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防止虐待出逃。途中又累又饿,却找不到食物。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为重耳煮了一碗肉汤。重耳归国之后,成为了晋文公,封赏之时却唯一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耻成为邀功讨赏之人,因而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得知之后,十分懊悔,为找到介子推,不惜放火烧山,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最终却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逝世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隐居的介子推死前,在树上留下了「割肉奉君尽忠心,希望主公常清明」之句。

为了祭拜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家家禁火,只能吃事前预备好的食物,而将「寒食节」的后一天,也就是四月五日,定为「清明节」。

古代的人拜祭先人是这样的:

1、前一日要斋戒

祭祀的前一天

祭祀者要进行斋戒沐浴,更衣

不喝酒不吃荤

男女要分房睡

以表明忠诚庄敬

2、治祭

也就是要预备好祭祀所需的酒器、献身、礼器

就好像

我们现在拜祭需求预备银宝蜡烛相同

3、厥明洒扫

早上拜祭的时分穿著严厉规整

朝墓地一拜

然后围著石碑区域恭顺盘绕行走三圈

然后铲除杂草

整理干净之后再拜

4、陈祭

在墓前铺一张干净的席子

然后铺排祭祀用的献身、生果、酒水

5、参神

就是拜祭神灵

主人、兄弟、妇人、儿女

都要按照规定的礼节方位站好

然后鞠躬参拜

6、降神

参神给先人打招呼之后

经过一种典礼请先人从天上来临享受祭品

主祭著在墓前点著香烛插在墓前

香烛的青烟缭绕上天传达请神的意愿

接著洒酒「恭请某某先人莅临享祭」

然后再洒酒一遍,再拜

7、初献

主祭者向先人敬酒拜祭

请先人享祭

说辞一番然后退开

宗族兄弟重复祭拜

但不需求说辞

8、亚献

主妇带领宗族妇人进行第2次献礼

和初献相同,可是不说辞

9、终献

由宗族子弟和亲朋来宾进行第三次献礼

如亚献典礼

10、辞神

三次献礼之后完成对先人的祭拜

也让先人享受祭品了

能够告别先人神灵

家主带领族人按照相应的方位在墓前站立三拜

11、撤祭

辞神之后就是撤消祭品了

可是不撤鲜花香烛这些

12、遂祭后土

先人葬于地下

拜祭土神以谢土神容葬先人之恩

在墓地西面陈祭

参神、降神、三献典礼如上

感谢后土之神容葬先人在此

然后辞神、撤祭

这样才算是整个拜祭典礼结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荡秋千

蹴鞠

踏青

植树

放风筝

扫墓

插柳

戴柳

射柳

斗鸡

蚕花会

节令食品

这些都是各地古代的清明习俗,在这一天有这么多习俗,但是如今剩下的也不多了。

至少清明祭祖保留了下来,也算是不错吧。祭祖别忘咯。

【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欲断魂,向前走,上山扫墓祭祖。图片来源于网路】


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古时称为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佳节的节日。

那么在古代,是如何在清明节祭祀祖先的呢?有哪些仪式呢。大体分为如下几点:

一:前一日要斋戒。沐浴更衣,男女分房而唾,戒荤忌酒。

二:备好祭礼。这里分为酒礼、香礼和牺牲。

三:除草洒扫。绕墓碑三圈后清除杂草荆棘。

四:陈祭。将祭品摆在一块干净的席子或供桌上。

五:参神降神。祭者点燃香纸后分男女老少皆鞠躬叩拜。

六:献礼。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七:辞神,撤祭。祭拜仪式结束。

中国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但归根结底来说,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对先人的悼念和尊重,都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美德和文化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谢谢邀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笔下的这首七言绝句当属描写清明最为知名的诗句,意境感怀伤情。

那么,古人在清明节是如何祭祀的,还有哪些活动呢?

第一,清明节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祖先了,古人在清明节要禁火寒食,祭祀后将事物分吃。

第二,放风筝。古人放风筝意在放掉晦气。

第三,踏青。

古人这些清明节习俗,一直保存至今,只不过古人做这些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的人好像在完成任务一样,只顾著吃喝玩乐了。

关于清明节,你还知道哪些活动呢?或者在你们那里,清明节是怎样的呢?

我是历史铁老师,欢迎留言评论,谢谢支持!


梨花颂致清明

18年4月5日作

花团锦簇圣洁白,

清明时节独一位。

莫与桃李争芬芳,

解人相思多回味。

误会梨树压海棠,

红花也需绿叶陪。

告祭祖先赤子意,

苍天知吾亦垂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