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政治攻防,影响选民观感,年底县市长选举,蓝绿版图是否再起变化,也牵动第三势力崛起,多位长期研究投票行为的学者分析,含泪投票的政党认同选民,已有下降趋势,松动的基本盘却不见得流向敌对阵营,政党、个别县市长的施政表现,成为影响投票的关键,特别是自认「中立」的政党支持者。

已退休的台大前政治系教授洪永泰指出,台湾选举分为两种,一种以候选人为主体的地方选举,一种是政党对决的总统选举。由于二○一六年大选蓝绿两组候选人得票太悬殊,因此距离上次形成政党对决的选举,已超过六年以上;惟近年来的选举特色,领导人因素比重愈来愈高,政党影响因素愈来愈低,二○二○年总统大选是否回到政党对决,仍要再讨论。

根据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的政党偏好调查,民进党近年的高峰是二○一五年的三一.二%,国民党则是二○一二年的三九.五%,后来都一路下滑。

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清鑫表示,近年来,蓝绿基本盘的版图其实变化不大,含泪投票的政党认同选民,不论蓝绿都已降到约一五%,问题在于自称中间选民者,其实仍有偏蓝、偏绿的倾向。

政大选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俞振华指出,政党认同度下跌,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中间选民,「但投票时不见得是。」他说,由于资讯取得容易,负面讯息一多,执政党支持度下坠速度会比以前快,「谁上台执政,谁倒楣」。

民进党政府上台两年,中央施政满意度每况愈下,牵动年底选举结果。俞振华认为,非寻求连任的县市,比较会以中央执政表现来决定选举结果,例如高雄市和台南市;如果是寻求连任的县市,像是台中市,县市长任内的个人表现,将比中央执政更重要。

学者也点出,政党的基本盘松动,选民不见得流向敌对阵营。游清鑫举例,军公教传统定义偏蓝,现已慢慢转变,即使年金改革的帐,多数算在民进党头上,但不见得军公教的选票就会回到蓝营怀抱。

俞振华表示,年轻选票的流失,将是民进党的严峻挑战,只是这些年轻人是否流向国民党,目前很难说。他认为,太阳花世代绝非铁板一块,「二○○八年大部分年轻人是喜欢马英九的」,政党标签对年轻人而言,并非绝对。

相关文章