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孩子多大了,其次,你们给孩子灌输的关于公益的教育有哪些。

我个人建议,做公益,首先不能带太小的孩子。公益是无私的风险,公益是种广而告知,我为人人的行为。激情、博爱、爱心、责任、同理心等等这些因素是做公益的前提,公益的基础不是散播同情。

让孩子做公益,首先孩子要具备为他们做事和奉献的一些能力,其次,孩子明白他这样的行为是为了帮助暂时落后的他人。很多家长带孩子做公益其实是想让孩子明白和感受到,不上进的话,会被施舍,会被歧视,想让孩子通过努力成为布施的那群人。那么这样的想法就不要带著孩子做公益了。

做公益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纯的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奉献,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点事情,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视野和思维不要那么局限,同时,也理解能力和责任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同理心,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我们花了大把的时间为孩子们的教育操心:他们所学的课程是否足够有挑战性?他们所读的书是否合适?他们的分数高不高?他们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他们是否能成为成功人士?

然而有时候,我们只去关注孩子将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却忽视了我们正在塑造的这些孩子将会成为这个社会未来的组成部分,而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作用将远不止于他们的事业。其实这几年带著孩子一起做公益,已经上了许多父母的亲子活动安排清单。

从长远角度来看,相对于他们未来的学校,专业乃至工作等问题,「他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作为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变得聪慧,还应引导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

而在此发展过程中,公益事业以及亲身实践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为一项事业而奋斗,无论它是当地的小事业还是全球性的大事业,会将孩子们和他周遭的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他们进步。

不少父母没有参与义务工作或进行慈善捐款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也可能因为担心捐款用不到有需要的人身上。不过,为了子女健康成长,父母需要改变习惯。现时有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及机构,总有一些项目及机构合你心意,可以带领子女一起参与。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过著相对优越的生活,然而,倘若我们没能意识到这一恩赐,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他们将不再关注那些不如他们幸运的人,也将无法意识到他们的人生经验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很多事情,成人与小孩子同样去做,效果却不一样。父母应鼓励孩子善用这些差别优势,在成长过程中做出一些成人也难以达到的成就。

「做志愿者,跟平时接触的学习、家务是不一样的,可能孩子虽然成绩好,能处理读书的事情,但未必能了解其他领域。义工就可以给孩子接触一些新的任务,通过克服这些困难,掌握更多新的技能。这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更加宽广,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带孩子去参加义工,包括去敬老院、福利院以及边远山区的学校支教,他表示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受益良多,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和成长。

「看起来孩子做这些公益活动好像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甚至还要捐钱捐物,但是孩子们的收获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他们可以从活动中积累经验、认识社会,跟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交往,获得社会和别人的认同。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父母愿意带著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的原因。」

而投入公益事业或是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在社区中担任一个更积极的角色,不仅会让他们意识到应当对什么心存感激,也会使他们了解物质财富并非通向圆满人生的唯一途径。

纵使我们的世界相对以前在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仍旧存在。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其周遭的其他人无法产生联系或是同情心所造成的。

当然,在孩子帮助别人、为社会奉献力量的时候,父母也不能过于主动、越俎代庖。「应该给孩子机会和时间,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如果孩子想要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情时,我们应该多鼓励和支持,看他需要父母做些什么,努力帮助孩子去实现他想做的事情。但是当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也不去强迫他接受父母的想法和观念。」孩子始终是自己行动的主角,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真正能够以爱的心去面对社会上的其他人。

爸爸妈妈参加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劳动、清理公园、救助小动物时,带著孩子一同前往。这种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使孩子从小就在心中播下「给予」和「帮助」的种子,从而让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和快乐的人。

让孩子们加入一项诸如社会公平问题的事业,将迫使他们走出个人的舒适区,从而和外界的各种人物和社会状况接触,这会是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击碎人与人之间由于缺少了解而筑起的社会屏障。

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鼓励孩子们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起联系并努力就理解他们的社会境况,将会轻松地扩展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理解。相信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你的善心要好好维护,让它最大化地发挥出能量,同样也得到最好的「慰藉」。


感谢邀请!

首先需要明确下,公益活动是指的哪些活动,还是说题主只是泛泛地指所有的各种类型的公益。寒竹哥也在公益圈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多少了解一些公益项目。如果我们给题主的问题加上定语,带孩子做「适宜」的公益活动有哪些好处,那么寒竹哥就给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经验:

首先,做公益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这也是公益活动的初心:把关心互助的大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仅从对灾区的捐款、捐物就可以体现出这种爱心,也有助于孩子对于社会互助、友爱观念的培养。

其次,有些公益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劳动的意识。这类的公益活动也很多,比如有些社区公益小组会组织小区内的居民一起讲垃圾分类,并在小区内进行示范活动,分捡垃圾的活动,这些就非常有助于孩子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培养。

第三,有些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比如有些社会团体组织的防火安全、出行安全的宣讲活动,孩子们通过参与这类活动,能够很好地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还有很多很多的公益活动,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助老慰问活动,等等,只要是适合孩子们参与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尽量参加,让孩子尽量多地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更多地角度了解和知晓这个世界,当然非常有助于孩子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又可以把自己的责任交给下一代了 呵呵 好吧 节假期间 认真一点 中国发展到现在 除了公益相对落后 其他都不落后了吧 一句话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物质升华精神的认知 所以有培养孩子公益的初心了 所以 我觉的 好处有没有其实不重要 一个人 善良为底线 一生活得光明 何况 还能有个公益实践章 谨记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别总想著好处,就当作一种体验、一种亲子互动就好了。


我作为普通家长说说我是怎么做的吧。首先,我不会带孩子参加那种有仪式感的公益活动。但在生活中,我会让他看到我是怎么做的。比如,有个同社区的女孩生病了,我会捐钱,并经常为她祈祷;婆婆生病了,我会同情她关心照顾她;需要捐助的活动会积极参加。这些孩子都会看到,他自然就学到了。有一次他游学回来,告诉我他在一个寺庙也为那个女孩祈祷了。十岁的他做这样的事觉得很自然,也没跟身边的同学或老师说。我觉得这是真的学到了。


共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