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始要做一款产品,以前没有做过类似的,怎么快速熟悉?


该产品属于什么行业衍生出来的产品?

该行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行业top3都是谁,他们出的什么产品?

别人的类似产品都在解决什么问题?

你的产品用户对象是谁,使用场景是什么,需求是什么?

该行业做产品涉及什么国家政策?

该行业产品代表书刊读过没?

国外该行业的产品发展如何?

……

随手打几个问题,问一问自己,关于产品的大大小小的背景是不是都能回答得上来了,再谈下一步怎么做吧


一、视觉感与用户行为一致

记下产品给你的第一印象后,分析时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产品要用这样的主色调?」,就如之前所说,颜色会为产品表达出他的一份气质,而恰当的视觉表达也要符合产品服务的用户与行为。多多观察产品你就会发现,许多同类产品使用的颜色都很接近,是因为同类型的产品面对用户重合度较高,而这种颜色很契合该类产品的定位。

如健身行业的产品多使用黑色,或黄色、橘色作为主色调,是想通过这种颜色表达一种有朝气活力的感觉,而许多为企业服务的产品会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色调,突出安全易用或是商务沉稳等等。

所以当我们在思考「为什么」与「恰不恰当」的时候不妨从颜色与用户、行为之间的关联去思考。而且这种思考的角度也能判断一个产品运用色彩的优劣,如果在你看到产品视觉的时候很难与产品的角色和行为产生联想,那么该产品的视觉色彩上可能就有些问题了。

二、导航与用户逻辑相通

导航系统指引著用户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已获知每个栏目都在「做什么」之后,分析的重点将放在「搞清楚为什么」上。去思考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导航要如此设计,他在满足的是什么需求,是否起到了正确引导的做用,是否有不合理的功能归纳存在,用户操作逻辑上是否顺畅等等。

举个例子,我用Live house演出产品举例,他的底部导航分别是「首页」「发现」「消息」和「我的」。

为什么要如此设计?首先产品的重点是做演出票务交易,所以首页即是演出信息的列表展示,他满足的是方便用户快速「寻找」到想看的演出,因为内容比较垂直,所以还不存在多个维度内容放置在同一个栏目的情况。

但他的问题出现在了「发现」与「消息」中,在「发现」栏目中展示的是,本地Live house信息、推荐艺人、骨灰乐迷和新增加演出互动群功能。

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大概是想把除票务以外的信息,都用「发现」这种具有探索兴致的栏目囊括,先不说用户是否会按场地去寻找演出,也不说骨灰乐迷对购票人有哪方面帮助,单说这些内容汇集起来,给用户带来的混乱感,就可以发现该产品这个栏目并没有做好某种行为的正确引导了。

同时他也存在著不合理归纳的存在,一般具有相同性质或目的相同的功能,会被放置在一个栏目下,而在该「发现」栏目中出现的功能,过于分散,而新加入的「群组」功能是类似于微信群的功能,他的性质与「消息」其实更为接近,其实可以的话,是 可以将「消息」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后将他们都归类做到一起的。

举例过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分析导航有了一定认识了,实际上就是先去发现该栏目是想让用户做什么,他有完成这个使命吗?如果没有那原因是什么?不过产品在初期与发展很长时间后,导航系统就容易出现问题,一个是因为在探索阶段,一个是因为功能冗余,反倒是在上升阶段的时候做到了平衡。

三、流程符合用户预期

一个不累赘不出错的操作流程,会让用户在体验时感到无障碍的流畅,在分析流程的时候需要我们多次进行沟通,流程不像视觉或结构那么明显推导出「为什么」,他有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没有十足把握时,给出的意见不建议说的太死,那么该如何去做到呢?

首先在分析时「代入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想「如果我正在进行XX操作,那么这一步还需要吗?」若明显感觉出产品有一个或多个步骤是多余的话,可以先进行推导,思考该产品「保留这个步骤对用户有哪些帮助?」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帮助。

其次在核心流程体验中遇到最糟糕的体验,大概就是已经要完成操作的时候,系统突然提示仍有某部分信息未完善,等完善后之前的操作又要重新进行。

同时,在完成正向流程的分析后,可以去思考一下产品的「逆向流程」,想一想逆向流程中会出现的哪些问题,这可以证明你并不只会单纯的A到B的正向思维,也具有举一反三与考虑全面场景的能力。

四、功能帮助用户完成行为

在视觉、导航、流程都分析完毕后,就要进行页面功能的分析了。我们可以将页面解构为栏位、功能、视觉三部分,页面由若干栏位组成内容,由产品功能实现用户操作,由视觉交互实现最后的展示。

在分析页面时候,思考的内心独白大概就是「我正要完成XXX行为,在看到这个页面的时候,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按照这种想法,对页面中的展示信息,主次关系,具备的功能,欠缺的功能,视觉体验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推导出背后的用户需求。

我们继续拿Live house的产品举例,该产品在核心页面中有一个「提醒」功能,就由此展开做例子吧。

  • 功能:点击提醒,添加提醒成功,在演出当天通过站内信提醒用户。
  • 需求:我很忙,容易忘记演出时间,希望演出开始前提醒我。
  • 思考:若是提醒用户演出时间的话,在「确认」购票之前,用户会进行这个操作吗?若不是真正的已购买的话,为什么要提醒自己呢?若真的需要提醒,在真的买完票之后,还需要再进入页面点击一次提醒吗?似乎这并不符合用户的行为流程。
  • 想法:若将该功能设为默认提醒,或在购票结束时候再进行选择,是否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

这就是对核心页中某个小功能的思考全过程,其实该页面可思考的东西还很多,每一个按钮背后关联的东西,都可以拿来细想一下。

在「栏位信息」展示上,也可以尝试这种方式来思考「如果我正在做这个操作,感觉页面中哪些信息是我更想看到的呢?」比如在这里,列表中并未标出演出乐队情况,需要进入详情页才能查看,那么作为一个乐迷来说,在层级更高的地方看到乐队信息,对他的购买决策会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可以设想是否可将该栏位放到列表项呢?

实际上,一个产品的差异在五要素上是从下至上呈现递减效应的,底层模式的不同会是最大的不同,若无不同就在功能与结构上做文章,若还无不同就在流程与交互上做文章,但能让用户感到「惊喜」的效果就会越来越低。

小结

至此,对于一个产品的从「观察」到「分析」的全部过程就结束了。看起来很长但在掌握方法后,实际运用的时候会比看起来要快的多。

对了,想要了解更多项目管理解决方案可前往CORNERSTONE。


首先当然是做测试,测试也有方法。

所有可见的功能、可以交互的界面、可手势或点击操作的模块,分模块列出测试用例,一条一条遍历。这让你了解所有表层功能,至少和客服或运营同学对接时,能说出个产品使用流程。

单纯功能分析,画出详细的脑图,是没有用的。如果是有内容的产品,需要观察用户行为。你对产品真正的了解,只能来源于用户行为。比如新闻类产品,每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多久新出现一条、评论的字数、评论之间的互动。比如社交类产品或模块,动态广场更新频率、用户组成、互动的人有多少。这些用户行为,可观察、记录和量化。

最后是有数据分析的产品,所有指标及埋点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这个容易被忽略和含混,特别是没有留埋点说明文档的团队,需要不断找研发问,才能明白。


无他,整体功能捋个遍,登录注册评论一个不能少。捋的过程中,点击之前想一想会如何跳转和反馈,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


把世面相关的产品全部买一遍,每个都使劲玩几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