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深刻的事实是,「现金」本身有任何「价值」吗?

如果你能认识到「现金」所谓的价值同样是「人」的「指向」。你就必然明白「文学」「音乐」「哲学」对人的价值。


假如你对人文学科偏见很深,且不热爱无兴趣的话,那我不打算劝你改变你的思维。总之,我的价值观是:钱不是一切,人也不是为了钱而活。就这样。


这个问题我理解上大致是两个部分:

1、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有没有现金价值?

我的回答是:有,但未必是直接的现金价值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2013年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GDP核算方法,有关娱乐、文学及艺术,原创支出作为固定投资纳入统计数据,包括电影、长期电视节目、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等。根据核算方法,知识产权产品占GDP比重达40%

由此可见,艺术借由知识产权的形式能够转化为现金价值,但在我国现阶段,这种转换形式是自发的、零散的,从表象上看尚不具备体系、稳定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指出:

我国艺术金融亟待学理性和政策性建构,需要从两个层面循序渐进: 第一个层面是艺术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二个层面是艺术金融的实践创新研究。

随著我国经济文化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对创新能力的立法保障不断健全,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必将得以更合理地评估与彰显,艺术价值向现金价值的流通、转化将规范有序的体系。

2、没有现金价值是不是等同于不值得付出时间?

我的回答是:并不应该如此

现金价值是作为商品的一种价值体现,但我们未必要将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全然视作商品来看待。闲暇的创造和感性的抒发,亦是一种人类美感的流露表达。

从私领域而言,选择在精神领域付出时间并无问题,若是反以苛责,苛责者多少陷入了对金钱符号的盲目崇拜,过分追求个人付出在财富上的产出,是对精神追求和积极致富精神的双向消解

从公领域而言,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产品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未必要以现金价值作为唯一价值评断,追求物质精神齐驱并驾更为好。

进而言之,社会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选择的尊重,也彰显了社会的多样与包容。

故与题主共勉:无用之用为大用


二战后期一位将军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我努力研究战争与武器,是为了能让我的子女有条件去学建筑,机械,医学。

而我的子女能够让她们的子女有条件去学音乐,美术,雕塑……

这很符合马斯洛的哲学理论:

人拥有五个层次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别的先不说,先说哲学

如果是哪一门学科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了最大的贡献

那毫无疑问就是哲学

个人认为哲学就是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的问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正因为这些问题和解答,促使人类文明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科技树。

所以说近代之前的科学家很大一部分就是哲学家。就在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并且努力去解决这个世界奥秘的时候诞生了科学。

另外,哲学对于社会结构的发展也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马克思哲学,以及启蒙运动时众多的哲学观点。

另外再谈到文学,文学的意义在于武装人们的心灵,换句话说就是你在未经世事之前能对这个世界有个自己的看法,或者在你经历世事之后还让你保持本心。从这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个人生导师。另外,文学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让人们接受一个一致的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凝固。这就是为什么wg时期的文学如此单一,现在文学也受管制的原因。

至于艺术和音乐,不是很了解。

另外,很多东西就好比是地铁和公交车,但去计算地铁的营收一般都是亏损的,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产生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所以我认为文学,艺术音乐,单来看它们很难产生什么价值,但是放眼到整个社会,它们其实产生了难以估计的价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