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掩饰过自己对于苏州这座城市的喜欢,这是一座很棒的城市。

从二十三岁到二十八岁这青春的五年里,我四度到访苏州,呆了约莫一个月的时间。在苏州的日子里,我每日早出晚归,除了去做与工作有关的人事探访,也走遍了苏州市区几乎所有的园林,以及太湖边几乎所有的乡镇,饿了便去路边的面馆吃面,得闲了便寻一个雅致去处喝茶。即便如今我去过的中国城市已经超过二百八十个,每次怀念过往的旅行,我依然能马上忆起在苏州的时光。

我爱这座城市的曲径通幽,也爱它无处不在的草木深深,还有那些会透风的格子窗和被雨水拍打著、泛著忧愁的池水,以及那些大得离谱的枫镇大肉。无论在哪个角落,自己体验的,这些风来叶落、花开鸟鸣、人来人往、水波不惊,都恍若独享,实在不要太棒。

哪怕最后一次结束在苏州的探访以后,我的生活再没有和苏州的一切发生过任何的交集,但我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一些我觉得很好的苏州的习惯——闲来无事,常常要放些寻常的评弹调子来听听,看看书,泡泡茶;清明前后,我必托东山镇上的茶农捎点最新鲜的碧螺春来;中秋前后,我又偶尔托苏州的朋友捎点肉月饼来尝尝。大闸蟹、鸡头米、桂花糕、枇杷、桃花酿什么的,也是常常买的。只是那种稠厚而粘滞的旧时光的味道,倘若不回去苏州,怎样都尝不到了。

苏州到底哪里好?私以为,苏州的好,在于它有极大的宽容度,不仅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你对俗世生活的种种欲望,又能够让你随时随地找到典雅美好的生活理想,使你的精神世界无限充盈。这种感觉,沈复之妻芸娘描述得极好,「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有这样的一个苏州坐镇,这期节目收视效果的下限肯定是不会低的。更何况,本季其他八个博物馆都受制于本季《国家宝藏》的大旋律和博物馆自身的馆藏,不得不让节目内容的编排方式更加侧重于迎合当期节目的核心思想,如此才有机会做得出彩,而苏州博物馆因为极接地气,倒有足够的资本跳脱这种编排模式的束缚,无需一个核心思想引领,也能呈现出一个鲜活的苏州。(这样来看,苏州博物馆这期的调性更像第二季《国家宝藏》的调性)

上文我说苏州的好来自于两点,如果仔细分析,我说的苏州「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你对俗世生活的种种欲望」,大抵上来自于苏州城的繁华。清人刘大观曾拿苏州、杭州、扬州三座江南名城做比较,结论是「苏州以市肆胜」。他这样说是很准确的,因为明清时期整个江南城镇体系中,苏州作为全国货物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中心,地位远高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不仅如此,这座城市的富裕程度和对潮流风尚的引领和制造,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1845年法国调查团到苏州游历后认为苏州是「高级趣味的工艺和风靡全国的风尚的策源地」)。正是基于此,节目组选中了珍珠舍利宝幢。因为珍珠舍利宝幢中承载了太多苏州地方手工制造业繁荣的印迹,手工制造业的繁荣又是古代一个地方商业发达与否的重要体现。所以这座珍珠舍利宝幢最能体现苏州城的繁华程度。同时,恰如苏州古城自遥远的春秋时期起始终以城墙和水系为基础构建起稳定的城市框架,苏州当下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那些曾经辉煌的明清手工技艺大多没有因为时代更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极高的「稳定性」,也是苏州城的一个诱人之处,能够为珍珠舍利宝幢一节的演绎加分。

如果仔细分析,上文我说苏州「能够让你随时随地找到典雅美好的生活理想」,大抵上来自于苏州城浓郁的文人气息。自明中叶起,苏州的文脉随著苏州的商业迅速崛起,取代了原先垄断科举考试的江西和福建。整个清代,114名状元竟有多达28人来自苏州,《画史汇传》和《清代画史》收录的5869个画家竟有多达1119人来自苏州,《燕兰小谱》所记的17位北京名伶竟有多达12位来自苏州,《国朝诗别裁集》收录的993个诗人竟有多达242人来自苏州,这些数据,都多得令人瞠目结舌。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有了将个人志趣与人生感悟含蓄隐晦表达并能够为其他文人所感受和共鸣、大隐隐于繁华市井的苏州园林。正是基于此,节目组选中了活著的国宝——文衡山先生手植藤。这株植物,作为拙政园里的一部分,最贴近苏州文脉万古长青的意象表达,而与它有关的人物,王献臣、文征明,又都是苏州文人中相对比较典型和有知名度的(顺带一提,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组成的「明四家」全都是苏州人)。更何况,它旺盛的生命力,也是苏州城的一个诱人之处,能够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节的演绎加分。

