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掩飾過自己對於蘇州這座城市的喜歡,這是一座很棒的城市。

從二十三歲到二十八歲這青春的五年裏,我四度到訪蘇州,呆了約莫一個月的時間。在蘇州的日子裡,我每日早出晚歸,除了去做與工作有關的人事探訪,也走遍了蘇州市區幾乎所有的園林,以及太湖邊幾乎所有的鄉鎮,餓了便去路邊的麵館喫麪,得閑了便尋一個雅緻去處喝茶。即便如今我去過的中國城市已經超過二百八十個,每次懷念過往的旅行,我依然能馬上憶起在蘇州的時光。

我愛這座城市的曲徑通幽,也愛它無處不在的草木深深,還有那些會透風的格子窗和被雨水拍打著、泛著憂愁的池水,以及那些大得離譜的楓鎮大肉。無論在哪個角落,自己體驗的,這些風來葉落、花開鳥鳴、人來人往、水波不驚,都恍若獨享,實在不要太棒。

哪怕最後一次結束在蘇州的探訪以後,我的生活再沒有和蘇州的一切發生過任何的交集,但我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一些我覺得很好的蘇州的習慣——閑來無事,常常要放些尋常的評彈調子來聽聽,看看書,泡泡茶;清明前後,我必託東山鎮上的茶農捎點最新鮮的碧螺春來;中秋前後,我又偶爾託蘇州的朋友捎點肉月餅來嘗嘗。大閘蟹、雞頭米、桂花糕、枇杷、桃花釀什麼的,也是常常買的。只是那種稠厚而粘滯的舊時光的味道,倘若不回去蘇州,怎樣都嘗不到了。

蘇州到底哪裡好?私以為,蘇州的好,在於它有極大的寬容度,不僅能恰如其分地滿足你對俗世生活的種種慾望,又能夠讓你隨時隨地找到典雅美好的生活理想,使你的精神世界無限充盈。這種感覺,沈復之妻芸娘描述得極好,「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如滄浪亭、蕭爽樓之處境,真成煙火神仙矣。」

有這樣的一個蘇州坐鎮,這期節目收視效果的下限肯定是不會低的。更何況,本季其他八個博物館都受制於本季《國家寶藏》的大旋律和博物館自身的館藏,不得不讓節目內容的編排方式更加側重於迎合當期節目的核心思想,如此纔有機會做得出彩,而蘇州博物館因為極接地氣,倒有足夠的資本跳脫這種編排模式的束縛,無需一個核心思想引領,也能呈現出一個鮮活的蘇州。(這樣來看,蘇州博物館這期的調性更像第二季《國家寶藏》的調性)

上文我說蘇州的好來自於兩點,如果仔細分析,我說的蘇州「能恰如其分地滿足你對俗世生活的種種慾望」,大抵上來自於蘇州城的繁華。清人劉大觀曾拿蘇州、杭州、揚州三座江南名城做比較,結論是「蘇州以市肆勝」。他這樣說是很準確的,因為明清時期整個江南城鎮體系中,蘇州作為全國貨物集散、轉運和信息交流中心,地位遠高於其他任何一座城市,不僅如此,這座城市的富裕程度和對潮流風尚的引領和製造,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1845年法國調查團到蘇州遊歷後認為蘇州是「高級趣味的工藝和風靡全國的風尚的策源地」)。正是基於此,節目組選中了珍珠舍利寶幢。因為珍珠舍利寶幢中承載了太多蘇州地方手工製造業繁榮的印跡,手工製造業的繁榮又是古代一個地方商業發達與否的重要體現。所以這座珍珠舍利寶幢最能體現蘇州城的繁華程度。同時,恰如蘇州古城自遙遠的春秋時期起始終以城牆和水係為基礎構建起穩定的城市框架,蘇州當下依然是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那些曾經輝煌的明清手工技藝大多沒有因為時代更迭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種極高的「穩定性」,也是蘇州城的一個誘人之處,能夠為珍珠舍利寶幢一節的演繹加分。

如果仔細分析,上文我說蘇州「能夠讓你隨時隨地找到典雅美好的生活理想」,大抵上來自於蘇州城濃鬱的文人氣息。自明中葉起,蘇州的文脈隨著蘇州的商業迅速崛起,取代了原先壟斷科舉考試的江西和福建。整個清代,114名狀元竟有多達28人來自蘇州,《畫史匯傳》和《清代畫史》收錄的5869個畫家竟有多達1119人來自蘇州,《燕蘭小譜》所記的17位北京名伶竟有多達12位來自蘇州,《國朝詩別裁集》收錄的993個詩人竟有多達242人來自蘇州,這些數據,都多得令人瞠目結舌。正是這些人的存在,纔有了將個人志趣與人生感悟含蓄隱晦表達並能夠為其他文人所感受和共鳴、大隱隱於繁華市井的蘇州園林。正是基於此,節目組選中了活著的國寶——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這株植物,作為拙政園裡的一部分,最貼近蘇州文脈萬古長青的意象表達,而與它有關的人物,王獻臣、文徵明,又都是蘇州文人中相對比較典型和有知名度的(順帶一提,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組成的「明四家」全都是蘇州人)。更何況,它旺盛的生命力,也是蘇州城的一個誘人之處,能夠為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節的演繹加分。

