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防止虐待出逃。途中又累又餓,卻找不到食物。隨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為重耳煮了一碗肉湯。重耳歸國之後,成為了晉文公,封賞之時卻唯一遺漏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恥成為邀功討賞之人,因而隱居於綿山。晉文公得知之後,十分懊悔,為找到介子推,不惜放火燒山,企圖把介子推逼出來,最終卻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逝世的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隱居的介子推死前,在樹上留下了「割肉奉君盡忠心,希望主公常清明」之句。

為了祭拜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要求家家禁火,只能喫事前預備好的食物,而將「寒食節」的後一天,也就是四月五日,定為「清明節」。

古代的人拜祭先人是這樣的:

1、前一日要齋戒

祭祀的前一天

祭祀者要進行齋戒沐浴,更衣

不喝酒不喫葷

男女要分房睡

以表明忠誠莊敬

2、治祭

也就是要預備好祭祀所需的酒器、獻身、禮器

就好像

我們現在拜祭需求預備銀寶蠟燭相同

3、厥明灑掃

早上拜祭的時分穿著嚴厲規整

朝墓地一拜

然後圍著石碑區域恭順盤繞行走三圈

然後剷除雜草

整理乾淨之後再拜

4、陳祭

在墓前鋪一張乾淨的席子

然後鋪排祭祀用的獻身、生果、酒水

5、參神

就是拜祭神靈

主人、兄弟、婦人、兒女

都要按照規定的禮節方位站好

然後鞠躬參拜

6、降神

參神給先人打招呼之後

經過一種典禮請先人從天上來臨享受祭品

主祭著在墓前點著香燭插在墓前

香燭的青煙繚繞上天傳達請神的意願

接著灑酒「恭請某某先人蒞臨享祭」

然後再灑酒一遍,再拜

7、初獻

主祭者向先人敬酒拜祭

請先人享祭

說辭一番然後退開

宗族兄弟重複祭拜

但不需求說辭

8、亞獻

主婦帶領宗族婦人進行第2次獻禮

和初獻相同,可是不說辭

9、終獻

由宗族子弟和親朋來賓進行第三次獻禮

如亞獻典禮

10、辭神

三次獻禮之後完成對先人的祭拜

也讓先人享受祭品了

能夠告別先人神靈

家主帶領族人按照相應的方位在墓前站立三拜

11、撤祭

辭神之後就是撤消祭品了

可是不撤鮮花香燭這些

12、遂祭后土

先人葬於地下

拜祭土神以謝土神容葬先人之恩

在墓地西面陳祭

參神、降神、三獻典禮如上

感謝后土之神容葬先人在此

然後辭神、撤祭

這樣纔算是整個拜祭典禮結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盪鞦韆

蹴鞠

踏青

植樹

放風箏

掃墓

插柳

戴柳

射柳

鬥雞

蠶花會

節令食品

這些都是各地古代的清明習俗,在這一天有這麼多習俗,但是如今剩下的也不多了。

至少清明祭祖保留了下來,也算是不錯吧。祭祖別忘咯。

【清明時節雨紛紛,欲斷魂,欲斷魂,向前走,上山掃墓祭祖。圖片來源於網路】


清明節在中國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古時稱為踏青節、掃墓節、三月節等。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佳節的節日。

那麼在古代,是如何在清明節祭祀祖先的呢?有哪些儀式呢。大體分為如下幾點:

一:前一日要齋戒。沐浴更衣,男女分房而唾,戒葷忌酒。

二:備好祭禮。這裡分為酒禮、香禮和犧牲。

三:除草灑掃。繞墓碑三圈後清除雜草荊棘。

四:陳祭。將祭品擺在一塊乾淨的席子或供桌上。

五:參神降神。祭者點燃香紙後分男女老少皆鞠躬叩拜。

六:獻禮。分初獻亞獻和終獻。

七:辭神,撤祭。祭拜儀式結束。

中國的祭祀文化,源遠流長。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特點和特色。但歸根結底來說,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對先人的悼念和尊重,都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我們有責任把這種美德和文化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也是清明節的意義所在。

謝謝邀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筆下的這首七言絕句當屬描寫清明最為知名的詩句,意境感懷傷情。

那麼,古人在清明節是如何祭祀的,還有哪些活動呢?

第一,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祭祀祖先了,古人在清明節要禁火寒食,祭祀後將事物分喫。

第二,放風箏。古人放風箏意在放掉晦氣。

第三,踏青。

古人這些清明節習俗,一直保存至今,只不過古人做這些事都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的人好像在完成任務一樣,只顧著喫喝玩樂了。

關於清明節,你還知道哪些活動呢?或者在你們那裡,清明節是怎樣的呢?

我是歷史鐵老師,歡迎留言評論,謝謝支持!


梨花頌致清明

18年4月5日作

花團錦簇聖潔白,

清明時節獨一位。

莫與桃李爭芬芳,

解人相思多回味。

誤會梨樹壓海棠,

紅花也需綠葉陪。

告祭祖先赤子意,

蒼天知吾亦垂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