光是有著浓郁的文人气息,以及繁华的商品经济,是不足以支撑起苏州的美的。苏州城最动人的地方,是由生活在这里的寻常的人们创造的。这些人,不完全是王献臣这样的文人雅士,也不完全是方允升这样的能人巧匠,更不完全是贝聿铭家族那样的显赫世家,更多的,还有像沈复和陈芸这样的普通人,换句话说,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正是这些人在苏州这个地方,把平淡且颇为无奈的寻常生活过成了触手成趣的样子,才有了「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苏州。正是基于此,节目组选中了微缩明制家具,这套家具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意象,不仅恰如其分的填补了前两节节目不能触及的地方,又足以让我们思考寻常家庭生活中的喜乐得失,拔高了本集的立意,让苏州的形象更丰满、更完美。而且,有心者越是去琢磨这个事情,就越是会想要像沈复夫妇一样把寻常的日子过得有趣。

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三要素讲齐了,苏州的故事自然也就讲好了。

苏州博物馆这期本来应该是作为本季节目的第七集出场的。但不知何故,这期节目在放出预告的情况下突然跳票,这导致原先节目组设置的一些能够加分的桥段在苏州博物馆这期变成压轴出场以后统统变成了不合时宜的「负资产」,例如对张国立老师的生日的著墨,例如张国立老师和邓婕老师的互动和对手戏,例如原先立意不够高、不足以为全季收尾的微缩明制家具今生故事,这些部分的缺失,想想其实是挺可惜的。但是,正因为微缩明制家具一节需要重做,节目组才有机会在二次制作中融入了对苏州文化的更深的理解,将苏州这一集做得更好。兴许是因为仓促之下难以复原舞台并将嘉宾请到演播厅罢,节目组别出心裁的设计让邓婕老师直接去探访网师园,与第一批苏州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张慰人先生,网师园管理处主任吴琛瑜先生做了一次很有营养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很好地补充了前面节目里没有讲到的一些东西,还透过家具这个意象,很好的跟观众做了一个「心灵互动」,拔高了本集的立意,让苏州文化显得更鲜活,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但稍显不足的是,这个今生故事的剪辑节奏有点儿凌乱,这让它在这集里显得有点儿「跳脱」,同时,缺少了张国立老师的调度,邓婕老师、张慰人老师、吴琛瑜老师对话的部分又显得有点儿「平」,也有点儿「冗赘」,不够精炼。但毕竟这个部分是仓促改出来的,我们实在不能要求更多了,这里依然能给节目组打90分。

总的来说,节目组演绎下的苏州,由繁华热闹的街市,有高洁典雅的文人风情,也有平淡如水的小家。而且,在节目组眼里,苏州就像节目最后的每个百姓家中都有一把椅子陪伴每个人度过人生岁月一样,它也会陪伴著这个国家成长,长长久久。这就真的非常生动而温馨了。

感谢节目组,我又开始怀念那种稠厚而粘滞的旧时光的味道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寻到机会,对苏州进行第五次探访。

又及,珍珠舍利宝幢前世传奇里关于方允升、孙十娘二人的一些设定,是来自于宝幢内壁上的一段墨书「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 和 「都勾当方允升、妻孙十娘、男靳翁、口子、有度、增子、女四娘、口子、女使东子、小莲」。但前世传奇演的这一出故事,其实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因为关于方允升和孙十娘唯一的记载,其实就只有宝幢上的这句话。而根据「都勾当」三个字判断,方允升当时应该是是负责造作宝幢的总执事(有些说法认为方允升是财政官员,其实是不准确的)。不过,前世传奇里说宝幢是苏州百姓供奉的,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因为宝幢出土的时候,除了上面提到的那段墨书,宝幢垫板上还有一段「寓迹僧子端,幸值诸上善人建第三层浮图,安置盛诸佛圣贤遗身舍利,藏盒之次,特舍此木于底,少贵戴荷,永假缘结,虽渐多宝之大功,且效聚砂之少善,以兹迥向.……略题记耳。」 ,外木函上还有一段「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两段墨书结合推敲,大致可以还原出这样的情况——珍珠舍利宝幢是用瑞光禅寺化缘所得的钱物制作的,用以安置佛舍利。在瑞光塔建到第三层时,僧人们把宝幢请进了事先设计好的天宫里。

又又及,关于珍珠舍利宝幢的佛教流派,曾有说法依据随宝幢一同出土的汉文本和梵文本陀罗尼经咒,认为该宝幢是「东密」在五代南方的传播的产物。但其实无论从造像造型、整体形制、所属道场的流派来看,宝幢应该是禅宗道场(云门宗)。

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宝幢的今生故事里提到的《经咒图》,应是刻于北宋景德二年的《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铕灾吉祥陀罗尼经》(梵文本陀罗尼经咒),节目里说了一堆十二星座啥的,更准确的说是十二宫。这个文物很完整的一张同时有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八宿相配合的星图,很客观的反映了中西星宫体系在那个年代的交流情况。

