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要看你怎麼看待慢性病。

有人覺得慢性病奪走了自己的快樂,很多事情不能幹了,於是陷入被囚禁的抑鬱中。

有人覺得既然有些事情不能幹了,那自己就可以空出時間幹別的事情了。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在面對痛苦時,我們感覺沒得選。

只有終末期癌症這一類迴天乏力的,或者高位截癱這種嚴重失能的病人非常可能會陷入「無奈掙扎」的窘境,其他慢性病還沒有這麼嚴重。


存在主義裏。

死亡是四個基本議題之一。

因為。

人生的結局都是決定好了的。

每個人的結局都是

走向死亡。

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得了死亡病。

慢性發作,伴多器官緩慢衰老與失用。

如果用這種視角去看待生命。

活著就是掙扎。

但是,現在讓你做一件事。

憋氣。最大程度的停止呼吸。

過了一定程度之後,你會發現,什麼活啊死啊,都不重要。

喘氣最重要。

所以活著不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活著本身。

這個也體現在,斷食,當你找不著存在得意義。嘗試餓一下,當餓到一定程度後,活著或者死去都不是那麼重要,想喫口飯最重要。


我覺得有個不太討人喜歡的現實是,疾病和死亡其實是我們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從生物學的角度,每個個體都會最終因某種原因死亡,慢性病可能在很長時間內作為他生命的一種現象和狀態存在。從心理或社會學的角度看,疾病可能改變了個體的生活和心理狀態、興趣和注意力,改變了他與周圍人的關係,這些改變也是他作為社會人的生命的一部分。疾病可以塑造病人的一部分身份和生活方式,程度因人和因病而異。

疾病確實讓人錯過太多美好的體驗和機會,尤其在醫療和保障不夠照顧每個人的需要的現在,病人和病人的家庭會比健康的家庭承擔更多。我們很容易想像一場病拖垮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不過曾經作為醫生,也會在不少時候很驚奇地看到疾病觸發了病人和他的家人、朋友之間那些積極的變化,比如跟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更親近了,對身邊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病人放棄了瘋狂工作開始注意健康飲食鍛煉身體了,比如性格變得更穩重達觀了等等,而且如果護理和照顧得當,情況會比想像中要好那麼一點。

無奈是無奈,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讓疾病消失,而且很多時候疾病會限制我們的生活,加速我們走向死亡。但不只是疾病,很多其他事情也同樣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種種限制。所以我覺得叫掙扎太消極了,治療是一件不任由事情變得更糟糕的積極主動的行為,它不是垂死時絕望得無尊嚴得瞎折騰。

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與慢性病和平相處,愛惜和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降低疾病的影響,勇敢開拓和享受疾病外的人生,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積極地適應變化,盡量不讓我們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失去尊嚴。


臨牀上這樣的病人太多了!他們因為各種慢性病及一些難受的心身癥狀,確實很多病人感到日子煎熬!但是大多數病人也都在積極治療,把疾病帶來的痛苦降到最小。


幾年前,我也是這樣想的,雖然有點悲傷。。

不要說什麼心態最重要,疾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疼痛和恐懼是會逼死人的,不可能心態好,作為親人也無法心安,所以自我安慰沒什麼意義。

看著身邊30來歲的朋友,就已經告別亞健康,開始與慢性疾病親密接觸,心裡很堵,也會開始感到害怕,如果掙的錢還不夠填健康的坑,太TM泄氣。

但是自從在營養學習小組學習之後,我的想法逐漸有所改變,我發現,營養學是一個新天地。

慢性疾病大都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器臟損傷,損傷沒有及時修復,就逐漸變成慢性,功能也就出問題。

想要恢復正常功能,就得修復正常結構,怎麼修復呢?提供原料呀,又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哈哈哈哈,所以,提供組織細胞合成新生的原料。

原料是什麼?

營養物質唄~~

尤其見到一些學習和調理的改變之後,我發現,對於慢性疾病來說,營養學是非常好的努力方向,讓我覺得,未來的人生有底氣,還可以幫助到別人,有意義的撒~~

以上啦,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