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为何不行于春秋战国而成后世显学?


从夏商到周,之所以周代会有春秋战国,是因为以土地为基础的经济逻辑发生了改变。经济逻辑的改变迫切需要新的思想以指引政治、经济和个体的生活,于是有了诸子百家,大家的起跑线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周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维持社会运转的东西,这其中尤其可以拿来治国的,有儒、法、道等流派。

为什么春秋无法大规模推行儒家呢?因为这时候一是经济逻辑(主要是土地制度)还在改变中,并没有稳定下来,而且百家争鸣,也没有分出孰强孰弱。

二是历史选择了儒家。其实用法家也可以治国,只不过秦政太严苛,以后得政府不敢用,道家无为而治,在国家建立初期还可以使用,随著国家发展,土地兼并,豪强实力增加,如果继续无为而治是要出乱子的,所以长久治国道家也不能用。

在诸子百家中,能在新的社会运营体系下维持王朝两三百年的,只有儒家和法家,偏偏秦国政策过于严苛,法家自此最多以表儒内法的形式存在,蛮可惜,如果是法家主导,儒家辅助,也许今天的中国会更不一样。但反过来说,也许就不存在那么统一的一个中国了。

哦,补充一点。春秋这样的时代,因为整个社会的运转逻辑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原有社会崩溃,社会精英探索新的社会运转逻辑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一共有两次,一次是春秋,一次是近代。


1.为何春秋不行孔孟

我的观点

诸侯内心不愿意用,因为孔子之礼是周礼,诸侯割据实则反周王,复行周礼,不等于向周王低头么,证明还是他的臣子。有野心的诸侯都想称王,肯定不用「前朝」那一套。

战事,商鞅变法的成效是巨大的,在当时的混战中,迅速取得优势是取胜关键,这种优势,包括经济政治。国家还要上下拧成一块铁板,这明显法家更为实用。

实用性,我引一段,呃,下文商鞅就是卫鞅。

(商鞅)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语公以王道而未人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商鞅的帝道 ,王道, 霸道,对应孝公的时时睡, 未用 ,可与语也,帝道就是尧舜之道,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可见当时,各个诸侯对于霸道,强国之术都是很感兴趣的。

仁爱的思想本就不适合于乱世

2.后世为什么多用孔孟

国家稳定下来后,法家的严刑峻法容易使民众不满,需要一个相对温和的办法控制民众,汉武帝时期也是外儒内法,披一层皮

孔孟之道适合细水长流的发展,即治世,法家有点穷兵黩武的感觉,之后的朝代大体是稳定的,就沿用的儒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儒术

孔孟之道就渐渐改变了

至于宋明理学之流,和原生孔孟不是一回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但其思想的源头均为「玄学」。「玄学」传衍之蔽病在于「属辞比事」之不妥,于是孔孟周游列国,以寻求一个能够还原「弥纶」思想的契机,甚至连孟子为了辟「杨墨」,也一起将「弥纶」破除,以至不再能够论「玄学」。思想「流转」的诡谲,可见一斑。但总体来说,「孔孟之道」是以恢复「古文经学」为诉求。有汉以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数度交锋,最后由董仲舒建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止「今文经学」大势打压「古文经学」,而且从此以降,中国的「弥纶」思想一去不复返,中土逐代诠释的「儒术」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一个一个将「玄学」比附于自己的思想,或为政治所需,或为打压其它学派,是谓「经世致国」,但一代比一代低俗,也一代比一代坚持「道统」,打压「道学」,直至「宋明理学」,诸子「出入老佛数十年」,成见乃破,更以「佛学」或「心学」居中润泽,「儒释道」乃固结如挛如。「中国哲学思想」大成矣。


福泽谕吉《通俗国权论》开启日本人一代新思维:其立论之本,在于认定孔孟之道不可行于当世。福泽谓当世为禽兽之世,唯互力而较、相窥其弱,虽寸隙之机亦争,除此无他。故而,福吉纵声疾呼,殖产兴业,脱亚入欧,力争上游。

夫人生天地间,以信义为立身之本。信义者,契约也!孔孟之道,以一言而避之:君取信于其民,民取信于其亲,国之忠臣必为家之孝子,家国大义,混同为一,以期普天之下,井然有序,上下一体。圣人有云:试春水而知冷暖,察秋风而知落叶。余以此而观之,孔孟之道乃治世守序之道,以教化行之于王者庇佑之土,上下有序,相得益彰。故而尊王忠君绝非愚民之策,实乃得以行此道于天下之根本也!

供需万端皆可决于市场,唯市场不可自恃,需外力以维持!维系秩序之外力,必君王之强权也。孔子曰:乱邦不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故而,工农各安其事,商贾不绝于道者,赖有为之君以强权武力庇佑其民也!

若逢大争之世,各茂其德,各尽其力,以图存续,纷争不止。是故,百卷万国公法非比数门大炮,几册和平条约不如一筐弹药。大炮弹药者,器也,可将万般有理化为无理也。故而,孔孟之道亦不可行也!


然而汉朝并不是井田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