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个人比较喜欢庄子o(′^`)o


儒家六经实污秽孔孟仁义是腐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何为仁,孟子说仁者爱人;何为义,就是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个人理解就是忠,孝,信等一系列的儒家提倡的道德)。个人感觉孔子给了儒家思想一颗仁心,而孟子给了儒家思想一副义的钢骨。就我个人来说我非常非常喜欢孟子,目前读的中国古典书籍中没有一本像孟子那样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思想冲击。最喜欢的是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做大丈夫的思想,即君子的三不能和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三不能,「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具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三乐。

读孟子,能感到一股沛然正气洋溢在胸中,觉得做人绝不能活的蝇营狗苟,而只能做个大丈夫。读孟子会让人产生很强烈的不适感,窃以为如果多一点人读孟子,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少很多蝇营狗苟之辈。

当然孟子思想非常庞大,还有民本思想,性善论,「求放心」我感觉有点阳明心学源头的意思。总之,怎么理解孔孟呢,我感觉就是教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吧。因为孟子说过其实人和禽兽的差别其实也就那么一点点,一不注意就会变成禽兽。一家之言,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有一定要看看孟子这本书哦,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我更加倾向于把孔孟之道看作一种哲学思想。

宗教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所谓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同样地,我国就是属于一种「哲学与政权相结合」的一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今。不然你以为我们高中大学里学习的马哲,都是用来干嘛的?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止中国独有,印度现在的主体思想是印度教,美国,包括大部分欧洲应该是基督教,苏联以前和我们一样,现在的俄罗斯不太清楚,应该是东正教?

儒家思想曾经十分先进。作为一门哲学,它很巧妙地解释了生与死这个终极问题。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存,吾辛事,没,吾宁也」

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儒家在礼记中也有著对于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那就是「大同社会」,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语文课本里背诵过的那篇「大道之行也」

儒家还展开了对人性的大讨论,人到底是善良的?还是十分邪恶的?孟子说人性是善良的,荀子说人性是邪恶的。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家还规划了一个十分美好的世界,那就是所谓「三纲五常」

毕竟,人与人之间都会产生矛盾,一群野狼都有个头狼呢,人类作为高级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像动物那么简单。打个比方狼王的儿子长大了挑战老狼王,杀死老狼王,得到老狼王的配偶,也许其中就有自己的母亲。没有这「三纲五常」,整个世界都会变得野蛮,不理解「三纲五常」的,可以去看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描写匈奴单于之间权利转移的过程,你就懂了。

最后谈谈所谓的「独尊儒术」

个人认为所谓的独尊儒术的产生,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某种必然。

儒家通过「三纲五常」建立起稳定地社会关系体系,这个在当时是被统治阶级所迫切需要的。道家为何被抛弃,一是因为「小国寡民」的治国思路实在和汉帝国广袤的国土面积与日益增长的人口格格不入,其次就是汉武帝采取积极的国家策略和对外的战争需要一个能够和高度集权与行动高效的政府想配套的思想。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相比于「小国寡民」「鸡犬不相闻」能够治理更多的人口。

最后总结

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几千年前的产物,以当今的眼光来看,其中有些理念已经显得过时了。但是,伟大的事物都是有前提的,放在当代显得陈旧腐朽的理念,并不能掩盖它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不管你接不接受,我们身上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我们应该以我们曾经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有「底蕴」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贵族。完结……


孔子和孟子生在春秋和战国的时代。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那时国与国之间,战争随时可以发生;社会上流行著「邪说暴行」,人心处处感到不安。其动荡惶惑的情形与现代比较起来很多类似。孔子和孟子认识当时社会病痛的原因,以为必须「正人心,息邪说」,才可以挽救动乱危机,他们注意做人的道理和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他们不仅有救人救世的热枕,而且有一套中心思想去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生在现代的青年,接受时代的考验,要改革社会风气,创造新的环境,如果研究孔孟学说,实践伦理道德,当然可以得著许多宝贵启示和救世道理。

「孔孟之道」是什么?道含有道路的意思。我们要到某个目的地必须遵循一定的道路。我们要实践某个理想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路线。孔孟之道可以说是达成孔孟救世理想所要遵循的路线。「孔孟之道」就是「孔孟路线」。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心思想」。我们得到了一个中心思想,就要让我们的一言一行和整个生活受其支配。中庸有一段话说得好:「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与理想,代表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孔子所主张的「王道」和「大同」理想虽然尚未能实现,但他和孟子的学说在过去二千几百年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却至深且大。在国家社会每次遭到多灾多难的局势和动乱不安的时期许多志士仁人都能从孔孟之道获得宝贵的启示。国父孙中山先生创造中华民国,领导国民革命,他所持三民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世界大同。这大同思想就是渊源于孔子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也正是一个救国救世的中心思想。