光是有著濃鬱的文人氣息,以及繁華的商品經濟,是不足以支撐起蘇州的美的。蘇州城最動人的地方,是由生活在這裡的尋常的人們創造的。這些人,不完全是王獻臣這樣的文人雅士,也不完全是方允升這樣的能人巧匠,更不完全是貝聿銘家族那樣的顯赫世家,更多的,還有像沈復和陳芸這樣的普通人,換句話說,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正是這些人在蘇州這個地方,把平淡且頗為無奈的尋常生活過成了觸手成趣的樣子,纔有了「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的蘇州。正是基於此,節目組選中了微縮明制傢具,這套傢具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意象,不僅恰如其分的填補了前兩節節目不能觸及的地方,又足以讓我們思考尋常家庭生活中的喜樂得失,拔高了本集的立意,讓蘇州的形象更豐滿、更完美。而且,有心者越是去琢磨這個事情,就越是會想要像沈復夫婦一樣把尋常的日子過得有趣。

天時、地利與人和,這三要素講齊了,蘇州的故事自然也就講好了。

蘇州博物館這期本來應該是作為本季節目的第七集出場的。但不知何故,這期節目在放出預告的情況下突然跳票,這導致原先節目組設置的一些能夠加分的橋段在蘇州博物館這期變成壓軸出場以後統統變成了不合時宜的「負資產」,例如對張國立老師的生日的著墨,例如張國立老師和鄧婕老師的互動和對手戲,例如原先立意不夠高、不足以為全季收尾的微縮明制傢具今生故事,這些部分的缺失,想想其實是挺可惜的。但是,正因為微縮明制傢具一節需要重做,節目組纔有機會在二次製作中融入了對蘇州文化的更深的理解,將蘇州這一集做得更好。興許是因為倉促之下難以復原舞臺並將嘉賓請到演播廳罷,節目組別出心裁的設計讓鄧婕老師直接去探訪網師園,與第一批蘇州風景園林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原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張慰人先生,網師園管理處主任吳琛瑜先生做了一次很有營養的對話。這些對話不僅很好地補充了前面節目裏沒有講到的一些東西,還透過傢具這個意象,很好的跟觀眾做了一個「心靈互動」,拔高了本集的立意,讓蘇州文化顯得更鮮活,應該說是非常好的。但稍顯不足的是,這個今生故事的剪輯節奏有點兒凌亂,這讓它在這集裏顯得有點兒「跳脫」,同時,缺少了張國立老師的調度,鄧婕老師、張慰人老師、吳琛瑜老師對話的部分又顯得有點兒「平」,也有點兒「冗贅」,不夠精鍊。但畢竟這個部分是倉促改出來的,我們實在不能要求更多了,這裡依然能給節目組打90分。

總的來說,節目組演繹下的蘇州,由繁華熱鬧的街市,有高潔典雅的文人風情,也有平淡如水的小家。而且,在節目組眼裡,蘇州就像節目最後的每個百姓家中都有一把椅子陪伴每個人度過人生歲月一樣,它也會陪伴著這個國家成長,長長久久。這就真的非常生動而溫馨了。

感謝節目組,我又開始懷念那種稠厚而粘滯的舊時光的味道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尋到機會,對蘇州進行第五次探訪。

又及,珍珠舍利寶幢前世傳奇裏關於方允升、孫十娘二人的一些設定,是來自於寶幢內壁上的一段墨書「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 和 「都勾當方允升、妻孫十娘、男靳翁、口子、有度、增子、女四娘、口子、女使東子、小蓮」。但前世傳奇演的這一出故事,其實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因為關於方允升和孫十娘唯一的記載,其實就只有寶幢上的這句話。而根據「都勾當」三個字判斷,方允升當時應該是是負責造作寶幢的總執事(有些說法認為方允升是財政官員,其實是不準確的)。不過,前世傳奇裏說寶幢是蘇州百姓供奉的,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因為寶幢出土的時候,除了上面提到的那段墨書,寶幢墊板上還有一段「寓跡僧子端,幸值諸上善人建第三層浮圖,安置盛諸佛聖賢遺身舍利,藏盒之次,特舍此木於底,少貴戴荷,永假緣結,雖漸多寶之大功,且效聚砂之少善,以茲迥向.……略題記耳。」 ,外木函上還有一段「瑞光院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兩段墨書結合推敲,大致可以還原出這樣的情況——珍珠舍利寶幢是用瑞光禪寺化緣所得的錢物製作的,用以安置佛舍利。在瑞光塔建到第三層時,僧人們把寶幢請進了事先設計好的天宮裡。

又又及,關於珍珠舍利寶幢的佛教流派,曾有說法依據隨寶幢一同出土的漢文本和梵文本陀羅尼經咒,認為該寶幢是「東密」在五代南方的傳播的產物。但其實無論從造像造型、整體形制、所屬道場的流派來看,寶幢應該是禪宗道場(雲門宗)。

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寶幢的今生故事裡提到的《經咒圖》,應是刻於北宋景德二年的《熾盛光佛頂大威德銪災吉祥陀羅尼經》(梵文本陀羅尼經咒),節目裏說了一堆十二星座啥的,更準確的說是十二宮。這個文物很完整的一張同時有黃道十二宮和二十八宿相配合的星圖,很客觀的反映了中西星宮體系在那個年代的交流情況。

