默默地看了一下褒姒


谢谢邀请!

严格从你的问题出发,我们就看看中国这个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明确的文字形式出现「中国」字样的国宝重器是一尊名为「何尊」的西周早期青铜器。

这尊青铜器内侧底部铸有12行计122字的铭文,其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国名称在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首次崭露。

拓片图

这尊青铜器是西周早期一个名为「何」的宗室贵族祭祀所用的祭器,于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现在的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出土,现收藏在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当然中国更多的是的地域概念,但它已经蕴涵了一个政治概念——「中国」为正统.

好吧不管怎么样,中国这个词有了.

时间段就有了,西周早期.

这个时候,还真说不上谁是主体民族,谁是少数民族,居中国的周集团、商集团后裔只是在地里、文化、军事、政治上有优势——居中国.他们是发展中的华夏民族的主体力量.

这个时期,周人管的东方生活的部落集团叫做「夷」、管北方的部落集团叫做「荻」、西方的叫「戎」、南方的叫「蛮」.

这个说法来自《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

还有一个例证就是,西周的就是被西方的「犬戎」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了,周被迫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还有前一阵有个火热的电视剧《芈月传》,里面有个义渠王,他就是西戎部落集团中一个和秦国关系密切的一个小部落的首领.

最早融入华夏大家庭的,我个人认为是东夷部落集团,随著东方齐国、鲁国的发展东夷自然而然的迁移、融合逐步的就消失了.

其次的应该是蛮,首先是楚国在春秋战国的南扩,其次就吴、越在南方的开发,最后则是秦始皇、汉武帝相继开展的南方统一运动.

最麻烦的当然还是西部、北部的冲突,甚至合股为一流后世就不再分开了统称「戎狄」,代表的就是匈奴部落集团.最早从战国时代出现,一直持续到西晋早期五胡乱华时代(刘渊南匈奴一部的部落首领的后代),接近一千年.

这里面还落下了一个,居东北的部落集团我们叫做「胡」、或者「东胡」,他们的代表是「鲜卑、契丹、蒙古早期部落、女真(满洲)诸部落.

缕清了这些我们回头看,在中原文明对外国扩张,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与四周的与其同时期的部落集团、部落联盟有过激烈的碰撞.

从神话时代的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再到考古研究上「商」代与四周方国的征战,与东夷集团的征伐、与西部羌人部落的征战.湖北武汉陆家嘴的」盘龙城「遗址就是商代早期建立的南部据点,带有非常强烈的军事意味、殖民意味.

再到后来的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的烽火是干嘛的?实际上就是防备其他非华夏文化圈的部落集团的.

我们通常知道秦长城、但实际上秦长城是在战国时代北方各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之上修建的,那他们为什么修建长城呢?还有赵国名将「李牧」,是怎么成名的,还是赵国的胡服骑射.

甚至是,稍微研究一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发展历史,它就不属于原来商系文化、也不同于后来的周系文化,而是单独的族群.

说到这里,我想结识一个误区,在最开始的竞争中中原文明是优势优势文化没错,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从二里头建立的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周圈的文明水平、文化体系的发展水平,也并不比中原集团的文化发展的水平、内涵低.

只是这个实体在竞争与较量中(比如说三星堆文化代表集团为古蜀国)、甚至是自己自然的发展中因为天灾、人祸等原因自己消亡掉了(代表是良渚),但是他们的文化基因却一直保存至今.

也不要在21世纪了还抱有狭隘的民族史学观点,中华文明、华夏文化一直是一个以不同人群、族群的竞争、融合,文化的碰撞、借鉴、交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到辉煌的.

汉作为一个狭义民族概念、指代特定族群也是的时间非常短,它更多的时期代表著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

举一个例子,蒙古都不是族群名,而是部落、部落联盟的统称.现在都叫蒙古族了,但是从族源分析,从生物学的DNA分析,蒙古族就是不纯粹的,其中包含了塔塔尔、蔑尔起甚至是什么叫不上名字的小部落,现在都叫蒙古族.

同理现在的所谓的汉族亦是如此,这样看来所谓的「皇汉」粉听起来就十分可笑了.或许追本溯源你是契丹的后裔、金朝系女真的后裔,甚至可能是更远的南匈奴后裔、鲜卑、羌族、甚至有氐族后裔.

然后在这里谈你所谓的「皇汉」文化,是不是可笑至极呢?


古代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的产物。古代中国只分为华夏和夷狄蛮戎胡鞑虏番。不要把今天的少数民族跟古代的夷狄蛮戎胡鞑虏番划等号,今天的少数民族也都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的华夏同胞。

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与异族产生矛盾?答案是有中国以来一直都有。

黄帝之战蚩尤,为中国也;

尧舜之征有苗,为中国也;夏启之征有扈,为中国也;周宣之伐猃狁,为中国也;

炎汉之逐匈奴,为中国也;

李唐之服突厥,为中国也;赵宋之备辽金,为中国也。尽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敛天下之怨,亦不足惜。凡以惧其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故治之惟恐其不深也。

中国自古就有华夷之辩,华夷之辩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视异族如洪水猛兽的夷夏大防,

二是有教无类教化蛮夷的用夏变夷。

春秋时的楚人在华夏看来也是异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话都是怼楚国的。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攘的对象就包括楚。"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但是两百年后,画风变成了:「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四百年后,画风更是变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灭秦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这改变的原因就是华夏的用夏变夷使楚人彻底融入华夏。

