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李宜秦╱臺北報導】

行政院力推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8月上路後引發各界的反彈,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批評,準公共化無法解決私立幼兒園收費巧立名目、教保人員低薪資與家長不信任的三大問題,根本是花錢了事,呼籲政府要擴大公共托育須增加人力、加速建構公託,而非妄想一步登天的「馴服」私立業者。

託盟指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在2到5歲托育機構公立與私立比例為7比3、0到2歲為5比5,但我國托育市場長期以私立為主,公託數量嚴重不足。托育服務若是營利導向,容易產生收費巧立名目、教保人員低薪等弊端。

託盟召集人劉毓秀說,許多私立幼兒園向教育部申報的收費金額都低報,另收才藝費或材料費。私幼業者表示,未來齊頭式規定幼兒園收費上限,可能害他們無法生存,令人擔憂業者恐又再額外收取其他費用,家長並未受惠。

準公共化規定業者加入後,教師最低薪資須達2萬9000元。然而託盟指出,準公共化形成政府必須「拜託」業者加入的局面,為了達成表面和平,未來主管機關可能會放寬規定,例如衛福部已放寬標準,僅規定私託3年內85%的員工投保薪資須達2萬8000元,4年內達成100%,其餘要求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婦女新知基金會覃玉蓉說,根據調查有7成家長不相信「市場商業化能讓孩子有良好托育品質」;6成懷疑政府補助後幼兒園恐會漲價;近9成質疑幼兒園收費是否用於改善教保品質。

私幼業者對準公共化政策更是反彈,託盟認為這是因營利與公共性不相容的必然結果,政府草率地推出政策,急躁的妄想一步登天,收編、馴服私立托育業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政府應增加人力、檢討效率、加速服務建置,一步一腳印的擴大公共托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