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宝幢今生故事里,节目组请到的几位匠人其实都大有来头。殷淑萍老师是殷派核雕的传人、苏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个人擅长象牙雕。钟锦德老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苏州红木雕刻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专攻紫檀木、红木雕刻与明式家具设计。同时,殷淑萍老师和钟锦德老师都来自太湖边的舟山村。舟山村所在的苏州光福地区,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的主要发展地,超过一成的人靠刻刀吃饭。光福地区传承有很多雕刻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VIII-45),光福核雕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VI-17),冲山佛像雕刻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光福「苏作」红木雕刻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玉雕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乔麦老师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也是著名的苏州版画艺术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已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VII-3);张雪老师来自苏州镇湖的刺绣世家,其母薛金娣是苏绣的大师级人物。镇湖是苏州最负盛名的刺绣产地,苏绣已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VII-18)。

又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宝幢今生故事里,殷淑萍老师说当年为了复原宝幢上的塑像,曾经去苏州周边考察,去了甪直保圣寺、西园寺罗汉堂、东山紫金庵。这些地方都有啥?甪直保圣寺建于梁武帝年间,会昌法难中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与宝幢上方允升的那段墨书是同一年),规模最大的时候据说与杭州灵隐寺齐名。保圣寺里有一组据说是唐代「塑圣」杨惠之所塑的罗汉像(目前仅存九尊),凭借这组罗汉像,保圣寺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欢刷保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批的含金量)。西园寺罗汉堂是明末建的,如今保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清末的所建,里面有清塑的五百罗汉像,连同千手观音、四大名山、济公什么的,塑像总共有七百多尊;东山紫金庵始建于南北朝,里面保存有南宋时期的十六尊罗汉像,也是凭借著这组罗汉像,紫金庵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又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宝幢一经发现,苏州博物馆就邀请了数十位本地能工巧匠组成了复原组。复原组用了两年的时间,一共复原了三个宝幢,有两个在苏州博物馆,有一个去了日本。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节的前世传奇,故事前半部分文征明、祝枝山、唐寅、王献臣四人在园中吟诗作乐,其实是节目组编的,没有历史记载。而且,王献臣正德四年(1509年)才开始筹建拙政园,正德五年(1510年)辞官归乡,一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才把拙政园建完,祝枝山在嘉靖元年(1522年)称病还乡,卒于嘉靖五年(1527年),唐寅正德八年(1513年)才和文征明修复关系,卒于嘉靖二年(1524年),文征明大概是在正德末年(1521年)做官,嘉靖六年(1527年)回到苏州。从时间上看,这件事完全不可能有交集。但是文征明辞官归乡以后造访拙政园,该行为依然是有迹可循的。事实上,文征明在人生后期与王献臣私交甚密,多次造访拙政园,后来他为拙政园作了《王氏拙政园记》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还创作了一些诗歌和别的画作。而且,文征明确实参与了王献臣家的很多重要事情,比如给王献臣的儿子取名作记、给王献臣的父亲作墓志铭等,但是,剧场里提到的「王枝如」,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之所以被认为真的是文征明所植,依据是其旁边的「衡山先生手植」碑,另外还有一些清代诗歌也传颂了文征明手植紫藤的事迹,但明代文献里其实都没有记载过文征明栽紫藤的事。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节前世传奇讲到了「四相簪花」。这个事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和陈师道的《后山丛谈》都有记载,讲的是韩琦任扬州太守时,韩琦邀王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观赏扬州芍药名品「金带围」,结果四人后来都当上了宰相。