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寶幢今生故事裡,節目組請到的幾位匠人其實都大有來頭。殷淑萍老師是殷派核雕的傳人、蘇州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個人擅長象牙雕。鍾錦德老師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是蘇州紅木雕刻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專攻紫檀木、紅木雕刻與明式傢具設計。同時,殷淑萍老師和鍾錦德老師都來自太湖邊的舟山村。舟山村所在的蘇州光福地區,是近代玉雕、核雕、紅木雕、佛雕的主要發展地,超過一成的人靠刻刀喫飯。光福地區傳承有很多雕刻技藝,如明式傢具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VIII-45),光福核雕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VI-17),沖山佛像雕刻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光福「蘇作」紅木雕刻技藝入選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光福玉雕入選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外,喬麥老師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也是著名的蘇州版畫藝術家。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已經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VII-3);張雪老師來自蘇州鎮湖的刺繡世家,其母薛金娣是蘇繡的大師級人物。鎮湖是蘇州最負盛名的刺繡產地,蘇綉已經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VII-18)。

又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寶幢今生故事裡,殷淑萍老師說當年為了復原寶幢上的塑像,曾經去蘇州周邊考察,去了甪直保聖寺、西園寺羅漢堂、東山紫金庵。這些地方都有啥?甪直保聖寺建於梁武帝年間,會昌法難中被毀,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重建(與寶幢上方允升的那段墨書是同一年),規模最大的時候據說與杭州靈隱寺齊名。保聖寺裏有一組據說是唐代「塑聖」楊惠之所塑的羅漢像(目前僅存九尊),憑藉這組羅漢像,保聖寺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喜歡刷保的朋友都知道第一批的含金量)。西園寺羅漢堂是明末建的,如今保存的大部分建築都是清末的所建,裡面有清塑的五百羅漢像,連同千手觀音、四大名山、濟公什麼的,塑像總共有七百多尊;東山紫金庵始建於南北朝,裡面保存有南宋時期的十六尊羅漢像,也是憑藉著這組羅漢像,紫金庵入選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又又又又又及,珍珠舍利寶幢一經發現,蘇州博物館就邀請了數十位本地能工巧匠組成了復原組。復原組用了兩年的時間,一共復原了三個寶幢,有兩個在蘇州博物館,有一個去了日本。

