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lcera1 tive colitis,UC)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以腹痛、腹瀉、黏液性膿血便、裏急後重、嘔吐和體重減輕等為主要臨牀表現,以反覆發作的腸黏膜潰瘍性病變和慢性炎症性改變為主要病理特點。此病多侷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好發於乙狀結腸和直腸,可延伸至降結腸,病情嚴重者可累及全腸。據觀察研究顯示,此病在發達國家發病率顯著,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其治療手段仍侷限於免疫抑製劑等藥物及外科介入治療,但藥物的副作用層出不窮,外科手術帶來的身心傷害及經濟壓力更是很多患者難以承受之重。不少研究顯示腸道菌羣是參與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始動因素,它在腸道免疫系統的激活和發育中佔有重要地位,腸道菌羣的失調將造成免疫失衡。隨著近年來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必要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來闡釋二者之間的關係。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羣改變及相關治療進展

  1、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羣的變化

  一系列的動物實驗和臨牀試驗已證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明顯的腸道菌羣失調。首先,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數量有明顯變化,這主要體現在益生菌減少和條件致病菌增加,大多數研究都支持這一觀點。王艷等將401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根據Mayo評分分為緩解期、活動期輕、中、重度4

  組,進行Spearman 相關檢驗分析,結果提示疾病活動度越高,菌羣失調越嚴重,益生菌數量越少(Spearman 相關係數為0.295,P =

  0.00)。這與孫勇等、褚源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其次,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羣的種類少於健康患者,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韓曉霞等使用葡聚糖硫酸鈉(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致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13隻,採用多聚酶鏈反應-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

  技術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與空白組13隻健康大鼠相比,模型組腸道菌羣的丰度及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P<0.05)。

  再次,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羣改變的菌屬不盡相同。邱春雷等利用引物設計軟體Primer Premier 5.0設計腸道菌羣16S

  -rDNA基因特異性PCR引物,分析135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和30例健康者糞便中腸道菌羣的變化,結果顯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擬桿菌、球形梭菌、柔嫩梭菌、普拉梭菌及總細菌菌落數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大腸埃希菌和腸球菌菌落數增加。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腸道菌羣與健康人羣的腸道菌羣確實存在差異,其中緩解期與健康人差異不大,活動期與健康人差異顯著,疾病活動度與腸道菌羣失調程度呈正相關;

  同時,菌羣種類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而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病變程度如何,整個腸道的微生態都是整體受損的。不過可能受地理位置、飲食因素、個體差異、實驗操作等因素影響,國內外以及各地所培養、檢測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羣的菌屬不盡相同。

  但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與健康人腸道菌羣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腸道菌羣中優勢菌羣(如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等)數量降低,條件致病菌(如腸球菌、腸桿菌等)過度增多。其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整腸微生態受損能為通過調節腸道菌羣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提供新思路。

  2、腸道菌羣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作用

  微生態製劑治療

  目前,臨牀治療仍多以氨基水楊酸類、免疫抑製劑、激素等藥物為主,大部分患者療效明顯,但存在不良反應較多、長期維持治療困難等弊端。近年來隨著對腸道菌羣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中的研究,微生態製劑(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MEAs)的應用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這是一種外源性補充潰瘍性結腸炎

  患者腸道內減少菌羣種類以幫助腸內恢復菌羣平衡的方法。

  其應用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2.1 口服益生菌(元)

  MEAs包括益生菌(probiotic)與益生元(prebiotic)。益生菌指活微生物,主要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等,它為人體自有且對宿主無致病性,可定植於腸道內並繁殖,有抗菌作用且可進行免疫調節,是對宿主代謝活動產生影響的多種微生物。益生元主要包括菊粉、半乳糖、果寡糖、大豆寡糖等,它通過選擇性刺激個別或少數菌落中細菌的生長與活性,而對宿主產生有益影響,繼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可將它理解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能幫助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和生長。

  2.2 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主要是指功能菌羣移植,即利用健康人羣腸道菌羣重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微生態環境之穩態,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不過也有觀點認為,FMT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一次性大量植入外源性健康菌羣來衝擊患者腸道內的紊亂菌羣,利用供體健康菌羣的誘導,促使受體腸道菌羣恢復正常。糞便中細菌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有研究認為口服益生菌存在侷限性,直接通過下消化道或鼻空腸管方式灌入體內,能減少細菌損耗及胃酸破壞,基於此,FMT應運而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