这个事暗合了「出将入相」,即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追求,所以很受元明清读书人的推崇。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拙政园中那座「借景」的塔,其实是报恩寺塔(北寺塔)。这座塔始建于梁代,现存基座、基台、塔心砖是南宋时期的遗存。站在塔上看苏州古城,感觉非常好。另外,这个地方就在苏博-拙政园-狮子林一线与桃花坞之间,推荐大家专程去走走。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微缩明制家具一节提到的河南水患,其实发生在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前世传奇故事的前一年),那一年,齐梁淮徐一带连降大雨数旬,内涝严重,进而导致黄河溃堤,直接使得徐州、淮安府、扬州府、凤阳府、归德府、开封府、河南府、汝州、南阳府、汝宁府等地受灾严重,稻麦无收引发饥荒不说,还导致流民暴动。归德府人杨东明在自己的著作《饥民图说疏》中描述了这一次家乡受灾的惨状:「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楫。水天无际,雨树含愁。民乃既无充腹之资,又鲜安身之地。于是,扶老携幼,东走西奔,饥饿不前,流离万状。夫妻不能相顾,割爱离分,母子不能两全,绝裾抛弃。老羸方行而辄仆,顷刻身亡;弱婴在抱而忽遗,伶仃待毙。跋涉千里,苦旅舍之难容,匍匐归来,叹故园之无倚,投河者葬身鱼腹,自缢者弃命园林。」「迨至今日,更不忍言。断草莱以聊生,刮树皮以充腹。枯容黧面,人人俱是鬼形;恨天怨地,个个求归阴路。向者犹卖儿女,今则割儿女之尸体;昔也但弃亲身,今则食亡亲之骨肉。道路警急,行旅戒严。村落萧条,烟火断绝。难支数月,乃相约以捐生。无耐饥寒,遂结聚而为盗。昼则揭竿城市,横抢货财;夜则举火郊原,强掠子女。」万历皇帝起初因为长期不理朝政,对于河南灾荒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后来正是看了《饥民图说疏》才意识到灾害的严重性,加上内阁首辅王锡爵等人的进言,万历皇帝才决定赈灾,筹措资金,提供物质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王锡爵不仅主动请求辞掉个人俸禄救济灾民,还说服万历皇帝以及家眷也出资救灾,一定程度上为河南饥荒的解决提供了财力支持。此外,朝廷除给予财力支持外,还派得力官员前往河南救灾。最终,河南的饥荒得到了遏制,百姓生活又恢复到了安定祥和的状态。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王锡爵是什么人?王锡爵是太原王氏分支的后裔,生于太仓(家族是当地望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参加廷试赐进士及第第二名,入翰林院供职。万历二十一年至万历二十二年担任内阁首辅,在位期间处理了抗倭、争国本、赈灾三件大事。这三件事,明制微缩家具的前世传奇中都提到了。赈灾一事,上一个「又及」里我们说过了。抗倭一事,源于1592年丰臣秀吉时期日本侵略朝鲜,很快占领汉城、平壤、开城等重要城市,时朝鲜王李昖向大明请求援救,大明决定抗倭援朝,这场万历援朝之战一直打到了1597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决定是否派兵援助的过程中,王锡爵果断判断丰臣秀吉的目的是先侵略朝鲜后图谋中国,故而果断支持出兵自救,该观点也得到当朝大部分官员的认同。最终万历皇帝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派兵入朝。后来在战争进行过程中,王锡爵又时刻关注朝鲜战场局势,多次劝说万历皇帝增兵添饷,在推动局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争国本一事,是万历期间朝廷内外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近三十年的争论,在王锡爵任内阁首辅期间,他大部分重心放在了劝万历皇帝立储和让皇长子出阁读书的事情上,但是,万历皇帝最终选择了「并封三皇子」而不是「封皇长子为太子」(三皇子分别是恭妃的皇长子朱常洛、郑贵妃的皇三子朱常洵、周端妃的皇五子朱常浩。万历皇帝十六岁娶余姚王氏,长期没有子女,于是慈圣太后决定选妃,于是万历有了很多后宫,进而有了皇长子、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六子七子等。但万历皇帝不宠爱恭妃,也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反而喜欢郑贵妃,此举遭满朝官员抵制。大臣多次晓之以理,万历皇帝转而「拖」之大吉),因为谕旨是王锡爵所拟,他受到京中许多官员的质疑与问责。后来,王锡爵多次上疏要求万历皇帝取消「三王并封」,最终使得万历皇帝取消了「三王并封」的决定,但也未能说服万历皇帝再行册立之典。顺带一提,在王锡爵辞官之后几年,朱常洛才被正式立为太子,又过了十多年,朱常洛遭遇郑贵妃派遣的刺客袭击,朝野哗然,全案最终不了了之(梃击案),但郑贵妃势力至此一落千丈,再无从对太子构成威胁。太子朱常洛后来成为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即明光宗,但登基后仅十天就一病不起,在位仅一个月就暴毙(红丸案)。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微缩明制家具一节前世传奇的最后,其妻表示王锡爵马上要辞官返乡,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了。在前世传奇时间点万历二十二年的下一年,王锡爵回到家乡太仓,「园居时种菊,间临晋唐帖,批评古书,客至款语移日,绝口不提时事。微行山水间不知其为贵人,有物色得之者亟避去。」期间,万历皇帝曾三诏存问,每致谢疏。