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子百家,有盲信的,也有全盘否定的。例如,胡适就认为所有的诸子百家文献,都是托名伪作。对此,我特别推崇吕思勉的《先秦学术概论》。

先秦的作品,我们都看不到原作。假定能看到原作,因为是篆体文字,也看不懂。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诸子百家的经典,都是汉代文人整理出来的作品,冠之以诸子百家的各种名字。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进入一个全面的「创造性」的时代,几乎创造了所有的先秦文献(当然包括儒家经典)和先秦历史,不仅创造了各种儒家典籍(《左传》和《诗经》等除外),创造了诸子百家,也创造了汉民族的先秦历史和上古史。这些事,顾颉刚已经基本厘清了。汉代的繁体字,在当时其实是简体字,是把先秦文字简化后的、相对于现在的文字才是繁体字的文字。但是,每个书手或者文人在个人水平及状况,职位,工作目的等等方面都情况不一,所以非常复杂,要作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判断,必须进行逐一的分析,真要做这个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所谓伪作,并非完全伪造,而是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先秦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以托名或者托古的方式所进行的再创作。对于汉代的古人而言,在当时是当代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中部分有文字,大部分是口口相传。所以,汉代当时的古人,并没有无中生有的必要,也无法无中生有,他们并无凭空创作的本事。正如吕思勉在批驳胡适的「疑古」观点时所说,「诸子书之思想文义,皆显分古近,绝非一时间物」(《先秦学术概论》)。即使写小说进行虚构,也要有某种生活的或者事实的基础。汉代以前,没有纸,也没有印刷技术,作品的写作、保存和传播,基本就是靠在竹简上写或者抄写。原作者以外的书写的人,对原作品有知识,但是,在书写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原作的逸失,凭记忆或者道听途说),从而有意或者被迫的加进了自己或他人所认为或者以为的内容。书手或者写伪作的人,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对古代文献或者传闻等有相当研究,否则,不仅写不出来,而且,写出来也没人信。

这里,问题的要点是,汉代以后所留下的先秦文献或者作品,哪些部分是真正的先秦所留下的真材实料,哪些部分是汉代以后文人学者所追加、杜撰或者创作的。由于历时又已经两千多年,对于先秦的历史和文献的编造是不断层积和累加的,导致情况非常复杂,如同千年牛圈,想清理也很难下手,更不用说全面清理了。不过,要进行辨别和确认,方法和路径还是很多。可惜,除了顾颉刚的许多杰出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大概很不够。以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是个办法。例如,杨伯峻在研究「春秋」的意思时,引用了《庄子?齐物论》里的「圣人存而不论,论而不议」等,并认为,这个圣人指的就是孔子(《春秋左传注?前言》)。但是,庄子是战国时的道家,不可能把儒家的人称为圣人。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孰高孰低。只是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才把孔子拔高为圣人,凌驾于其他学派之上。仅仅据此,就可以推测,《庄子》也是汉代的托名伪作。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庄子》,其实是西晋郭象的作品。杨伯峻通过各种比对和逻辑梳理,否定了孔子曾经写作或者修订过春秋,也是分辨和确认文献真伪的一个典范。

此外,春秋前的周公旦和春秋早期的管仲,都是述而不作的,《周礼》和《管子》都是后人的作品,与其本人是无关的。《周礼》与《尚书》一样,是汉代编撰的儒家教科书,都属于儒家十三经。关于《管子》,《左传》里说,公元前672年,陈完在齐国辞卿任工正后,「饮(齐)桓公酒,乐。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就是,齐桓公跟陈完喝酒喝高兴了,要点上蜡烛继续喝,被陈完以占卜的结论为由婉言谢绝。对此,《左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庄二十二》)。但是,写《管子》的人,在「国君中匡篇」里抄袭和利用了这个喝酒的情节,把陈完换成了管仲,就是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此外,故事情节也编的更多,可以说是胡编乱造。

稍后一点的左丘明、孔子、老子、孙子和墨子,大致是同时代人。孔子和墨子也都是述而不作的。对于周公旦、管仲、孔子等的言论,通过《左传》或者《史记》等间接的去比对和了解,可能更加真实。《左传》里,自《僖二十八》开始记载了大量的孔子的言论。而《论语》问世时,孔子已经去世约八十年,孔子的弟子也已经作古,所以,《论语》也不是原作,而是后人的托名伪作。现在许多人引用《论语》等,说孔子怎么怎么说,那很可能是拜错了佛。说《论语》里怎么说,才是对的,因为《论语》是客观存在的,而孔子说过什么,我们除了间接的听说,都已经无从考证。其他诸子百家亦如此。雅斯贝斯说,「汉朝建立了儒家学说」(《论历史的起源和目标》)。这个说法是很正确和恰当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先秦诸子百家文献,可能基本都是在汉代建立、伪造或者篡改的。