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節的前世傳奇,故事前半部分文徵明、祝枝山、唐寅、王獻臣四人在園中吟詩作樂,其實是節目組編的,沒有歷史記載。而且,王獻臣正德四年(1509年)才開始籌建拙政園,正德五年(1510年)辭官歸鄉,一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才把拙政園建完,祝枝山在嘉靖元年(1522年)稱病還鄉,卒於嘉靖五年(1527年),唐寅正德八年(1513年)才和文徵明修復關係,卒於嘉靖二年(1524年),文徵明大概是在正德末年(1521年)做官,嘉靖六年(1527年)回到蘇州。從時間上看,這件事完全不可能有交集。但是文徵明辭官歸鄉以後造訪拙政園,該行為依然是有跡可循的。事實上,文徵明在人生後期與王獻臣私交甚密,多次造訪拙政園,後來他為拙政園作了《王氏拙政園記》和《拙政園三十一景圖》,還創作了一些詩歌和別的畫作。而且,文徵明確實參與了王獻臣家的很多重要事情,比如給王獻臣的兒子取名作記、給王獻臣的父親作墓誌銘等,但是,劇場裏提到的「王枝如」,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之所以被認為真的是文徵明所植,依據是其旁邊的「衡山先生手植」碑,另外還有一些清代詩歌也傳頌了文徵明手植紫藤的事蹟,但明代文獻裏其實都沒有記載過文徵明栽紫藤的事。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節前世傳奇講到了「四相簪花」。這個事在沈括的《夢溪筆談》和陳師道的《後山叢談》都有記載,講的是韓琦任揚州太守時,韓琦邀王珪、王安石、陳升之來觀賞揚州芍藥名品「金帶圍」,結果四人後來都當上了宰相。這個事暗合了「出將入相」,即古代讀書人的理想與追求,所以很受元明清讀書人的推崇。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拙政園中那座「借景」的塔,其實是報恩寺塔(北寺塔)。這座塔始建於梁代,現存基座、基臺、塔心磚是南宋時期的遺存。站在塔上看蘇州古城,感覺非常好。另外,這個地方就在蘇博-拙政園-獅子林一線與桃花塢之間,推薦大家專程去走走。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微縮明制傢具一節提到的河南水患,其實發生在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前世傳奇故事的前一年),那一年,齊梁淮徐一帶連降大雨數旬,內澇嚴重,進而導致黃河潰堤,直接使得徐州、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歸德府、開封府、河南府、汝州、南陽府、汝寧府等地受災嚴重,稻麥無收引發饑荒不說,還導致流民暴動。歸德府人楊東明在自己的著作《饑民圖說疏》中描述了這一次家鄉受災的慘狀:「麥禾既已朽爛,秋苗亦復殘傷,且河決堤潰,沖舍漂廬。沃野變為江湖,陸地通行舟楫。水天無際,雨樹含愁。民乃既無充腹之資,又鮮安身之地。於是,扶老攜幼,東走西奔,飢餓不前,流離萬狀。夫妻不能相顧,割愛離分,母子不能兩全,絕裾拋棄。老羸方行而輒僕,頃刻身亡;弱嬰在抱而忽遺,伶仃待斃。跋涉千里,苦旅舍之難容,匍匐歸來,嘆故園之無倚,投河者葬身魚腹,自縊者棄命園林。」「迨至今日,更不忍言。斷草萊以聊生,刮樹皮以充腹。枯容黧面,人人俱是鬼形;恨天怨地,個個求歸陰路。曏者猶賣兒女,今則割兒女之屍體;昔也但棄親身,今則食亡親之骨肉。道路警急,行旅戒嚴。村落蕭條,煙火斷絕。難支數月,乃相約以捐生。無耐饑寒,遂結聚而為盜。晝則揭竿城市,橫搶貨財;夜則舉火郊原,強掠子女。」萬曆皇帝起初因為長期不理朝政,對於河南災荒問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後來正是看了《饑民圖說疏》才意識到災害的嚴重性,加上內閣首輔王錫爵等人的進言,萬曆皇帝才決定賑災,籌措資金,提供物質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王錫爵不僅主動請求辭掉個人俸祿救濟災民,還說服萬曆皇帝以及家眷也出資救災,一定程度上為河南饑荒的解決提供了財力支持。此外,朝廷除給予財力支持外,還派得力官員前往河南救災。最終,河南的饑荒得到了遏制,百姓生活又恢復到了安定祥和的狀態。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王錫爵是什麼人?王錫爵是太原王氏分支的後裔,生於太倉(家族是當地望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參加廷試賜進士及第第二名,入翰林院供職。萬曆二十一年至萬曆二十二年擔任內閣首輔,在位期間處理了抗倭、爭國本、賑災三件大事。這三件事,明制微縮傢具的前世傳奇中都提到了。賑災一事,上一個「又及」裏我們說過了。抗倭一事,源於1592年豐臣秀吉時期日本侵略朝鮮,很快佔領漢城、平壤、開城等重要城市,時朝鮮王李昖向大明請求援救,大明決定抗倭援朝,這場萬曆援朝之戰一直打到了1597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決定是否派兵援助的過程中,王錫爵果斷判斷豐臣秀吉的目的是先侵略朝鮮後圖謀中國,故而果斷支持出兵自救,該觀點也得到當朝大部分官員的認同。最終萬曆皇帝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派兵入朝。後來在戰爭進行過程中,王錫爵又時刻關注朝鮮戰場局勢,多次勸說萬曆皇帝增兵添餉,在推動局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爭國本一事,是萬曆期間朝廷內外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近三十年的爭論,在王錫爵任內閣首輔期間,他大部分重心放在了勸萬曆皇帝立儲和讓皇長子出閣讀書的事情上,但是,萬曆皇帝最終選擇了「並封三皇子」而不是「封皇長子為太子」(三皇子分別是恭妃的皇長子朱常洛、鄭貴妃的皇三子朱常洵、周端妃的皇五子朱常浩。萬曆皇帝十六歲娶餘姚王氏,長期沒有子女,於是慈聖太后決定選妃,於是萬曆有了很多後宮,進而有了皇長子、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六子七子等。但萬曆皇帝不寵愛恭妃,也不喜歡長子朱常洛,反而喜歡鄭貴妃,此舉遭滿朝官員抵制。大臣多次曉之以理,萬曆皇帝轉而「拖」之大吉),因為諭旨是王錫爵所擬,他受到京中許多官員的質疑與問責。後來,王錫爵多次上疏要求萬曆皇帝取消「三王並封」,最終使得萬曆皇帝取消了「三王並封」的決定,但也未能說服萬曆皇帝再行冊立之典。