后来的太仓南园、东郊园,都曾经是他种花赏花的地方(太仓不少园林在抗战期间几乎损毁殆尽,如南园,今天基本用后建建筑恢复了原貌,但和原来的南园依然不是一回事)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节目里唱评弹的高博文、张建珍二位老师,都是很出名的评弹演员。如果你看过张艺谋那部《金陵十三钗》,你可能会记得里面那曲《秦淮景》,那曲就有张建珍老师的献声。在珍珠舍利宝幢一节前世传奇开始的时候二人唱的,那段我没有听过。而全部节目的最后高博文和张建珍两位老师唱的,是流行于苏州地区的民间小调《大九连环》,这首歌也是目前苏州的市歌。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苏州究竟有多少个园林?根据苏州对外公布的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名单,苏州境内,经过专家论证的、由苏州市政府批准通过的、符合苏州园林造景艺术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园林,目前一共有108处。第五批《苏州园林名录》目前尚未公布,相信一旦公布,苏州园林的数量还将有所增加。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节目里几次提到了太仓港。太仓在苏州的东北部,被嘉定、昆山、常熟包围,隔著长江与海门市和崇明区隔海相望,距离上海虹桥机场大约五十公里。太仓这个地方近年来比较为人所知,主要和其常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十有关(顺带一提,近几年同样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十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同样归属苏州)。但其实,太仓这个地方自春秋时期开始,历代都因河道纵横,毗邻大海(最早长江入海口其实在镇江一带),而被朝廷或地方行政机关选中作为物资存储地。元和明代,太仓地区的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国内很多货物都经由此处运往日韩、东南亚,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有多次是从太仓港出发,且船上有很多船工都来自太仓本地。太仓之繁盛,由此可见一斑。至今,对于老饕而言,太仓仍然是一个品尝优质水产的好地方,除了河豚、鲥鱼、刀鱼、𫚔鱼等长江四鲜,还有带鱼、梭子蟹、鲳鱼、甲鱼、河虾、螺蛳等。此外,太仓其实曾经也有很多园林,比如弇山园、离园、南园、贲园、锦溪小墅、澹园等。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本集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场(通过文物、画面、嘉宾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昆曲(IV-1)、苏州评弹(V-1)、桃花坞木版年画(VII-3)、苏绣(VII-18)、玉雕(VII-57)、核雕(VII-59)、苏派盆景技艺(VII-94)、宋锦织造技艺(VIII-14)、苏州缂丝织造技艺(VIII-15)、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VIII-27)、明式家具制作技艺(VIII-45)、制扇技艺(VIII-81)。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尚未评上国家级)有苏州石雕、苏州泥塑、苏州砖雕、木雕(苏州红木雕刻、佛像雕刻)、苏州漆器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未评上国家级和省级)的有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苏州金银丝镶嵌技艺。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如果你问我去苏州旅行最推荐的去处是哪儿,我最推荐的地方是太湖边的东山和西山。理由嘛,我在另一个问题下也提到过。「二月赏梅,三四月采碧螺春收蜂蜜,五月采枇杷捕银鱼,六月采杨梅捕白虾,七月采桃子捕白鱼,九月采栗子与柿子,十月采白果与石榴,十一月捕太湖蟹采桔子,还有桂花、莼菜、鸡头米、山葱、太湖鳖、李子、肉月饼等穿插其中。」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而如果你问我去苏州容易错过却又值得一去的园林有哪些,我会和你推荐艺圃(当然所有的园林都值得一逛)。艺圃是本地人很爱逛的一个小园子,到季节的时候,里面的蔷薇、凌霄、荷花都很好看。艺圃里的延光阁,是苏州城里喝茶的一个好地方,付上一杯茶钱,便可就著园林静静地坐上一下午。我到艺圃去喝茶,想来也有那么两三回了,怀念得很。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本来这一季是没想要写节目评论和知识点补充的,后来有朋友极力邀请,想来还是有一些写作必要,于是就来知乎写了。这一季写到这期,本季九个博物馆的内容,也就写完了,第十期盛典,和上一季的时候一样,我是不打算写的。故而,关于本季《国家宝藏》的写作,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希望我写的这些东西,能对你们有些帮助,哪怕只是对某个文物的某个细节多了一丝了解,这些长篇大论也就值得了。下一季《国家宝藏》开播的时候,如果还有补充文物细节和知识点的必要,我会再考虑写上一整个系列的。当然,如果下一季节目组能够增强每一节开篇的游览深度,把文物的细节展示得更好,然后通过一些节目之外的衍生的小栏目把文物的相关信息点、节目前世今生两个部分关联的历史知识和信息点都介绍一下,那就更好了。节目组一定要加油哇。


