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李宜秦╱台北报导】

行政院力推的准公共化托育政策8月上路后引发各界的反弹,托育政策催生联盟批评,准公共化无法解决私立幼儿园收费巧立名目、教保人员低薪资与家长不信任的三大问题,根本是花钱了事,呼吁政府要扩大公共托育须增加人力、加速建构公托,而非妄想一步登天的「驯服」私立业者。

托盟指出,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2到5岁托育机构公立与私立比例为7比3、0到2岁为5比5,但我国托育市场长期以私立为主,公托数量严重不足。托育服务若是营利导向,容易产生收费巧立名目、教保人员低薪等弊端。

托盟召集人刘毓秀说,许多私立幼儿园向教育部申报的收费金额都低报,另收才艺费或材料费。私幼业者表示,未来齐头式规定幼儿园收费上限,可能害他们无法生存,令人担忧业者恐又再额外收取其他费用,家长并未受惠。

准公共化规定业者加入后,教师最低薪资须达2万9000元。然而托盟指出,准公共化形成政府必须「拜托」业者加入的局面,为了达成表面和平,未来主管机关可能会放宽规定,例如卫福部已放宽标准,仅规定私托3年内85%的员工投保薪资须达2万8000元,4年内达成100%,其余要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妇女新知基金会覃玉蓉说,根据调查有7成家长不相信「市场商业化能让孩子有良好托育品质」;6成怀疑政府补助后幼儿园恐会涨价;近9成质疑幼儿园收费是否用于改善教保品质。

私幼业者对准公共化政策更是反弹,托盟认为这是因营利与公共性不相容的必然结果,政府草率地推出政策,急躁的妄想一步登天,收编、驯服私立托育业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政府应增加人力、检讨效率、加速服务建置,一步一脚印的扩大公共托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