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觉和领悟之路》中,有一章讲到一个学生写论文的事情。

这个学生准备著手写毕业论文,因为缺乏自信,一直没有动笔。森田正马先生对他说:「总之要先著手干起来」,但这个学生反复强调神经症症状尚未治好,论文没法写。直到他父亲听闻此事对他发火,他才只好下决心动手写论文。

森田正马先生对此事评论到:

该学生是固执的典型。固执的人,拘泥于没有自信的自我,不管我怎样告诫他:「先应著手干起来」,他总是无动于衷。他说因父亲发火才下了决心,但即使写论文,或者赶赴战场也不需要什么决心。下了决心,就会产生多余的思想纠葛。不需要下决心,只服从于自己置身的环境,动笔写论文就行。

如果他追问我:「即使著手干了,仍然写不成时,怎么办」,我会做如下解释:「把决心啦、自信啦统统抛开,只要自己坐在桌前,摊开稿子、钢笔和参考书,尽管寂寞,仍像小孩做游戏一般干下去即可。每天干上10分钟、半小时都行,尽可能不断地坐在桌前,有时写上二三行,有时顺手抓到一本参考书打开来看,懂也好,不懂也好,胡乱地读起来就行。或一星期,或两星期忍耐著坚持下去就可以。」对此光想像可能不太好理解,实际做起来就会明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概括一句话,会也好,不会也好,应该干的事,不管是否愿意,无论如何也要去干。这时光凭勇气、自信等假装的信念是无济于事的。

以上的话最初我读起来,仅仅是理解了表面的意思,直到真正体会到了不同的做事状态下不同的感受,才明白此中的含义。以前,因为想得太多和追求完美,不管做什么事,心中自然会有相应的预期,这个预期自然也是希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可一旦心中怀有这样的预期,做事之时就会有对于结果和状态有执著,同时就带来无形的压力,甚至要去做扫地和洗衣服这样的小事时,都要下定决心和鼓起勇气,而一旦做事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强烈的挫败感也会席卷而来。而对于要专注的学习几个小时,要完成一件困难的工作,光是想想就想放弃,乃至于该做的、想做的事,都迟迟无法付诸行动。

我想起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有一个人物叫李梦,是主角士兵许三多因蠢笨不受喜欢而被分配到一个无人问津的草原五班时遇到的室友。草原五班是被连队忽略的地方,班里的4个成员早已军容涣散,每天靠抽烟、打牌和看电视来打发漫漫时光。李梦是一个有点才气的文艺青年,他对许三多说,他爱好写作,且有一个梦想,就是写一本百万字的小说,在他的想像中,这本小说将会是无比精彩的,他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去构思了。但其实他天天描绘的小说,其实连个题纲都没写好。他总是写了撕、撕了写,无法好好地写下去。他以为是环境、气氛、时机打败了自己,但其实只是自己的想像打败了自己而已。而最终改变了这个人的却是许三多,一个脑子不好使,什么也想不明白,却只知道埋头苦干的笨蛋。

从小到大的教育均是都是让我们注重结果,求好,求优秀,总是要认真、要一丝不苟、要追求完美,要我们不要做「差不多」先生,要尽善尽美,要做到极致。于是我们不小心就走了极端,造成了强迫症状。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需要那么较真,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人生不是一场考试,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差不多即可,浅尝则止即可,随意一点即可。读书认真可以,但如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也可以。做事不一定要多么专注、一定要做多长时间,随意一点即可,做5分钟也是做,写几个字也是写,有时结果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能够开始、并且一点点做起来而已。

我们有时就是预期太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而对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却视而不见。就像没学会走就想跑的小孩儿。

行动就是去做事,仅此而已。抱著无所谓地态度,能做多少做多少,不求结果怎么样,不管效率高不高,只管做就好了。这才是真正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做自己的去。

这种做事态度是让我们真正服从事实,放下无用的思虑,自然而然地去做事。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开始做一件事并没有那么艰难和痛苦,而往往只要开始去做了,也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做。《自控力》书中所说的「先做10分钟」的小技巧,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让自己做事之前放下预期的负担和想像的压力。

但如果为了把事做好,而生搬硬套故意想营造这样的态度,就会又陷入了思虑的迷雾中。因为,那样其实心底里还是在预期事情应该做得多么好。

所以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工作学习娱乐,顺应当下的境遇,无需多想,老老实实地做事,仅此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