这一期我看的小破站,直播时间忘记了,罪过……老规矩,持续更新

觉得跟苏州还真是有缘分,周六朋友还给我视频聊天,非带著我好好看看北寺塔,然后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带著我连著把报恩寺也逛了一圈,然后我在苏州博物馆这期又看到了北寺塔(第二个国宝今生故事里),真是意外之喜,缘分妙不可言啊……

之前去苏州是三月份,因为,烟花三月下扬州嘛,那个时候可真的是江南最美的时间了,万物复苏,一切都生机盎然的样子,所以推荐大家去江南一定得春天哦!

这一期呈现出来的效果还真的是担当得起第三季收尾的角色,如果是按原计划三星堆放后面的话,我可能梗著一口气吐不出来了……

这一期演员不拉胯,立意都很棒,虽然有点可惜没有了果粒老师和邓婕老师的同台,但是最后现场与嘉宾同游的形式也很是耳目一新,第四季如果再有建筑类的国宝,我觉得可以再使用这种身临其境的方式。(ps.苏州评弹真好听!戏曲里我也独爱昆曲!吴语软软糯糯的真好听!要是一个苏州姑娘用吴语给我撒娇,我绝对awsl——当然我在妄想……)

本期个人最有感觉的是第二个故事,除了唯一的活物国宝,有那从小就熟知的四大才子的故事,还有难得能提到的园林的建设概念。

最近因为在看建筑类的书,其实中国古典园林跟欧洲园林很大的不同。就比如在花草树木对于园林的作用,中国园林更多的是花草树木中衬托出建筑,而欧洲园林中花草树木只是建筑的点缀。对比后者,我更爱前者的自然与人文建筑的融合。欧洲园林那些把花草树木剪成几何形状的审美我欣赏不来,不过我看咱们当代马路边也很多都是这样,捂脸……

前世故事里,文征明有提到四相簪花的故事,其实我第一次看到的这个故事是在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里面。对,你没看错,鹿鼎记里面有这个。记得是韦小宝中后期衣锦还乡重回扬州,在禅智寺记起了小时候想偷寺里的芍药花,但是却被寺里的和尚打跑,于是立誓长大要来把这些芍药花都给拔了,现今当了大官于是要来实现当初的誓言,但是身边的扬州布政司通过四相簪花的故事,用暗拍马屁说韦小宝也是当世英雄豪杰的方式,打消了韦小宝要辣手摧花的念头。

而四相簪花,是北宋时期故事,来自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故事说的是一种名叫金缠腰的花的花瓣,被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剪下,插在了他宴请的三位宾客以及他自己头上,此后三十年间,四个人先后做了宰相。而四个人都历史有名,他们是韩琦他自己、王安石、王珪、陈升之。

还想说说唐寅——唐伯虎,还有祝枝山,感觉要写好多,挖个坑先……

第三个故事里还提到了万历三大征和国本之争,这可是万历除了年少时抄张居正家以后,很重要的两个大事了。(ps本人喜欢张居正,所以对朱翊钧童鞋有怨言)

看过明史或者明朝那些事儿的童鞋应该知道,万历三大征朱翊钧童鞋引以为豪的事迹了,而国本之争更是断送明朝的导火索,原本张居正好不容易把明朝修修补补整得还能续命一下,结果朱翊钧童鞋给作没了,万历三大征耗空国库和经济,国本之争导致皇权下降,地方陷于党争,真可谓内外一起掏空,离大厦将倾也不远了……


我对苏州博物馆的印象十分一般。

所有人都知道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

但是除此以外呢?如果没有国家宝藏,又有多少人能说出苏博到底有什么看家宝贝?

苏博的藏品还是可以的,起码有永乐压手杯,有春秋的玉衣等等。

当一个博物馆能被人记住的只有场馆本身。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国博啥样子?陕历博啥样子?鄂博啥样子?湘博啥样子?

场馆好看自然是好的,但是场馆应该是更好的为展品服务,而不是展品成为展馆的附属。毕竟这是博物馆,不是网红打卡点。

苏州博物馆里有多少人是认真看展的?有多少忙著自拍在展品,在镜头前乱晃的人?

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

你看得清楚秘色瓷到底是什么颜色了吗?两面大逆光。还有沙发。全是自拍和谈恋爱卿卿我我的人呢。另一面对著另一个展厅,也全都是人。

唯一人少的一面,文物的姿态又不好看。

任何展览,易于阅读和传播性都是第一位的。

如果苏州博物馆的场馆不是博物馆,我觉得确实挺好。

但是我跑上千公里去苏州,不是去看人卿卿我我和挡在文物前没完没了的自拍的。

你难道去图书馆也自拍谈恋爱吗?

博物馆就是博物馆,你可以有你的自由,但是首先就是不要影响认真对待展览的人。


卧槽卧槽卧槽

你有这期这个水平上期是怎么破成那个样子的

除了第一个前世剧本我觉得差了点,别的在我这都很满意。

文征明本子满分,前世满分,今生超满分。

微缩家具感觉前世故事换了?(不太确定 印象中当初苏博那期没播,我去微博搜了下然后宣传图是有夫妇俩合影的?虽然这里依旧唾弃节目组不说停播,最后我在水井坊看到了停播消息=。=人间好金主。

而且本来是照应不上春节的,微缩家具感觉深度也不够,类似于宁波万工轿,不够压轴。但是节目组竟然呼应上了春节,园林出口惊呆我这个没文化的人,顺便这期的文化输出也不生硬,采用手法类似于报恩寺琉璃塔那期的茶壶?,这种讲文化输出就很好哇。

