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始要做一款產品,以前沒有做過類似的,怎麼快速熟悉?


該產品屬於什麼行業衍生出來的產品?

該行業近幾年的發展趨勢?

行業top3都是誰,他們出的什麼產品?

別人的類似產品都在解決什麼問題?

你的產品用戶對象是誰,使用場景是什麼,需求是什麼?

該行業做產品涉及什麼國家政策?

該行業產品代表書刊讀過沒?

國外該行業的產品發展如何?

……

隨手打幾個問題,問一問自己,關於產品的大大小小的背景是不是都能回答得上來了,再談下一步怎麼做吧


一、視覺感與用戶行為一致

記下產品給你的第一印象後,分析時需要問自己「為什麼這個產品要用這樣的主色調?」,就如之前所說,顏色會為產品表達出他的一份氣質,而恰當的視覺表達也要符合產品服務的用戶與行為。多多觀察產品你就會發現,許多同類產品使用的顏色都很接近,是因為同類型的產品面對用戶重合度較高,而這種顏色很契合該類產品的定位。

如健身行業的產品多使用黑色,或黃色、橘色作為主色調,是想通過這種顏色表達一種有朝氣活力的感覺,而許多為企業服務的產品會以藍色或綠色為主色調,突出安全易用或是商務沉穩等等。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為什麼」與「恰不恰當」的時候不妨從顏色與用戶、行為之間的關聯去思考。而且這種思考的角度也能判斷一個產品運用色彩的優劣,如果在你看到產品視覺的時候很難與產品的角色和行為產生聯想,那麼該產品的視覺色彩上可能就有些問題了。

二、導航與用戶邏輯相通

導航系統指引著用戶完成既定的任務,在已獲知每個欄目都在「做什麼」之後,分析的重點將放在「搞清楚為什麼」上。去思考為什麼在這個階段導航要如此設計,他在滿足的是什麼需求,是否起到了正確引導的做用,是否有不合理的功能歸納存在,用戶操作邏輯上是否順暢等等。

舉個例子,我用Live house演出產品舉例,他的底部導航分別是「首頁」「發現」「消息」和「我的」。

為什麼要如此設計?首先產品的重點是做演出票務交易,所以首頁即是演出信息的列表展示,他滿足的是方便用戶快速「尋找」到想看的演出,因為內容比較垂直,所以還不存在多個維度內容放置在同一個欄目的情況。

但他的問題出現在了「發現」與「消息」中,在「發現」欄目中展示的是,本地Live house信息、推薦藝人、骨灰樂迷和新增加演出互動羣功能。

為什麼要如此設計?大概是想把除票務以外的信息,都用「發現」這種具有探索興緻的欄目囊括,先不說用戶是否會按場地去尋找演出,也不說骨灰樂迷對購票人有哪方面幫助,單說這些內容彙集起來,給用戶帶來的混亂感,就可以發現該產品這個欄目並沒有做好某種行為的正確引導了。

同時他也存在著不合理歸納的存在,一般具有相同性質或目的相同的功能,會被放置在一個欄目下,而在該「發現」欄目中出現的功能,過於分散,而新加入的「羣組」功能是類似於微信羣的功能,他的性質與「消息」其實更為接近,其實可以的話,是 可以將「消息」模塊進行重新設計後將他們都歸類做到一起的。

舉例過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分析導航有了一定認識了,實際上就是先去發現該欄目是想讓用戶做什麼,他有完成這個使命嗎?如果沒有那原因是什麼?不過產品在初期與發展很長時間後,導航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一個是因為在探索階段,一個是因為功能冗餘,反倒是在上升階段的時候做到了平衡。

三、流程符合用戶預期

一個不累贅不出錯的操作流程,會讓用戶在體驗時感到無障礙的流暢,在分析流程的時候需要我們多次進行溝通,流程不像視覺或結構那麼明顯推導出「為什麼」,他有時會受許多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在沒有十足把握時,給出的意見不建議說的太死,那麼該如何去做到呢?

