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1 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性脓血便、里急后重、呕吐和体重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肠黏膜溃疡性病变和慢性炎症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此病多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延伸至降结肠,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全肠。据观察研究显示,此病在发达国家发病率显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其治疗手段仍局限于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及外科介入治疗,但药物的副作用层出不穷,外科手术带来的身心伤害及经济压力更是很多患者难以承受之重。不少研究显示肠道菌群是参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始动因素,它在肠道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发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肠道菌群的失调将造成免疫失衡。随著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来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及相关治疗进展

  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首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数量有明显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益生菌减少和条件致病菌增加,大多数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王艳等将40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Mayo评分分为缓解期、活动期轻、中、重度4

  组,进行Spearman 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提示疾病活动度越高,菌群失调越严重,益生菌数量越少(Spearman 相关系数为0.295,P =

  0.00)。这与孙勇等、褚源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其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少于健康患者,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韩晓霞等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13只,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13只健康大鼠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

  再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菌属不尽相同。邱春雷等利用引物设计软体Primer Premier 5.0设计肠道菌群16S

  -rDNA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分析13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0例健康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球形梭菌、柔嫩梭菌、普拉梭菌及总细菌菌落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菌落数增加。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确实存在差异,其中缓解期与健康人差异不大,活动期与健康人差异显著,疾病活动度与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呈正相关;

  同时,菌群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论病变程度如何,整个肠道的微生态都是整体受损的。不过可能受地理位置、饮食因素、个体差异、实验操作等因素影响,国内外以及各地所培养、检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菌属不尽相同。

  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群中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数量降低,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等)过度增多。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整肠微生态受损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

  2、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仍多以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为主,大部分患者疗效明显,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长期维持治疗困难等弊端。近年来随著对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微生态制剂(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MEAs)的应用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是一种外源性补充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肠道内减少菌群种类以帮助肠内恢复菌群平衡的方法。

  其应用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2.1 口服益生菌(元)

  MEAs包括益生菌(probiotic)与益生元(prebiotic)。益生菌指活微生物,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等,它为人体自有且对宿主无致病性,可定植于肠道内并繁殖,有抗菌作用且可进行免疫调节,是对宿主代谢活动产生影响的多种微生物。益生元主要包括菊粉、半乳糖、果寡糖、大豆寡糖等,它通过选择性刺激个别或少数菌落中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继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可将它理解为肠道益生菌的「食物」,能帮助肠道益生菌的繁殖和生长。

  2.2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主要是指功能菌群移植,即利用健康人群肠道菌群重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之稳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过也有观点认为,FMT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一次性大量植入外源性健康菌群来冲击患者肠道内的紊乱菌群,利用供体健康菌群的诱导,促使受体肠道菌群恢复正常。粪便中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有研究认为口服益生菌存在局限性,直接通过下消化道或鼻空肠管方式灌入体内,能减少细菌损耗及胃酸破坏,基于此,FMT应运而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