题外话:拙政园我去的那时候只接受现金买票,不造现在是不是。当年,好不容易找人换了现金买了学生票,结果售票员竟然忘了给我找现金,我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在地铁上了(感谢文藤消除了我的怨念)然后大家去苏州的话推荐一下那里的卤鸡爪和苏绣艺术博物馆(●ˇ?ˇ●)

啊对加一句 想念过来铜 希望第四季有你呜呜


水准之上的一期。节目组放弃了宏大叙事,专门讲苏州的工艺、文人,回归了节目本真。


苏州,只去过一次,但真的让人喜欢。对苏州了解不多,仅从这期国宝和与苏州浅浅的缘分,说说这期节目的两个前世故事。

这期节目的故事想说的是这座城,来这里的创作人员,一定被这座城市打动了,在说好文物之外,就有了一点小小的野心与私心,想把这个城市说给大家听。

第一个故事真珠舍利宝幢,发生在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第三个年号)这个年号用了九年,为了纪念「天降天书」的神迹,赵恒在大殿之上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说的自己都信了,才有了这个年号。这种皇帝自称神佛的事迹历史上不少,仔细想来,也不一定是自欺欺人,也有可能真就觉得自己是神佛转世,毕竟,几十年天天被捡好听的说,自己也不一定可以把握好自己。

同时代,江南一带佛事极盛,五代的战火,使不少僧人被迫南渡,加之南方相较于北方比较安稳,使得佛教的重心开始南移。在第一个故事发生的前几年,苏州僧人道原写下禅宗经典《传灯录》,书成后,得真宗钦点,敕准编入大藏流通。(真珠舍利宝幢因形制和同时发掘的梵文,有争论说为佛家密宗流派。但我自己感受,还应该是禅宗的东西。)

扯了半天,说回第一件国宝,这件国宝的故事,是发生在北宋江南佛事最兴盛的时期之一,更为远古时的吴越地区,其实远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南方人的性格,这里人喜欢铸剑,轻生易死,性格上壮怀激烈,出过死士专诸。经唐后,江南地区,以水之利,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的稳定以及文化上轻礼重乐的文化基因,使得此地少有束缚,更具包容,吸引了很多北方人来此地安家。人来多了,粮食就可能不够吃。玩过帝国啥的那种游戏的都知道,一个城市要想发展,基础是人口,但人口的上限一定卡在粮食上。差不多宝幢故事发生的前后几年,具体记不清了,姑苏引进了双季稻,这很重要,它给苏州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此,苏州可以接受的人可以越来越多,所以这个故事的设定,应该是,最初可能方允升也不知道大家能捐那么多钱,后来越捐越多,只好越做越细,越来越精美。

北宋初年,在我心目中,其实是新的苏州繁荣开始的时代。因为有了粮食的保障,这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南方人北方人,都在这个包容的城市里找到了归宿感,他们虔诚的信仰宗教,相信奋斗带来的踏实的幸福。他们在运河的风波里追逐财富,在热闹的市集中开起了买卖。幸得老天眷顾,年景也越来越好了,这里甚至作为国家的后勤保障--大船常年往来,穿梭往返于江南以及帝国的腹心。

苏州的市面上聚集起越来越多的生意人,他们开始收起激烈的性子,做生意没必要吵架,和气才能生财。他们的语调越来越温和,做事越来越稳妥低调。但内心里也还是有团火,传奇故事里,这里的人却也经常冲进朝廷大堂。民与官的冲突中,这些最温柔的人,却也最敢反抗。

几百年,苏州也没少遭兵难,焦土之后再重来,依然还是那个苏州城,天上的星星不变,它也不变。南宋传下来的平江图,跟现在的苏州古城也没差多少,原本心思活络的苏州人,在城市的建设上,总是有点死心眼。片中也提到了,八十年代苏州的城区保护,他们想的清楚,知道这座城给他们留下的是什么样的遗产。

兜兜转转到了明代,园林的繁盛期来了,姑苏人有钱,吃饱了就可以读书,读书就有机会当官。苏州出了那么多状元,也并不是魁星真的多么喜欢这里,而是读书人多,当状元的基本面很大。但考试就那么几回,也不会因为你苏州人爱读书,教育资源丰富,就额外给你名额,还是要一级一级考上来的,江南士子内卷的厉害。这些州试啊、省试刷下来的读书人咋办?只能去回乡当才子,这些职业才子,家里大多不缺钱,朝廷里也不一定是没有关系,既然一定有人要被淘汰下来,那就当才子也不是不行,做诗赏花,喝酒,落得个逍遥散人。这种逍遥日子,大多数落榜的才子都可以接受,但文征明不行。