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正遭受著空前的国难,整个自由世界亦同时正遭受拱馋邪说的蛊惑和威胁。生在这个思想斗争尖锐化的现代,全世界的青年,尤其是我们中国的青年,必须研究孔孟学说的精义和孔孟救世的道理。青年们要从孔孟之道寻求修己和救世的中心思想。今日世界各地区常显示一种混乱惨痛的局面;社会上存在著种种等待改造的缺点。许多个人和许多国家因为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而缺乏一种精神力量。所以唯物主义和拱馋邪说才能乘虚而入,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运用渗透和颠覆手段以扩充其势力。孔孟之道尊重人性和提倡大同,全世界的现代青年如果本著寻求真理的至诚和修己救世的宏愿来研究孔孟学说,必可以得著优越的启示和方针。孔孟学说代表著我们文化的基础思想,中国青年研究孔孟学说比较容易了解其中的道理。加之我中华民族遭受到空前的赤祸国难,全国同袍们在水深火热中受尽了万般痛苦。中国青年不仅自己要从研究孔孟之道增进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而且亦有责任帮助世界各国的现代青年认清这个精神力量在思想斗争中之重要。

孔孟之道究竟怎样可以帮助现代青年在思想斗争中获得所需的精神力量呢?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说得好「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就是一种精神力量。成仁和取义就是道德勇气的表现。重视精神价值方可免于物质诱惑。唯物的拱馋主义只讲利害不顾信义,只为目的不择手段。蔑视人性,制造恐怖。虚伪欺诈,人人自危。既不安全,更无自由。孔子教人以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孔子又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乡党篇)我们想想看,一个现代青年即「好学」,又能「力行」,更能「知耻」他必然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而不为邪说或物质所诱惑。他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再本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去力行。这样他必能「择善固执」心安理得的去做人,「忧」又从何说起。既不惑,又不忧,自由自在,一种大无畏精神自然形成。这也正符合孟子所主张的「养吾浩然之气」。现代青年如能人人充满「浩然」正气,每个青年就必须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看来,这都是好东西。就如同吃饭的筷子。我并没有特别的好恶,当实际情况里需要哪套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就用哪套。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可违。任何事情都需要理论支持,就如同电脑硬体得装驱动。

当然这也说明我确实挺肤浅…

活著么,就是活著。

孔孟之道,就是弱者向更弱者施压,向强者谄媚,而这一切不是以利益交换为前提的。看到不如自己或者地位上不如自己的人,就想著打压、欺负别人,看到比自己牛逼的人,就立马跪舔,哪怕跪舔一点好处都没有,就是要舔。


嗯...挺好的?


漫漫长夜之明灯
道 都是路呀孔子有他的路 孟子有他的路我们 找寻自己的路就好
修身可,治国就不行,木有具体的操作方法
孔孟之道的立身根本也是儒学的根本。三纲为齐家治国之本.五常为修身之本.孔字信仁崇礼,孟子信义崇仁。「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最高道德理想,在其言论与教学中给予了该思想更多的充实和发挥。在特定的大环境下孟子完善了孔子对仁的定义的延伸与应用,阶级分层在此阶段初浮,继此之后经过后世不断地完善,便发展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阶级对庶民控制的工具。

孔孟之道与儒学初期的宏愿必定不是甘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与武器的, 世界大同与人人成龙或许才是根本吧…只是,菜刀厂负责生产菜刀,但他不能保证别人是用来切菜煮饭的还是拿去杀人的。

以上纯属个人瞎扯 欢迎各路大神指正。
谢邀在孔子故里读了4年书,但是对于孔孟之道真的没有什么颇深的体会。曲阜人民感觉并没有说在孔子的家乡就显得颇为有礼。也许是我懂得太少,那么就是社会已经慢慢遗忘所谓的孔孟之道。
很伟大的人提出的很伟大的思维和实践模式,超级了不起。至于现代是否过时,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更喜欢墨子,因为我是穷人。

正文:

孔孟之道适合统治阶级,这里面不仅仅是指国家统治百姓,还包括,领导统治企业,,国家领导国际关系等所有有阶级差异的领域。所以,中国的对外汉语推广计划,建立的机构叫做「孔子学院」,而所谓的企业文化。。。你们懂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