现在提及吴楚猾夏的历史,不会有人担心国家分裂。但是提及胡元鞑清,有些人却会扣上一顶受境外势力支持、意图分裂国家的帽子。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所谓的境外势力,而是这些人心里清楚自己融入华夏还不够彻底。希望某些朝代的遗老遗少们能像楚人一样彻底融入华夏。


其实从华夏族出现之前,就一直在打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主要是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随著人口不断的增加,就必不可少的出现对外扩张的情况,有考古记载,在「华夏」和「炎黄」出现之前,在今天的石家庄有一个「石家庄族」,当时人口约摸有一万多人,这在那个时候算是特别多了,不过之后却没有出现过任何记载,可想而知到底发生了啥。

随后来到炎黄时代,这个时候就清楚了许多了,主要争霸的就是炎黄子孙和九黎子孙,炎黄胜了,占据了中原广阔的耕地,而九黎败了。

之后是所谓的三代,即是尧舜禹时期,尧舜禹时代最著名的就是和蚩尤的后代继续战斗,也就是征三苗(存疑,三苗到底是不是蚩尤的后代,我不是很清楚),征三苗是夏朝建立的基础,可能是彼时的人们觉得需要有一个更加大的凝聚体来对抗外族,所以从部落变成了一个国家,也是第一次具体出现了华夷之辩的时代。

接下来是夏朝,夏朝最著名的征讨东夷,即是山东南,江苏北和安徽北等地的土著,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打服了之后就是漫长的同化,这期间没发生什么我是不信的。

夏之后是商,这个朝代可以说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干仗。先灭夏,然后内乱,接著是灭了周边的诸方国(什么羌方啊,人方啊),灭了诸方国后,又征讨莱夷和九苗,一路打到了自己的王朝终结。

商接下来的是周。穆王,就是那位天天去浪的那位,他跑出去玩的时候,东方的徐国率九夷反叛,穆王东征,打爆。结果穆王心态爆炸,觉得被捣坏了心情,于是带兵东征西讨,史书没啥记载,不过版图不断扩大,我觉得值得深思。

之后著名的事件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这个倒霉蛋就是被犬戎攻破国都的,而后开启了春秋时代,顺便秦国能够出现,就是被留在关中杀犬戎的。春秋时代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无论内部怎么打,如果有外族来了,大家就停手打外族,那个时候的霸主打出的口号是「尊王攘夷」,意思非常浅显易懂。这个时候,秦国对抗的是犬戎,燕国等国家对抗的是山戎,而楚国对抗的是南蛮,吴国等国对抗的是百越。

战国时代,秦国要面对的是义渠西戎,后面都没了,这个有电视剧可以看,不用多说了。北面的国家主要对抗的是匈奴,所谓的万里长城其实是有燕长城,秦长城和赵长城之分。

秦朝不用多说,万里长城便可知。

总而言之,几乎中国历经的朝代,无一不是都有和外族厮杀过的经历,并不是哪个朝代所独有。


犬戎 了解一下

烽火戏诸侯 了解一下


古代没有少数民族。顶多部落,族群,战国7雄划分起来,那还7个民族呢,先搞清楚民族这个词


蚩尤和黄帝、炎帝的部落战争,就是炎黄和其他民族的战争。


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你说做文言文的题有困难,倒不如把原题搬出来,可能更容易帮你。

首先,少数民族就是一个现代概念,是我党建国以后参照苏联的民族政策划分出来的。56个民族同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那么其余的自然是少数民族。它们因为是中华民族中的少数而被称为少数民族。

但在古代,没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自然也没有少数民族这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华夏」和「蛮夷」这两大概念,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作为蛮夷,是不被看做同类的。同时,华夏又是一个文明概念,而不是血统民族的概念。孔子说:「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你出身夷狄,但是接受华夏的文明概念,你就是华夏一员。你出身华夏,而接受夷狄的文明概念,你就是夷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通过不断的战争,融合。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突厥,柔然,东胡,回鹘,吐蕃,契丹,党项,南越,山越等等,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概念都不存在于世了。而他们的后代,有的融入了汉族,有的演变成为了其他的少数民族。所以你不能把古代和上述民族的战争称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而如果是「华夏」和「蛮夷」的矛盾,那么很早就开始了,远早于东汉之前。《礼记·王制》讲到了四夷:「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在西周时期,在东西南北就有东夷,犬戎,荆蛮,赤狄,白狄等多个民族。还记得西周是怎么灭亡的吗?就是申侯引犬戎之兵,攻破西周首都镐京,杀死周幽王。所以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以华夏为主体的,不断扩张和民族融合的历史。


因为大一统之前,很难说谁是少数哇

形成了多数,才有了少数


从第一个古代国家开始就有。要不你看看,夏朝多大。


秦国的起家史了解一下?


商周时期就有北戎,南蛮,西狄,东夷,你说会产生矛盾吗?


只要有人聚集就会产生矛盾。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和周边戎狄开始战斗。这也可以说是部族之间战斗,只不过我们取胜了,我们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土地。而失败的部族则被赶去稍微环境恶劣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生存越来越好。部族越来越大。而环境恶劣的地方,人口少。也就成了少数民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