順帶一提,在王錫爵辭官之後幾年,朱常洛才被正式立為太子,又過了十多年,朱常洛遭遇鄭貴妃派遣的刺客襲擊,朝野嘩然,全案最終不了了之(梃擊案),但鄭貴妃勢力至此一落千丈,再無從對太子構成威脅。太子朱常洛後來成為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即明光宗,但登基後僅十天就一病不起,在位僅一個月就暴斃(紅丸案)。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微縮明制傢具一節前世傳奇的最後,其妻表示王錫爵馬上要辭官返鄉,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了。在前世傳奇時間點萬曆二十二年的下一年,王錫爵回到家鄉太倉,「園居時種菊,間臨晉唐帖,批評古書,客至款語移日,絕口不提時事。微行山水間不知其為貴人,有物色得之者亟避去。」期間,萬曆皇帝曾三詔存問,每致謝疏。後來的太倉南園、東郊園,都曾經是他種花賞花的地方(太倉不少園林在抗戰期間幾乎損毀殆盡,如南園,今天基本用後建建築恢復了原貌,但和原來的南園依然不是一回事)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節目裏唱評彈的高博文、張建珍二位老師,都是很出名的評彈演員。如果你看過張藝謀那部《金陵十三釵》,你可能會記得裡面那曲《秦淮景》,那曲就有張建珍老師的獻聲。在珍珠舍利寶幢一節前世傳奇開始的時候二人唱的,那段我沒有聽過。而全部節目的最後高博文和張建珍兩位老師唱的,是流行於蘇州地區的民間小調《大九連環》,這首歌也是目前蘇州的市歌。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蘇州究竟有多少個園林?根據蘇州對外公佈的四批《蘇州園林名錄》名單,蘇州境內,經過專家論證的、由蘇州市政府批准通過的、符合蘇州園林造景藝術的、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的園林,目前一共有108處。第五批《蘇州園林名錄》目前尚未公佈,相信一旦公佈,蘇州園林的數量還將有所增加。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節目裏幾次提到了太倉港。太倉在蘇州的東北部,被嘉定、崑山、常熟包圍,隔著長江與海門市和崇明區隔海相望,距離上海虹橋機場大約五十公里。太倉這個地方近年來比較為人所知,主要和其常年位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十有關(順帶一提,近幾年同樣位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十的崑山、張家港、常熟,同樣歸屬蘇州)。但其實,太倉這個地方自春秋時期開始,歷代都因河道縱橫,毗鄰大海(最早長江入海口其實在鎮江一帶),而被朝廷或地方行政機關選中作為物資存儲地。元和明代,太倉地區的對外貿易有較大發展,國內很多貨物都經由此處運往日韓、東南亞,鄭和七下西洋其中有多次是從太倉港出發,且船上有很多船工都來自太倉本地。太倉之繁盛,由此可見一斑。至今,對於老饕而言,太倉仍然是一個品嘗優質水產的好地方,除了河豚、鰣魚、刀魚、鮰魚等長江四鮮,還有帶魚、梭子蟹、鯧魚、甲魚、河蝦、螺螄等。此外,太倉其實曾經也有很多園林,比如弇山園、離園、南園、賁園、錦溪小墅、澹園等。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本集有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場(通過文物、畫面、嘉賓等)。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崑曲(IV-1)、蘇州評彈(V-1)、桃花塢木版年畫(VII-3)、蘇綉(VII-18)、玉雕(VII-57)、核雕(VII-59)、蘇派盆景技藝(VII-94)、宋錦織造技藝(VIII-14)、蘇州緙絲織造技藝(VIII-15)、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VIII-27)、明式傢具製作技藝(VIII-45)、制扇技藝(VIII-81)。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尚未評上國家級)有蘇州石雕、蘇州泥塑、蘇州磚雕、木雕(蘇州紅木雕刻、佛像雕刻)、蘇州漆器製作技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未評上國家級和省級)的有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藝、蘇州金銀絲鑲嵌技藝。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如果你問我去蘇州旅行最推薦的去處是哪兒,我最推薦的地方是太湖邊的東山和西山。理由嘛,我在另一個問題下也提到過。「二月賞梅,三四月採碧螺春收蜂蜜,五月採枇杷捕銀魚,六月採楊梅捕白蝦,七月採桃子捕白魚,九月採栗子與柿子,十月採白果與石榴,十一月捕太湖蟹採桔子,還有桂花、蒓菜、雞頭米、山蔥、太湖鱉、李子、肉月餅等穿插其中。」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而如果你問我去蘇州容易錯過卻又值得一去的園林有哪些,我會和你推薦藝圃(當然所有的園林都值得一逛)。藝圃是本地人很愛逛的一個小園子,到季節的時候,裡面的薔薇、凌霄、荷花都很好看。藝圃裏的延光閣,是蘇州城裡喝茶的一個好地方,付上一杯茶錢,便可就著園林靜靜地坐上一下午。我到藝圃去喝茶,想來也有那麼兩三回了,懷念得很。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及,本來這一季是沒想要寫節目評論和知識點補充的,後來有朋友極力邀請,想來還是有一些寫作必要,於是就來知乎寫了。這一季寫到這期,本季九個博物館的內容,也就寫完了,第十期盛典,和上一季的時候一樣,我是不打算寫的。故而,關於本季《國家寶藏》的寫作,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希望我寫的這些東西,能對你們有些幫助,哪怕只是對某個文物的某個細節多了一絲瞭解,這些長篇大論也就值得了。下一季《國家寶藏》開播的時候,如果還有補充文物細節和知識點的必要,我會再考慮寫上一整個系列的。當然,如果下一季節目組能夠增強每一節開篇的遊覽深度,把文物的細節展示得更好,然後通過一些節目之外的衍生的小欄目把文物的相關信息點、節目前世今生兩個部分關聯的歷史知識和信息點都介紹一下,那就更好了。節目組一定要加油哇。


