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蔗制成的蔗糖,背后牵动著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林瑞庆摄)

由甘蔗制成的蔗糖,背后牵动著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林瑞庆摄)

人类啫甜不只是天性,而是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息息相关。从一粒微小的糖,串起了帝国主义的贸易体系,而台湾人认知的甜味,背后就有日本留下的殖民体系。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说「甜」是高贵的味道。原本贵族才可享受的味道,从十八世纪成了平民食品。人类啫甜不只是天性,也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息息相关。

《甜与权力》作者西敏司兼具人类学与政治经济学素养,从一粒微小的糖,串起了帝国主义的贸易体系,发现蔗糖具有殖民主义的DNA:「哪里有糖,哪里就有奴隶。」

十五世纪英国皇室餐点就有「糖雕」,当时是国王的权力与特权象征。十七到十九世纪,蔗糖从特殊商品变成平常食物,成了「帝国主义的宠儿」。

一开始,蔗糖来自遥远的地方。比起马铃薯、小麦,甘蔗是极高效率的经济作物,更成了殖民者的最爱。接著,欧洲城市开始有自己的热带殖民地,并以重商主义为根基生产蔗糖,进而为殖民母国、商业大亨、金融阶级带来财富,同时带动母国与殖民地的消费。

《甜与权力》对微小的「糖」进行历史探索。(大牌出版提供)
《甜与权力》一书对微小的「糖」进行历史探索。(大牌出版提供)

从生产端,蔗糖很早就成了海外农业实验,并在加入资本主义体系后,成为混合式实验;从消费端,蔗糖是第一个从奢侈品转成必需品,从罕见商品变成量产商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实践。

而台湾人认知的甜味,背后就是日本留下的殖民体系。早年台湾的农业是「北米南糖」,日本殖民者鼓励台湾发展糖业,但因日本粮食不足、米价上涨,导致台湾出现「米糖相克」现象。战后台湾有了糖厂文化,糖厂从殖民空间转型成观光空间。

《甜与权力》成书于一九八五年。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盛极一时,人间出版社出版《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到《战后台湾经济分析》一系列的书。

甜点常做为一顿饭的句点。西敏司追寻舌尖上的权力与文化,发现欧洲人满足甜味的幸福感,可是牺牲了美洲、非洲、亚洲的土地和人民所付出的代价。

蔗糖和石油没有两样,贸易动线有地缘政治的外交军事角力,不只是单纯的自由经济贸易,也是奴役劳工的帝国史,更形塑了大众消费与饮食习惯。

甜与权力
作者:西敏司(Sidney W. Mintz)
译者:李祐宁
出版:大牌出版,2020年1月

新新闻1732期
新新闻1732期

☞从手指到眼球,掌握新闻脉动,现在就订阅/购买纸本《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