吕思勉说:「治先秦之学者,可分家而不可分人。何则?先秦诸子,大抵不自著书;凡所纂辑,率皆出于后之人」(《先秦学术概论》)。因此,说诸子如何如何说,都是不可靠的,都是托名托古的伪作。但是,诸子学说本身的存在,则是事实。所谓诸子百家的作品,都是汉代托某子之名,集其大成的混合物。

关于《墨子》,应该类似《论语》,即是其弟子或者信徒所作。所不同的是文体,《论语》是问答体,是言论集,而《墨子》是全面的、系统的叙述,但是,不是墨子的思想,而是后人假托墨子的名义写自己的东西。传说中的墨子,是儒家的叛逆者,这个比较可信。因为司马迁写《史记》,居然不为墨子列传,仅仅在《孟子荀卿列传》里一笔带过,说「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而《史记》是与汉武帝的兴趣高度一致,把儒家放在最高位置的,所以就要无视墨子了。

对于先秦以及相关的问题,胡适和顾颉刚等早就指出这些疑问了,叫做「疑古」和「辨古」,就是对先秦的历史和文献等的真实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并进行梳理、辨别和确认。胡适师从约翰·杜威,几乎全部接受了导师的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思想,拿来了实验主义(或者说实证主义,但不能跟实用主义混为一谈),并以这个思路重新审视中国上古史(这个思路,实质上与兰克的实证主义史学是一致的,就是追究事实,而这个思路,一直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这当然是打开了一扇窗,开辟了一条路,并得到了顾颉刚的热烈追随。具体以这个思路进行「辨古」,则基本都是顾颉刚做的工作,并取得很大成功。胡适只是提供了(或者说是引进了)西方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胡适和顾颉刚等人的疑古发现,也不是最早,顾颉刚就指出,「古书、古史之伪,自唐以后书籍流通,学者闻见广博,早已致疑」。唐代有刘知几和柳宗元,宋代有司马光和欧阳修等,在他那个时代之前,「学术界上已经断断续续地起了多少次攻击伪书的运动,只因从前的人信古的观念太强【其实现在仍然如此】,不是置之不理,便是用了强力去压服它」(《古史辨自序》)。我读过岳南写的传记《陈寅恪和傅斯年》,深感从晚清到民国的那一代学者,都是很了不起的大师。特别是在引进西方的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各种思想理论)以及对国学(包括历史等)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是很值得重视的。


说几个诸子百家的特点:

一,诸子百家的鼻祖们自己一般是不写书的。现存的诸子百家学说,往往出自其徒子徒孙之手。

二,诸子百家们大多数是公务员,在此基础上使得他们的思想往往体现的是「君子之道」,即达官贵人的处事原则。

三,诸子百家们中,有王子,如法家的韩非子。有宰相,如法家的商鞅,纵横家的张仪。有将军,如兵家的孙武,孙膑。也有芝麻官,如道家的庄周是「漆园小吏」。

四,诸子百家的思想很有趣,官职越高的人越务实,往往会给出具体的策略和措施。官职越小的人越理想化,往往给出的是语焉不详的谶言。


我们今天还能是「我们」,全仰赖那些已经逝去的为我们这个族群的生存和发展在精神的痛苦与现实的苦难中艰难跋涉的先贤。


尽管流传下来的文献不能算完整且不少真实性存疑,但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诸子百家的兴盛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哪怕后世所独尊的儒学,也是融合了诸子之思想的「杂学」


俺没研究诸子百家,俺是小学毕业,只会看不会讲!


诸子百家现在能有影响的也就儒 道 法三家了!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能够兴起因为当时历史原因,当时的思想可能和现在比较接近,人人有权利发表治国言论!就是所谓的言论自由!

所以很多学派拿来一部分思想就开始著书立说,具体如何著书如何立说,咱们也不敢问,也不知道咋说!

虽说百家不过真的被高层掌权者能看到的,而且影响几代王朝的也就几家,除了儒 道 法,还有墨 阴阳 纵横 兵家 医家 我有一个农家,看来农民也有治国人才!

不过不管哪一家都是想通过自己的思想,都是想得到当时掌权者的认可,从而得到发展!从而一飞冲天。

不过最后留下的儒家 道家,具体原因不好揣测,不过根据我的分析,所有的学派能够经得起推敲的才会被留下!儒家和文化一次挂钩,这个和当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相同,被人们保留了下来,当然儒家还有很多思想值得保留!

道家能保留下来,个人感觉除了不治世,别的涉及到各行各业,兵,医 ,茶 ,武术 ,艺术。主要道家以周易为核心思想!遵循天道现在人还不知道怎么推翻!

道家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一个走出国门的文化,不止影响中国,日本 韩国 朝鲜周边国家都会被认可!据说《道德经》的译文销量仅次于《圣经》,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

诸子百家如果我理解就是现在的大学一样,当时提供的是治国经世的思想,现在提供的是人才和科学成果!这样才有经费嘛!

有钱赚的时候谁不是打破头往里冲!呵呵~


你对哪家有兴趣就问哪家。


落后 符合 超前


谢邀,我看的很少,理解也很肤浅,就不谈看法啦,推荐楼主好好看一看,不看不知是好还是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