這一期我看的小破站,直播時間忘記了,罪過……老規矩,持續更新

覺得跟蘇州還真是有緣分,週六朋友還給我視頻聊天,非帶著我好好看看北寺塔,然後一邊跟我聊天,一邊帶著我連著把報恩寺也逛了一圈,然後我在蘇州博物館這期又看到了北寺塔(第二個國寶今生故事裡),真是意外之喜,緣分妙不可言啊……

之前去蘇州是三月份,因為,煙花三月下揚州嘛,那個時候可真的是江南最美的時間了,萬物復甦,一切都生機盎然的樣子,所以推薦大家去江南一定得春天哦!

這一期呈現出來的效果還真的是擔當得起第三季收尾的角色,如果是按原計劃三星堆放後面的話,我可能梗著一口氣吐不出來了……

這一期演員不拉胯,立意都很棒,雖然有點可惜沒有了果粒老師和鄧婕老師的同臺,但是最後現場與嘉賓同遊的形式也很是耳目一新,第四季如果再有建築類的國寶,我覺得可以再使用這種身臨其境的方式。(ps.蘇州評彈真好聽!戲曲裏我也獨愛崑曲!吳語軟軟糯糯的真好聽!要是一個蘇州姑娘用吳語給我撒嬌,我絕對awsl——當然我在妄想……)

本期個人最有感覺的是第二個故事,除了唯一的活物國寶,有那從小就熟知的四大才子的故事,還有難得能提到的園林的建設概念。

最近因為在看建築類的書,其實中國古典園林跟歐洲園林很大的不同。就比如在花草樹木對於園林的作用,中國園林更多的是花草樹木中襯托出建築,而歐洲園林中花草樹木只是建築的點綴。對比後者,我更愛前者的自然與人文建築的融合。歐洲園林那些把花草樹木剪成幾何形狀的審美我欣賞不來,不過我看咱們當代馬路邊也很多都是這樣,捂臉……

前世故事裡,文徵明有提到四相簪花的故事,其實我第一次看到的這個故事是在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裡面。對,你沒看錯,鹿鼎記裡面有這個。記得是韋小寶中後期衣錦還鄉重回揚州,在禪智寺記起了小時候想偷寺裏的芍藥花,但是卻被寺裏的和尚打跑,於是立誓長大要來把這些芍藥花都給拔了,現今當了大官於是要來實現當初的誓言,但是身邊的揚州布政司通過四相簪花的故事,用暗拍馬屁說韋小寶也是當世英雄豪傑的方式,打消了韋小寶要辣手摧花的念頭。

而四相簪花,是北宋時期故事,來自沈括寫的夢溪筆談,故事說的是一種名叫金纏腰的花的花瓣,被時任揚州太守的韓琦剪下,插在了他宴請的三位賓客以及他自己頭上,此後三十年間,四個人先後做了宰相。而四個人都歷史有名,他們是韓琦他自己、王安石、王珪、陳升之。

還想說說唐寅——唐伯虎,還有祝枝山,感覺要寫好多,挖個坑先……

第三個故事裡還提到了萬曆三大徵和國本之爭,這可是萬曆除了年少時抄張居正家以後,很重要的兩個大事了。(ps本人喜歡張居正,所以對朱翊鈞童鞋有怨言)

看過明史或者明朝那些事兒的童鞋應該知道,萬曆三大徵朱翊鈞童鞋引以為豪的事蹟了,而國本之爭更是斷送明朝的導火索,原本張居正好不容易把明朝修修補補整得還能續命一下,結果朱翊鈞童鞋給作沒了,萬曆三大徵耗空國庫和經濟,國本之爭導致皇權下降,地方陷於黨爭,真可謂內外一起掏空,離大廈將傾也不遠了……


我對蘇州博物館的印象十分一般。

所有人都知道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先生設計的。

但是除此以外呢?如果沒有國家寶藏,又有多少人能說出蘇博到底有什麼看家寶貝?

蘇博的藏品還是可以的,起碼有永樂壓手杯,有春秋的玉衣等等。

當一個博物館能被人記住的只有場館本身。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國博啥樣子?陝歷博啥樣子?鄂博啥樣子?湘博啥樣子?

場館好看自然是好的,但是場館應該是更好的為展品服務,而不是展品成為展館的附屬。畢竟這是博物館,不是網紅打卡點。

蘇州博物館裡有多少人是認真看展的?有多少忙著自拍在展品,在鏡頭前亂晃的人?

鎮館之寶祕色瓷蓮花碗。

你看得清楚祕色瓷到底是什麼顏色了嗎?兩面大逆光。還有沙發。全是自拍和談戀愛卿卿我我的人呢。另一面對著另一個展廳,也全都是人。

唯一人少的一面,文物的姿態又不好看。

任何展覽,易於閱讀和傳播性都是第一位的。

如果蘇州博物館的場館不是博物館,我覺得確實挺好。

但是我跑上千公里去蘇州,不是去看人卿卿我我和擋在文物前沒完沒了的自拍的。

你難道去圖書館也自拍談戀愛嗎?

博物館就是博物館,你可以有你的自由,但是首先就是不要影響認真對待展覽的人。


臥槽臥槽臥槽

你有這期這個水平上期是怎麼破成那個樣子的

除了第一個前世劇本我覺得差了點,別的在我這都很滿意。

文徵明本子滿分,前世滿分,今生超滿分。

微縮傢具感覺前世故事換了?(不太確定 印象中當初蘇博那期沒播,我去微博搜了下然後宣傳圖是有夫婦倆合影的?雖然這裡依舊唾棄節目組不說停播,最後我在水井坊看到了停播消息=。=人間好金主。

而且本來是照應不上春節的,微縮傢具感覺深度也不夠,類似於寧波萬工轎,不夠壓軸。但是節目組竟然呼應上了春節,園林出口驚呆我這個沒文化的人,順便這期的文化輸出也不生硬,採用手法類似於報恩寺琉璃塔那期的茶壺?,這種講文化輸出就很好哇。

