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中央研究院地缘关系所赐,使得在南港一隅成为溯源穷流集大成之地,这里是开学问风气之先的引领园地,执学术牛耳的研究典范。而中研院的历史文物陈列馆,素来有「小故宫」的美称,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在量上虽无法与故宫相比拟,但经典深邃之处却各有千秋,从馆外赫赫烈日照耀下的阳光大道,步入那幽暗迷蒙的幻想空间,顿时穿梭至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年年岁岁物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这些伟大的文物来说,我们都只是暂时的保管者,因为从它成为历史的那天开始,它就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一部份,在无止境的历史长流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午后的悠闲时光,抛开此地严肃的穷究致知精神,暂用博览畅游的愉悦心境度过个学习之旅。
WP_20160813_13_38_12_Pro.jpg
文物陈列馆中第一个造访的是「居延汉简─汉帝国的防卫线」,对于第一次听到这个主题相当陌生,但若提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便耳熟能详,所谓烽燧乃指为了边疆的防卫工作,能够讯速得知边关的警告与命令而设,而居延汉简即是为汉代烽燧所遗留下来,多为当时镇守烽火台的戍卒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与上级的政令流通都能在此饱览无疑,从这些书简能够体察当时造纸术尚未普及的状况下,利用竹子与木头的刻画作为记录,这些所保留下来的汉简就像会说话似的,翔实的描写当时的生活状况、政治环境、文化风俗…等等, 开始遥想起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在类似今日的碉堡防卫的士兵,心境又是如何的转折多变,著实令人玩味许多。
WP_20160813_13_43_23_Pro.jpg
二楼除了居延汉简令人印象深刻外,内阁大库档案则是另一项令人感到兴趣的历作,这里珍藏了清朝各类的官方文书、科举榜单以及皇帝诏书,现时所展示的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殿试金榜,这份榜单当中有签订割让台湾的清朝大臣李鸿章,还有兴建台南亿载金城时任船务大臣的沈葆桢,以及观众熟识投名状当中主角庞青云的原型马新贻…等,这些人长年苦读高中进士,虽名列三甲名次却未居前,充其量不过是翰林院庶吉士或地方小吏,却能够在若干年后大放异彩,成为封疆能吏一品大员,足见仕途多少也与官运环环相扣;另外此区也收录了许多清朝科举时的考题与试卷,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八股到不行,连标点符号都没有,还需自行斟酌寻找,却也反映出当世界潮流导入科学时代时,清朝还守旧的陈腐传统的汉学,当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时,便会被时代所淘汰,或许历史就是这么的现实。
WP_20160813_14_34_36_Pro.jpg
最后一站来到一楼的考古空间,这里与之前造访的考古典藏,最大的不同在于使以中国早期的周商为主体,而过去览阅过的,无论是十三行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园文化或是牛骂头文化,大多是以早期住民的生活起居的遗址进行探勘,而中研院所保留则多以贵族王公的遗物作为展示,相较之下在雕塑、造型或是工艺上皆较为精致,殷墟文化当中陈列的一排排的殉葬人头骨,初视多少令人有说不出的介怀,换个角度思考,他(她)们的时代已离我们三千多年之久,又或许灵魂早已脱离剩,所留存的只是一个无神的骷髅,从陵墓所出土的遗物可以追溯起当时的制度,王公掌握极大的生杀大权,可以操纵生人活殉或死人赔葬,在其他的国家过去也能看到此种制度,这是一种迷信,亦是一种文化,所幸人类在演进的过程中也逐渐将文化汰列留良,只是似乎等的太长了些!

WP_20160813_15_45_55_Pro.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