首先在分析時「代入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設想「如果我正在進行XX操作,那麼這一步還需要嗎?」若明顯感覺出產品有一個或多個步驟是多餘的話,可以先進行推導,思考該產品「保留這個步驟對用戶有哪些幫助?」哪怕只是一丁點的幫助。

其次在覈心流程體驗中遇到最糟糕的體驗,大概就是已經要完成操作的時候,系統突然提示仍有某部分信息未完善,等完善後之前的操作又要重新進行。

同時,在完成正向流程的分析後,可以去思考一下產品的「逆向流程」,想一想逆向流程中會出現的哪些問題,這可以證明你並不只會單純的A到B的正向思維,也具有舉一反三與考慮全面場景的能力。

四、功能幫助用戶完成行為

在視覺、導航、流程都分析完畢後,就要進行頁面功能的分析了。我們可以將頁面解構為欄位、功能、視覺三部分,頁面由若干欄位組成內容,由產品功能實現用戶操作,由視覺交互實現最後的展示。

在分析頁面時候,思考的內心獨白大概就是「我正要完成XXX行為,在看到這個頁面的時候,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按照這種想法,對頁面中的展示信息,主次關係,具備的功能,欠缺的功能,視覺體驗進行分析,並在分析後推導出背後的用戶需求。

我們繼續拿Live house的產品舉例,該產品在覈心頁面中有一個「提醒」功能,就由此展開做例子吧。

  • 功能:點擊提醒,添加提醒成功,在演出當天通過站內信提醒用戶。
  • 需求:我很忙,容易忘記演出時間,希望演出開始前提醒我。
  • 思考:若是提醒用戶演出時間的話,在「確認」購票之前,用戶會進行這個操作嗎?若不是真正的已購買的話,為什麼要提醒自己呢?若真的需要提醒,在真的買完票之後,還需要再進入頁面點擊一次提醒嗎?似乎這並不符合用戶的行為流程。
  • 想法:若將該功能設為默認提醒,或在購票結束時候再進行選擇,是否更符合用戶操作習慣。

這就是對核心頁中某個小功能的思考全過程,其實該頁面可思考的東西還很多,每一個按鈕背後關聯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細想一下。

在「欄位信息」展示上,也可以嘗試這種方式來思考「如果我正在做這個操作,感覺頁面中哪些信息是我更想看到的呢?」比如在這裡,列表中並未標出演出樂隊情況,需要進入詳情頁才能查看,那麼作為一個樂迷來說,在層級更高的地方看到樂隊信息,對他的購買決策會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可以設想是否可將該欄位放到列表項呢?

實際上,一個產品的差異在五要素上是從下至上呈現遞減效應的,底層模式的不同會是最大的不同,若無不同就在功能與結構上做文章,若還無不同就在流程與交互上做文章,但能讓用戶感到「驚喜」的效果就會越來越低。

小結

至此,對於一個產品的從「觀察」到「分析」的全部過程就結束了。看起來很長但在掌握方法後,實際運用的時候會比看起來要快的多。

對了,想要了解更多項目管理解決方案可前往CORNERSTONE。


首先當然是做測試,測試也有方法。

所有可見的功能、可以交互的界面、可手勢或點擊操作的模塊,分模塊列出測試用例,一條一條遍歷。這讓你瞭解所有表層功能,至少和客服或運營同學對接時,能說出個產品使用流程。

單純功能分析,畫出詳細的腦圖,是沒有用的。如果是有內容的產品,需要觀察用戶行為。你對產品真正的瞭解,只能來源於用戶行為。比如新聞類產品,每篇文章下面的評論,多久新出現一條、評論的字數、評論之間的互動。比如社交類產品或模塊,動態廣場更新頻率、用戶組成、互動的人有多少。這些用戶行為,可觀察、記錄和量化。

最後是有數據分析的產品,所有指標及埋點的定義及計算方法。這個容易被忽略和含混,特別是沒有留埋點說明文檔的團隊,需要不斷找研發問,才能明白。


無他,整體功能捋個遍,登錄註冊評論一個不能少。捋的過程中,點擊之前想一想會如何跳轉和反饋,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


把世面相關的產品全部買一遍,每個都使勁玩幾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