題外話:拙政園我去的那時候只接受現金買票,不造現在是不是。當年,好不容易找人換了現金買了學生票,結果售票員竟然忘了給我找現金,我反應過來的時候人已經在地鐵上了(感謝文藤消除了我的怨念)然後大家去蘇州的話推薦一下那裡的滷雞爪和蘇綉藝術博物館(●ˇ?ˇ●)

啊對加一句 想念過來銅 希望第四季有你嗚嗚


水準之上的一期。節目組放棄了宏大敘事,專門講蘇州的工藝、文人,回歸了節目本真。


蘇州,只去過一次,但真的讓人喜歡。對蘇州瞭解不多,僅從這期國寶和與蘇州淺淺的緣分,說說這期節目的兩個前世故事。

這期節目的故事想說的是這座城,來這裡的創作人員,一定被這座城市打動了,在說好文物之外,就有了一點小小的野心與私心,想把這個城市說給大家聽。

第一個故事真珠舍利寶幢,發生在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第三個年號)這個年號用了九年,為了紀念「天降天書」的神跡,趙恆在大殿之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說的自己都信了,纔有了這個年號。這種皇帝自稱神佛的事蹟歷史上不少,仔細想來,也不一定是自欺欺人,也有可能真就覺得自己是神佛轉世,畢竟,幾十年天天被撿好聽的說,自己也不一定可以把握好自己。

同時代,江南一帶佛事極盛,五代的戰火,使不少僧人被迫南渡,加之南方相較於北方比較安穩,使得佛教的重心開始南移。在第一個故事發生的前幾年,蘇州僧人道原寫下禪宗經典《傳燈錄》,書成後,得真宗欽點,敕準編入大藏流通。(真珠舍利寶幢因形制和同時發掘的梵文,有爭論說為佛家密宗流派。但我自己感受,還應該是禪宗的東西。)

扯了半天,說回第一件國寶,這件國寶的故事,是發生在北宋江南佛事最興盛的時期之一,更為遠古時的吳越地區,其實遠不是現在我們認為的南方人的性格,這裡人喜歡鑄劍,輕生易死,性格上壯懷激烈,出過死士專諸。經唐後,江南地區,以水之利,經濟發展迅速。政治的穩定以及文化上輕禮重樂的文化基因,使得此地少有束縛,更具包容,吸引了很多北方人來此地安家。人來多了,糧食就可能不夠喫。玩過帝國啥的那種遊戲的都知道,一個城市要想發展,基礎是人口,但人口的上限一定卡在糧食上。差不多寶幢故事發生的前後幾年,具體記不清了,姑蘇引進了雙季稻,這很重要,它給蘇州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此,蘇州可以接受的人可以越來越多,所以這個故事的設定,應該是,最初可能方允升也不知道大家能捐那麼多錢,後來越捐越多,只好越做越細,越來越精美。

北宋初年,在我心目中,其實是新的蘇州繁榮開始的時代。因為有了糧食的保障,這裡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南方人北方人,都在這個包容的城市裡找到了歸宿感,他們虔誠的信仰宗教,相信奮鬥帶來的踏實的幸福。他們在運河的風波里追逐財富,在熱鬧的市集中開起了買賣。幸得老天眷顧,年景也越來越好了,這裡甚至作為國家的後勤保障--大船常年往來,穿梭往返於江南以及帝國的腹心。

蘇州的市面上聚集起越來越多的生意人,他們開始收起激烈的性子,做生意沒必要吵架,和氣才能生財。他們的語調越來越溫和,做事越來越穩妥低調。但內心裡也還是有團火,傳奇故事裡,這裡的人卻也經常衝進朝廷大堂。民與官的衝突中,這些最溫柔的人,卻也最敢反抗。

幾百年,蘇州也沒少遭兵難,焦土之後再重來,依然還是那個蘇州城,天上的星星不變,它也不變。南宋傳下來的平江圖,跟現在的蘇州古城也沒差多少,原本心思活絡的蘇州人,在城市的建設上,總是有點死心眼。片中也提到了,八十年代蘇州的城區保護,他們想的清楚,知道這座城給他們留下的是什麼樣的遺產。

兜兜轉轉到了明代,園林的繁盛期來了,姑蘇人有錢,喫飽了就可以讀書,讀書就有機會當官。蘇州出了那麼多狀元,也並不是魁星真的多麼喜歡這裡,而是讀書人多,當狀元的基本面很大。但考試就那麼幾回,也不會因為你蘇州人愛讀書,教育資源豐富,就額外給你名額,還是要一級一級考上來的,江南士子內卷的厲害。這些州試啊、省試刷下來的讀書人咋辦?只能去回鄉當才子,這些職業才子,家裡大多不缺錢,朝廷裏也不一定是沒有關係,既然一定有人要被淘汰下來,那就當才子也不是不行,做詩賞花,喝酒,落得個逍遙散人。這種逍遙日子,大多數落榜的才子都可以接受,但文徵明不行。