这就是第二个故事在讲的事儿了,文征明,文坛艺海的巨佬一名。但据说小时候不太聪明。好想是考了九次都不中,他不甘心。其实他身边的朋友也不一定就有多好的官运,祝枝山也是考了很多次,儿子都考上了,老子还没考上。短暂的去当了个官,也不大用心,没几年就回来了。他家里有祖产,过得还不错,官就不想当了。唐伯虎就更不用提了,陷入考场舞弊案,受了连累,一辈子都不能做官,当了一段时间快递员,日子过得潦倒。后来看,大概是想得很通透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生活的巨人,他的经历真的惨事太多,生活对于老唐真是艰难。王献臣官做的很大,前世传奇中看著是个和蔼的老头,当年可是管过锦衣卫的狠人。但也是,不爱当官,一心找院子,在福建当官,去求了当地很灵的老娘娘庙,得了神瑜,找到这建拙政园的地方。

说回文征明,考不上科举,他觉得憋气,他是一条小青龙,吐不出来难受。

故事发生的前几年,他终于走后门去翰林院当了个编辑的官,他高兴极了。兴冲冲的就离开了苏州。可是不久后,家书中传来亲戚和至交的死讯。在京城的日子,也过的不舒心,先是被同僚排挤,然后他做梦也没想过,这些当官的可以把当官这事干的这么不严肃--这里的大臣酷爱跟皇帝死磕,没事就怼皇帝,他们对皇帝的态度总计起来就三个字--您不配!当然皇帝也不惯著,没事跟群臣就搞辩论赛,说著说著扒了大臣的裤子,噼里啪啦的打--一幕经典的大型皇家御赐社死现场。看过了这些,文征明想家了,京城让他做噩梦,他总梦见老老实实的自己也被皇帝脱了裤子给打了一顿。

当了三年半的官,文征明终于找到了机会,辞官回乡。从京城到苏州,他走了快一年的时间,终于回到了苏州,看见七里山塘和虎丘塔,他感慨良多吧。这就是这期节目文征明故事的前情。中间的可以看国宝这期的故事。加长版也加了一些几大才子互动的戏。

这个故事的后情是,文征明越老越妖,艺术上越来越好,名气在江南很大,无论是诗书画都有成就,尤其是书画,接了沈周成为江南的艺术领袖,他才高,人品又好,在江南非常被推崇。种下紫藤的拙政园不知道他后来还去过没?没过了几年,王献臣吃自己炼的丹药暴毙而死,儿子更是因为赌钱,卖了自家房产。文征明恐怕也没机会再去看紫藤,紫藤成了他的一个化身,在内堂与园林遥遥相望,帮著他看著园林,守护著园林。

前世故事提到了,园林与文人是彼此成就,我认为的确是这样。文人是苏州园林的具体实施者,而园林也是文人心性的外化。

苏州的妙处,在于她是有精神高地的。苏州的舒服,是因为精神世界这种很抽象的东西也是可以亲近的。绕城走的水让人心静,评弹的曲子故事,好像是跟你说的闲话,千把年的事大同小异,人生也没有啥过不去的,大不了活成个故事,让说书弹曲的讲给别人听听。要是觉得世俗生活太俗艳无聊了,进了园林就是文人的世界,是心性的自由。实在想不开,抬头看看城墙内外的一座座宝塔,石桥——好吧。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故事走到这,说了姑苏创业中兴的缘起,也说了最高光,江南何以江南的原因。所以最后一个故事选网师园,说文化输出,说东方美的贡献就特别合适了。虽然苏州人真的很低调,我认识的苏州人,都是温和的,不爱张扬自己,但他们也真的让我敬佩。我们爱过去的苏州,有它在,上海永远是个弟弟。总觉得苏州的好,都在旧日的时光里,在摇曳的桨声灯影里。

可是,2020年的苏州gdp又悄悄的破了2万亿,又一次,冠绝江南。

第三个故事,也很喜欢,尤其邓婕老师,一秒梦回红楼,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喜欢苏州,把它作为我的知乎首答吧。


作为一个祖籍苏州,但是喜欢宏大叙事的江阴人,表示对这一期一开始我是心存疑念的,觉得苏州博物馆精巧风雅有余,雄伟宏大不足。比起秦始皇陵,殷墟这些可能稍显颓势。但是苏州博物馆播出以后才发现还是我Naive,人家专做精巧的文章,强调先进的手工艺技术和超前的城市规划理念,比起沉淀千年的厚重历史而言,多了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味道。回望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更著眼于生动的现在和未来。高!实在是高!


庆幸苏州能有一层一层的文化的沁润,以及恢复正常而回避的操作,可以给人比较满意的感受。

苏州园林多,所以,选择有代表的人,器,艺,技,神。都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古有的气质。

回归节目本身,服饰妥当,有稳者保证。立意贴切而实际。

遗憾虽有,除了首个剧情有点单薄外,后面的一点遗憾外,其实,可以挖掘很多,然时间有限。

推荐下我看过的,君到姑苏见可以看一下。


第三部分里,

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国立哪儿去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