這就是第二個故事在講的事兒了,文徵明,文壇藝海的巨佬一名。但據說小時候不太聰明。好想是考了九次都不中,他不甘心。其實他身邊的朋友也不一定就有多好的官運,祝枝山也是考了很多次,兒子都考上了,老子還沒考上。短暫的去當了個官,也不大用心,沒幾年就回來了。他家裡有祖產,過得還不錯,官就不想當了。唐伯虎就更不用提了,陷入考場舞弊案,受了連累,一輩子都不能做官,當了一段時間快遞員,日子過得潦倒。後來看,大概是想得很通透了,我相信他一定是個生活的巨人,他的經歷真的慘事太多,生活對於老唐真是艱難。王獻臣官做的很大,前世傳奇中看著是個和藹的老頭,當年可是管過錦衣衛的狠人。但也是,不愛當官,一心找院子,在福建當官,去求了當地很靈的老孃娘廟,得了神瑜,找到這建拙政園的地方。

說迴文徵明,考不上科舉,他覺得憋氣,他是一條小青龍,吐不出來難受。

故事發生的前幾年,他終於走後門去翰林院當了個編輯的官,他高興極了。興沖沖的就離開了蘇州。可是不久後,家書中傳來親戚和至交的死訊。在京城的日子,也過的不舒心,先是被同僚排擠,然後他做夢也沒想過,這些當官的可以把當官這事乾的這麼不嚴肅--這裡的大臣酷愛跟皇帝死磕,沒事就懟皇帝,他們對皇帝的態度總計起來就三個字--您不配!當然皇帝也不慣著,沒事跟羣臣就搞辯論賽,說著說著扒了大臣的褲子,噼裏啪啦的打--一幕經典的大型皇家御賜社死現場。看過了這些,文徵明想家了,京城讓他做噩夢,他總夢見老老實實的自己也被皇帝脫了褲子給打了一頓。

當了三年半的官,文徵明終於找到了機會,辭官回鄉。從京城到蘇州,他走了快一年的時間,終於回到了蘇州,看見七里山塘和虎丘塔,他感慨良多吧。這就是這期節目文徵明故事的前情。中間的可以看國寶這期的故事。加長版也加了一些幾大才子互動的戲。

這個故事的後情是,文徵明越老越妖,藝術上越來越好,名氣在江南很大,無論是詩書畫都有成就,尤其是書畫,接了沈周成為江南的藝術領袖,他才高,人品又好,在江南非常被推崇。種下紫藤的拙政園不知道他後來還去過沒?沒過了幾年,王獻臣喫自己煉的丹藥暴斃而死,兒子更是因為賭錢,賣了自家房產。文徵明恐怕也沒機會再去看紫藤,紫藤成了他的一個化身,在內堂與園林遙遙相望,幫著他看著園林,守護著園林。

前世故事提到了,園林與文人是彼此成就,我認為的確是這樣。文人是蘇州園林的具體實施者,而園林也是文人心性的外化。

蘇州的妙處,在於她是有精神高地的。蘇州的舒服,是因為精神世界這種很抽象的東西也是可以親近的。繞城走的水讓人心靜,評彈的曲子故事,好像是跟你說的閑話,千把年的事大同小異,人生也沒有啥過不去的,大不了活成個故事,讓說書彈曲的講給別人聽聽。要是覺得世俗生活太俗艷無聊了,進了園林就是文人的世界,是心性的自由。實在想不開,抬頭看看城牆內外的一座座寶塔,石橋——好吧。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故事走到這,說了姑蘇創業中興的緣起,也說了最高光,江南何以江南的原因。所以最後一個故事選網師園,說文化輸出,說東方美的貢獻就特別合適了。雖然蘇州人真的很低調,我認識的蘇州人,都是溫和的,不愛張揚自己,但他們也真的讓我敬佩。我們愛過去的蘇州,有它在,上海永遠是個弟弟。總覺得蘇州的好,都在舊日的時光裏,在搖曳的槳聲燈影裏。

可是,2020年的蘇州gdp又悄悄的破了2萬億,又一次,冠絕江南。

第三個故事,也很喜歡,尤其鄧婕老師,一秒夢回紅樓,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喜歡蘇州,把它作為我的知乎首答吧。


作為一個祖籍蘇州,但是喜歡宏大敘事的江陰人,表示對這一期一開始我是心存疑念的,覺得蘇州博物館精巧風雅有餘,雄偉宏大不足。比起秦始皇陵,殷墟這些可能稍顯頹勢。但是蘇州博物館播出以後才發現還是我Naive,人家專做精巧的文章,強調先進的手工藝技術和超前的城市規劃理念,比起沉澱千年的厚重歷史而言,多了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味道。回望歷史但不拘泥於歷史,更著眼於生動的現在和未來。高!實在是高!


慶幸蘇州能有一層一層的文化的沁潤,以及恢復正常而迴避的操作,可以給人比較滿意的感受。

蘇州園林多,所以,選擇有代表的人,器,藝,技,神。都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古有的氣質。

回歸節目本身,服飾妥當,有穩者保證。立意貼切而實際。

遺憾雖有,除了首個劇情有點單薄外,後面的一點遺憾外,其實,可以挖掘很多,然時間有限。

推薦下我看過的,君到姑蘇見可以看一下。


第三部分裏,

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國立哪兒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